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民要术》①:收黑鲁椹,即日以水淘取,晒燥。仍畦种;治畦下种,一如葵法。常薅令净。
《汜胜之书》曰:种桑法:五月取椹著水中,即以手渍之②,以水洗取子,阴干。治肥田十亩,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③。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桑至春生,一亩食三箔蚕。
《四时类要》:种桑,如种葵法。土不得厚,厚即不生,待高一尺,又上粪土一遍。
《务本新书》:四月种椹④,二月种旧椹亦同。东西掘畦,熟粪和土,耧平,下水;水宜湿透,然后布子。或和黍子同种,椹藉黍力,易为生发,又遮日色。或预于畦南、畦西种檾⑤,后藉檾阴遮映夏日。长至三二寸,旱则浇之。若不杂黍种,须旋搭矮棚于上,以箔覆盖,昼舒夜卷。处暑之后不须遮蔽。
至十月之后,桑与黍秸⑥同时刈倒,顺风烧之。仍糁粪⑦土、蔽灰。春暖荣茂,次年移栽。
一法:熟地先耩黍一垄。另搓草索,截约一托⑧,以水浸软,面饭汤更妙。索两头,各歇三四寸,中间匀抹湿椹子十余粒⑨,将索卧于黍垄内,索两头以土厚压,中间糁土薄覆。隔一步或两步,依上卧一索。四面取齐成行⑩。久旱宜浇。
十月,刈烧,加粪如前。冬春拥雪盖粪,清明前后扫去。霖雨时,觑稀稠移补。比之畦种旋移,省力,决活,早二年得力。如旧有椹,春种更妙。后宜筑围墙固护。
或虑索繁碎,以黍椹相和,于葫芦内点种,过处,用帚扫匀。
或虑天旱,宜就黍垄内,拨土平匀,顺垄作区,下水种之。
又法,春月,先于熟地内东西成行,匀稀种檾。次将桑椹与蚕沙相和或炒黍谷亦可,趁逐雨后,于檾北单耩或点种。比之搭矮棚、与黍同种,缘躲阴高密,又透风露。虽种十数亩,亦不甚委曲费力。
《士农必用》:畦种与前法同。种子,宜新不宜陈。新椹种之为上;隔年春种,多不生。荫畦搭棚为上,躲麻次之,黍苗又次之。桑芽出,间令相去五七寸。营造尺寸也,他仿此。频浇。过伏,可长至三尺。割去檾麻。至十月内,附地割了;撒乱草,走火烧过。火不可大,恐损根。粪草盖。至来春,杷耧去粪草,浇。每一科,自出芽三数个;留旺者一条。已成根,则不须荫,可频浇。至秋,鲁桑可长五七尺,荆桑可长三四尺。鲁桑可移为地桑,荆桑可移入园养之。
【注释】
①引自《齐民要术·种桑柘第四十五》。
②以手渍之:《农桑辑要》、《齐民要术》各种版本多作“渍”,缪启愉校据《要术》院刻本作“溃”。按:作“渍”于文意难通,以作“溃”为是。
③这是桑与黍同种的最早文字记载。自此以后各种农书,凡言种桑几乎都有“桑黍同种”这一条。
④《务本新书》作“四月种椹”,《汜胜之书》作“五月取椹”,时间略有出入,实际上皆应以“椹赤为候”。
⑤檾:大字本一律作“荣”,殿本和石校本作“檾”,为正写,故今后一律改作“檾”。“檾”的简化字作“苘”。
⑥黍秸:此处特别指明刈倒的是黍秸,猜想黍穗已被采收,最后只存留下空黍秆。
⑦糁粪:缪注,“糁”音散。从后文“糁土薄覆”一语观之,“糁”似应作“撒”义。即“撒粪”、“撒土”。
⑧一托:“一托”是北方方言。指两臂伸开后的长度。据说,人的一托的长度,和本人的身高是相同的。所以说“一托长”,大约是五至六尺。
⑨五六尺长的草索,抹上十几个桑粒,大约苗距四五寸。因草索播种法是一次定植,这十几株小苗,最后也只能成一苗或两苗,所以播种量虽然少些,但亦不怕缺苗。
⑩四面取齐成行:草索的距离为一步或两步,可作为横行的行距;但各纵行之间的距离应为若干,似并未指出。缪注认为“四面取齐”说明“行距,株(丛)距,距离相等,都是隔一步或两步”。
草索下种法比畦种法省力,不用搭棚、不移苗,一次定植;成活率百分之百;提早两年受益。畦种法第一年春季播种育苗,第二年育苗,第三年定植;草索法,不移栽,成长快,第三年便可采叶。
用陈桑葚作种,可以提前到二月下种,是其优点;但桑子不耐陈,经年的葚出苗率会比较低,是它的缺点。
黍:原作“黍”,从“禾入米”,误。孔子曰:“黍”可为酒,故从“禾入水”。
葫芦内点种:葫芦,《王祯农书·图谱二》作“种瓠”。并附有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是专门的播种农器。
单耩(jiǎnɡ):是一条腿的耩子。
委曲:麻烦,琐碎,多周折。
走火:言火点燃后不停顿地向前走。这是因为地面上只撒有少量的乱草,所以火不可能在一处停留,只能沿着乱草向前发展(走)。这种情况秋冬季在荒原上有野火发生时,最易见到。
【译文】
《齐民要术》:采收黑鲁桑葚,当天用水淘洗净,取出、晒干,还是将种子播种在畦中。作畦和播种的方法,完全和种葵是一样的。桑畦应经常将草薅干净。
《氾胜之书》说:种桑法:五月采收(已成熟的)桑葚,浸入水中,用手揉搓溃烂用水洗净,取出种子,阴干。准备好十亩肥沃的良田,若有多年不耕的荒地更好,好好地翻耕耧耙。每亩用三升黍子和三升桑种混合在一起种下去。让黍和桑同时生长,并进行耕种锄草,使桑苗稀疏适当。黍子成熟,便进行收刈。这时桑苗正和黍一样高,用锋利的镰刀,将黍和桑同时贴近地面刈倒。让太阳晒干,此后遇上合适的风向,便放火烧掉。桑到来年春天便会重新生长起来,一亩桑足够饲养三箔蚕。
《四时类要》:种桑和种葵的方法一样。覆土不能厚,土厚了,便不会出苗。苗高一尺时,再追施一次粪肥。
《务本新书》:四月种桑葚,二月种陈的桑葚亦同此法。按照东西的方向掘地作畦,用熟腐好的粪肥和土混合在一起,耧耙平,灌水。水要浇透以后再撒布种子。也可以将黍子和桑椹同时种下去,桑子可借着黍子的(萌发顶土的)力量,容易生长出苗,黍还可以为桑苗遮蔽阳光。也可以预先在桑畦的南面和西面种苘庥,(桑苗出来)以后,可借苘麻的阴影遮蔽夏季的烈日。桑苗长到二三寸高时,天旱无雨便应当浇水。如果不是桑黍混种的,便要随时在畦上搭架矮棚,用箔子盖在棚上。白天将箔展开,夜间将箔卷起。至“处暑”节气过后,便不用继续遮蔽。
凡是桑和黍混种的,十月以后,桑和黍秸都要同时刈倒,遇有顺风,放火烧掉。另外,还应在畦中撒施粪土和陈灰。来年春,滋生繁茂,下一年便可移栽。
一法:在柔熟的土地上,先用耧耩条播黍子一垄。另外搓粗草索,截成约一托长的许多小段,用水浸软,如用面汤饭汤浸更好。每截草索的两端各留出三四寸,中间均匀地抹上十多粒湿椹子,将草索平卧着放入黍垄中,草索两端用土压厚些,中间一段薄薄地撒土覆盖。每隔一步或两步,依照上法卧置草索一截,使前后左右对齐成行。天旱的时间久了,便进行浇水。
到十月以后,将黍桑同时刈倒、顺风放火、为苗圃加粪等事,如同前法。冬季和春季要给苗圃拥雪、盖粪,清明节前后扫去。霖雨季节,根据桑苗的稀稠移苗补栽。此法比畦种育苗移栽要省力气,而且肯定可以成活,还可以提早两年长成桑树。如有存留的陈葚,能够春天播种更好。苗长成后,应修筑围墙妥加保护。
如果考虑到搓草索播种,太过烦琐细碎,可以将黍和葚拌和放在葫芦里点播,点种过的地方,用扫帚扫匀。
如果考虑到(草索下种法)天旱(下种有困难),便可将黍垄中的土拨弄平匀,顺着黍垄作成许多小区,先用水浇过再下种。
还有一种方法:春季先在耕耙过的熟地中,按照东西方向,播种上一行行稠稀适度的苘麻。其次将桑葚同蚕屎拌和,或同炒过的黍子拌和也可以,趁着天雨过后,在苘行的北面用独脚耩下种或点种均可。此法同搭矮棚、与黍同种相比,苘麻的阴影既高又密,又通风透露。故虽多种至十多亩,也不会觉得多么麻烦费力气。
