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涂同明:试论农业机械化与两型农业建设

涂同明:试论农业机械化与两型农业建设

    摘要:本文讨论了两型社会的提出与武汉城市两型社会建设及其内涵与外延,简述了建设两型农业的具体目标、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总结了农业机械化对两型农业建设的重大贡献,针对两型农业对农业机械化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研制符合两型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产品和科学管理与使用农业机械来加快两型农业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一、两型社会的提出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一)两型社会概念的提出

    所谓两型社会就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尔后,“环境友好”这一名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断得到强化,其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便开始大行其道,进而演化为环境友好土地利用、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 展环境友好农业等等。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对“环境友好”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镜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首次进入我国公众视野。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至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第一次作为治国方略写进了中央文件。

   (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准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湖北省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该圈占湖北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占全省GDP的61.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2.1%,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大的城市圈,集中了省内大部分的产业、资本和人才。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充分肯定、对湖北未来发展的殷切希望、对中部地区的高度重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是党的十七大之后国家确立的首个试验区,是国家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二、两型社会的内涵与外延

   (一)两型社会的内涵

    1、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达到以**少的物质使用,获得**大的社会经济成果。

  2、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包括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3、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社会,一般认为资源节约是环境友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念方面,资源节约关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使用率,如节水、节地、节能等等,但不能涵盖环境友好所包括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技术等要素,也达不到环境友好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伦理层次。在经济方面,资源节约可以提供“节流”措施,而环境友好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统筹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发展。在政治方面,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多地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措施降低环境成本,解决更为广泛的国计民生问题。在文化方面,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为关注生产和消费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强调生活质量、生活内涵、生活意义的幸福指数,有很强的道德文化传承价值。

    (二)两型社会的外延

     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以高消耗、低效率、环境污染的方式为主的方式,其农业技术含量不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使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受到污染破坏。这与两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悖。

     2、两型社会定义于农业,就是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的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动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生态农业具有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特点,即降低能量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3、两型社会定义于农村,就是要以农村节能减排为核心

    结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发展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强调低能耗、低排放,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干净能源,充分开发农村绿色、环保、节能的产业。使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空气质量更高,人们能够切实感受到一种绿色化、人性化的人与自然融洽的氛围。

     三、建设两型农业的具体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具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强化节约意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手段,结合农业区域资源特性,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农业资源,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创新和推广农业技术,建立健全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统筹安排好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各项工作,编制完善相关规划,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生物、工程、农艺、农机、材料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户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与渔船节能等“十大节约型技术”,促进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

    四、建设两型农业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

   (一)工作重点

    1、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组织开展耕地地力的全面调查,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要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覆盖、过腹还田等耕地培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完善田间水利、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继续推进传统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潜力,鼓励发展低耗能设施农业,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

    2、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结合不同旱作地区的现实条件和技术应用基础,有针对性地推广深耕深松、集雨蓄水节灌、“坐水种”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筛选和推广一批耐旱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的农作物品种,因地制宜地确定种植结构,加快坡耕地治理,提升自然降水利用率和旱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抓好田间灌溉节水,加强农渠、毛渠等灌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

    3、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这项行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关部门支持、基层部门高兴、广大农民欢迎。下一步要在合理选用肥料品种、优化施肥结构上下功夫,把握施肥时期,改进施肥方法,促进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复混肥向专用型配方肥方向转变。要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强选择性的农药和新型施药器械,改进施药方法,加强技术培训,减少农药使用量,力争在2-3年内使我国有机磷类高毒农药用量减少1/3左右,农药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普及应用种子精选分级、包衣、药剂拌种等加工处理技术,提高种子质量和良种供应能力。全面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力争在两年内新增推广面积2000万亩,实现节种20%.

    4、切实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

  随着中央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购机热情空前高涨,农业机械化水平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这方面的节能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计降低以农业机械为重点的农业装备能耗。加强农业装备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设备的更新换代;积极开发和推广磁化节油、燃油添加剂等节油产品和复式联合作业机具等节能农业机械,减少作业环节和作业次数,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能源消耗水平。

    5、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

    充分重视和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是我们建设节约型农业的一个基本前提。大力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就要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稳步推进绿色高效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在草原禁牧、休牧和轮牧区,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圈养技术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推广高效、优质、集约化的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6、巩固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

    在我国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明显,前景可观,对于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近期看,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南方地区重点发展“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北方地区重点实施“四位一体”和“五配套”能源生态工程,争取在两年内全国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0万户左右。要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农村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综合开发农作物秸秆产业,加快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技术,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加强乡镇企业节约生产工作

