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农业植保技术推广培训教材.docx

农业植保技术推广培训教材.docx

文档简介

农业植保技术推广培训教材前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植物保护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农民的经济收益,也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日趋复杂,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传统的防治方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普及和推广先进、实用、安全的植保技术,提高广大农业生产者和基层农技人员的植保专业素养与操作技能,是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教材旨在结合生产实际,系统介绍农业植保的基础知识、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技术、农药安全科学使用以及植保技术推广方法等内容,力求内容专业严谨、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希望能为基层植保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共同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农业植保基础知识第一节农业有害生物概述农业有害生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危害,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各种生物的统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植物病原物:引起农作物病害的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支原体、衣原体等。这些病原物通过侵入植物体内,掠夺营养、分泌毒素或干扰植物正常生理代谢,导致植物出现病态,如叶片枯黄、斑点、腐烂、畸形、植株萎蔫等。2.农业害虫:包括昆虫和螨类等。它们通过取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或刺吸植物汁液,或传播植物病害,对农作物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害虫的危害方式多样,如咀嚼式口器害虫造成缺刻、孔洞,刺吸式口器害虫导致叶片卷曲、褪色等。3.农田杂草:指在农田中生长的、非人工栽培的、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草本植物及其他植物。杂草与农作物争夺阳光、水分、养分和生存空间,有些杂草还会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农作物生长,或成为病虫害的中间寄主。4.其他有害生物:如危害农作物的鼠类、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等,它们通过啃食、钻蛀等方式对农作物造成损害。第二节病虫害发生规律与影响因素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病原物、害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掌握其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是做好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的基础。1.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病原物的侵染循环:包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传播、侵入、潜育、发病等环节。了解这些环节,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断循环链。*害虫的生活史与习性:害虫在一年中发生的世代数、各虫态的历期、越冬(越夏)虫态和场所、取食习性、繁殖习性、趋性等。这些都是制定防治策略和选择防治时机的重要依据。2.影响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气象因素:温度、湿度、降水、光照、风等对病原物的萌发、繁殖、传播,对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活动、迁移等都有显著影响。例如,高温高湿利于多数真菌病害的发生;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可加速害虫的发育周期。*土壤因素:土壤的类型、质地、酸碱度、肥力水平、含水量等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而影响其抗病虫能力),也影响某些土传病害病原物和地下害虫的生存与活动。*农作物因素:不同作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存在差异;作物的生育期也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如苗期往往较易感病;作物的种植制度(连作、轮作、间套作等)也会改变田间生态环境,影响病虫害的发生。连作常导致某些土传病害和专食性害虫加重发生。*生物因素:田间有益生物(如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蜘蛛等)对害虫和病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以及杂草等作为中间寄主或交替寄主的作用。*人为因素:包括农事操作(如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灌水、中耕除草等)、植物检疫措施的执行情况、防治措施的合理性与及时性等。科学的管理措施能有效抑制病虫害,反之则可能加重发生。第三节病虫害调查与监测病虫害调查与监测是植保工作的耳目,是科学决策、精准防治的前提。其目的是准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发生量、发生程度、发展动态和趋势,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1.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分布范围、虫口密度(或病情指数)、被害率、发生期(如始见期、盛发期)等。2.调查方法:*田间踏查:对较大范围的田块进行普遍查看,了解病虫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和分布特点。*定点系统调查:在有代表性的田块设立固定调查点,定期、定株(或定面积)进行观察记载,详细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诱测法: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习性,使用黑光灯、性诱剂、糖醋液等进行诱集监测。3.数据记载与分析:调查数据要准确、及时记录,并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历史资料和气象预报,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做出预测。第二章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第一节水稻主要病虫害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病虫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1.稻瘟病:*识别特征: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叶瘟典型病斑为菱形或纺锤形,中心灰白,边缘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绿色霉层。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位,病斑褐色或灰黑色,造成穗部结实不良、白穗。*发生特点:病菌主要在病稻草和种子上越冬。多雨多雾、空气潮湿、光照不足时易流行。品种抗性是关键因素。*综合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处理病稻草,减少菌源;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管水,增强植株抗病力;破口期是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等药剂喷雾防治。2.水稻纹枯病:*识别特征: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危害穗部。叶鞘发病初期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扩大成云纹状大斑,中部灰白色,边缘深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后期形成褐色菌核。*发生特点: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杂草上越冬。高温高湿、氮肥施用过多、植株郁闭时发病重。*综合防治技术:打捞菌核,减少初侵染源;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发病初期,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喷施稻株中下部。3.二化螟(钻心虫):*识别特征:幼虫蛀茎危害,造成枯心苗(苗期、分蘖期)、枯孕穗、白穗(抽穗期)和虫伤株。被害株茎秆上可见蛀入孔和虫粪。*发生特点:一年发生多代,以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等寄主内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卵多产在叶鞘内侧。*综合防治技术:深水灭蛹,减少越冬虫源;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使用性诱剂诱捕;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赤眼蜂);在分蘖期和破口期等关键防治时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喷雾或撒施毒土。