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den Image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Center(NFU)
古籍中的园林花卉——梅花
Plum Blossom, a Garden Flower in Ancient Books
梅花的栽培历史已有3000多年,它最先出现于《诗经》,南朝时开始成为士人们热情关注与称颂的对象。宋元时期,梅力挫众木,形成在花木审美中一木独秀的局面。明清时期,文人对梅花的喜爱与崇尚仍在延续。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贵花木,因其独特的生物特性和观赏特性成为中国园林中最具特色、不可缺少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梅花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为现代园林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 前梅谱时代(先秦至五代)
先秦至隋唐时期,是梅谱的萌芽时期。先秦两汉时期,梅由其食用性发展到观赏物,再逐渐被文人所关注,成为诗歌的吟咏对象。进入魏晋南北朝,咏物诗风行。梅花的花朵之美被诗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梅花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隋唐时期的咏梅诗歌,进一步对梅的生态形象特征有了较为细致的比较和把握,为梅花意象由实转虚作了准备。晚唐以来始有诗人开始在咏梅中托物比兴,借梅花寄托人的品格之美,表达思想态度和人生意趣。这都为宋代梅谱的出现夯实了文学、思想基础。
2 宋代
南北朝时期既有《咏梅图》出现,唐代的花鸟画已经分科独立,在《宣和画谱》花鸟门中有梅花题材作品的唐五代时期的画家有边鸾、于锡、萧悦、滕昌祐、丘庆余、徐熙、唐希雅等,结合西安王家坡唐代唐安公主墓,墓室西壁花鸟图中的梅花,可以大略窥见宋以前画梅艺术的风貌。为宋代花鸟画的繁盛打下基础。
宋代流传下来相当数量的画梅作品,画梅的专著——梅谱出现,并流传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墨梅体系已开宗立派。画谱名实各异,种类繁多,从功能上看,有单纯的文字纪传谱,有插图的纪传谱,有观赏谱,记物谱,以及技法谱等。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即属于插图纪传谱,范成大的即属于单纯文字的记物谱。
2.1 范村梅谱
范成大(1126—1193),宋,字致能,自号石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资政殿学士,领洞霄宫,加大学士。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以能书称,宗黄庭坚、米芾,遒劲可观。
南宋范成大的《范村梅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梅谱》。其时,梅已为天下所喜,稳居花主之位,故而范成大有言:'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范村梅谱》列梅十二种,皆其自家园圃所栽种。
《范村梅谱》的叙梅模式均为先列梅名,继以对其形态、色香,进而生长地域、生长特性等作简述,为后世梅谱乃至花谱奠定了核心要素与结构。《范村谱梅》的叙梅模式可析为两类,首先为纯述物形物性者,区其次为述梅之物性与关于梅之诗文、掌故者。《范村梅谱》叙述梅物性之外有关梅的诗文与掌故,应当被归为“梅文化”部分,即梅谱之拓展性部分,而非与梅之物形、物性直接相关者。此部分对我们了解梅的栽培史、时人对梅的人文态度,特别是审美趣味甚有益。
作为历代梅谱的开篇之作,《范村梅谱》不仅自觉总结了前人关于梅的知识,使其系统化。尤为重要者,它开辟了撰写梅谱的理想典范——以亲植梅树的第一手经验为基础,为梅树家族作传。
2.2 《梅花喜神谱》
《梅花喜神谱》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不同姿态的木刻画谱。《梅花喜神谱》作者宋伯仁,史料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其字器之,号雪岩,广平(今河北广平)人。著名的诗人画家。应善画梅花善于写诗,故于嘉熙年间作《梅花喜神谱》。
宋人俗称画像为'喜神',故《梅花喜神谱》实为一部梅花写真集,此谱分上、下两卷,按梅花的生长顺序分别绘有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梅花的种种形态,共计100幅图,这些梅图均由一些关于梅花与梅枝的白描或特写构成,乃梅之折枝画也。这些特写极为精准地呈现了不同花期梅花的花瓣造型(图1、2)。