《士农必用》:畦种法和前面讲的一样。种子要用新葚,不要用陈葚。用新葚种最好,隔年的陈葚春天种,多不出苗。采用搭矮棚的荫畦种葚为最好,用苘麻遮荫稍次,用黍苗遮荫为最次。桑芽出土后,进行间苗,使株距保持在五至七寸之间。“寸”,为营造尺的寸,他处同此。时常浇水。伏天过后可长到三尺高。可将苘麻刈去。到十月内将桑苗在贴近地面处割倒,地上撒上些乱草,走火烧一遍。火不能过大,怕烧坏了苗根。用粪和草覆盖。等到来年春天,用耙子把粪草耧去,浇水。每一科自会生出三数个芽来,选生长旺盛的留下一条。桑苗已长成根株,可不必遮荫,只须常浇水。到秋后,鲁桑可长到五至七尺高,荆桑可长到三四尺高。鲁桑可以移栽成地桑,荆桑可以移栽到桑园中去培养。
【原文】
《齐民要术》、《士农必用》:种椹而后移栽,移栽而后布行。《务本新书》:畦种之后,即移为行桑,无“转盘”①之法。
《齐民要术》:桑栽大如臂许,正月中移之。亦不须髡②。率十步一树,阴相接,则妨禾、豆。行欲小掎③角,不用正相当。相当则妨犁。
《士农必用》:园内养成荆、鲁桑小树,如转盘时,于腊月内可去不便枝梢:小树,近上留三五条;碗口以上树,留十余条,长一尺以上;余者,皆科去。至来春,桑眼动时,连根掘来,于漫地④内,阔八步一行,行内相去四步一树,相对栽之。栽培、浇灌如前法。桑行内种田,阔八步,牛耕一缴地⑤也。行内相去四步一树,破地四步⑥,已久可成大树。相对,则可以横耕,故田不废垦,桑不致荒。荆棘围护。当年横枝上所长条,至腊月,科令稀匀得所。至来春便可养蚕。野桑成身者,即可移栽。留横枝如前法。一名“一生桑”⑦,其根平浅,故不久自死。转盘换根,则长旺又久远也。农家谓移栽为“转盘”。桑同果树,一移一旺,旧根斫断,新根即生。新根不平生,向下生也,以此故,长旺久远。
【注释】
①转盘:后面的小注说:“农家称移栽叫做'转盘’。”按:这里是说一次定植,不再经过第二次移栽。
②亦不须髡:髡,音坤,原意是剃头,在这里引申作剪枝。
③掎:音羁,偏引也。
④漫地:北方方言,称野外为“漫地”。译作“大田”,意亦甚合。
⑤一缴地:农民称适合牛耕的一定地段为“一缴”。这里说是“八步”的宽度,可以适合用牛犁来回绕着耕,相当于通常“一缴”的宽度。
⑥破地四步:很像是方言,很难说清是什么意思。暂时只好依据字义进行解释。“破”字,有破费、耗费等义。这里是说破费“四步”的土地栽一株桑,已经足够宽广。故下句说可以让它长成大树。
⑦一生桑:从后文看,似指野桑的寿命很短暂的意思。缪启愉注:“'一生桑’,指初生未移栽者。古人认为拔根移植为'再生’。”但不知所据。
【译文】
《齐民要术》、《士农必用》说,种植好桑葚然后移栽,移栽了以后再布行。《务本新书》说,开畦下种以后,即移栽为行桑,不用“转盘”的方法。
《齐民要术》:行桑的栽种,要长大到约有胳膊那样粗细,正月中旬进行移栽。也不需要剪伐枝条。标准是十步远栽一株,如树荫连接密闭,便会妨碍行间的禾、豆生长。行与行之间,桑树要栽得稍微偏一些,不要正对着。正对着,便会妨碍犁地。
《士农必用》:桑园中培育成的荆桑或鲁桑小树,如果必须要转盘定植,可在腊月里,剪伐去不便于移栽的枝条和枝梢:小树,在树的上部留三五个枝条;碗口粗以上的树,留十余个枝条,长一尺以上;其余枝条一律伐掉。到来年春天,桑条上的冬芽萌动的时候,连根掘起,栽植到大田中,行距宽八步,株距相去四步,树与树对直栽植。栽培、浇灌如同前法。桑行内种植禾稼,行宽八步,用牛耕正好是“一缴地”。行中四步远一株树,破地四步,历时既久,可以长成大树。树与树相对直,便于耕种,故栽桑的田地不致误了耕种,桑园也不致荒芜。用荆棘将行桑围护好。当年横枝上长出的长条,到腊月,进行科剪整枝,使稀密均匀适当。到来年春天,便可用来养蚕。有野桑已长成乔木的,可同时一并移栽。留横枝如同前述方法。野桑一名“一生桑”,桑根平铺入土很浅,故生长时间不久,即自行死去。转盘换根便会长时间生长得很旺盛,树龄又长久。农家称移栽叫做“转盘”。桑树和果树相同,移栽一次,旺生一次。旧根被斫断,便重新长出新根;新根不平铺地下,向下生长,所以能够长旺和维持久远。
【原文】
《务本新书》:假有一村,两家相合,低筑围墙,四面各一百步,若户多地宽,更甚省力。一家该筑二百步。墙内空地,计一万步,每一步一桑,计一万株;一家计分五千株。若一家孤另一转,筑墙二百步,墙内空地止二千五百步;依上一步一桑,止得二千五百株。其功利不侔如此①。恐起争端,当于园心以篱介断。比之独力筑墙,不止桑多一倍,亦递相藉力,容易句当②。
【注释】
①不侔如此:侔,音谋,《说文》:“侔,齐等也。”不侔,不齐等,不等同等义。
②句当:唐代用语,将事情办好之意。演变到后来,似乎指办坏事。
【译文】
《务本新书》:假如在一个村子中,有两户人家互相合作,修筑(桑园的)矮围墙,四面各长一百步,如参加的户数多,地面宽广,还会更为省力。一家应该筑二百步墙。墙内空地总计有一万平方步。每平方步植桑一株,可栽桑一万株,每户可分得桑树五千株。若是两家单独去干,修筑四面围墙共长二百步的桑园,园内的空地便只有二千五百平方步。依上法,每平方步栽桑一株,却只能栽桑二千五百株。其中的利益,竟如此无法相比。如害怕发生纠纷,可以将桑园从中间用篱墙隔开。这样做比起单独修围墙,不仅可以多栽一倍桑树,而且可以彼此换工,容易办事。
【原文】
《齐民要术》②:椹熟时,多收,曝干之,凶年粟少,可以当食。《魏略》曰③:杨沛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收萱豆④:阅其有余,以补不足,积聚千余斛。会太祖西迎天子,所将千人皆无粮;沛谒见,乃进干椹,太祖甚善。及太祖辅政,超为邺令,赐生口⑤十人,绢百匹,既欲励之,且以报干椹也。今⑥自河以北,大家收百石,少者尚数十斛,故杜、葛乱后⑦,饥馑荐臻,惟仰以全躯命,数州之内,民死而生者,干椹之力也。
《务本新书》:桑椹:平时以枣、椹拌馅,煿⑧饼食之,甜而有益。
椹子煎:采熟椹,盆内微研;以布纽汁,瓷器盛顿。昼夜露地⑨放之,四十九日。以汤点服,明耳目,益水藏⑩,和血气。或加蜜少许,石器同煎亦可。病诸疮疾,作膏药贴,神效。
桑螵蛸,桑根白皮,皆入药用。
桑皮抄纸:春初刳斫繁枝,剥芽皮为上;余月次之。
桑木为gōng弩胎,则耐挽拽。
桑莪,素食中妙物。又“五木耳”:桑、槐、榆、柳、楮是也。桑、槐者为良。野田中者,恐有毒,不可食。
【注释】
①本题专讲与桑有关的杂事。
②引自《齐民要术·种桑柘第四十五》。个别无关紧要的字的差别、不出校记。
③以下大段引用《魏略》文见《三国志·魏书·贾逵传》裴松之注。
④萱豆:又名“稽豆”,是一种野生豆,李时珍指为“黑小豆,小科细粒,霜后乃熟”。
⑤生口:指俘虏、奴隶,或被贩卖的人。
⑥今:原作“令”,殿本亦作“令”。据《齐民要术》改作“今”。
⑦杜、葛之乱:杜洛周、葛荣之乱,乃为后魏孝明帝时事,发生在公元525年。
⑧煿:音博,《集韵》:“同爆,火干也”。煿饼,或为烤烧饼之类。
⑨露地:北方方言,山东民间称室外为“露地”。
⑩水藏:“藏”,与臓通。“水臓”,指泌尿系统。《本草纲目》说“桑椹,利水气消肿”,并附有治水肿胀满方等。
桑螵蛸:螳螂的子房。李时珍说:螳螂的子房名螵蛸者,其状轻飘如绡也。村人每灸焦饲小儿,云“止夜尿”。
抄纸:今称“造纸”。抄,取也。