   当前,摆在乡镇企业面前的任务,就是要深化结构调整,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轻工、化工、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电力以及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节能降耗与清洁生产。在工业相对集中区域,组织开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示范区创建活动。

    (二)主要措施

     1、明确责任,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农业的认识,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扎实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

     2、制定完善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把加快建设节约型农业纳入各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行业规划,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抓紧制定旱作节水农业、农作物秸秆和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稻机插育秧等一批农业节本增效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结合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加快《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沃土工程建设规划》等相关工程规划的修改完善,逐步形成节约型农业发展规划体系。抓紧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

    3、依靠科技进步,构建支撑体系

    以“十大节约型技术”为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开发项目,加强联合攻关、创新集成、引进消化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和应用水平,科学合理使用投入品,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十大节约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加强节约型农业技术培训,强化节约意识,提高操作技能,积极构建节约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4、落实完善政策,加强扶持引导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非农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研究制定建设节约型农业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对农民购买节水灌溉设备、高效施药机械等给予一定补助,鼓励淘汰高耗能农机和渔船,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和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调节作用,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资源节约型项目,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提高农业节约资源的能力。

    5、健全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构建发展节约型农业的长效机制。加强节约技术检验检测设备建设,不断改善监控手段,提高监督管理和技术服务水平。定期开展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找出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努力提高节约型农业建设管理水平。

    6、开展广泛宣传,增强节约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建设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意义、主要措施、节约技术以及相关政策,宣传先进典型和管理经验,对严重浪费资源行为予以曝光。通过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农业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和农民的节约意识,提高建设节约型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共建节约型农业的良好氛围。

    五、农业机械化对两型农业建设的重大贡献

   (一)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

    节约型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于劳动力的节约,农业用耕地、能源、水的节约,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如何发展节约型农业呢?农业机械化是关键。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会大幅度的减少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大量精准拖拉机、耕整机、节能型农机,以及滴灌、微灌、喷灌机械的使用,就会实现农业的节地、节能和节水;各种精播机械、化肥精施及秸秆还田机械、高效农作物植保机械的使用,也必将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利用率。总之,使用农机作业,可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的节本增收。如:联合收获小麦可减少小麦遗洒损失5%~8%,;水稻机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亩均降低成本30元以上,提高亩产25公斤以上;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一台马铃薯收获机,它每天收获马铃薯30亩,相当于180个农村劳动力一天的工作量;机械施肥、高性能植保机械喷药分别可节省40%的化肥、35%的农药。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平均增加土壤蓄水量17%,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提高粮食产量14%,生产成本降低18%~22%;武汉的如意集团使用高效鲜豆类收获机收获毛豆,效率为每小时10亩,相当于40个劳动力一天12小时工作的采摘量,每亩采摘成本15元,相当于人工成本的1/10,解决了出口新鲜毛豆采摘时间紧迫(必须在上午9点前采摘完毕、2小时内入库加工)、用工荒问题。

    (二)农业机械化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

    化肥、农药、集中圈养是农业增效的重要措施,但使用不当就会成为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三大主要污染源。施用化肥是实现农业增收的一项主要措施。传统的表施或浅施,化肥很容易挥发。阴雨天施肥可以防止化肥挥发,而一旦遇上大雨,则化肥很容易被雨水冲走,氮素肥料如碳酸氢铵、尿素等,氮的利用率一般只有27%和37%。流入小溪或池塘的化肥,对地表水形成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使用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既能把化肥的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促进农作物增产,又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利用农药防虫治病是实现农业抗灾保丰收的重要关键。而传统上利用技术含量低的植保器具防虫治病,由于药物没有得到充分的雾化,造成喷洒不均匀,有的作物茎叶没有喷洒到位而没有起到防治的作用,有些形成较大的水珠或干固于作物之上形成药物残留,或滴进地里形成土壤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污染。利用高性能的植保机械,能够将药物予以高度雾化,既可以减少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又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无污染。畜禽集中圈养是畜禽养殖上的一场革命。然而,如果粪便处理不当将会成为当地地下水污染的罪魁祸首。利用农业机械将粪便进行收集,加工成有机肥料,就可以变废为宝。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也有效控制焚毁农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三)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土壤肥力。

