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18日,文物部门正式发布了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葬的发掘成果,首次发现萨珊王朝的磨花玻璃碗,填补了温州考古的空白。一件如今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玻璃碗,为什么会令专家如此动容?因为萨珊玻璃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而且只出现于门阀世族的墓葬之中,如王羲之二叔王廙的陪葬品中就有磨花玻璃杯。
永嘉东晋萨珊磨花玻璃碗
永嘉出土
萨珊王朝的磨花玻璃碗
2018年5-9月,永嘉县文物馆在瓯北丁山抢救性地清理了59座汉六朝古墓群,数量之多,居温州之冠,其中M37号墓是东晋咸康二年(336)的,从中出土了一件已成碎片的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磨花玻璃碗,“碗”破天惊,成为温州乃至浙江六朝考古的一项破天荒记录。1600年前的磨花玻璃碗,全国屈指可数。所谓萨珊玻璃,是指波斯萨珊王朝时期(226-651)伊朗高原生产的玻璃器。
永嘉磨花玻璃碗,薄而透明,微泛浅绿色,碗口沿外翻成侈口, 唇口磨平,束颈,球腹,圆底;高6厘米,口径8厘米,最大腹径8.5厘米;肩部饰细弦纹一道,外腹部有三周由多个圆形磨花并排组成的装饰带,各装饰带上方有一道磨花的弦纹带,圆底正中亦有一圆形磨花。我曾目睹过这件宝贝,看上去跟现代的玻璃没有任何区别,足显当年波斯工匠高超的玻璃制作技艺。
东晋时期的玻璃器皿,非常罕见,恐怕都没超过10件,且多集中于东晋皇城南京,如上期提到过的东晋王羲之二叔王廙墓中的磨花玻璃杯,共有两只,夫妇俩一人一件。玻璃杯泛黄色,高10.4厘米,杯壁厚达0.5-0.7厘米,有弦纹及椭圆形磨花装饰。类似的玻璃残片还见于南京大学和南京北郊等地的东晋墓葬。另在南京仙鹤观东晋重臣高悝墓和南京富贵山东晋帝陵附近分别各出土了一件玻璃碗。2005年,安徽当涂东晋墓葬中也发现有四五片黄绿色玻璃残片。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梁岩华认为,永嘉东晋玻璃碗的器型和装饰,与湖北省博物馆所藏鄂城晋墓中的磨花玻璃碗很相像。1978年,从鄂城五里墩M121号西晋墓中清理出11片玻璃残片,黏合拼接成一件磨花玻璃碗,无色透明,微泛黄绿色,侈口折沿,平唇,球腹,圆底,高9.4,口径10.2,最大腹径11厘米,胎中有玻璃特有的小气泡(据此可以将玻璃和水晶区分开来)。在腹部有三排椭圆形磨花装饰,底部也有圆形磨花,口沿下和腹部都有一条阴线弦纹。系无模吹制成形,其纹饰是成形冷却后经砂轮打磨出来的,成分属于钠钙玻璃。
东晋王廙墓中罗马磨花玻璃杯
中国古代的
“玻璃”和玻璃器
最早制成玻璃的是古埃及人,距今4000年前。中国自制的玻璃器皿,见于西汉,不透明,属于铅钡玻璃或钾盐玻璃。汉代文献中,并没有“玻璃”二字。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的“璆琳”(本意为美玉),是古人借以称呼似玉的玻璃。“琉璃”(“流离”),是古人口中的珍宝或釉质器物,如西汉桓宽《盐铁论》:“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宝”。西汉杨雄《校猎赋》:“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不过,琉璃也被指代玻璃,且流传甚广,如晋人《西京杂记》:“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这无疑是指透明玻璃。隋代,中国大量出现自制的铅玻璃。唐代何家村窖藏中有一件玻璃杯和一件水晶碗,但在储存二者的银罐的盖子上,写的却是“琉璃杯碗各一”。法门寺地宫中的玻璃茶瓯也被记作“琉璃茶碗拓子一副”。宋代,中国流行伊斯兰玻璃,并已习称玻璃,如“苏门四学士”之张耒就有《玻璃瓶歌赠晁二》:非石非玉色绀青,昆吾宝铁雕春冰。元末明初,中国开始有规模的生产玻璃器,并通称料器,以有别于玉器。清康熙年间,北京出现大型“琉璃厂”,专为皇宫生产料器。
玻璃,作为名词,源于梵语,本指水晶,如《佛说阿弥陀佛》中的七宝池阶道,就有玻璃,其楼阁的装饰物中也有玻璃。后世流行的佛教“七宝”虽然没有玻璃,但仍为佛教所尊崇,并奉为舍利瓶,如北宋瑞安慧光塔中的蓝色高颈磨花玻璃瓶(现藏于省博)、杭州雷峰塔地宫的玻璃舍利瓶等。古人将斜玉旁(王字旁)的叠词,都视之为珍宝类,如珍珠、玛瑙、琥珀、珊瑚、琉璃等,玻璃也不例外。
广州出土西汉罗马玻璃碗
公元前50年左右,罗马人掌握了吹制法生产玻璃的新技艺。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盛极一时。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玻璃开始传入中国,如广州横枝冈西汉墓葬出现的罗马玻璃碗。公元三世纪,随着波斯萨珊王朝的兴起,玻璃产业空前兴旺,并创新了冷加工技艺。萨珊王朝与中国保持着活跃的外交和贸易关系,萨珊玻璃随之成为东晋门阀的爱物。公元7-8世纪,伊斯兰玻璃兴起,并形成独特的玻璃装饰艺术,如热压贴花、花饰磨刻、釉彩装饰等,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清明无垢”,大受青睐。