gōng弩胎:“胎”是弓的中心部,指桑木做成的弓胎。古时造弓的技术,见于《周礼·考工记》的“弓人条”。“弓人”为弓,必聚六材,桑木胎仅其中之一,此外还要有角、筋、丝、漆、胶等材料,方可做成良弓。
【译文】
《齐民要术》:桑葚成熟时,多多采收,晒干(收藏);荒年粮食不够吃,可以充饥。《魏略》说:杨沛任新郑县县官。汉献帝兴平二年末,百姓多挨饥受饿,生活穷苦。杨沛叫百姓多收藏干桑葚,采集野萱豆,并进行检查,凡蓄积有多余的,一律收集(入官),准备补助不足,总计收集起来千多斛。这时适逢魏太祖(曹操)出兵千余人,西去迎接皇帝,没带军粮。杨沛迎接拜见太祖时,遂将干桑葚献上。魏太祖对杨沛的做法甚为称道。后来太祖作了丞相,破格提拔杨沛任邺县令,赏给奴仆十人,绢一百匹。这一方面是为了奖励他,同时也是为了报答他的干桑葚。今黄河以北,人多的家庭,收藏(桑葚)多至上百石,少的也有数十斛。故杜、葛兵乱以后连年饥荒,百姓全靠干桑葚维持活命。几州地方的百姓能够死里逃生,皆为干桑葚的功劳。
《务本新书》:桑葚:平日,用枣和桑葚拌成馅作烤饼,吃着又甜又有益处。
葚子煎:采收成熟的桑葚,放在盆中研破,用布绞取桑葚汁液,用瓷器盛放;白天和夜晚,放在露地,四十九天以后,用滚开水冲服。明耳目、益水藏、和血气。或加上少量蜂蜜,放在石器中煎熬也可以。患各种疮病时,用(桑子煎)作成膏药贴患处,有奇效。
桑螵蛸、桑根白皮,皆可作药用。
桑皮抄纸:春初科伐桑树上过多的枝条,剥取桑皮连同芽眼用来造纸为最好,其余月份(剥取的桑皮造纸)较次。
桑木做成的gōng弩内胎,耐挽拉。
桑莪,是素食中的佳品。桑、槐、榆、柳、楮等树上长出的五种木耳当中,只有桑树和槐树上生长出来的为上等。田野中生长出来的,恐怕有毒,不可食用。
【评析】
本卷讲述的是栽桑,主要总结了前人在种桑过程中的经验等,第一次将栽桑与养蚕放在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书名中就可以看出来。
【原文】
《齐民要术》①:《春秋考异邮》②曰:“蚕,阳物,大恶水③,故蚕食而不饮。”
《士农必用》:蚕之性;子在连④则宜极寒;成蚁,则宜极暖;停眠⑤起,宜温;大眠后,宜凉;临老,宜渐暖;入簇,则宜极暖。
【注释】
①引自《齐民要术·种桑柘第四十五》。本卷各节所引皆在“种桑柘第四十五”,不另加注。
②《春秋考异邮》:系注解《春秋》的纬书中的一种。纬书起源于汉代,其说多怪诞无稽。这里将蚕性“喜暖恶湿”引申为蚕是“阳物”是根据阴阳说。
③大恶水:《太平御览》卷825“蚕条”引作“大火、恶水”。此处似漏脱“火”字;或疑“大”字系“火”字之误。本句是说:“蚕性属阳,阳为火,故忌水。”
④连:蚕连,蚕种纸。
⑤停眠:指二眠。
【译文】
《齐民要术》:《春秋考异邮》说:“蚕性属阳,大恶水,所以蚕只吃叶,不饮水。”
《士农必用》:蚕的特性为:蚕卵在蚕连上,要求低温;蚁蚕孵出时,要求极暖;停眠初起,要温;大眠过后,要凉;临近老熟,要渐暖;入簇之后,要极暖。
【原文】
《齐民要术》:收取种茧,必取居簇中者①。近上则丝薄,近地则子不生②也。
《务本新书》:养蚕之法,茧种为先。今时摘茧,一概并堆箔上,或因缲丝不及,有蛾出者,便就出种。罨③压、熏蒸,因热而生,决无完好。其母病,则子病,诚由此也。今后茧种,开簇时须择近上向阳,或在苫草④上者,此乃强梁⑤好茧,《农桑要旨》云:茧必雌雄相半,簇中在上者多雄;下者,多雌。陈志弘⑥云:雄茧尖细、紧小,雌者圆慢、厚大。另摘出。于透风凉房内净箔上,一一单排。日数既足,其蛾自生,免熏罨,钻延之苦,此诚胎教⑦之最先。若有拳翅、秃眉、焦脚、焦尾、熏黄、赤肚、无毛、黑纹、黑身、黑头、先出、末后生者⑧,拣出不用。止留完全肥好者,匀稀布于连上。择高明凉处,置箔铺连。箔下地须洒扫洁净。蚕连厚纸为上,薄纸不禁浸浴。《野语》⑨云:连,用小灰纸⑩更妙。候蛾生足,移蛾下连。屋内一角空处,竖立柴草,散蛾于上。至十八日后,西南净地,掘坑贮蛾。上用柴草搭合,以土封之,庶免禽虫伤食。盖有功于人,理当如此。《农桑要旨》云:将蛾作三坑,埋种田地内,能使地中数年不生刺芥。
《士农必用》:蚕事之本,惟在谨于谋始,使不为后日之患也。眠起不齐,由于变生之不一;变生不一,由于收种之不得其法。故曰:“惟在谨于谋始。”
择茧出种者:取簇中腰东南,明净厚实茧。蛾:第一日出者,名“苗蛾”,不可用。屋中置柴草,上放不用蛾。次日以后出者,可用。每一日所出,为一等辈。各于连上写记,后来下蚁时各为一等辈;二日相次为一辈犹可,次三日者则不可,为将来成蚕,眠起不能齐,极为患害。另作一辈养则可。末后出者,名“末蛾”,亦不可用。铺连于槌箔上,雄雌相配。当日可提掇连三五次,去其尿也。至未时后,款摘去雄蛾,放在“苗蛾”一处,将母蛾于连上匀布。稀稠得所。所生子如环成堆者,其蛾与子皆不用。其余者,生子数足,更当就连上,令覆养三五日。不覆养,则气不足。然后将母蛾亦置在雄蛾、苗蛾、末蛾处,十八日后,埋之。
【注释】
①关于蚕的选种,到了《齐民要术》,方才明确地提出选取种茧。到《农桑辑要》,又进一步提出选蛾、选卵。后代的蚕书还有的要选蚕。现代多采用杂交育种新法。
②子不生:这里所说的“子不生”,显然不是由于蚕卵受精不良,因为卵的受精过程,远在此时以后。所谓“子不生”,大概是因为在簇下作蚕的母蚕体弱,所产卵发育不良所致。
③罨:覆盖,掩盖。
④苫草:盖蚕簇的干稻草、谷草。
⑤强梁:强悍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勇于争夺好位置作茧的强健的蚕。殿本作“强良”。
⑥陈志弘:不详。本书本卷引“陈志弘云”一条,“陈道弘云”一条,殿本均作“陈志弘云”。两条均在小注的最后,石声汉说:“怀疑是重刻写编时,司农司补入的。”
⑦胎教:按:“胎教”是指妇女怀胎后,其思想、视听、言动,必须处处注意,给予胎儿良好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是蚕的“胎教”,当然不涉及思想及行为是否端正等项,主要是说必须保持母蚕健康,使蚕子先天壮健无病。
⑧这里所指出的大多是发育不良和有病的蚕蛾。其中也包括最先出茧的蛾,即后文《士农必用》所称的“苗蛾”,和最后出茧的蛾,即后文所谓“末蛾”,也不能作种蛾,以防成蚕眠起不齐。
⑨《野语》:本书共引用五条。颇像是书名,也有可能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⑩小灰纸:一种特制的纸。制法不详。
刺芥:石声汉指为“刺蓟”。按:蓟,菊科,春初出芽,叶与茎多刺,花呈紫色,萼有冠毛,形似眉刷。但谓埋过蚕蛾的田地可以不生刺芥,却不太科学。
槌:悬置蚕箔的木架。《王祯农书》说:“此南方槃篚有架,犹北方椽箔之有槌也。”意思是说南方将放置蚕槃蚕篚的木架称作“蚕架”,北方则将放置蚕箔的木架称作“蚕槌”,是知“蚕槌”和“蚕架”为同义,只是南北异名罢了。
未时:古时用十二地支记时,“未时”是午后一点至三点。
【译文】
《齐民要术》:收取作种用的茧,一定要选择位置在蚕簇中部的。靠近上面的,将来蚕茧丝薄;靠近地面的,所产的卵不化生。