     传统的人力、畜力耕作,以及连年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耕作层越来越瘠薄。同时,由于化肥等无机肥料的用量增长,使得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肥力下降,土层板结加快。使用先进的土地耕作机械,实行深耕、精耕,使用保护性耕作机械,改良土壤耕作层,能够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利用大、中型联合收割机械收获,并随之将秸秆粉粹还田,让过去一烧了之污染环境的玉米、小麦、水稻、高梁、大豆等秸杆还于田里,变成腐殖物增加耕地的有机质,变废为宝,从而提高地力,减少过量无机化肥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


    (三)农业机械化推进了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进传统耕作制度的变革,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耕作法。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近年来农业部在北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该项方法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从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实验、实践情况来看,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流失,减少大风扬沙;培肥地力,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作业工序,促进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专家测算: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平均可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减少作业工序2~5道,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秸秆还田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效益平均为101元/亩,一年一熟区为43.5元/亩。200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866万亩,共实现节本增效6亿多元,受益农户约150万户。由于实行秸秆还田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还减少了因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对交通、航空等带来的安全隐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四)农业机械化支持了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每年粮食种植产生6亿多吨秸秆,(不包括生产蔬菜水果产生的秸秆和残枝),畜禽养殖产生30亿吨左右的粪便。利用机械及相应的技术,可以将农作物秸秆进行循环利用。利用家用型秸秆气化炉将农作物秸、林木废弃物、食用菌渣转化为燃气,像液化气一样燃烧,经济方便,节能适用,使用安全,洁净卫生,完全可以取缔传统燃料,代替液化气,彻底改变我国农村烟熏火燎的生活方式。利用有机肥料生产机械 把秸秆粉碎,进行快速发酵制造有机肥料,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在绿色食品越来越走俏的今天,有机肥料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 利用碳化机械和设备在秸秆过剩地区建设炭化厂,可“消化”大量秸秆,生产中热值燃气供居民使用;产木焦油供工业使用。把秸秆炭化获得炭粉,与化肥混合施于农田中,可减少化肥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可使粮食增产。利用机械将秸秆粉碎进行喷粉燃烧发电,或压块燃烧发电,可以 “消化”掉大量秸秆,而且还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开发秸秆类煤化应用技术 。有试验表明,将10%的秸秆粉掺入煤炭炼焦中,可增加煤气产量,焦炭无明显变化。除此之外,利用一定的机械和设备还可以将作物秸秆制作成钢材枕垫和复合板等,减少木材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农业机械也可以把其他的农业副产品如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循环生产。

     六、两型农业对农业机械的客观要求

    (一)农业机械是农业能源消耗大户

     现代化的农业肯定是一个节约型的农业,同时也是一个用“油”的农业。农业装备主要使用柴油,有资料显示,农机用油约占农业柴油消耗总量的60%~70%。目前我国农业柴油消耗总量为2800万~3100万吨/年,占我国柴油消耗总量的30%~40%。其中田间作业用油每年至少消耗1100万吨以上的柴油,若以今年每吨柴油调价550元计算,则全年全国农民仅在田间作业上就要多支出65亿元以上的资金,这还不包括农民为在农业运输中消费的柴油所多支付的费用。由于目前农业机械所需的柴油市场价格已上涨到6元/升以上,受经济条件所限,一些尚不富裕的农民已不肯轻易使用拖拉机等农机,“耕牛遍地走”的景象也在一些地区再现。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通知》中,对农业机械化的节能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知要求“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这是国务院文件首次提及农业机械节能问题。

    (二)柴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对农业机械化工作产生深刻影响

    受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的影响,国内市场油价也持续上涨,2007年5-7月已三次调高柴油出厂价格,使每吨柴油价格增加了550元,国内市场上的柴油售价创出了历史新高。2008年6月,柴油价格每吨又上调1000元,面对高油价时代的来临,我国农机业又该如何应对呢?据了解,近期柴油涨价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农田作业成本的增加上。国际原油价格的居高不下和国内市场柴油价格的持续走高,必将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产生深刻影响:一是农民养机用机的积极性将会下降,先进的机具及耕作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二是大量农机具闲置,有效资源得不到利用;三是牛马犁重新出现在田间地头,生产力严重倒退;四是缺乏农业机械标准化作业的支持,农产品品质将大幅下降。因此,为应对这种不利局面,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能源补贴不该忘了农民。有关部门在积极呼吁我国尽快通过实施农用油补贴等政策的同时,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加快发展节能型农机上。

