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常山,一种中国抗疟草药》("Ch'ang Shan, a Chinese Antimalarial Herb"):
常山(Dichroa febrifuga)作为中国传统药用植物,入药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古代中医药典籍中,常山早已被记载为治疗“疟疾”类病症的核心药材。
张昌绍、赵承嘏等科学家在论文中明确指出,常山的抗疟作用源自《神农本草经》的记载:
“味苦,寒。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疟疾曾是全球肆虐的传染病,尤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它如幽灵般掠夺生命、侵蚀健康,令无数医者束手无策。中国古人凭借对自然的观察与实践,发现常山对疟疾相关症状的缓解作用,但这种经验性认知,长期局限于传统医学语境,缺乏现代科学视角的解析与传播。
《常山,一种中国抗疟草药》,正试图以现代科学方法,叩开常山抗疟功效的“黑箱”。当时,全球对抗疟药物需求极为迫切:奎宁等少数抗疟药物不仅来源有限,还逐渐面临疟原虫耐药性挑战。这篇研究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草药宝库,为抗疟药物研发开辟新路径——从传统药用植物中挖掘活性成分,或能找到对抗疟疾的新武器。
常山的抗疟核心,在于其含有的常山碱(Dichroine)类生物碱——这类成分能作用于疟原虫生命活动周期,抑制其增殖甚至直接杀灭虫体。《Science》的研究,相当于为常山的现代药理研究打响“前哨战”,让国际学术界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草药在抗疟领域的潜力。
这篇论文的价值不仅在学术本身,更在于搭建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对话的桥梁。西方医学对中国传统草药多持观望或质疑态度,而常山相关研究借助《Science》的国际影响力,将“中国草药抗疟”的概念传递给全球科研界。
《Science》上的这篇常山研究,见证了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相遇,也启示后来者:在人类与疾病的永恒斗争中,每一份对自然的观察、每一次对传统的叩问,都可能成为照亮创新之路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