《梅花喜神谱》又并非仅有梅图,它还有另一半——梅诗,左诗右图,每幅图配有题名和五言诗一首,故而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梅的诗画集。
图1 麦眼
(来源:《梅花喜神谱》卷上:蓓蕾四枝)
图2 独钓
(来源:《梅花喜神谱》卷下:就实六枝)
3 元代
宋朝移民把梅花欣赏和尊尚的风气带到了元朝。以宋朝故都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延续了梅花欣赏的风潮。
宋人咏梅多注重其隐逸淡泊之意,元人咏梅除继承上述含义之外,还强化了梅花的气节含义。元人咏梅诗中多强调梅花的铮铮铁骨,如杨维桢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3.1 《松斋梅谱》
吴太素,字季章,一作秀章,号松斋。会稽人。松斋梅谱成书于元至元十一年。吴太素“生性好梅,见之必徘徊谛视,有心必写其形。后取华光、逃禅之谱,临模仿效,听夕靡怠,于是遂善画梅。”吴太素在浪迹江湖四十余年后,于晚年撰写了《松斋梅谱》。
《松斋梅谱》原有十五卷,卷七、八、九、十、十一、十五共五卷已轶。卷首:《松斋梅谱》自序。卷一、卷二:画梅的理论和技法。卷三:模仿《梅花喜神谱》的形式,撰写的画谱。卷四:抄录《梅花喜神谱》。卷五:七言诗形式的画诀。卷六至卷十原缺。卷十一:抄录范成大《范村梅谱》。卷十二:各家梅赋、咏梅五言诗。卷十三:咏梅七言绝句、七言古诗。卷十四:画梅人谱。卷十五:己佚。
据Maggie Bichford在《文人墨梅》一书中谈到吴太素传世三件作品,现都藏于日本,分别为现存于新泻县须贺市的《雪梅图》;兵库县尼峙市的《墨梅图》;山梨县的《松梅图》。
4 明代
明代的梅谱《雪湖梅谱》、《小霞梅谱》、《罗浮幻质》、《十竹斋书画谱——梅谱》均出现于明中后期。“晚明是一个思想和艺术大变革的时代,晚明整体的艺术气氛是晚明画谱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晚明文人的审美意识逐渐走向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和自由的转型,而晚明画谱则是晚明文人真实形象的写照,它们的风格精雅、自然、清高、淡远、灵动、柔弱、不仅代表了晚明版画所具有的时代特色,也是文人阶层的产物,真实反映了晚明文人的审美取向。”
宋元时期的梅谱,如有图谱部分全为一人创作。自明代开始,始有集锦式的梅谱。如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一一梅谱》每种二十图,一图一文,每图皆对版双页版面作蝴蝶装,间隔页为名家诗词。梅图有凌云翰、陈淳、高友、周之冕、沈襄、胡正言、吴彬、赵备等绘,题诗有朱之藩、董继周等。晚明文人审美取向的变化,或许是这类集锦画谱出现的精神动因。
4.1 《刘雪湖梅谱》
《刘雪湖梅谱》作者刘世儒,字继相,号雪湖,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擅长画梅,著有《刘雪湖梅谱》,传世作品还有《雪梅双兔图》轴,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作为一部梅谱,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梅诀”和“梅花式”。“梅诀”具体为“写梅十二要”、“画梅五十七题”、“歌诀”、“梅病”、“华光口诀”、“扬补之论”,“梅花式”分花头和花图两部分。“梅诀”中除“华光口诀”、“扬补之论”为抄录前人内容。其它梅诀部分为刘雪湖个人画梅创作的经验总结。“梅诀”以“写梅十二要”起首,在其后有“画梅五十七题”。“写梅十二要”为画梅创作的总论。“歌诀”为画梅时具体操作准则。写梅首先要分别阴阳,花头以阴少阳多为妙,枝似柳,花如桃,正面、侧开、半芳、烂放各种花头的特点,月下、雪中、风雨、烟岚各种情景下的梅花,以阴阳太极解说画的起首式。“梅病”为画梅中要注意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刘雪湖梅谱》镌刻“一枝春信”“数点天心”“珠胎乍裂”等梅花画谱版画26幅(图3、4),姿态各异,惟妙惟肖。
图3 珠胎乍裂
(来源:《刘雪湖梅谱》卷之一)
图4 鳌头独占
(来源:《刘雪湖梅谱》卷之一)
4.2 《罗浮幻质》
周履靖,字逸之,初号梅墟,改号螺冠子,晚号梅颠,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性慷慨,善吟咏。周履靖一生著述甚丰,他编辑和创作的集大成为《夷门广牍》,其所著《罗浮幻质》、淇园肖影、《九畹遗容》、《春谷嘤翔》《天形道貌》等画谱,及《闲云稿》诗集;《赤凤髓》养生书都收录其中。
《罗浮幻质》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金陵荆山书林刊本,目录载其内容有:写梅法、写梅论、写梅诀、写梅花歌、写梅枝干诀。
《罗浮幻质》图例全面,图文并茂。《罗浮幻质》最突出的优势如下:
1.从单独的仰、覆、偏、正花朵造型,到“攒三、聚四、得五、簇六”的花朵组合。
2.从仅有主干、枝梢的简单构图,到复杂的梅树造型。
