今年小麦普遍进入抽穗期,两天后就将迎来扬花期,这可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大事。 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有穗无粒”的现象,辛辛苦苦一年,颗粒无收,那可真是血本无归。
小麦的扬花期只有短短三天,这期间的用药和灌溉,直接关系到花粉的活力,进而影响授粉和最终的产量。 许多农户朋友可能没意识到,一些常见的农药和灌溉方式,在这个关键时期,风险极高。例如,一些气体性杀菌剂,比如三氯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氟硅唑等,以及含有金属离子的杀菌剂,像代森铵、代森锰锌、铜制剂等,在干旱高温条件下,容易释放阳离子,与花朵里的阴离子结合,破坏花粉活力,导致授粉失败。“这就像给花粉戴上了手铐脚镣,让它动弹不得!”一位在农村工作多年的农业技术员老王这样形象地比喻。 此外,有机磷类杀虫剂,如敌敌畏、乐果、辛硫磷等,浓度高的话,更容易造成药害,而且很难补救。 更不用说除草剂了,扬花期绝对不能用,它会直接抑制花粉管伸长,影响授粉。
那怎么才能确保小麦安全度过这个关键时期呢?首先,要避开扬花盛期,也就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这个时间段用药或灌溉,最好是下午四点以后再进行。 其次,选择安全性比较高的药剂至关重要,一定要咨询当地经销商,了解用药和混合使用的情况,别自己瞎琢磨。 灌溉方式也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喷灌,因为喷灌容易让花粉吸水胀裂,影响授粉。 如果遇到干旱,扬花期更需要水肥,但浇水也要在下午四点以后,同样尽量避免喷灌。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小麦精准施药技术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比如,美国农业科技发达,他们对小麦扬花期用药研究得比较透彻,一些针对性强的药剂和施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害风险,提高产量。 我们应该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某些农户认为,只要按照往年的经验来,问题不大。 但问题是,气候变化越来越快,往年的经验未必适用于今年。 基于现有信息,笔者认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应该重视小麦扬花期的管理,不能再“经验主义”了。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小麦扬花期精准施药技术的研究,开发更安全有效的药剂,同时推广科学的灌溉技术,降低“有穗无粒”的发生率,才能保障小麦的增产增收。 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也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希望每一位种植户都能重视起来,通过学习先进技术,确保来年丰收。 别让辛苦一年的付出,因为扬花期管理不善而付诸东流。 这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更是关乎民生的重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