《务本新书》:养蚕的方法,选取茧种最为首要。现在人们将摘下来的蚕茧,一概堆放在箔上,往往还没有等到缲丝,有的茧已经出蛾,便将这样的蚕蛾用来下种。这些因为罨压熏蒸受了热而生出的蚕蛾,决没有不带病的。病蛾所产的子将来必会生病,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今后选取茧种,在开簇的时候,应择取靠近蚕簇上部向阳的蚕茧,或者在苫草上的茧,都是强健的好茧。《农桑要旨》说:选取种茧,应使雌茧和雄茧各占一半。在簇上部的多为雄茧,在下部的多为雌茧。陈志弘说:雄茧形状尖细,茧丝紧实,茧较小;雌茧形状圆粗,茧丝厚,茧较大。另外摘下,放在通风凉房中的干净箔上,一个一个地排列成整齐的单层。日数到了以后,蚕蛾自然地会化生出来,且可免受热蒸、掩压、钻延的苦难。这是保持幼蚕先天壮健的首要的事情。蚕蛾中如果有拳翅、秃眉、焦脚、焦尾、熏黄、赤肚、无毛、黑纹、黑身、黑头、最先出的、末后生的,一概拣出不用。只留完全肥而好的,均匀、稀疏地布放在连纸上面。选择高亢明亮风凉的地方,安置蚕箔铺放蚕连,箔下的地面须洒水扫除干净。作蚕连用的纸,以厚纸为最好,薄纸经受不住浸种浴种。《野语》说:蚕连用小灰纸更好。等到蚕蛾产子毕,将蛾移下蚕连,在屋中空闲的角落,树立起一些柴草,将蛾散布在草上。到十八天过后,在西南方的空地上,挖掘土坑,将蛾贮藏入坑中。上面用柴草盖好,然后用土覆埋,以免被虫鸟啄食。因为蚕是对人有功的[益虫],故理当受到这样的爱重。《农桑要旨》说:将蚕蛾分作三坑埋在田地中,能使地在数年以内不生刺芥。
《士农必用》:养蚕一事的根本,全在于从一开始便要事事谨慎,使不至日后为患。蚕的眠起时间不整齐化一,是因为蚁蚕化生的时间不一致;蚁蚕化生的时间不一致,是因为收取蚕种不得法;所以说:“养蚕一事全在于注意开始。”
择茧出种者:摘取蚕簇中腰部分东南面的,明亮、光洁又非常厚实的蚕茧。蛾:第一天出的蚕蛾叫做“苗蛾”,不可用。屋中放置柴草,将不用的蛾放在上面。第二天以后出的蛾可以用。每天生出的蛾,各作为一等辈。分别在蚕连上作记录,日后下蚁时各为一等辈。将两天先后相邻的蚕连作为一辈也还可以,如将三天相邻的蚕连作为一辈却不可,这样做会使将来长出的蚕,眠起先后不齐,极为有害。只有另行分开作为一辈饲养才可以。末后出的蛾,叫做“末蛾”,也不能用。蚕连铺在蚕槌上面的箔上,让雌蛾和雄蛾交配。当天可将蚕连提掀三五次,抖去尿液。到午后未时,便可轻轻地将雄蛾摘掉,同苗蛾放在一起。将母蛾均匀地放置在连上,稀稠要适中。有的蚕蛾所下的卵子,呈环状并且累积成堆,这样的蛾与子皆不用。其余的蛾产卵完毕,还应当让在蚕连上继续覆养蚕子三五天。蚕子不经过母蛾的覆养,便生气不足。然后也将母蛾同雄蛾、苗蛾、末蛾放置在一处,过十八天以后掩埋掉。
【原文】
《务本新书》:秋深,桑叶未黄,多广收拾,曝干,捣碎,于无烟火处收顿。春蚕大眠后用。
《士农必用》:桑欲落时,捋叶。未欲落捋,伤来年桑眼;已落者,短津味,泥②封收囤。至腊月内,捣磨成面。腊月内制者,能消蚕热病。瓮器内③,可多收。饲蚕余剩作牛料,牛甚美食。
【注释】
①《蚕事预备》的大标题,殿本无。
②泥:原作“况”,据殿本改正。
③内:与“纳”同。
【译文】
《务本新书》:秋末,桑叶尚未变黄的时候,应设法多收集一些,并且要即时晒干捣碎,贮放在没有烟火的地方。准备来年春蚕大眠后使用。
《士农必用》:在桑叶将要落的时候,捋取桑叶。不到桑叶快要落时捋采,会损伤明年的宿芽;拾取已经落下的叶子,又枯燥无滋味。收后应泥封贮藏。到腊月间,捣碎磨成粉。腊月间磨制成的粉,能消除蚕的热病。瓮器容纳得下,便可多收,饲蚕有余剩,可做牛的饲料,牛非常爱吃。
【原文】
《士农必用》:收黄蒿①、豆秸、桑梢。其余梢,干劲不臭气者,亦可。
【注释】
①黄蒿:蒿类的俗称和泛称。
【译文】
《士农必用》:收取黄蒿、豆秸、桑梢。其他草木的梢枝,只要干硬没有臭气的也可以用。
【原文】
《务本新书》:清明,将瓮中所顿蚕连,迁于避风温室,酌中处悬挂。太高伤风,太下伤土。谷雨日,将连取出,通见风日。那表为里:左卷者却右卷,右卷者却左卷。每日交换卷那。卷罢依前收顿③。比及蚕生,均得温和风日,生发匀齐。《要旨》云:清明后种初变红和肥满;再变尖圆微低,如春柳色;再变蚁周盘其中,如远山色。此必收④之种也。若顶平焦干、及苍、黄、赤色,便不可养;此不收之种也。
《士农必用》:蚕子变色,惟在迟速由己,不致损伤自变⑤。视桑叶之生,以定变子之日。须治之三日,以色齐为准⑥。农语云:“蚕欲三齐”,子齐,蚁齐,蚕齐是也。其法:桑叶已生,自辰、巳间,于风日中,将瓮中连取出,舒卷提掇⑦。舒时连背⑧向日晒至温,不可热。凡一舒一卷时,将元卷向外者却卷向里,元向里者却卷向外,横者竖卷,竖者横卷,以至两头卷来中间相合。舒卷无度数;但要第一日,十分中变灰色者,变至三分,收了。次二日,变至七分,收了。此二日收了后,必须用纸密糊封了,如法还瓮内收藏。至第三日,于午时后,出连舒卷提掇,展连,手提之;凡半日十数遍。须要变十分⑨。第三次必须至午时后出连者,恐第一次先变者先生蚁也。蚁生在巳、午时之前,过午时,便不生。
《桑蚕直说》⑩:欲疾生者,频舒卷;卷之须虚慢。欲生者,少舒卷;卷之须紧实。
【注释】
①此大标题,殿本无。
②变色:今称“催青”,又称“暖种”。催青的优点,可使孵化齐一,控制出蚁的时间,蚕体健壮,提高蚕丝的质量。
③依前收顿:若蚕子全部变为“远山色”或“灰色”,如不加以控制,不要几天便可出蚁。故通常为了控制出蚁的时间,常将经过催青的蚕子暂时仍放入瓮中,进行黑暗保护。
④收:指收蚁。
⑤作者主张蚕子变色“迟速由己”,“不致损伤自变”。与此同时却又要控制出蚁的时间,这一对矛盾是如何统一起来的,作者并没有作出解释。
⑥调治的方法,详见后文的催青法(即变色法)。
⑦舒卷提掇:是在日光下晒连的一种方法,将蚕连反复展开在日光下暴晒,次数和时间均无定限,只要求变色的蚕子达到一定的数量。
⑧背:即没有蚕子的一面。
⑨最后一次“舒卷提掇”,是要求蚕子全部变成灰色,催青工作即告结束。生蚁法见“生蚁”条。
⑩《桑蚕直说》:作者的时代不可考。
【译文】
《务本新书》:清明节时,把瓮内放置的蚕连取出,转移到背风的温暖房屋,悬挂在屋的中间。挂得过高会受风寒,过低会有土气。谷雨节时,把蚕连取出,挂到通风和有阳光的地方。蚕连原在外面的一面,转过来放在里面:原来向左边卷的,转过来向右卷;向右卷的转过来向左卷。每天倒换卷过以后,仍照旧收起。等到蚕出蚁时,蚕子皆受到和风的吹拂,煦日的照射,会孵化得均匀齐整。《要旨》说:清明节气过后,蚕种最初变红色,并变得又肥大又饱满;再后便变得圆而有尖,稍低平,颜色变成春柳的青色;再后变成蚕蚁,满满地盘居在蚕子内,颜色如远山的灰色。这种蚕子是一定会孵出好蚕蚁的。假如(清明节气后)蚕子变得顶部很平,焦枯干燥,并呈现苍、黄、赤各种颜色的,便不可再留作蚕种;这是不会生出好蚕蚁的蚕种。