3.“历来论画梅,只谓当浓淡相间,而此谱画干用双勾,中间留白,以示淡墨,更以实笔示浓墨,指明究竟何处当浓,何处当淡。更如以图解释“花头各样填空处”一语,则画枝干,中留空白,注明虚处,以示究竟何处生花。以图解释“干少花头生干处”一语,则花外更画枝条并注明“生干处”,以示究竟何处当再生干。此种文图对照方法,可是学者有切实之观念。自较仅以文字解说或有图而散漫无所指示者,为佳矣。”
5 清代
自明代开始,开始出现集锦式的各家画梅作品的梅谱合集。清代梅谱延续此种趋势,如王寅的《冶梅梅谱》为一人临习各家风格的作品,有临习前朝扬补之、王冕、陈洪绶的作品,有临习同朝代石涛、汪士慎的作品。从历代的画梅名家中有选择的临写,说明了清代梅花谱作者的艺术取向。并且在梅花画谱的编写过程中,编写者已不满足于邀请有人题写,集合咏梅诗词的程式,而且出现了为梅花创作寻找哲学、文学层次画理的追求。
5.1 《广群芳谱》
清代汪灏等编撰的《御制佩文斋广群芳谱》梅卷继承了明代王象晋《群芳谱》的撰结格局,扩而充之,可谓历代梅谱的总结性作品,其典范意义不可替代。《广群芳谱》继承了宋代以来的自然审美趣味,将梅置于花谱之首,凡三卷(卷二十二至二十四),牢固地确立了梅作为花中之王的地位。
《广群芳谱》建立起一个关于梅的知识体系。它由四部分构成,首曰“名状”,即梅之品类、名称,及其形态、生物特性;二曰“汇考”,即历代关于梅之传说性文献;三曰“集藻”,即有关梅之诗文;末曰“别录”,即梅的医食之用,以及栽培技术。此四者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梅的核心知识系统,即'名状'与“别录'。前者言梅之内外生物特性,后者言梅之物质性利用与栽培技术。二是关于梅的拓展性知识,即梅之典故与诗文。
《广群芳谱》梅卷的最大贡献是以“汇考”形式极大地挖掘了梅信息之人文一端,兹引数例:“《宋史·隐逸传》∶林逋结庐西湖孤山,不娶无子。多植梅畜鹤,因谓妻梅子鹤。”“《荆州记》︰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金陵志》: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上述信息虽皆出于他书,然《广群芳谱》梅卷的编者将它们用心地搜罗、汇集于此,便形成一部极简约的梅文化史,为后人了解中华梅审美趣味的确立与演化提供了典型个案。
5.2 《芥子园画传第二集——梅兰竹菊》
《芥子园画谱》也称《芥子园画传》。初集为山水谱。清初(约1679年)王概将明李流芳课徒画稿增编、绘图、木版彩印。二集为兰竹梅菊谱(图5)。三集为花卉花木、草虫禽鸟谱。二三集于康熙四十年( 1701年)木刻彩色套印而成。因刻于李渔在南京之别墅“芥子园”,故得此名。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又增加人物谱,合为四集。到清光绪年间( 1875年),因原版翻印己漫漶不清,于是巢勋又将此书四集重摹增编在上海石版印行,流传至今。现今我们所见到多是巢氏的《芥子园画传》。
《芥子园画传第二集——梅兰竹菊》为王概、王蓍、王臬合编,涉及到梅谱的具体绘制者,为王质。
《梅谱》在结构安排合理具有科学性、体例完备。每集起首均有序言、画法口诀起手式,后附古今名人图画,重编后更附以同时代画家画梅作品。清代绘画理论多重于论述前人经验,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研究。对各种史论、各类画家及题材之源流、风格作详尽探讨。如“画梅浅说”中扬补之、汤叔雅、华光的前人论述,梅诀、画梅的注意事项(梅病、宜忌等)。具体画法有梗、枝、根、花、叶、蕊、须的局部画法,及全树式,及摹写各家作品。每一画法多有出处,笔笔讲来历,顺序上由易渐难,由简渐繁,便于初学者循序渐进(图6)。
图5 影印足本芥子园画谱二集卷三目录
(来源:《芥子园画谱》二集:卷三)
相关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插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法律保护探究
【盆景技艺】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 建设和谐深圳
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
花卉种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设计装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插花”
传统插花:永不凋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上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网址: 文化遗产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2350.html
上一篇: 红星国庆立体花坛制作价格 |
下一篇: 纸上嘉卉 百年中国——中国青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