第二节小麦主要病虫害1.小麦锈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识别特征:三种锈病均在叶片或茎秆上产生铁锈状孢子堆。条锈病孢子堆小而整齐,沿叶脉呈虚线状排列;叶锈病孢子堆中等大小,不规则散生;秆锈病孢子堆大而隆起,不规则散生,多发生在茎秆和叶鞘上。*发生特点:病菌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喜冷凉高湿环境。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综合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是根本措施;适期播种,避免过早;发病初期及时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三唑酮)喷雾防治。2.小麦赤霉病:*识别特征:主要危害麦穗,初期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后扩展至整个小穗,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后期出现黑色小颗粒(子囊壳)。病穗籽粒干瘪,带有腥臭味。*发生特点:病菌主要在稻桩等病残体上越冬。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续阴雨或高湿天气极易流行。*综合防治技术:选用耐病品种;深耕灭茬,减少菌源;关键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药剂保护,可选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氰烯菌酯等药剂喷雾,视天气情况间隔一定天数连喷一至二次。3.蚜虫(麦蚜):*识别特征:常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等。群集在小麦叶片、嫩茎、穗部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卷曲,影响光合作用,灌浆期危害可导致籽粒不饱满,还能传播病毒病。*发生特点:一年发生多代,以卵或无翅蚜在麦田越冬。温暖干旱条件下发生重。*综合防治技术:保护利用天敌(如瓢虫、蚜茧蜂、食蚜蝇等);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吡虫啉、啶虫脒、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第三节玉米主要病虫害1.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识别特征:均危害叶片。大斑病病斑大,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边缘暗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小斑病病斑小,椭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边缘紫色或深褐色,病斑密集时可相互连接。*发生特点: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高温高湿、连阴雨天气利于发病。*综合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发病初期选用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喷雾。2.玉米螟(钻心虫):*识别特征:幼虫蛀茎危害,造成茎秆折断,或蛀食雌穗、雄穗,影响养分运输和结实。心叶期被害,展开的叶片上出现整齐的排孔。*发生特点:一年发生多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等处越冬。成虫有趋光性。*综合防治技术:处理越冬寄主(如秸秆粉碎还田或高温堆肥);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心叶期施用苏云金杆菌(Bt)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点心;大喇叭口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等药剂喷雾或灌心。3.玉米蚜虫:*识别特征:群集于心叶、雄穗、雌穗顶端等处吸食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还可传播病毒病。*发生特点:一年发生多代,条件适宜时易爆发成灾。*综合防治技术:清除田间杂草;利用天敌;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喷雾。第四节蔬菜主要病虫害(以十字花科蔬菜为例)1.霜霉病:*识别特征:主要危害叶片。初期产生淡黄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湿度大时叶背病斑处产生白色霜状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黄脱落。*发生特点: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通过风雨传播。低温高湿(昼夜温差大、多雨多雾)利于发病。*综合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选用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烯酰吗啉等药剂喷雾。2.软腐病:*识别特征:多从伤口处开始发病,初呈水渍状,后迅速扩大,组织变软腐烂,有恶臭味,病部表皮易脱落。*发生特点:病原细菌主要在病残体、土壤中或某些寄主植物上越冬,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及农事操作传播,从伤口侵入。高温高湿、田间积水、虫害严重时发病重。*综合防治技术: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避免田间积水,减少机械损伤;及时防治害虫,减少伤口;发病初期选用噻唑锌、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喷雾或灌根。3.菜青虫(菜粉蝶幼虫)、小菜蛾:*识别特征:均以幼虫取食叶片。菜青虫幼虫体青绿色,体背有细毛和小黑点,食量较大,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小菜蛾幼虫体黄绿色,体小细长,行动敏捷,常将叶片吃成网状,或在叶背潜食叶肉。*发生特点: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严重。*综合防治技术:清洁田园,减少虫源;安装杀虫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保护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蜘蛛等);选用苏云金杆菌(Bt)、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轮换用药。第五节果树主要病虫害(以柑橘为例)1.柑橘黄龙病:*识别特征:又称黄梢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通过木虱传播。典型症状为叶片黄化(有斑驳型、均匀黄化型、缺素型等),果实小而畸形(如“红鼻果”),果肉味酸、汁少、渣多。*发生特点:一旦发病,难以治愈。病区的苗木和带毒木虱是主要初侵染源。*综合防治技术:严格执行植物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苗木和接穗;推广种植无病苗木;彻底防治柑橘木虱,切断传播途径;及时挖除病株,减少田间毒源。这是目前控制黄龙病的核心措施。2.柑橘潜叶蛾:*识别特征:幼虫潜入柑橘嫩叶、嫩梢表皮下取食叶肉,形成弯曲的虫道(潜道),使叶片卷曲、硬化、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和新梢生长。*发生特点:一年发生多代,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叶片中越冬。夏秋季发生最重,苗木和幼树受害更烈。*综合防治技术:统一放梢,避开成虫高峰期;抹除过早或过晚抽发的嫩梢,减少产卵场所;在新梢长至一定长度、卵孵化高峰期选用溴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氟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3.柑橘红蜘蛛(叶螨):*识别特征:成螨、若螨、幼螨均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片、嫩梢、果实的汁液。被害叶片正面出现灰白色小点,失去光泽,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果实被害后表皮粗糙,影响品质。*发生特点:一年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高温干旱季节发生重,有趋嫩性和喜光性。*综合防治技术: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螨、草蛉、瓢虫等),这是控制红蜘蛛的重要措施

相关知识

农业植保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智能病害监控系统推动现代植保信息化建设.docx
无人机植保飞防技术推广典型案例
花卉园艺工(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植保农业机械」植保农业机械公司黄页
智能病害监控系统:提升现代植保能力指导农户轻松控害.docx
初探农业植保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
花卉种植技术推广方案及技术措施.docx
农业植保方向的论文投哪些期刊比较容易
无人机技术在农业植保的应用.docx

网址: 农业植保技术推广培训教材.docx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8135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2025年豆科紫荆花繁殖实战指南
下一篇: 经济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