《士农必用》:蚕子在催青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快慢,应听任其自然,不要破坏了它自身的正常变化。应依照桑叶的生长状况,决定下蚁的日期。这要经过三天的调治,使蚕子全部变成灰色方可。“农语”说:“养蚕要三齐”,即下子齐、出蚁齐、蚕的眠起齐。具体做法是:等桑叶已经生长出来,从午前辰时至午后巳时,将瓮中蚕连取出,在有日光和通风处,用手舒卷提掇。舒展开时,应使蚕连的背面向着太阳,只能晒到温的程度,切不可晒到“热”。每次展开和卷起时,应将原来向外卷的反过来向里卷,原向里卷的反过来向外卷,原来横卷的改作竖卷,竖卷的改作横卷,还可以从两头卷向中间合起来。将蚕连打开、卷起并没有固定的次数,但要求第一天要有十分之三的蚕子,变为灰色才可收起来。此后的两天当中,变色的蚕子要达到十分之七,便可以收起。这时必须将收起的蚕连,用纸糊封好,依法放回瓮中贮存。等到第三天中午过后,再将连取出“舒卷提掇”,将蚕连舒展开,用手提起来,在半天的时间内,要反复舒展开、卷起来,达十多次,必须要等到全部蚕子都变为灰色。第三次出连,必须等候到午时过后的原因,是害怕第一次先变灰色的蚕子先下蚁。蚕子下蚁的时间是在巳、午时以前,午时过后便不会生蚁。
《桑蚕直说》:想让蚕子快生时,舒展卷起的次数要频繁进行,蚕连也要卷得虚松一些;想延迟下蚁的时间的,卷舒的次数要少,蚕连要卷紧卷实。
【原文】
《士农必用》:生蚁,惟在凉暖知时,开措②得法,使之莫有先后也。生蚁不齐,则其蚕眠起,至老俱不能齐也。其法:变灰色已全,以两连相合,铺于一净箔上,紧卷了两头,绳束,卓立于无烟净凉房内。第三日晚,取出展箔,蚁不出为上;若有先出者,鸡翎扫去不用,名“行马蚁”,留则蚕不齐。每三连虚卷为一卷,放在新暖蚕屋③内。槌匝下,隔箔上④。候东方白,将连于院内一箔上单铺;如有露,于凉房中或棚下。待半顿饭时,移连入蚕房,就地一箔上⑤单铺。少间,黑蚁齐生。并无一先一后者,和蚁秤连,记写分两⑥。
【注释】
①将“生蚁”和“下蚁”分为两个专题分开讲述。“生蚁”专论催青工作完毕至生蚁时的工作,今天叫做“补催青”。“下蚁”专讲下蚁(即收蚁)的工作,即如何使新生的蚁蚕安全地从蚕连上下到蓐纸上。
②开措:开,指催青;措,勒措,抑制,控制。指掌握蚁蚕化生的时间。
③新暖蚕屋:新修好的蚕室,当然包括火仓的各项准备工作。
④槌匝下,隔箔上:匝,四周,围绕。隔箔,最下面一层隔土气的箔。这句话的含义并不清楚。
⑤就地一箔上:从文义看,也可以译作“地面上的一领箔上”。但从实际情况看,蚕室内的箔,都是放在蚕槌上的,故只应译作“靠近地面的底箔上”。
⑥蚁蚕生下以后,要称量若干分量,是为了要知道蚕长大后共需多少箔,以便准备桑叶及人工设备等。
【译文】
《士农必用》:蚕下蚁这件事情,最要紧的是必须知道,蚕种何时要凉,何时要暖,和恰当的掌握好变色和抑制下蚁的方法,使生蚁的时间齐整化,不分先后。如果下蚁的时间不整齐,蚕从眠起一直到老都不会齐整如一。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蚕卵已经全部变为灰色时,将每两张蚕连面对面地合起,铺在一张干净的空箔上,把箔紧卷起来,两头用绳子捆好,竖立在没有烟气的干净的凉房中。等到第三天晚间,将箔取出,打开,若没有蚕蚁生出来,那是再好不过了;若有些蚕蚁已经先生出来,便要用鸡翎毛扫去不要用。先生的蚁,叫“行马蚁”,如将这种蚁养起来,蚕便会眠起不齐整。然后将每三张蚕连,轻轻地虚着卷成卷,放到新修理过的,温暖的蚕室中,立放在蚕架的四周下方,底箔的上方。等候东方天色放亮,将连拿到室外,在院内的箔上单张铺开,如有露水,可在凉爽的屋中或棚下(面的箔上单铺)。大约过半顿饭时间,便将连移进蚕室,在靠近地面的底箔上,单张铺开。不要多时,黑色的蚕蚁,便会同时化生,没有一个先生或后生的。将初生的蚕连同空连一起用秤称过,记录重量。
【原文】
《齐民要术》:蚕初生,用荻扫则伤蚕①。
《博闻录》:用地桑叶细切如丝发,掺净纸上②,却以蚕种覆于上,其子闻香自下③。切不可以鹅翎扫拨。
《务本新书》:农家下蚁,多用桃杖翻连敲打,蚁下之后,却扫聚以纸包裹,秤见分两。布在箔上已后,节节病生,多因此弊。今后,比及蚁生,当匀铺蓐草④。蓐宜捣软。煻火内烧枣一二枚⑤。先将蚕连秤见分两,次将细叶掺在蓐上,续将蚕连翻搭叶上。蚁要匀稀,连必频移。生尽之后,再称空连,便知蚕蚁分两。依此生蚕,百无一损。今时谓如下蚁三两,往往止布一席;重叠密压,不无损伤。今后,下蚁三两,决合匀布一箔⑥。若分两多少,验此差分。又慎莫贪多,谓如己力止合放蚁三两,因为贪多便放四两,以致桑叶、房屋、椽箔、人力、柴薪,俱各不给,因而两失⑦。
《士农必用》:下蚁惟在详款稀匀,使不致惊伤而稠叠。是时蚕母沐浴净衣入蚕屋。蚕屋内焚香,又将院内鸡犬孳畜,逐向远处,恐惊新蚁也⑧。蚁生既齐,取新叶用快利刀切极细,须下蚁时旋切,则叶查⑨上有津;若钝刀预切下,则查干无津。用筛子筛于中箔蓐纸上,务要匀薄。须用筛子能匀⑩,不匀则食偏。筛用竹编、苇子亦可,秫黍秸亦可。如小碗大,筛底方眼,可穿过一小指也。将连合于叶上,蚁自缘叶上。或多时不下连,及缘上连背,翻过又不下者,并连弃了;此残病蚁也。一箔蓐上,下蚁三两,蚕至老,可分三十箔。每蚁一钱,可老蚕一箔也。系长一丈阔七尺之箔,如箔小,可减蚁;下蚁多,则蚕稠为后患也。养蚕过三十箔者,可更加下蚁箔。养蚕少者,用筐可也,蓐如前法。
【注释】
①《齐民要术》的本文是“初生以毛扫”,旁注是“用荻扫则伤蚕”,这里是引用的注文。荻:禾本科,似苇而小,茎中实,叶似苇。
②掺净纸上:掺:原意是掺拌、掺和。参考后文文义,“掺”字在这里作“撒布均匀”,或“均匀地撒布”讲。
③这是用桑叶收蚁法的最早记载,现在改进为“网收法”。即将红色的细网,覆盖在生蚁的蚕卵上,网上匀撒细切的桑叶,待蚁上来食叶时,将网抬至蚕座上。
④从后文看,蓐草上面还应铺上蓐纸,以免蚁蚕落入蓐草中。
⑤煻:音唐,《集韵》作“煻煨,热灰火也”。故知“煻”即盛放熟火的火仓。枣:红枣。
⑥箔:箔的长度为一丈,宽七尺,面积是七十方尺。大概要比“席”大得多。
⑦两失:原文并没有指出是哪两种损失。译文“蚕财”二字是译者所加。叶少蚕多,故“蚕失”;花费了许多钱买叶,增加设备,但蚕茧却不得相应的增加,故“财失”。
⑧注文虽然带有不少迷信色彩,但同时却可以看出当时养蚕人家是如何地敬重蚕事。
⑨叶查:“查”同“楂”。叶查:指刀的切口。
⑩须用筛子能匀:殿本在“能匀”前有“乃”字,作“乃能匀”。
秫黍秸:“秸”与“秸”同。指高粱秆,北方称“秫秸”。
缘:循也,言蚁循着桑叶,从蚕连下到蚁蓐上。按:山东习俗,言“蚕行”忌用“爬”字,多用“缘”代“爬”。此处连用“缘叶上”、“缘上连背”两“缘”字,或亦即此一习俗。
【译文】
《齐民要术》:刚生下来的蚕蚁,用荻叶收扫便会使蚕受伤。
《博闻录》:把地桑叶切成像头发丝一般粗细,在净纸上掺散均匀,然后将蚕种纸覆盖在上面,蚕蚁闻到桑的香味,会自动地下到桑叶上。务必不可以用鹅毛翎去扫动。
《务本新书》:农民家中蚕下蚁的方法,大多是用桃木棒,将正在下蚁的蚕连翻转过来敲打,然后将打下来的蚕蚁,扫成堆用纸包好,称分量。蚕蚁散布到箔上以后,连连生病,大都是因为经不起这些折腾。从今以后,到蚕蚁快要生的时候,应当在箔上均匀地铺上蓐草,蓐草上面还应铺上蓐纸,以免蚁蚕落入蓐草中,蓐草要舂捣柔软。在盛放熟火的炝中放上红枣一二颗,预先将蚕连称过分量,然后将切细的桑叶匀撒在蓐纸上,接着把蚕连翻过来搭盖在细叶上面。若想使蚕蚁稀稠均匀,应当频频地移动蚕连。等到蚕蚁全部下毕,再称量下过蚁的空连,便可知晓下蚁的分量。依照这样的办法生接着收蚁,百分之一的损伤也不会有。现在人们常说,下三两蚕蚁,常常差不多布满一席,致失于过密,堆压拥挤,难免会受到损伤。以后,如果有三两蚕蚁,一定可以均匀地布满一席还多的蚕。若下蚁的分量有多有少,皆可依照这个标准增减。还有一点,养蚕切不要贪图多养,假如自己的力量,只应养三两蚕蚁,因为贪图多养,却养蚁四两,其结果便会造成桑叶、蚕室、蚕椽、蚕箔、人力、柴薪等都不够用,从而导致(蚕财)两失。
