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国刚开辟北极航线!意外成争议焦点,新加坡发声质疑安全与环保

中国刚开辟北极航线!意外成争议焦点,新加坡发声质疑安全与环保

2025年9月23日,宁波舟山港的码头起重机缓缓吊起最后一箱货物,“伊斯坦布尔桥”号集装箱货轮鸣笛启航,一路向北闯入北极东北航道,18天后便稳稳停靠欧洲港口。

这条航线将中欧海运时间从40多天直接减半,被业界称为“航运革命”。

几乎同时,新加坡《联合早报》却接连发文,抛出“不安全”“不环保”“没人跑”的三连质疑。

北极航线真如新加坡所言隐患重重?还是这份“担忧”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利益考量?

北极航线

北极航线成“效率黑马”,新加坡为何率先跳脚?

“18天直达欧洲”不是噱头,而是实打实的航运突破。

以上海至鹿特丹为例,传统航线需绕行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全程1.2万海里,北极东北航道仅8000海里,缩短了4000海里,相当于少走了从北京到纽约的距离。

中远海运的测算更直观,这条航线年均能为中国外贸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300亿元,单艘1.8万标箱货轮单程可节省燃油300吨。

中国与欧洲的主要货运线路

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时效性强的高价值商品来说,18天的运输周期意味着库存周转速度提升近50%,资金占用成本大幅降低。

就在“伊斯坦布尔桥”号启航的次日,《联合早报》便发文称“全球航运巨头远离北极航道”,强调浮冰风险与环保隐患。

这种近乎同步的批评,很难用“单纯关心”来解释,毕竟对一条能改写航运格局的新航线,理性声音应先看实效,而非急于否定。

北极航道

三大质疑全是幌子?数据打脸“双重标准”

新加坡媒体的第一重质疑是“不安全”,核心论据是北极浮冰密布、风险难测。

但国际海事组织2024年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经北极东北航道航行的178艘商船中,仅发生1起轻微设备故障,事故率不足0.6%。

反观马六甲海峡,2024年9月单月就发生6起海盗登船事件。

“SeaVoyager”号散货船在航道内遭遇5名持刀者闯入驾驶室,“RoyalTb17”号拖船船员被持枪歹徒关押数小时,货物与设备遭洗劫。

不仅如此,讽刺的是,北极航线有中俄海岸警卫队全程护航,北斗+格洛纳斯双导航系统实时监控冰情,而马六甲的海盗袭扰早已是航运界公开的难题。

马六甲海峡的海盗

安全争议的底气不足,环保论调更显双标,北极航线缩短的4000海里航程,本身就意味着燃油消耗与碳排放的减少。

宁波至英国弗利克斯托港的北极快航,每标准箱货物的碳足迹直接削减50%,中国货轮均按IMO最新规则升级,配备废气净化系统与低硫燃料。

可马六甲海峡每年有超200艘老旧货轮违规排放高硫燃油,新加坡作为邻近港口却鲜有发声。

这种“对家门口污染视而不见,对北极冰川过度操心”的态度,暴露了批评的虚伪性。

北极航道

至于“没人跑”的说法,更经不起事实检验,马士基早在2018年就派“门塔马士基”号完成试航,如今丹麦、日本船公司已下单冰区型巨轮,船厂订单排到2027年。

巨头们暂未大规模投入,只因通航窗口尚集中在夏秋,而非航线本身缺乏吸引力,毕竟没有企业会拒绝能节省三成成本的运输方案。

北极航道

新加坡的“饭碗焦虑”——马六甲海峡有多重要?

