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油茶树刚有收成,竟被砍掉大半?

油茶树刚有收成,竟被砍掉大半?

.divstrong{text-align: justify;}

秋意渐浓,左权镇园善油茶基地里,却是另一番火热景象。连绵的山坡上,油茶树迎风摇曳,颗颗圆润饱满的油茶果缀满枝头,空气里都弥漫着淡淡的果香,预示着又是一个好收成。但这里最引人瞩目的,不是眼前的丰收画卷,而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油茶平均亩产已稳定超过1500斤。

谁能想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油田”,曾是基地负责人陈元林一度想放弃的“伤心地”。“2010年,我们满怀期待投入这个基地,但到第六年挂果的时候,产量相当低,投入却非常大,心里真的打退堂鼓了。”陈元林回忆道,“那时候,就是真正的靠天吃饭。”

品种不优、树形杂乱、管理粗放……曾经的困境让这片土地“花开繁多却结果寥寥”,亩产长期徘徊在一两百斤,最好的时候也不过四百斤。

转机,始于一场由内而外的“科技升级”。在醴陵林业局的推动下,油茶办、油茶协会、油茶研究所“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开进了园善基地,开启了一场低产林改造之旅。

果断“瘦身”,山林自由呼吸

面对过去密不透风的油茶林,技术团队开出的第一剂“药方”便是“调整密度”。在基地的一角,砍伐下的油茶树枝被整齐地码放着,它们是这场“密度革命”最直观的见证。正是当初这份“舍得”的决心,为今日的高产奠定了基石。

“过去,总觉得多种一棵是一棵,结果密密麻麻挤在一起,争阳光、抢肥料,谁都长不好。”陈元林介绍,自2019年起,基地对油茶林进行了全面疏伐,将每亩株数从100多株,科学调整至30-40株。

这一“舍”,果断地放弃了数量的冗余,换来的是林间宝贵的通风与透光条件。每一株油茶树都拥有了自由舒展的“呼吸空间”,从过去的生存竞争,转向了协同高产。这道看似简单的减法,成为了产量跃升的第一块基石。

智慧“喂养”,水肥一体浇灌

油茶树林间,工作人员正手持软管细心浇灌,软管另一端连接着山腰处的阀门,那是从山顶储水池延伸下来的灌溉口。随着他熟练地拧开阀门,水流裹挟着精心配比的营养液,精准地浇灌在每一棵油茶树的根部。

这套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灌溉系统,正是为了适应油茶“抱子怀胎”的独特生长规律。所谓“抱子怀胎”,意思是当年结果的同时,也在孕育来年的花芽。尤其在7-10月的干旱季节,水肥需求极大。

“原来我们施固体肥,没水它不吸收,效果很差。”醴陵林业局油茶办工作人员蔡铁军说。2022年,基地在山顶建起了储水池、沤肥池和螯合池,组成了一套智慧水肥系统。

“这是我们的‘营养中枢’。”蔡铁军指着池子解释道,“沤肥池用于自制发酵有机菌肥;螯合池则将沤熟的有机肥、复合肥等按科学比例兑水过滤,形成可直接灌溉的‘营养液’。”通过铺设管道,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精准输送,肥料吸收利用率和植株抗旱能力显著提升,对油茶高产稳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匠心“修剪”,平衡树木营养

漫步基地,不难发现这里的油茶树树冠圆润饱满,枝条疏密有致,阳光从枝叶间隙洒落,在树下形成斑驳的光影。这正是匠心修剪留下的最美印记。

在油茶种植管理中,修剪整形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乎美观,更决定着产量的高低。通过科学修剪,既能保证树体充分采光,又能实现养分的均衡分配,为优质高产奠定基础。

“我们花了七八年,总结出一套独有的修剪手法。”醴陵茶油研究所副所长邓绍波谈起修剪,如同一位严谨的艺术家。这套手法的核心,是解决四大问题:通风、透光、营养运输与分配。

“小树要长骨架,以营养生长为主;大树要多结果,以生殖生长为主。方法完全不同。”通过精细修剪,基地成功平衡了茶树“长身体”和“生孩子”的关系,让营养更集中地供给果实,实现了从“满树花”到“满树果”的质变。

科学“防控”,守护林区健康

拨开层层墨绿的油茶树叶片,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正藏在叶荫下,泛着青褐色的光泽。这些果实沉甸甸地压弯枝头,剥开一颗,籽粒饱满,正是丰收的最好证明。然而,在这片喜悦的背后,一场看不见的保卫战从未停歇。

在油茶产业的提质路上,病虫害曾是难以逾越的关隘。其中,油茶象甲的危害尤为隐蔽而致命,其幼虫钻入果实内部蛀食,导致大量落果和空壳,不仅造成直接减产,更严重影响茶油的出油品质与食品安全。