《士农必用》:收蚁一事,全在人的细心周到、动作轻巧,将蚁蚕安放得稀稠均匀合适;既不要使蚁受到惊吓和损伤,也不要让蚁过于稠密,互相重叠挤压。下蚁时,蚕妇应洗浴净身,更换衣服,才入蚕室。蚕屋内焚香,院中的鸡、狗、母畜,都要被驱赶到远处去,以免惊吓新生的蚕蚁。蚁蚕一经生齐,就要即时取出新桑叶,用锋利的快刀切细,桑叶要等到收蚁时即时切,那么刀的切口上才会有津液;若使用钝刀,预先切好,切口处便会一点津液都没有。用筛子将切过的细叶,筛在蚕槌中箔的蓐纸上,务必要均匀,筛薄。需要用筛子,才能将叶散均匀。如叶子散不均匀,便会使有的蚁吃得多,有的少。筛子用竹子编制,用苇子编制也可以,秫黍秸也可以。筛子像小碗一般大小,筛底的方孔,可以让小指穿得过去。将蚕连覆盖在细叶上,蚕蚁自然会爬到叶上;如果有的蚁过了很长的时间仍然不下连,甚或爬到蚕连的背面上,可以将连翻转过来,如果仍然不下连,便可和连纸一起丢弃不要。这类的蚁不是发育有缺残,便是有病的病蚁。一领箔蓐上面,如果下三两蚁,等到了老蚕期,便可分为三十箔。每一钱重的蚕蚁,到老蚕期便可长成一箔。箔是指一丈长、七尺阔的箔,如果箔比上面说的要小,还可以减少下蚁量;下蚁多了,蚕长大时便会太稠,以后的麻烦会很多。养蚕的数量超过三十箔时,可以另外增加收蚁箔;养蚕少的,便可将蚁下在筐内,铺垫蚕蓐的方法,同前述。
【原文】
《韩氏直说》:植蚕,疾老少病,省叶多丝;不惟收却今年蚕,又成就来年桑。植蚕生于谷雨,不过二十三四日老。方是时,桑叶发生,津液上行;其桑斫去,比及夏至,夏至后,一阴生③,津液不上行。可长月余,其条叶长盛,过于往岁。至来年春,其叶生又早矣。积年既久,其叶愈盛,蚕自早生。
【注释】
①殿本缺《蚕事杂录》这一大标题。
②植蚕:即早蚕。
③一阴生:谓夏至过后树木的汁液不上行,这一说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一般的树木,夏至后正是生长的旺盛期,只是在夏季过去后到了秋季,树木的生长才会逐渐减缓。
【译文】
《韩氏直说》:早蚕老熟快、疾病少、节省桑叶、产丝量高,不但今年可收到早蚕茧,而且还可养成来年的好桑叶。早蚕,谷雨下蚁,不会超过二十三四天便可老熟。这时正是桑叶开始生长,桑叶的汁液养分往上运行。采伐过桑叶后,到夏至,夏至过后树木的生长才会逐渐减缓,桑叶的汁液便不再向上运行。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可以生长,桑的枝叶生长茂盛,一定会超过往年;所以到来年春天,桑树生叶的时间一定会更早些。经历的年月越久,桑树越旺盛,蚕也会早下蚁。
【原文】
《韩氏直说》:晚蚕①,迟老多病,费叶少丝,不惟晚却今年蚕,又损却来年桑。世人②惟知婪多为利,不知趋早之为大利。压覆蚕连③,以待桑叶之盛,其蚕既晚,明年之桑,其生也尤晚矣。
【注释】
①晚蚕:有两种,一指一年中孵化两次的二化性蚕;一指下蚁迟的一化性蚕。
②世人:指饲养二化性蚕的人。
③压覆蚕连:指延迟蚕连下蚁时间的晚蚕。压覆:将蚕连压紧、覆盖密闭,均为抑制蚕子生蚁的方法。
【译文】
《韩氏直说》:晚蚕老熟迟、疾病多、多费桑叶、出丝又少,不但误了今年的养蚕,还会损害来年的桑叶。世俗的人,只知道贪多的利益,不知道争取早一些收蚁,才是大利。采取压覆蚕连的办法,等待桑叶茂盛。既然今年的蚕生长得晚,明年的桑叶,自然会生出得更晚。
【原文】
《务本新书》:寒、热、饥、饱、稀、密、眠、起、紧、慢。谓饲时紧慢也。
【注释】
①体:事体,如《后汉书·胡广传》“练达事体”;或谓体要,如《尚书·毕命》“辞尚体要”。蚕有“十体”,即养蚕的“十件大事”。
【译文】
《务本新书》:蚕室的寒和暖,蚕的饥和饱,布蚕的稀和密,蚕的眠和起,喂饲的紧和慢。指饲喂时给食的频率多少。
【原文】
《蚕经》:白光向食;青光厚饲,皮皱为饥;黄光,以渐住食②。
【注释】
①三光:蚕体“三光”,是指蚕在一个眠期内,体色的规律性变化。可依照体色的变化,决定给桑的数量。
②以上内容见《饲养总论》一节所引《士农必用》本文和小字注。“体色变黄”为向眠期,故应逐渐停饲。
【译文】
《蚕经》:(起蚕)体色变白光为开食期;体色变青光为盛食期,皮肤有皱纹表示蚕饥饿;体色变黄光,应逐渐停饲。
【原文】
《韩氏直说》:方眠时,宜暗。眠起以后,宜明。蚕小并向眠,宜暖,宜暗。蚕大并起时,宜明,宜凉。向食,宜有风,避迎风窗,开下风窗。宜加叶紧饲。新起时怕风,宜薄叶慢饲。蚕之所宜,不可不知;反此者,为其大逆②,必不成矣。
【注释】
①八宜:似乎并不像“十体”、“三光”所指的那样明白了然。讲“八宜”,实际只有六句话,就是涉及蚕生活过程中的六种情况。缺两种情况不够“八”;如用带“宜”字的“词”来计算,则为“九宜”而非“八宜”。但这里所讲的内容,都是养蚕经验总结,十分可贵。
②为其大逆:“大逆”一词,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行为,那是十分严重的,在这里但可译作:“这是十分违背常理的。”殿本无此四字。
【译文】
《韩氏直说》:蚕正眠时,光线宜暗;眠过的起蚕,光线宜明;蚕尚小并且快要眠时,宜暖,宜暗;蚕已大并且在眠起后,宜明,宜凉;已经开始饲叶时,宜有风,不要开迎风窗,要开背风窗,宜加大投桑量抓紧喂饲;新眠起的蚕怕风,宜薄撒叶缓慢喂饲。蚕适宜什么,不可不知道,违反蚕性行事,为其大逆,一定不会把蚕养成功。
【原文】
《蚕经》:下蚁,上箔,入簇①。
【注释】
①下蚁:指将孵化出的蚁蚕,收集到蚕座上饲养时要稀。上箔:指将蚕布入蚕箔时要稀。入簇:放老熟上簇时要稀。
【译文】
《蚕经》:下蚁稀,上箔稀,入簇稀。
农桑辑要 簇蚕缫丝等法 簇蚕
【原文】
《齐民要术》:蚕老时值雨者,则坏茧,宜于屋内簇之①。薄布薪于箔上,散蚕讫,又薄以薪覆之。一槌得安十箔。
《务本新书》:簇蚕:地宜高平,内宜通风。匀布柴草,布蚕宜稀;密则热,热则茧难成,丝亦难缲②。东北位,并养六畜处、树下、坑上、粪恶流水之地,不得簇。《野语》:如天气暄热,不宜日午簇蚕;蚕老不禁日气晒暴故也。
《士农必用》:治簇之方,惟在干暖,使内无寒湿。簇中茧病有六:一、簇汗,二、落簇,三、游走,四、变赤蛹,五、变僵,六、黑色。簇汗之病,蚕老食叶不净,其叶蒸湿,带叶入簇。故茧亦湿润,此为簇汗。其余五病,皆地湿天寒所致③。蚕欲老,可簇地盘,烧令极干,除扫灰净,于上置簇。
《韩氏直说》:安圆簇:于阜高处,打成簇脚④;一簇可六箔蚕。十分中有九分老者宜少掺叶。名“上马桑”。就箔上用簸箕般⑤去,宜款手掺于簇上,自东南起头,不令落地。务令稀匀。
上复覆梢蒿,或豆秸⑥。复掺蚕如前。至三箔,覆梢倒根在上。如此则簇圆又稳。自后蚕可近上掺。至六箔覆蒿令簇圆;上用箔围苫缴,簇顶如亭子样。防雨。至晚,又用苫,将簇从下缴至上苫相接⑦。日出高时,卷去;至晚,复缴。三日外,茧成不用。“马头簇”⑧,亦依上苫缴。柴薪要广、簇又玲珑,中间宜架杆。蚕多,宜“马头簇”,簇脚宜南北。晒簇:上蚕后第三日,辰巳时间,开苫箔日晒;至未时,复苫盖如前。如当日过热,上榰⑨单箔遮日色。翻簇⑩:上蚕时,被雨沾湿,雨才止才晴,即选一簇地盘。如雨湿了,则取干墙土厚覆,治簇之法如前。不以成茧不成茧,翻謄迁移别簇,封苫如前。小雨则不须,但可曝晒。又有一法:临簇有雨,只于蚕屋中本槌下,地面上安簇;开了门窗,使透风气,早夜或阴雨变寒,则闭门窗,添牛粪火,比翻簇之法,义为妙也。又一法:槌箔上、虚撒蒿、槌周围簇梢与蒿,箔苫围之,蚕自作茧,犹胜于雨中簇也。“槽”音支。
