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通常在每年公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到来。今年则是2月3日。‘立春’中的‘立’意味着新的开始,而‘春’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则生动地描绘了草木破土而出的场景,象征着生命的复苏。随着立春的到来,万物苏醒,草木重新焕发出活力。
在古代,有一种说法称为‘花信风’,意指春风带来了花开的消息。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历的体现。在立春的第一候,迎春花率先绽放。此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常常与连翘相混淆。简单判断的方法是,迎春花的每朵花瓣数为六个,而连翘则是四个。进入立春的第二候,樱桃花洁白如雪,春初时绽放;第三候则是望春花,也称玉兰,因其大而香甜的花朵,成为一些城市的市花,比如上海的白玉兰。
在很多地方,立春被俗称为‘打春’,那么,这个‘打’字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追溯历史,这个仪式源于古代的‘打春牛’。相传,在东夷族的首领少暤的带领下,族人从游牧转向农业生活。他的儿子句芒负责管理这一变革。为了确认春天的到来并准备耕种,句芒用火烧草灰,但老牛却仍在冬眠。人们建议用鞭子抽打老牛,但句芒认为牛是人类的伙伴,不应受到虐待。于是,他用泥土捏成牛的形状并挥鞭抽打,鞭声将老牛惊醒,从此开始了春耕的季节。句芒因此被尊为掌管草木成长和农耕的神祇,这一做法演变成了人们判断春天和及时耕作的习俗。
进入周代,立春时会举行盛大的迎春活动,人们延续句芒的做法,制作与真正牛一样大小的泥牛,并用鞭子抽打。汉代时,春牛的鞭打仪式已经相当普及。《后汉书·礼仪志》提到,立春那天在门外摆放土牛和耕人,以示对于农耕的重视。到了唐宋时期,这一仪式更是家喻户晓,几乎全国各地庄稼人都参与到‘打春’的活动中。他们会争抢打碎后的泥牛,带回家中或者放入田间,以求带来好运。清朝时,竹木骨架的纸牛逐渐取代了泥牛,牛肚里放入五谷甚至小牛犊。
此外,人们还会制作‘芒神’的牧童人偶,让‘打春’的氛围更加热烈。这一传统在各个朝代都有所演变,制作春牛的时间和形态各有不同。比如,春牛的五彩涂装分别代表五方,而牛的尺寸和部位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如今,‘打春’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区,人们在立春之际会用象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鞭子进行庆祝。每当春日降临,‘打春’不仅是兴奋与喜悦的象征,也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通过这一传统,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自然轮回与农耕智慧的敬畏与珍视。
相关知识
玫瑰花的意义与象征(探究玫瑰花背后的文化内涵)
君子兰开花的寓意与意义(探究君子兰开花背后的文化象征)
石竹花的意义与象征(探究石竹花在文化和传统中的重要角色)
探究仙鹤与荷花背后的深层寓意及其文化意义
荼蘼花的寓意与象征(探究荼蘼花的传统意义和现代象征)
花与传统婚庆仪式:了解不同文化中花在婚礼中的意义
梨花的意义与象征(探寻梨花背后的文化与美学)
郁金香的象征意义(探究郁金香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水仙花花语与寓意(探究水仙花背后的文化符号)
土豆开花预示着的意义(探究土豆开花现象的背后)
网址: 打春仪式背后的文化意义与传统探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22364.html
上一篇: 花卉静物练习:水仙花与樱桃 |
下一篇: 立春——等你,共赴一场春天的花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