“每年4月,是油茶象甲成虫出土的关键期,也是我们防治的第一个重要窗口。”醴陵油茶研究所的生物防治专家周通对此深有体会。为了精准掌握虫情发生规律,他曾连续多日在基地林间蹲守:“防治时间需根据当年气候调整。温度回升快就要提前,回升慢则要推迟。”

基地创新采用无人机飞防技术,并在防治实践中进一步整合营养管理,在喷施药剂的同时,添加中微量元素叶面肥,实现“一喷多效”。周通表示,“这种方式省工省时、高效便捷,既能对爆发区域精准防治,又增强药效穿透力,还节约了人工成本。”

通过科学防控,整个林区始终保持健康状态,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地”,从亩产几百斤到稳定超过一千五百斤,园善油茶基地的蜕变,不仅是几个山头的丰收,更是醴陵油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如今,园善基地的成功经验,正通过一套成熟可复制的技术体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醴陵市林业局的统筹推动下,油茶办、油茶协会、油茶研究所“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已将园善的四大关键技术“调整密度、水肥一体、合理修剪、科学防控”,带到了三思、金桥等全市20多个油茶基地进行示范推广。

截至目前,醴陵已累计举办七期专题培训,覆盖超过500人次,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油茶农人正在成长。一套从“试验田”到“推广网”的产业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站在园善基地的山头远眺,陈元林目光坚定:“我们有信心,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而他身后那片层层叠翠、果香弥漫的油茶林,正是醴陵市油茶产业走向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生动注脚。

一片山,改变了一个产业的思想;几个基地,正在带动一座城市的油茶产业向着春天,持续生长。

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蒋百稳

%a$(".dydata").each(function(){%a var iframeHeight = $(this).prop("height");%a var iframeWidth = $(this).prop("width");%a var pageWidth = (window.innerWidth > 0) ? window.innerWidth : (screen.width)%a if(iframeWidth > pageWidth){%a var width = pageWidth *0.9;%a $(this).prop("width",width);%a $(this).prop("height",width*iframeHeight/iframeWidth);%a }%a});%a

