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光照条件对槲蕨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刘闻川, 俞慧娜, 戎华磊, 刘鹏.不同光照条件对槲蕨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化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8,(8):22-25PDF HTML不同光照条件对槲蕨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Effect of different illumination on browning of Drynaria fortuei DOI:10.3969/j.issn.1004-874X.2008.08.007中文关键词: 槲蕨, 光照, 外植体, 褐化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 摘要点击次数: 1325 全文下载次数: 0中文摘要: 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探讨了黑暗、1 000 lx、2 000 lx和3 000 lx等4种不同光照条件对槲蕨外植体褐变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槲蕨外植体的PPO、POD和总酚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相同培养时间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槲蕨外植体的PPO和POD活性也同时增加,其中光照强度1 000 lx处理的PPO和POD的活性均低于其他光照强度处理;光照对槲蕨外植体的总酚含量在相同培养时间下影响并不直接,但1 000 lx处理下的槲蕨外植体的总酚含量积累较少,说明1 000 lx是槲蕨的组织培养较为适宜的光照条件. 英文摘要: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参考文献(共23条):[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09.[2]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第一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山版社,1993.328.[4]周铜水 周荣汉.骨碎补类生药商品调查和性状鉴定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5]周铜水 李瑞洲.槲蕨根茎总黄酮和柚皮甘甙的含量测定[J].植物资源与环境,:.[6]周铜水 刘晓东.骨碎补对大鼠实验性骨损伤愈合的影响[J].中草药,:.[7]周铜水 周荣汉.骨碎补类生药显微鉴定研究Ⅰ.根茎横切面组织构造[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5):263-268.[8]刘振丽 张玲 张秋海 等.骨碎补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国药材,1998,21(3):135-136.[9]沈秋仙.槲蕨根茎黄酮类物质提取条件的优化[J].丽水学院学报,2005,27(5):64-66.[10]赵湘洪.骨碎补对实验性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J].中药通报,1987,12(10):617.[11]王维信 王敖格.骨碎补双氢黄酮苷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药学通报,1984,1(2):55.[12]董福慧 郑军 程伟.骨碎补对骨愈合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3]Sun J S, Lin C Y, Dong G C, et al. The effect of Gu- Sui-Bu(Drynaria fortunei J.Sm) on bone cell activities[J]. Biomaterials,2002,23( 16):3377-3385.[14]Sun J S, Dong G C, Lin C Y, et al. The effect of Gu- Sui-Bu (Drynaria fortunei J.Sm) immobilized modified calcium hydrogen phosphate on bone cell activities [J]. Biomaterials,2003,24(5):873-882.[15]吴艳芳 尤敏 王新胜 等.槲蕨配子体发育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5):461-463.[16]Peter W T, lan B D. Polyphenol oxidase in potato[J]. Plant Physiol,1995109:525-531.[17]许传俊 李玲.蝴蝶兰外植体褐变发生与总酚含量、PPO、POD和PAL的关系[J].园艺学报,2006,33(4):671-674.[18]张盛林 郑莲姬 钟耕.花魔芋和白魔芋褐变机理及褐变抑制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2):207-212.[19]晏本菊 李焕秀.梨外植体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及酚类物质的关系[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毕玉蓉 梁厚果.烟草愈伤组织多酚氧化酶研究[J].实验生物学报,1988,21(3):257-263.更多... 引证文献(本文共被引4次):[1] 杨斌,陈功锡,蒋道松,刘作梅.国产槲蕨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0(1):1-6.[2] 赵丽君,王雪芳,张金林,王锁民.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在草类植物中的研究和应用[J].草业科学,2011,28(6).[3] 冷平生,于菲,何敬房,卢迪,姬谦龙.抗褐变剂对阿月浑子外植体褐变以及几种酶活性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2(3):477-482.[4] 李翠,黄雪彦,吕惠珍,黄宝优,张占江.骨碎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热带生物学报,2012,3(4):384-386. 相似文献(共20条):[1] 刘闻川,俞慧娜,戎华磊,刘鹏.不同光照条件对槲蕨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化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8(8):22-25.[2] 刘会超,贾文庆,尤扬.9个牡丹品种叶片、叶柄中总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8):170-171.[3] 夏小环,王静,尹梅,陈志伟,陈善娜.非洲菊叶外植体组培中影响褐化因素及机理初探[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1):136-138.[4] 孙倩,杨玲,沈海龙,李玉花,黄剑.PPO处理对水曲柳合子胚子叶外植体褐化和体胚发生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11):1-5,9.[5] 张晓燕,胡禅娜,林霞,蒋春霞,刘鹏.不同光照强度对槲蕨叶绿素荧光参数·色素含量及抗性生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006-11008.[6] 赵伶俐,范崇辉,葛红.黑暗预处理对蝴蝶兰组培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248-250.[7] 杨海艳,王波,李雪玲,胡文云,徐成东.不同光照强度对蕨类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685-5686,5688.[8] 李晓东,王永飞,马三梅,卢爱华.光照条件对丽格海棠不定芽诱导和增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028-14029.[9] 杨爽,方江平,王勇.手掌参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22-25.[10] 高爱平,李建国,胡位荣,陈业渊,王泽槐,朱,敏.紫娘喜和小丁香荔枝果实的低温耐藏性及几个生理指标的比较[J].勤云标准版测试,2006(10).[11] 张永清.臭氧对鲜切莲藕酶促褐变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3).[12] 杨凯博,舒清态,侯健华,朱丹青.地涌金莲不同部位外植体多酚氧化酶活性及总酚含量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44(3):487.[13] 葛坤,方岩,王智慧,杨旭,薛斌.热激对大花蕙兰褐变总酚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7).[14] 苏冬梅 李伦光.预处理对板栗总酚含量及其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5):68-70.[15] 朱立伟,钱炳俊,肖晨龙,罗文,邓云.纯氧贮藏梨果肉褐变及相关生理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0,26(2):25-33.[16] 酒立君,易盼盼,王飞,张庆雨,杨凤美,吴楠.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蝴蝶兰组培褐变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127-131,144.[17] 吴月燕,付涛,刘荣,饶慧云.幼年鄞红葡萄对短期弱光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英文)[J].农业科学与技术,2015(2):200-204,223.[18] 师海荣,王清连.陆地棉新品种在体细胞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机理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3):32-36.[19] 符真珠,陈静,徐盼盼,何松林,王政.牡丹组培褐变与总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6):66-69.[20] 印芳,葛红,彭克勤,赵伶俐,周玉杰,李秋香.蝴蝶兰组培褐变与酚酸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7):2197-2203.
相关知识
月季在我国享有“花中皇后”的美誉。某花卉培植基地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实现了月季快速繁殖,建立了月季新品种的快速繁殖体系。在月季组织培养过程中,若外植体切口处细
植物论文通用12篇
夏天强光对花卉不同的影响
外界条件对花卉生长的影响
槲皮素——花粉季节的救星
环境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菊花是一种良好的观赏植物.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科研人员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实现某些珍稀菊花品种的快速繁殖.(l)进行组织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 .配制MS固体培养基的母液时.无机物中的大量元素应浓缩 倍.配制好的培养基在分装后需进行 处理.(2)接种前.外植体的消毒一般要用到70%的酒精和 两种药剂.由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光照对花朵的影响
(2014•新余二模)菊花是一种良好的观赏植物,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科研人员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实现某些珍稀菊花品种的快速繁殖.(l)进行组织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
光照对花有什么影响 光照对花朵生长的影响有哪些
网址: 不同光照条件对槲蕨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