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1922 初创,1996 入选 “211”,学科超 90 个:云大的边疆特色成长路

1922 初创,1996 入选 “211”,学科超 90 个:云大的边疆特色成长路

提到西南边疆的高校,云南大学绝对是 “有故事的实力派”。这所 1922 年在昆明诞生的学校,一百多年来守着 “边疆” 二字做文章,从最初培养地方人才的 “东陆大学”,到 1996 年成为云南第一所 “211” 高校,再到如今手握 90 多个学科、民族学与生态学稳居全国前列,活脱脱一部 “边疆高校的逆袭史”。

今天咱就用 “唠嗑 + 数据” 的方式,聊聊云大的成长故事。没有晦涩的术语,全是接地气的办学细节和实在数据,看完你就懂,这所学校为啥能成为边疆教育的 “标杆”。

一、1922 年:昆明城里办大学,一出生就带着 “边疆使命”

1922 年的云南,交通闭塞、教育落后 —— 全省只有几所中学,想读大学得跑到省外,不少边疆子弟连 “大学” 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在这时,云南都督唐继尧拍板:“咱云南得有自己的大学,不能总让孩子跑远路!”

于是,“东陆大学” 在昆明翠湖边诞生了,这就是云南大学的前身。“东陆” 二字取自 “东大陆”,寓意要在祖国西南边疆办出有影响力的教育。首届只招了 103 个学生,开了 “文、理、工、商”4 个科系,办学目标特别实在:“培养能留在云南、建设边疆的人才,让云南不再‘缺人少智’。”

那会儿的办学条件有多 “边疆特色”?没有现成的教学楼,就用唐继尧捐赠的私宅改造;没有足够的老师,就从北京、上海请来学者,甚至请过国学大师刘文典当校长;为了让学生了解边疆,还专门开了 “云南地理”“边疆民族史” 课程,教学生认识家乡的山山水水。到 1930 年,短短 8 年,东陆大学就培养了 500 多名毕业生,80% 都留在云南工作,有的去边疆当老师,有的参与滇越铁路建设,成了早期边疆发展的 “火种”。有位 1926 届的老校友回忆:“我毕业去了西双版纳的勐海县,教哈尼族、傣族孩子读书,第一次让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 这就是东陆大学教给我们的‘扎根边疆’的意义。”

二、1922-1996:5 次更名、西南联大 “加持”,再难也没丢 “边疆根”

从 1922 年到 1996 年,这 74 年里云大的 “身份” 不断升级,却始终围着 “服务边疆” 打转。1934 年,东陆大学更名为 “云南大学”,正式成为综合性大学;1938 年,抗日战争爆发,西南联大迁到昆明,云大与联大 “守望相助”—— 联大老师会来云大讲课,云大也为联大提供校舍,这段经历让云大的办学水平一下提了档次,连生物、地质这些学科都成了全国热门。

最让云大自豪的,是 1946 年成为 “国立云南大学”,还被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 15 所著名大学之一,这在当时的边疆高校里绝无仅有。那会儿云大的生物系有多牛?师生深入西双版纳、香格里拉采集标本,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边疆生物标本馆,现在馆里还藏着 30 多万件标本,不少是独家的 “边疆宝贝”。

到了 1950 年代,云大又经历了院系调整,却始终守住 “民族学、生态学” 的特色 ——1956 年成立 “民族研究所”,专门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1978 年恢复研究生教育,首批就招了民族学、生态学的研究生。1996 年,云大迎来 “里程碑时刻”:成功入选国家 “211 工程” 建设高校,成为云南第一所 “211” 高校。这一年,云大的学科数量从 42 个增加到 58 个,在校生从 6000 人涨到 1.2 万人,科研经费突破 5000 万元,一下从 “地方强校” 跃升到 “全国重点高校”,为后来冲击 “双一流” 打下了基础。

三、1996 - 至今:学科超 90 个,“双一流” 里的 “边疆王牌”

1996 年入选 “211” 后,云大彻底开启 “开挂模式”:不仅把民族学、生态学做到全国顶尖,还不断拓展新学科,如今学科超 90 个,2017 年更是入选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民族学成了 “双一流” 核心学科,成了边疆地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强校。

先看 “边疆特色王牌” 的硬实力:截至 2024 年,云大的民族学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 A+,连续 10 年稳居全国第一;生态学获评 A-,位列全国前三。民族学团队深入云南 25 个少数民族村寨,收集整理了 10 万多件民族文化资料,研发的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技术”,让纳西族东巴文、彝族十月太阳历等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生态学团队在滇池、洱海开展 “湖泊治理”,让滇池水质从劣 V 类提升到 IV 类,周边湿地面积增加了 2000 多亩。有数据统计,1996 年至今,云大累计为云南培养了 12 万名边疆建设人才,其中 3 万名在民族地区工作,占云南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 50% 以上。