    (三)解决农业机械节能问题是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怎样节约能源,发展节能型农业装备已经成为摆在农机行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促进农机业的长远发展,大力发展节能型农业机械产品已势在必行。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从农机行业自身发展来讲,还是从利用农机使农业生产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来说,积极开发节能型农机,解决农机高能耗问题都势在必行。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充分利用资源是每个农机企业都要考虑的,走绿色、高效之路是一个方向。发展节能型农机,将是“十一五”农机行业的重点,农机企业在这方面要多做文章。然而,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们的农机过去大都是小型的,而不少小型机的特点就是效率低、能耗高,同时还存在着排放超标的问题,如在我国农村量大面广的采用单缸柴油机的小型拖拉机和三轮农用车等产品,在这方面就尤其突出。因此我国发展节能型农机的潜力很大,有很多工作需要农机行业、企业去做。具体地说,应搞好降耗、增效、环保三方面工作,通过发展节能型农业装备把高耗农机的能耗降下来。如通过发动机的进一步升级换代,便可达到减少农机的废气排放、降低能耗、增加单位生产效率的目的。

    (四)建设两型农业对农业机械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于农机企业来说,加快建设两型农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并将给那些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良机。面对油价飙升农机企业应有远虑,必须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发展节能环保型农机。目前节省作业成本正在成为机手们的重要目标,在同等作业效率的前提下,那些能耗较低的产品将拥有更大的市场。在我国农机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想适应节约型农业生产,追赶国际农机水平,破解农机高能耗的难题,尚需要有一个过程。发展节能型农机既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更为明确的政策指导,也需要包括农机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的不懈努力。而节能产品是否能尽快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则要取决于其质量和价格能否为广大农民用户所接受。大力发展节能型农机,仅有先进的技术是不够的,其推广应用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比如低排放的农机需要清洁燃油来保证其正常运转。而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相当一部分柴油的质量还不能满足现代柴油机技术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国家应进一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名牌企业增强造血功能,并在技术改造和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加快节能型农机的开发。同时应通过对农机用油给予补贴等方式来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使用节能型农机具。尽管节能产品因采用新的技术成本有所增加,但只要产品节能、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用户还是愿意接受的。

    七、研制符合两型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产品

    (一)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产品研制

     1.高科技的现代农业装备引领发展方向

    近年来,农机产品中的大功率拖拉机,在节能环保发动机、高性能离合器、组成式变速箱,各种液压、电控甚至全球定位系统等新部件、新技术的应用,更使用户获得了高科技所带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联合收割机驾驶:室内安装空调,采用HST液压无级变速、纵向轴流技术新结构的尝试,青饲收获机、复合作业机具、动力耙、大型免耕播种机、机动喷雾机及激光平整地系统等新机具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应用,都不断地引领着农机产品向高科技的现代农业装备方向发展。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完善计算机辅助驾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故障诊断系统;采用单一吸声材料、噪声抑制方法等消除或降低机器噪声;通过不断改进电喷装置,进一步降低柴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量;研制无污染、经济型、环保型的动力装置;提高液压元件、传感元件和控制元件的可靠性与灵敏性,提高整机的机一电一信一体化水平。

    2.两型农业必须依靠精准农业系统

    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节约型农业生产必须紧紧依靠精准农业系统才得以实现。如美国是世界上实施精准农业**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美国就将应用于海湾战争的卫星导航系统安装在农业机械上,并取得了成功,从而领导美国农业机械在世界上率先走向了高科技、高性能、智能化。尽管我国的农机工业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非常大,其差距除了表现在设计观念、设计产业化、装配线的合理性、质量控制等方面外,**主要的问题是产品性能不高,智能化程度低。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努力实现土地密集型产品向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就是集约化农业需要的大中型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农业产业化需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成套机械装备,高效、无公害的畜禽工厂化饲养成套设备,牧草生产与加工机械设备,以及配套动力和关键配套件等。