【注释】
①根据这一记载,可知在北魏时期,北方养蚕是将簇放在室外的。这一习惯一直到元代都没有改变。我国养蚕技术发展迟缓由此可见一斑。
②簇中布蚕过密,排泄物多、水分多、湿气大,会引起各种茧病。见下文簇中茧病六种。
③六种簇茧病中,“簇汗茧”已见于《大眠抬饲》,在这里又作了说明:“落簇”、“游走”,会作成薄皮茧或畸形茧;“赤蛹茧”,是蚕茧被玷污,也是下茧的一种。至于“变僵”、“变黑”,究竟是簇蚕的黑僵病,还是簇茧病?原文并没有交代清楚。
④“簇脚”如何搭法,这里并未说明,今引《王祯农书》的说法补足之:“凡作簇,先立簇心,用长椽五茎,上撮一处系定,外以芦箔缴合,是为簇心,此团簇也。”“簇脚”和“簇心”,似为一事。“圆”和“团”义同。
⑤般:借作“搬”。
⑥秸:即“秸”字,原误作“黠”,据殿本改。
⑦“将簇”一句必待天色向暮,方用草苫围缴蚕簇本体,是为了使簇通过透光免热蒸、去潮湿。阅下句便知蚕入簇三日以内须每天上午打开草苫,天晚再行围缴。
⑧马头簇:《王祯农书》说:“马头长簇,两头植柱,中架横梁,两旁以细椽相搭为簇心,余如常法。”
⑨榰:音支,同音假借作“支”,支撑。
⑩翻簇:即移动蚕簇,搬动蚕簇等义。
謄:同音借作“腾”。殿本作“腾”。
比:原作“旦”,文义不通。据殿本改正。
【译文】
《齐民要术》:蚕老熟时,遇上雨天,很容易坏茧,最好在屋内让蚕上簇。在蚕箔上薄薄地铺上一层细枝,将蚕放在上面后,再用柴枝薄薄地覆盖好。一个蚕架上,可以安置十箔(蚕)。
《务本新书》:簇蚕:安置蚕簇的地方,地势要高而平,簇内要通风。柴草要分布均匀,往簇内安放老蚕时要稀一些,蚕放得密了,容易热蒸;簇中过热,便不容易结成好茧,缲丝也会很困难。在东北方位,和养六畜的地方、树下面,坑边上及有粪臭污染流水的地方,均不可安置蚕簇。《野语》:如若天气炎热,不要在中午放蚕上簇,老蚕经不起日光曝晒。
《士农必用》:修治蚕簇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求干燥和温暖,使簇内没有寒气和湿气。簇中的茧病有六种:一为簇汗,二为落簇,三为游走,四为变成赤蛹,五为变僵,六为变成黑色。簇汗的病因是,老蚕没有把桑叶吃净,残余的桑叶被蒸热潮湿,连同桑叶一同入簇,所以结出的茧也是潮湿的,故称簇汗茧。其余的五种茧病,皆因为蚕簇的底下潮湿和天气寒冷所致。蚕将老熟时,(在室外)选定可作蚕簇的地方,燃火烧烤,使其极干燥,然后将柴灰扫净,在上面修治蚕簇。
《韩氏直说》:安圆簇:在高阜地方,搭成簇脚,一个圆簇,可容纳六箔蚕入簇。箔上的蚕有十分之九老熟时,便可撒少量的桑叶,这次的给叶,名叫“上马桑”。从蚕箔上用簸箕搬到蚕簇所在的地方,用手轻轻地将蚕散在簇上,从东南开始散,不要让蚕落在地上。一定要放得稀一些,均匀一些。
再在上面覆盖上一层梢蒿,或豆秸。再如同前法将蚕散在上面。散过三箔以后,再覆盖梢蒿时,应使根部倒立在上,这样做,会使蚕簇又圆,又稳固。自此以后,可靠近梢蒿的上部将蚕散下。至第六箔上簇毕,在簇上覆盖上蒿梢,将簇做成圆形,然后将上部用箔子围,用草苫裹,将簇顶做成如同亭子的顶部那样的圆尖,是为了防雨。到了晚上,再用草苫将簇一直从下部围裹到与顶部的草苫相连接。次日太阳升高时,便将簇周围的草苫卷去,至天色晚时复行裹起。三天过后茧已作成,便不用这样麻烦了。马头簇也要依照上法用草苫围裹,所用的柴草要多,蚕簇比较精致,中间要搭架杆。养蚕多时,适宜采用马头簇。簇的脚架应采取南北的方向放置。晒簇:蚕上簇后的第三天,辰巳时间,打开苫箔让日光照晒;至未时,仍然照原来的样子苫盖好。如果当天日色太热,簇上可支起一层箔来遮蔽阳光。翻簇:如果蚕上簇时,簇被雨淋湿,应在雨刚止,天刚晴时,立即选择好搭架一个蚕簇用的地盘。如簇底被雨淋湿,可以用干墙土厚厚地盖上一层。修治蚕簇的方法如前面所述。不管簇中的蚕茧是已经作成还是没有作成,皆应将旧簇搬动腾出,迁移到别处的新簇,依旧要用苫盖起。如上蚕时,仅遇小雨,便不必翻簇,只需采取晒簇的办法便行了。另外有一种办法:碰到蚕老熟要上簇,又遇到雨天,只需要在蚕屋内本箔蚕槌下面的地面上安簇便行了。将门窗打开使通风换气,入夜或阴雨天气变寒冷,则将门窗关闭,添加牛粪火,比翻簇的方法又要好多了。又有一法:在蚕槌的箔上,稍微地撒上一层蒿草,蚕槌四周用枝簇、蒿草、箔、草苫围起来,蚕自然会作茧,此法强过在雨中作簇。槽:音支。
【原文】
《士农必用》:缲丝之诀,惟在细、圆、匀、紧,使无褊慢①、节核,接头为“节”;疙疸为“核”。粗恶不匀也。生茧缲为上,如人手不及,杀过茧慢慢缲。杀茧法有三:一、日晒;二、盐浥:三、蒸。蒸最好,人多不会②。日晒损茧,盐浥者稳。热釜③:可缲粗丝单缴者,双缴亦可。但不如冷盆所缲者洁净光莹也。釜要大,置于灶上。如蒸灶④法。釜上大盆甑接口,添水至甑中八分满。甑中用一板栏断,可容二人对缲也。茧少者,止可用一小甑。水须热。宜旋旋下茧。多下则缲不及,煮损。冷盆⑤:可缲全缴细丝。中等茧可缲双缴,比热釜者有精神,而又坚韧。虽曰“冷盆”,亦是大温也。盆要大,先泥其外。口径二尺五寸之上者,预先翻过,用长粘泥泥底,并四周至唇,厚四指,将至唇渐薄,日晒干,名为串盆。旧时添水八九分满。水宜温暖常匀,无令乍寒乍热。釜要小。口径一尺以下者,小则下茧少。茧欲频下;多下则煮过,又不匀也。突灶:半破砖坯⑥,圆垒一遭,中空。直桶子样。其高比缲丝人身一半,其圆径相盆之大小。当中垒一小台,径比盆底小。坐“串盆”于小台上,其盆要比圆垒高一唇。靠元垒安打丝头小釜⑦灶,比圆垒低一半,“拚火”透圆垒。灶子后火烟过处名“拚火”。与“拚火”相对,圆垒匝近上,开烟突口。做一“卧突”,长七八尺已上。先于安突一面垒一台,比突口微低。又相去七八尺外,安一台,高五尺。或就用墙,或用木为架子。用长一丈椽二条,斜磴在二台上,二椽相去,阔一砖坯许,用砖坯泥成一卧突。二椽上,平铺砖坯一层,两边侧立,上复平盖,泥了,便成一“卧突”也。须与灶口相背、谓如灶口向南,突口向北是也。缲盆居中,火冲盆底与盆下台。烟焰绕盆过,烟出卧突中,故得盆水常温又匀也。又得烟火与缲盆相远,其缲丝人不为烟火所逼,故得安详也。軖车⑧:床高与盆齐,轴长二尺,中径四寸,两头三寸。用榆槐木。四角或六角,臂通长一尺五寸。六角不如四角,軖角少则丝易解。臂者辐条也。或双辐或单辐,双辐者稳。须脚踏。又缲车竹筒子⑨宜细,细似织绢穗筒子。铁条子串筒;两桩子亦须铁也。两竖桩子上,横串铁条;铁条穿筒子,既轻又利也。不如此,则不能成绝妙好丝。古人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余如常法。打丝头⑩:用一人。小釜内,添水九分满;灶下燃粗干柴。柴细旋添,火不匀停。候水大热,下茧于热水内,下茧宜少不宜多,多则煮过,缲丝少。用箸轻剔拨,令茧滚转荡匀,挑惹起囊头,粗丝头名“囊头”。手捻住,于水面上轻提掇数度,复提起,其囊头下,即是“清丝”。