秋意渐浓,左权镇园善油茶基地里,却是另一番火热景象。连绵的山坡上,油茶树迎风摇曳,颗颗圆润饱满的油茶果缀满枝头,空气里都弥漫着淡淡的果香,预示着又是一个好收成。但这里最引人瞩目的,不是眼前的丰收画卷,而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油茶平均亩产已稳定超过1500斤。谁能想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油田”,曾是基地负责人陈元林一度想放弃的“伤心地”。“2010年,我们满怀期待投入这个基地,但到第六年挂果的时候,产量相当低,投入却非常大,心里真的打退堂鼓了。”陈元林回忆道,“那时候,就是真正的靠天吃饭。”品种不优、树形杂乱、管理粗放……曾经的困境让这片土地“花开繁多却结果寥寥”,亩产长期徘徊在一两百斤,最好的时候也不过四百斤。转机,始于一场由内而外的“科技升级”。在醴陵林业局的推动下,油茶办、油茶协会、油茶研究所“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开进了园善基地,开启了一场低产林改造之旅。果断“瘦身”,山林自由呼吸面对过去密不透风的油茶林,技术团队开出的第一剂“药方”便是“调整密度”。在基地的一角,砍伐下的油茶树枝被整齐地码放着,它们是这场“密度革命”最直观的见证。正是当初这份“舍得”的决心,为今日的高产奠定了基石。“过去,总觉得多种一棵是一棵,结果密密麻麻挤在一起,争阳光、抢肥料,谁都长不好。”陈元林介绍,自2019年起,基地对油茶林进行了全面疏伐,将每亩株数从100多株,科学调整至30-40株。这一“舍”,果断地放弃了数量的冗余,换来的是林间宝贵的通风与透光条件。每一株油茶树都拥有了自由舒展的“呼吸空间”,从过去的生存竞争,转向了协同高产。这道看似简单的减法,成为了产量跃升的第一块基石。智慧“喂养”,水肥一体浇灌油茶树林间,工作人员正手持软管细心浇灌,软管另一端连接着山腰处的阀门,那是从山顶储水池延伸下来的灌溉口。随着他熟练地拧开阀门,水流裹挟着精心配比的营养液,精准地浇灌在每一棵油茶树的根部。这套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灌溉系统,正是为了适应油茶“抱子怀胎”的独特生长规律。所谓“抱子怀胎”,意思是当年结果的同时,也在孕育来年的花芽。尤其在7-10月的干旱季节,水肥需求极大。“原来我们施固体肥,没水它不吸收,效果很差。”醴陵林业局油茶办工作人员蔡铁军说。2022年,基地在山顶建起了储水池、沤肥池和螯合池,组成了一套智慧水肥系统。“这是我们的‘营养中枢’。”蔡铁军指着池子解释道,“沤肥池用于自制发酵有机菌肥;螯合池则将沤熟的有机肥、复合肥等按科学比例兑水过滤,形成可直接灌溉的‘营养液’。”通过铺设管道,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精准输送,肥料吸收利用率和植株抗旱能力显著提升,对油茶高产稳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匠心“修剪”,平衡树木营养漫步基地,不难发现这里的油茶树树冠圆润饱满,枝条疏密有致,阳光从枝叶间隙洒落,在树下形成斑驳的光影。这正是匠心修剪留下的最美印记。在油茶种植管理中,修剪整形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乎美观,更决定着产量的高低。通过科学修剪,既能保证树体充分采光,又能实现养分的均衡分配,为优质高产奠定基础。“我们花了七八年,总结出一套独有的修剪手法。”醴陵茶油研究所副所长邓绍波谈起修剪,如同一位严谨的艺术家。这套手法的核心,是解决四大问题:通风、透光、营养运输与分配。“小树要长骨架,以营养生长为主;大树要多结果,以生殖生长为主。方法完全不同。”通过精细修剪,基地成功平衡了茶树“长身体”和“生孩子”的关系,让营养更集中地供给果实,实现了从“满树花”到“满树果”的质变。科学“防控”,守护林区健康拨开层层墨绿的油茶树叶片,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正藏在叶荫下,泛着青褐色的光泽。这些果实沉甸甸地压弯枝头,剥开一颗,籽粒饱满,正是丰收的最好证明。然而,在这片喜悦的背后,一场看不见的保卫战从未停歇。在油茶产业的提质路上,病虫害曾是难以逾越的关隘。其中,油茶象甲的危害尤为隐蔽而致命,其幼虫钻入果实内部蛀食,导致大量落果和空壳,不仅造成直接减产,更严重影响茶油的出油品质与食品安全。“每年4月,是油茶象甲成虫出土的关键期,也是我们防治的第一个重要窗口。”醴陵油茶研究所的生物防治专家周通对此深有体会。为了精准掌握虫情发生规律,他曾连续多日在基地林间蹲守:“防治时间需根据当年气候调整。温度回升快就要提前,回升慢则要推迟。”基地创新采用无人机飞防技术,并在防治实践中进一步整合营养管理,在喷施药剂的同时,添加中微量元素叶面肥,实现“一喷多效”。周通表示,“这种方式省工省时、高效便捷,既能对爆发区域精准防治,又增强药效穿透力,还节约了人工成本。”通过科学防控,整个林区始终保持健康状态,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地”,从亩产几百斤到稳定超过一千五百斤,园善油茶基地的蜕变,不仅是几个山头的丰收,更是醴陵油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如今,园善基地的成功经验,正通过一套成熟可复制的技术体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醴陵市林业局的统筹推动下,油茶办、油茶协会、油茶研究所“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已将园善的四大关键技术“调整密度、水肥一体、合理修剪、科学防控”,带到了三思、金桥等全市20多个油茶基地进行示范推广。截至目前,醴陵已累计举办七期专题培训,覆盖超过500人次,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油茶农人正在成长。一套从“试验田”到“推广网”的产业发展路径愈发清晰。站在园善基地的山头远眺,陈元林目光坚定:“我们有信心,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而他身后那片层层叠翠、果香弥漫的油茶林,正是醴陵市油茶产业走向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生动注脚。一片山,改变了一个产业的思想;几个基地,正在带动一座城市的油茶产业向着春天,持续生长。来源:醴陵市融媒体中心编辑:蒋百稳

OCR:世

OCR:照 兰陵市油茶研究所 水肥一体化实验点

原文连接

相关知识

种植油茶树有前景吗,油茶树施肥技术
油茶苗什么时候移栽(油茶树移栽技术要点)
油茶树的种植条件和生长环境要求(创建适宜的油茶树生长环境是种植成功的关键)
油茶树、茶叶树、茶花树傻傻分不清楚?来来来敲黑板划重点啦!
油茶树的管理方法有哪些 有关油茶树的栽培方式
油茶树的管理方法有哪些(有关油茶树的栽培技术)
走过百年时光的大红花油茶树 广西红花油茶简介
油茶树种植技术 油茶树怎么种
油茶树种植
怎样栽培油茶树 怎样种植油茶树

网址: 油茶树刚有收成,竟被砍掉大半?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2408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苗圃栽培技术之苗木灌溉技术
下一篇: 八角保花保果:实用技巧与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