新加坡的激烈反应,本质是对自身经济命脉的担忧。

这个国土面积仅728平方公里的城邦国家,90%以上的物资依赖进口,却凭借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航运枢纽。

据新加坡海事港务局统计,2023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901万TEU,2024年突破4000万TEU,同时承担全球1/6的船舶燃料补给需求。

海运业直接贡献新加坡7%的GDP,提供17万个就业岗位,港口、金融、船舶维修等产业链环环相扣,全靠马六甲海峡每年13万艘船舶的流量支撑。

新加坡港口

北极航线的出现,第一次动摇了马六甲海峡的“唯一性”。

国际航运协会(ICS)预测,到2050年北极航线可能占据亚欧贸易量的15%-20%,将分流传统航线20%以上的货流。

对新加坡而言,每减少一艘经停船舶,就意味着燃料补给、港口服务、金融保险等一系列收入缩水。

新加坡港口

更让新加坡紧张的是,北极航线避开了红海危机这类地缘冲突引发的航运中断风险,2024年红海局势紧张时,苏伊士运河货流下降,而北极航线因路径独立成为备选方案。

这种“备份价值”恰恰击中了新加坡的软肋,一旦马六甲失去不可替代性,其航运枢纽地位将岌岌可危。

新加坡港口

北极航线有短板?但破局速度超出想象

当然,北极航线并非完美无缺,自然限制与设施短板客观存在。

目前其通航窗口主要集中在7至11月,全年通航时间约5个月,冬季厚厚的海冰仍对船舶构成挑战。

沿岸港口的仓储、装卸设备也有待完善,摩尔曼斯克港此前的年吞吐量仅能满足基础需求。

但这些问题正在被快速破解,俄罗斯已将北极航道纳入国家战略,2025年启动“北极港口升级计划”,投资120亿美元改造摩尔曼斯克港、阿尔汉格尔斯克港,预计2027年完工后吞吐量提升3倍。

俄罗斯 摩尔曼斯克港口

中国则在技术层面发力,研发PC6级冰级集装箱船,可自主应对1.5米以下海冰,同时为航线提供AI气象导航服务,精准规避冰情风险。

国际社会的参与热情也在升温,日本、韩国加速破冰船研发,计划2030年前将北极航线货物占比提升至10%,欧洲零售巨头甚至推出“北极快到港”标签,吸引对时效敏感的消费者。

北极航道

按照俄罗斯《2035年前北方航道发展计划》预测,到2030年北极航道货运量将达1.5亿吨,2040年可能承载全球25%的亚欧贸易。

这些进展都说明,北极航线的短板是阶段性的,随着技术进步与基建完善,其竞争力将持续提升,新加坡口中的“没前景”,更像是不愿接受现实的自我安慰。

北极航道

结语

新加坡的焦虑可以理解,毕竟马六甲海峡的垄断地位是其繁荣的根基。

但历史早已证明,没有永恒的地理优势,就像大航海时代让威尼斯失去地中海枢纽地位,北极航线的崛起也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选择的必然。

与其纠结于抹黑新航线,不如思考如何融入新的航运网络。

未来,当北极的冰层进一步消融,当摩尔曼斯克港的起重机昼夜运转,人们或许会明白:真正的航运竞争力,从来不是靠地理垄断,而是效率、安全与创新的合力。

这场刚刚开始的航运变革,终将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信息来源:联合早报

信源截图

信息来源:中国正式开通北极航道新航线参考消息 2025-09-23

信源截图

相关知识

杨妞花微博惊人发声,引爆舆论新焦点!是立场还是炒作?
面对环保和劳工争议,SHEIN正面开刚
4小时飞越风花雪月与花园城市!大理直飞新加坡航线背后的万亿级商机
【北极地理】北极放大效应及其影响、冰岛23.8℃、北极圈内16.6℃,背后原因是......
一城双场直飞新加坡,新加坡航空加大中国布局的台前幕后
新能源汽车环保遭质疑,专家:零排放对改善大气环境是好事
驾车致女友截瘫后失联?事件全貌及争议焦点梳理
隋棠帮满月女儿洗花澡 “农药问题”引发争议
东方网:葛优巩俐何以入围环保争议榜
荷航开辟阿姆斯特丹-厦门航线 第A4版:行游天下 2011年04月04日 中国消费者报

网址: 中国刚开辟北极航线!意外成争议焦点,新加坡发声质疑安全与环保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1175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12.38 万元起,极狐全新阿尔
下一篇: 安全投入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