南京王廙墓中的磨花玻璃杯属于罗马玻璃,永嘉磨花玻璃碗是萨珊玻璃,瑞安慧光塔中的蓝色舍利瓶则属伊斯兰玻璃。
鄂城西晋萨珊磨花玻璃碗
东晋玻璃碗
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南京博物馆总馆有一幅《国家宝藏》海报,内容是“金陵瑰宝,国之重器”,“南京城的国家宝藏----玻璃杯”,画面就是两只出土于王廙墓的罗马玻璃杯。南京电视台还拍了一个国宝在金陵的专题片,“残破的玻璃----东晋罗马玻璃杯”,主角也是王廙的磨花玻璃杯,由此可见东晋玻璃杯之文物学地位。
南京博物馆总馆海报
东晋玻璃器,是权贵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荆州刺史王廙是晋帝的姨弟,宰相王导的堂弟,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身份显赫。罗马玻璃杯是王廙生前的心头好,故与永嘉出产的瓯窑点褐青瓷彩盖钵等一起陪葬。高悝是东晋丹杨尹(京都“市长”),光禄大夫,也有萨珊玻璃碗陪葬。永嘉晋墓中的萨珊玻璃碗,则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悬念。
一是墓主人是谁?与玻璃碗一同陪葬的还有青瓷三足砚、青瓷魁、铜弩机,银指环等等,在倡导薄葬的年代,还有这么多珍贵的陪葬品,足见墓主人非等闲之辈。瓯北曾是永宁县治之所在,设长、丞、尉,这位长眠于瓯江之畔的也许就是文韬武略的永宁长。
二是萨珊玻璃碗怎么到永嘉的。笼统的解释是来自温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但实际上可能是得之于会念经的外来和尚,因为东晋正是温州佛教大兴之时,永嘉的瓯窑窑场就为此生产了大量含佛教元素的莲瓣纹青瓷,而早在西晋元康五年(295),永嘉就已建成温州最早的佛塔---罗浮双塔。
永嘉东晋萨珊磨花玻璃碗
为什么说
永嘉的玻璃碗来自萨珊王朝
永嘉出土的玻璃碗,器型与鄂城西晋玻璃碗很相似。这种款式的晋代玻璃碗,全国独二,不过,日本奈良千塚4-5世纪的墓葬里也有这么一只,1963年就出土了。爱较真的日本专家为寻求其来源,曾组团去伊朗考察,并在伊朗高原吉兰州的3-7世纪的墓葬中发现了一大堆类似的薄壁型玻璃碗,经详细对比研究,包括原子吸收法成分分析,证明千塚玻璃碗源自波斯萨珊王朝,并由中国传到东瀛。
日本千塚萨珊玻璃碗
鄂城西晋玻璃碗的化学成分,与日本千塚碗十分接近,故属最早传入中国的萨珊玻璃器皿之一。所以,温州考古专家一开始就将永嘉东晋玻璃碗认作为萨珊玻璃。后经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检测,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不同地区熔制玻璃的原料成分是不同的,所以成分一致的玻璃,其产地就具有同源性。安徽当涂玻璃残片的化学成分也与鄂城西晋玻璃碗相似,如Na/K和Ca/Mg的比值都与萨珊玻璃一致,而比罗马玻璃少一个数量级。
王廙墓中的玻璃杯,是罗马玻璃的常见器型,其化学成分与德国科隆四世纪墓葬中玻璃残片的成分几乎完全一致,故属罗马玻璃无疑。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如《吴历》:三国吴“黄武四年,扶南诸外国来献琉璃”。西晋诗人潘尼(潘岳侄)《琉璃碗赋》:“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阻远”。
永嘉东晋萨珊玻璃碗,堪作温州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证,也是瓯北曾是永宁县治的文物学证据。
北宋慧光塔伊斯兰蓝色长颈玻璃瓶
来源/中国永嘉微信公众号
作者:胡雄健 文
相关知识
跨越上千年,这个王朝用一只萨珊磨花玻璃碗给永嘉留下了悬念!
一个碗,一个瓶子,千年前的异域琉璃颠覆了你对古代温州的想象
西晋磨花玻璃碗
【鄂州文物故事】西晋磨花玻璃碗 印证古代鄂州与世界古文化交流及海外交通
从罗马帝国到萨珊王朝:我国玻璃器的新演变
公元3世纪世界历史大事记:萨珊帝国的崛起,罗马的三世纪危机,中国的三国时代和短暂统一
公元224年后,萨珊帝国和罗马帝国的长期战争,造成了什么后果?
到深博看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艺术展 璀璨玻璃艺术让人大开眼界
花剌子模王朝,其他图文简介
“砂与火之歌”,看古代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
网址: 跨越上千年,这个王朝用一只萨珊磨花玻璃碗给永嘉留下了悬念!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26431.html
上一篇: 商标分类第21类,商标2105注 |
下一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碚玻璃器皿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