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元代白地黑花鱼藻纹盆,系1977年淄川坡地窑址出土。盆口径47厘米,底径24厘米,高14厘米。敞口,平折沿,斜腹,平底,内施白釉,外部无釉,胎质粗糙,呈红褐色。从内壁平滑乳白的釉面看,其釉下施了一层化妆土,外壁则因火候过高而烧成了瓦缸色。虽然也是匣钵覆烧,但大凡这种大盆都处在匣钵的最上层,起隔火作用,因此盆外部烧结程度很高。这件盆口沿绘有黑色弦纹和六组由黑色双线勾绘的莲瓣纹,绕内腹部一周有三组水草纹,底部则绘有一条游于水藻之中的鲤鱼,鳞鲭清楚,眼睛传神,十分生动写实。俯视盆内,如一塘清水,荷花盛开,水草涟涟,鱼儿畅游其中,一片水甜鱼肥的殷实景象。这或许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惬意与满足的体现,或许是人们追求恬然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
盆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是陶瓷器中常见的器形。在古代,人们在注重器物实用性能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器物的艺术欣赏性,因此常在盆的腹部及底部描绘一些图案,如飞鸟走兽、游鱼、花草、人物等。这些图案贴近人的生活,反映了制造者和使用者的艺术素养和生活情趣,包含着他们的精神寄托和追求。在这些艺术图案中,鱼纹是经常见到的题材。早在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彩陶盆上绘出过许多形象各异、生动逼真的鱼的图案,成为先民生活景象的艺术写照。
进入历史时期,随着瓷器图案装饰的兴起,鱼纹又成为瓷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一般来说,宋代以前的瓷器以釉色的变化为主,图案装饰并不发达。宋代以后,除了釉色丰富多彩之外,瓷器的花纹装饰越来越繁茂。由于“鱼”与“余”“玉”同音,鱼纹即有“连年有余”“富贵有余”“金玉满堂”之寓意,在宋代的定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生产的盆类器物中,均有模印或刻划的鱼纹,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等。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和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器上,鱼藻纹十分盛行。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彩瓷中,鱼纹也十分繁多。
淄博窑作为山东地区著名的民用瓷产地,其鱼盆生产历史悠久。在宋代淄博窑的许多窑址中,所出鱼盆的模印鱼纹图案,风格与同期窑址十分接近。金元时期,由于受磁州窑的影响,淄博大街窑、坡地窑均生产白地黑花的鱼纹产品,其中坡地窑所产鱼盆特色鲜明。该窑位于今淄博市淄川城南十五公里处,1977年5月,淄博市博物馆等单位对该窑址进行了调查发掘,确定其制瓷时间为北宋中晚期至金元时期。金代后期至元代,鱼盆生产量大,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器物,盆内所绘鱼纹既有三鱼游于荷塘之中,又有单鱼在海藻之间戏水。这些白地黑花图案的线条显得无拘无束、自然流畅,像是信手拈来,又似意趣天成,恰到好处,其布局疏朗有致、重点突出,有的鱼纹占据大部分画面,给人跃出水面、跳出盆外的感觉。这件元代白地黑花鱼藻纹盆就是当年的发掘品。明代淄博窑开始衰落,但其黑釉和酱釉瓷器上仍不乏鱼纹图案。清代至民国时期,淄博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景德镇窑的青花和彩瓷装饰艺术,生产绘有金鱼、鲤鱼、鲫鱼等各式图案的大小鱼盘、鱼盆,其产量大、使用广、艺术特色明显,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关知识
元代白地黑花鱼藻纹盆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上).docx
磁州窑白地黑花云凤纹四系瓶
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鱼纹梅瓶
明代耀州窑白地黑花瓷鉴赏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元代陶瓷艺术
网址: 元代白地黑花鱼藻纹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12727.html
上一篇: 球兰多长时间掐尖 |
下一篇: 工艺花盆引领新潮流 奇异花器蕴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