再看 “学科拓展” 的惊喜:从 1996 年的 58 个专业,到如今 90 多个本科专业,云大早就不是 “只搞民族生态” 的学校了。比如依托云南 “生物资源” 发展的 “生物科学” 专业,2023 年就业率达 97%,毕业生大多去了云南白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借助 “边疆跨境优势” 发展的 “国际关系” 专业,培养的学生成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的 “桥梁”,不少进入海关、外贸企业;甚至连 “天文学” 都成了特色专业 —— 云大在丽江建了天文观测站,观测数据为中国探月工程提供了支持,2023 年还招了首批 “天文方向” 研究生。

数据更能说明变化:2024 年,云大全日制本科生超 3 万人,研究生超 1.5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 38%,是全国少数民族学生比例最高的 “双一流” 高校之一;ESI 排名中,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 6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 1%,民族学、生态学进入全球前 5‰;拥有 1 个国家 “双一流” 建设学科,22 个云南省重点学科,科研经费从 1996 年的 5000 万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28 亿元,翻了 56 倍!更厉害的是,云大在云南建了 60 多个 “产学研基地”,每年转化科研成果 150 多项,比如研发的 “高山花卉种植技术”,让香格里拉的杜鹃花成了 “致富花”,带动 10 万多农民增收。

四、云大的 “成长密码”:守得住边疆,融得了世界

从 1922 年初创到如今学科超 90 个,云大的成长路,藏着两个特别 “边疆式” 的密码:

一是 “守得住边疆”。不管教育潮流怎么变,云大始终把 “服务边疆、保护边疆” 放在第一位 —— 民族学师生常年住村寨,生态学团队围着湖泊转,连文科专业都要做 “边疆课题”。这种 “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 的坚持,让云大成了边疆发展的 “智囊团”。

二是 “融得了世界”。云大从不因 “地处边疆” 而封闭:与东南亚 10 个国家的 20 所高校建了合作关系,每年派 1000 多名学生去泰国、越南交换;开设 “东南亚语言文化” 专业,培养了 5000 多名 “懂语言、通文化” 的跨境人才;甚至在老挝建了 “联合研究中心”,研究跨境生态保护,把边疆特色做成了 “国际品牌”。

结尾:百年边疆路,还在 “护家园”

从 1922 年的东陆大学,到 1996 年的 “211” 高校,再到如今学科超 90 个的 “双一流” 大学,云大的一百多年,是边疆教育的 “缩影”。它用一百多年证明:高校不一定非要在中心城市,扎根边疆、做透边疆特色,照样能办出全国认可、世界知名的教育;服务边疆也不一定非要 “低调”,把边疆的文化、生态优势做成 “王牌”,才能让边疆教育真正 “走出去”。

现在的云大,还在继续 “放大边疆优势”:新建的 “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院”,正在研究边疆稳定与跨境合作;与华为共建的 “智慧边疆联合实验室”,用 5G 技术监测边疆生态;甚至在迪庆、怒江等地建了 “乡村振兴示范校”,让师生帮边疆村寨搞产业、兴教育。

下次去昆明,不妨去云大翠湖校区走走,看看校园里的 “云南民族博物馆”,逛逛藏着珍稀标本的 “生物资源库”,你会发现,这所学校把 “边疆” 二字,从 1922 年的办学初心,做成了如今的特色王牌,却始终没变的,是 “守护边疆、建设边疆” 的使命。而这份使命,或许就是云大能走一百多年、还能走更久的根本原因。

相关知识

“滇”峰继续!这所大学,100岁了!
“梧桐大道”入选全市赏花主题线路 经开区初创者种下的泡桐树,见证区域发展日新月异
观赏园艺学科
护航初创企业成长之路!松山湖动员25家载体聚力创赛招商
Slush Asia 2021 路演大赛报名开启|初创企业+Slush=改变世界
云计算的尴尬:初创企业很可能被算计
嘉善碧云花园入选浙江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喜讯丨数商云入选华为云“优秀精英服务商”荣誉称号
植物保护学学科简介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简介

网址: 1922 初创,1996 入选 “211”,学科超 90 个:云大的边疆特色成长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2173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揭秘植物识别课:从新手到识花达人
下一篇: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喜迎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