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中农业 大 学 2007 届硕 士学位 论文 1 前 言 1.1 水 稻 栽 培 的发 展 历程 及 水 稻 生 产 的意义 1.1.1 水 稻 栽 培 的发 展 历程 我 国是世 界上 栽 培 水 稻 最 古老 的 国家之 一 ,也是 最 大 的水 稻 生产 国家 。 在 新 中 国成立 前 ,水 稻 生产 长期停滞 不前 。水稻 生产最好 的 1936 年 ,全 国播 种 面 积 0.23 亿 公 顷 ,总产 量 为 2 865 万 吨 ,单产 2 476 .5 公斤/公 顷 。新 中 国成 立 后 , 我 国水稻 生产迅 速 发展 ,生产 条件 不 断 改善 ,每 公 顷产 量和 总产 不 断提 高 。到 了 80 年代 ,每 公 顷产量 和 总产 量均达 到 50 年代 的 2 倍 以上 。 在稻 区耕 作制 度 方面 , 以治水 改土 为 中心 的农 田基本 建 设 ,对增加 复种指数 , 发展双季稻一 绿肥 为主要 内容 的改制工 作 ,起 了重要 作用 。 在 良种选 育方 面 ,50 年代 以高杆 品种 、系统选种和提 纯 复壮 为主 ,50 年代末 到 70 年代 中, 以选 育推广 矮杆 品种 代 以高杆 品种 为主 ,70 年 代 中后 期 ,杂 交 水稻 培 育成 功 ,并广 泛 应 用 到 生产 中,到 80 年代 末 ,在 南方 稻 区 已推广 到一 半左 右 。 近 年 , “光敏 核不 育两 系杂交水稻 ”在成 功推广 。经验 证 明,每更新 一 次 品种 与其相 应 栽 培 措 施 也有所 改进 。 在 栽 培 技 术 方 面 ,50 年代 总 结 了一批 以 “南 陈” (陈永康 ) “北 崔 ” (崔 竹 松 ) 和 广 东潮 汕 经验 为代 表 的看 苗诊 断 、促 控 结合 的水 稻 高产 理 论和 技 术 的农 民丰 产 经 验 ,对 水 稻 生产 的发展起 了积 极作 用 ,并为 60 年代 的深 化研 究奠 定 了基 础 ; 70 年 代 中后 期 , 由于杂 交 水 稻 的推广 , 以稀 播 壮秧 、少本栽插 、注 重 大穗 增产 的 “小群 体 、壮 个 体 ”的杂 交 水 稻栽 培 方法 的高产 理论 与技 术 的研 究 ,在 杂 交 水稻 的发展 中 起 了重 要 的作用 。随着 作物 生产和 科 学技术水平 的发展 ,在 70 年代 末和 80 年代 , 根据 高产 栽 培 实践 中的技 术 经验 和 科 学 分 析 组 成 的系统化 、指标 化 和 规 范化 的高产 栽 培 模 式 (规 范化 栽培 ),使科 学种 田水 平 大 大 提 高 (杨 新春 ,200 1) 。 1.1.2 水 稻 生 产 的意 义 水 稻 是 我 国最 主 要 的粮 食 作 物 ,其 种 植 面 积 近 3200 万 公 顷 (杨 新 春 和 袁 钊 和 , 20 01),产 量 约 占粮食 总产 量 的 40 % ,是种 植 面积 最 大 、单产 最 高 、总产 量 最 多 的 粮 食 作 物 。 中 国 以世 界 水 稻 种 植 面 积 的 21 .4% 获 得 了世 界 稻 谷 产 量 的 34 .5% ,为世 界之 最 , 中 国的水 稻 生 产 在 国际 、 国 内都 有 着 举 足 轻 重 的地 位 。 稻 米 营 养 价 值 高 ,一般 含 有 碳 水 化 合 物 75% ~ 79% ,蛋 白质 6.5% ~ 9% (少 量 品 种 为 12% ~ 15% ),脂 肪 0.2叹户2% ,粗 纤 维 0.2% 一1% ,灰 分 0.4% ~ 1.5% ,和 其 他粮 食 作物 比较 ,其 所含 粗 纤 维较 少 ,淀粉 粒 小 ,粉 质 最细 。各种 营养 成 分 的可 消化 率 和 华 中农业 大学 2007 届硕 士 学位论 文 吸收率较 高 。 水稻 经 济 产 量 约 占生物 产 量 的 50% , 比其他 粮 食 作 物 为 高 ,稻 谷 加 工 的米糠 、 谷 壳 以及 稻 草 ,在 工农 业 上用途 很广 。水稻 又 是一种稳产 、高产 的作物 ,抗逆性 强 , 适 应性广 ,栽 培 范 围遍 及全 国各地 。 1.3 信 阳水 稻 生 产 信 阳稻 作 历 史悠 久 ,是河 南 水 稻 的主 要产 区 。光 山、演 川等 地 发现 的
相关知识
伍龙梅: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
宣城市水稻种植结构与高产栽培策略
几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模式
西瓜、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节水50%,节肥20%,产量依然喜人!上海“节水抗旱稻”悄然改变水稻种植方式
水稻氮磷钾高产施肥模式研究
浅谈水稻高产栽培苗期管理技巧 水稻应该怎么养殖
全市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面积达130万亩
牧草的六种高产栽培模式
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策略研究
网址: 信阳水稻高产节肥栽培模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01340.html
上一篇: 谈棉花杂交制种高产栽培技术 |
下一篇: 新品种超高产栽培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