    3.农业机械产品要在智能化上下功夫

    我国农机产品要想适应两型农业,达到农业生产上的精耕细作,并追赶国际水平,就必须在智能化上下功夫。给农机产品配备精准农业系统已经成为世界农机发展的潮流,所以我国耕作机械的技术开发重点应该从一般的耕整地机械向精密播种、移栽、经济作物特殊需求作业等环节转移;保护性耕作机械应该重点解决免耕播种机防堵防缠问题,特别是一年两熟地区鲜茬处理和窄行距播种的防堵防缠问题;精密播种机械应以各类精密气力播种机械为开发重点,因为气吸式播种机具有精量、位置准确和不损伤种子的优,煎经济作物耕作机械应重点开发用于牛蒡、山药等深根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的窄幅深耕机械,以及解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花生、大蒜、胡萝卜、土豆等块茎类果实的挖掘类收获机械的输送分离问题;还要积极推进油菜、棉花、甘薯及各类蔬菜的育苗、移栽等机械化作业;插秧机应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插秧机的国产化,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使中国农民能买得起、用得上插秧机,同时要完善和推广田间集约化简易育秧技术,推动水稻插秧机械的发展,形成由市场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为迎接超级稻大面积推广应用,必须尽快研究开发精密定位育秧播种、规格化秧苗培育、超稀植单株栽插技术装备,满足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机械化生产的需要,这样才能使超级稻这一世界为之震惊的重大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GPS系统应用于农业机械产品

    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和GSM技术,实现了精准农业,带GPs系统的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如带产量传感器及小区产量生成图的收获机械、激光平地机械、自动测量与控制的精密播种、施肥、洒药机械等将成为我国农机未来发展的主流,这也是我国节约型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武汉市的东西湖区和黄陂区于2007年分别从国外引进了国际**流水平的“激光平地仪,用于农田的平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土地平整度:±2厘米;作业范围:半径375米(660亩)。 通过激光平整后的土地可以达到节水、节肥、作物增产的效果。

   (二)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制

    1.新型节水技术及装备。

    研制新型节水装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农业用水压力;重点研发适用于大田、温室大棚和园林生产的低成本、智能型的喷灌、微灌、滴灌、渗灌及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提高设备的整体配套性能和产品质量。研发中小型多功能抗旱节水机具。

    2.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开发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充分发挥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节本增效、减少耕地侵蚀、防止农田扬尘、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要重点研发与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套的虫、草害防控技术与装备,大田高效节水、配方施肥技术与机具。

   (三)高效安全植保机械研制

    1.大田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与机械

    重点是农药低量防飘移喷雾关键技术与设备、农药静电喷雾技术与装备、水田宽幅喷杆喷雾机、智能化病虫害防治技术、航空静电喷雾技术及关键设备、农林重大病虫害情监测预警智能化研究。

    2.果园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机械

    开发适合果园作物的专用高效植保机具,推进植保机械专业化,重点是自走式果园自动对靶风送喷雾技术与设备、回收式果园风送喷雾技术与设备。

    3.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机械

    围绕提高喷雾机的通过性、作业方便性,通过低量、均匀、精确喷雾、控制系统及智能喷雾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温室蔬菜专用喷雾机和新型喷雾器雾化装置。

    4.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配套机具装备

    开展高效施药技术研究,以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及环境的污染为目标,重点推广对靶喷施、弥雾施药、无滴漏喷杆喷雾施药等新技术与配套机具装备。在有条件的地区和优势农产品产区,重点推广精密喷洒、雾滴防漂移及智能化施药技术与装备。

    (四)多用途多功能复合作业农业机械研制

    为了全方位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国外农业机械在朝着系列化、大型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已进入多用途发展阶段。推动这一发展的因素首先源于液压技术的发展一通过对液压系统的合理设计,使得工作装置能够完成多种作业功能;其次,快速可更换连接装置的诞生一安装在工作装置上的液压快速可更换连接器,能够在作业现场完成各种附属作业装置的快速装卸及液压软管的自动连接,使得更换附属作业装置的工作在驾驶室通过操纵手柄即可快速完成。一方面,工作机械通用性的提高,可使用户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备本身的效能,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尽可能地用机器作业替代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外国公司生产的大功率拖拉机前部配置的装载斗及插车等,同时可以满足农场的农用物资的装卸,实现一机多用的功能。由于大功率拖拉机动力充足,可以实现多功能复合1次作业,1次作业可以实现犁、耙、播、施肥等作业,减少了拖拉机对土壤的压实,提高了抢时播种的功效。

    (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与设备研制

    重点研制秸秆青贮、氨化或揉丝微贮技术与装备,秸秆压块制粒技术与装备,秸秆热解气化集中供气技术、电热联产工程技术等秸秆能源化技术与装备,秸秆制肥技术与装备等。要以项目为支撑,加强农作物秸秆(杆)回收利用和转换增值,严格控制秸秆堆放腐烂或大量焚烧给大气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特别是对天河机场正常营运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建设一批农作物秸秆(杆)综合处理中心,充分利用生物质制(柴)油、发电、(燃)气化,或生产纤维板,或氨化处理变饲料,**后残渣用来生产新型有机肥料。通过以上多措并举,配合使用,做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吃干、榨尽、回归大地”。

