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 来源:中国林科院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小蠹虫伴生长喙壳真菌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其中一些类群是重要的林木病原菌,在小蠹虫入侵寄主的同时,通过小蠹虫传播携带并定殖于寄主韧皮部、木质部,引起寄主溃疡、枯萎等病害。近年来,小蠹虫及其伴生长喙壳真菌对我国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意义的针叶林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现阶段对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的致病性及诱导寄主抵御生物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认识尚不透彻,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的一项研究为认识长喙壳真菌与针叶树相互作用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该研究通过长喙壳真菌种类单独和联合接种华山松,以及GC-MS和转录组分析等方法,明确了长喙壳真菌类群中的关键种和优势种诱导华山松抗性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弱毒菌株能够诱导华山松产生抗性,苯丙烷、类黄酮等酚类寄主防御相关物质代谢通路显著激活,可能是弱毒菌株诱导寄主抗性的重要分子机制。
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引起日本落叶松溃疡和枯萎,是重要森林病原菌。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通过人工接种评价了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两种落叶松的致病性,并从寄主病生理和基因表达等方面阐明了两种落叶松的抗性表现差异和可能机制。研究发现: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长喙壳真菌对两种落叶松均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但在25年生落叶松上本土树种较引进种表现出更强的抗性,在抗性树种中寄主挥发物如月桂烯、3-蒈烯、柠檬烯等防御性单萜物质显著积累,CAT、PR等防御基因显著提早表达。
上述研究为针叶树病虫害的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分别于2024年6月、7月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Tree Physiology上(林学一区)。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助理研究员王慧敏、博士研究生刘亚分别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吕全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的共同资助。(王慧敏)
相关知识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揭示新害虫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揭示落叶里的含“汞”量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在花绒寄甲高效繁育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揭示低土壤磷含量对南亚热带树种幼苗叶片氮分配及叶肉细胞导度的影响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研究揭示松材线虫病对亚热带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在新型复合菌剂助力松材线虫病疫木伐桩治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松材线虫快速检测技术产品达国际领先水平
森环森保所专家团队参加全国第十四届化学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森环森保所在花绒寄甲高效繁育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森环森保所揭示控制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云杉花墨天牛的两个潜在防控靶基因
网址: 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为针叶树病虫害管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90389.html
上一篇: 《山川纪行》:一位植物学大家的“ |
下一篇: Nitrog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