     (六)节能与环保型农业机械研制

    为提高产品的节能效果和满足曰益苛刻的环保要求,国外农业机械公司主要从降低发动机排放、提高液压系统效率和减振、降噪等方面人手。目前,国外几家农机制造公司生产功率88.2kW以上的柴油发动机,其环保指标均较好,满足EPA7ierⅡ和 EUStageⅡ排放标准。美国的约翰迪尔9000系列拖拉机发动机采用增压、中冷、高压燃油共轨系统,提高发动机的进气量,增大发动机的功率减少无用功的消耗,减少排放,降低发动机噪音,发动机扭力储备可以达到50%.更进一步提高了拖拉机的通过性能及经济性能,绿色环保型农业机械理念已经显露。负载感应变速系统,根据负载状态,自动调节车速及发动机飞轮扭矩,实现高速.小扭矩或低速、大扭矩的动力输出。

    八、科学管理与使用农业机械

    (一)普及农业机械的节能技术

     大力推广农机科学管理与与使用技术,提高农业机械的组织水平和协调力度,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宣传和培训农业机械科学使用技术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知识,增加农机手科学的维护保养技术和知识,使广大农机手掌握节能技术,树立节能环保意识;积极推进科学的技术鉴定和检测技术,保持农业机械良好的技术状态;积极开发普及精量作业、变量作业和多功能作业农业机械产品和技术,减少作业中的能源消耗。

    (二)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

    随着中央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购机热情空前高涨,农业机械化水平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这方面的节能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计降低以农业机械为重点的农业装备能耗。加强农业装备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设备的更新换代;积极开发和推广磁化节油、燃油添加剂等节油产品和复式联合作业机具等节能农业机械,减少作业环节和作业次数,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能源消耗水平。既要发挥其先进生产力的功能和作用,又要避免不合理地过度使用农业机械产生的副作用,过分、不适当地使用农业机械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因此,要选择和积极推进节本增效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三)重视农业机械维修的节能减排作用

     农机节能减排的实现离不开农机维修。农机节能减排在农牧业乃至国民经济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据专家测算,如果发动机检测维修及时,可以有效减少功率下降,降低油耗、减少排放2%-5%,农机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农机维修作为一项见效快、潜力大的节能措施,可以促进农机高效、低耗,实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加强农机维修工作,有利于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广泛推广应用节能型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

    重点推广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油和节地等节约型农机技术,包括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农机技术、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和综合利用农机技术、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农机技术。要围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更新和发展新型植保机械。进一步抓好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使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达到70%;并重点抓好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作业标准化。尤其是要建立以深松为主体,松、翻、旋、灭茬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提高土壤接纳天然降水、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从而建立“土壤水库”。

    (五)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清洁乡村”行动计划

     广泛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力争2012年农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水平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严格控制农作物秸秆(杆)堆放腐烂和随意焚烧,对大气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特别是对武汉天河机场飞机起降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

注:本文为武汉市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已被发表于"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论文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王龚琦。极构筑“两型社会”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田文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学习论坛,2007,7
刘荣志。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农业经济问题,2007,12
许继光。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代农机,2006,5
姜涛,李树军。我国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研究,农业机械,2007,9
张宝文。建设节约型农业七大重点  经济日报,2005,11,14
李力。经济日报网络版  2005-11-14 08:51:17  

    作者简介 涂同明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高级专家,武汉城市圈农机合作联席会议秘书长,武汉农业机械学会秘书长,《农业机械化实用新技术系列丛书》主编,《武汉农机信息网》总编审,中国(武汉)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秘书长,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科技培训处处长,高级农艺师,电话 027-85807112,传真 027-85755923,电子信箱 TTM828@163.COM.CN

相关知识

涂同明:试论农业机械化与两型农业建设
基于物联网农业病虫害智能监控的自动喷药机研究
农业发展的特点(精选5篇)
关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型”园艺产业生产体系的探讨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推广环境友好型农药的生态植保路径
试论园林绿化中花卉栽培技术分析与应用
试论园林绿化植物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农村科学实验杂志农村科学实验杂志社农村科学实验编辑部2022年第12期目录

网址: 涂同明:试论农业机械化与两型农业建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181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现代农业的智慧守护者:远程智能虫
下一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