摘去囊头,如重手搅拨囊头,又于手拐子缠数遭,可长五七尺,将茧上好丝十分中去了三二分,实为可惜;如轻手剔拨起囊头,长不过一尺也。一手撮捻清丝,一手用漏杓窈茧,款送入温水盆内。杓底上多镂眼子,为“漏杓”;漏瓢更好。将清丝挂在盆外边“丝老翁”上。盆边钉插一橛子,名“丝老翁”。缲丝:用一人。将“丝老翁”上清丝,约十五丝之上,黄丝粗,减茧数。总为一处,穿过钱眼,钱下茧攒聚,名“丝窝”,又名“絮盘”。缴过笛头蛾眉杖子上,两缴杖子下,两缴挂于车王上。又取丝老翁上清丝,如前挂于车王上。两个丝窝,其头齐行。右脚踏轾右转,长切照觑,拨掠两丝窝。于内有茧丝先尽,蛹子沈了者,茧丝断了,茧浮出丝窝者,其丝窝减小,即取清丝,约量添加,务要两丝窝大小长均。眼专觑,手频拨、频添。添不过三四丝。失添,则细了;多添则粗了。如或手添不迭,脚慢踏枉,其丝较争粗;如或手添得多了,脚紧踏軖,其丝较争细。手脚相应,亦可取匀也。添丝,搭在丝窝上,便有接头;将清丝用指面喂在丝窝内,自然带上去,便无接头也。此名“全缴丝”,圆紧无疙疸,上等也,中作纱罗,上等匹段。如蛾眉杖上只两缴,名“双缴丝”,不甚圆紧,有小疙疸,中等也,不中纱罗,中中等匹段。如蛾眉杖上只一缴,名“单缴丝”,又名“歇口丝”。褊慢有大疙疸,不中匹缎,只中绢帛,亦不坚壮。此单缴歇口丝,多只是热釜中缲也。
【注释】
①褊:急也。褊慢,或系紧松不均匀之意。
②当时这一方法尚未被广泛采用。
③热釜:热釜缲丝又叫“热盆”,和“冷盆”缲丝,是两种不同的缲丝方法。这种方法常用来抽缲次茧,缲出的丝,质量也比较粗劣。
④蒸灶:疑即大的锅灶,放热釜的灶,并无特殊要求。
⑤冷盆:冷盆与“热釜”不同之处是:热釜法,直接在煮茧的热釜中进行打丝头和缲丝工作;冷盆法,则是将茧在小釜中煮好,打过丝头,将清丝茧转移到冷盆中进行抽缲。名为“冷盆”,其实水的温度只是较热釜稍低。
⑥半破砖坯:用半破的砖坯,是为了便于砌成圆形。
⑦小釜:冷盆缲丝,打丝头用的“小釜”,比热釜缲丝用的“大盆甑”要小;并不是说冷盆缲丝用的茧锅有大、小两个。
⑧軖车:即缲车。因为丝枉是缲车的主要构成部分,缲车亦被称为軖车。
⑨竹筒子:是一种导丝上軖的滑转竹管,故要求转动灵活,而且要安装稳固,不能摆动。
⑩打丝头:是缲丝的第一件工作,今称作“索绪”,即是将茧外面的乱丝去掉,找出茧丝的真正端绪(即清丝),方可进行抽缲。注意:凡以下所言,皆为冷盆缲丝法。
清丝:茧丝的正头,可以抽缲。
窈:借作“舀”。“窈”、“舀”音同。殿本作“绰”。
上等匹段:系泛指上等丝织品。“段”字殿本作“缎”。
【译文】
《士农必用》:缲丝的诀窍,最重要的是要使缲出的丝细、圆、均匀、紧实,不要有有紧有松,不均匀的情况、节核,节,指接头;核,指疙疸。粗劣不匀。用生茧缲丝为最好,如人手不够忙不过来,可将蛹杀过慢慢地缲。杀蛹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把茧放在太阳下面曝晒;二是用盐渍;三是用笼蒸。用笼蒸最好,但人大多不懂得笼蒸的方法。在太阳下面曝晒会伤茧,采用盐渍的方法最为稳妥。热釜:可缲单缴的粗丝,亦可缲双缴丝,但不如冷盆缲的丝那样洁净有光泽。煮茧的釜要大,可以直接安放在灶火上面,如同蒸灶的建造方法。釜口上面再安接上一个大盆甑。甑中添水八分满,放入一块木板,从中间隔开,可以容下两个人面对面缲丝。茧少时,只可用小甑锅,水要热,茧要慢慢地下锅。下茧多,如不能及时缲,会把茧煮坏。冷盆:可缲全缴的细丝,中等蚕茧可缲双缴丝,比热釜缲的丝洁净有光泽,而且柔软有力。虽然称作“冷盆”,实际上水也是非常热的。盆要大,要在盆外面涂上一层泥。盆的口径在二尺五寸以上,事先将盆翻过来,用强粘泥将盆底和四周围一起泥到盆的边沿,泥的厚度要有四指,快到盆沿时,泥渐渐地薄一些,放在太阳下面晒干,称为“串盆”。用的时候,添水达到八九分满即可。水要温度均匀,不可忽冷忽热。煮茧的釜要小,口径在一尺以下,釜小则下茧少,茧要陆续地往釜中下;下多了,会煮过火色,而且也煮不均匀。突灶:用半破的砖坯,砌一个中空的圆垒,呈直桶形状。高度有缲丝人身高的一半,直径应依照串盆的大小。在圆垒的中间,垒一个小圆台,圆台的直径比串盆底要小。将串盆放在小台上,串盆要高出圆垒一个盆沿。打丝头用的小釜灶,要紧靠着圆垒修造,要比圆垒低一半。小釜灶的拚火通过圆垒,炉灶后面的火和烟通过的地方叫“拚火”。在拚火进入圆垒的相对的一面,在靠近圆垒壁的上方开一个烟囱口,做一个卧式烟囱,长度在七八尺以上。造法是先在圆垒的安烟囱的一面,垒砌一个砖台,比在圆垒上开的烟囱口稍微低一些。另外再在离圆垒七八尺远处,修砌一个五尺高的砖台。或者修成一矮墙样式的卧囱,或者用木椽作架(在架上作卧囱)。用一丈长的木椽两条,倾斜着架在两个不同高度的砖台上,两个木椽离开约一个砖坯距离,然后利用砖坯在木椽上泥成一个卧囱。两个木椽上,平铺上一层砖坯,两边各竖立一行立砖,在两行立砖上面平铺上一层砖坯盖好,用泥泥了,便修成一个卧囱。囱口要和灶口方向相反,即是说如灶火口向南,烟囱口便应向北。缲丝的串盆放在小釜灶与卧囱中间,可使拚火直冲盆底、盆下圆台,四周又有烟焰绕盆过,烟从卧囱中排出,所以串盆的水经常温热,温度均匀,这样做还可以让缲盆离开烟火远一些,缲丝的人不受烟火熏逼,可以安稳地工作。軖车:车床的高度要和缲盆相同,軖轴长二尺,直径四寸,两端直径三寸,用榆木和槐木做成。軖车有的四角有的六角,臂长通常是一尺五寸。六角軖不如四角軖,軖的角少,丝容易取下来。臂即为軖的辐条。有的用两个辐条,有的軖只有一个辐条,两个辐条转动比较稳。軖车是要脚踏着转动。又应注意缲车上作笛头,(锁星)用的竹筒子要细,粗细应和织绢用的丝穗筒子那样。用铁条从竹筒中穿过,拴系铁条的两个柱子,也要用铁的。两个竖桩上横拴上铁条,铁条上穿竹筒子,既轻快又利落。不这样办,便缲不出绝顶的好丝。古人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余下的事情,可以按照通常制造缲车的方法去做。打丝头:用一个人专门打丝头。小釜中的水要添到九成满,灶下要用粗干柴烧火。如用细柴,需要不停地添柴,火便会不均匀。等到水非常热时,再将茧下到热水中去,一次下茧要少,不要多;下多了,会煮过火候,缲的丝少。用筷子轻轻地挑拨,使茧在热水中转动,震荡均匀,挑引起囊头,茧最外面的凌乱的粗丝头叫做“囊头”。用手捏住,在水面上轻轻地上下提起抖动数次,然后再提起来,在囊头的下面便是清丝。将囊头摘掉,如用力挑拨囊头,又在手腕上缠绕上几圈,可长到五至七尺,便会将茧上的好丝浪费掉十分之二三,实在可惜。如轻轻地拨动,挑起囊头,长不过一尺。一只手捏住清丝,一只手用漏勺将茧舀起,小心地送入串盆的温水中。在勺子底上多钻上些孔,便成为漏勺;用漏瓢更好。将清丝头挂在串盆旁边的“丝老翁”上面。在串盆旁边地面上,钉上一个木桩,(专用来搭挂清丝)名为“丝老翁”。缲丝:用一个人。将“丝老翁”上面大约十五个以上的清丝头,黄丝比较粗,应酌减茧数。合并在一处,穿过钱眼,钱眼下面大约有十五个以上的茧凑集一起,称为“丝窝”,又名“絮盘”。在笛头蛾眉杖子上绕过,再在蛾眉杖子下绕两圈,挂在軖车上的时候也要绕两圈。再取丝老翁上另外的清丝,依照上法挂在軖上。一个軖车上同时有两个丝窝,齐头并缲。用右脚踏动軖轮向右转,要经常用眼紧盯着,用手不停地拨动着串盆中的两个丝窝。若丝窝中有的茧丝先抽缲完,蚕蛹沉落盆中,茧的丝头也断了,茧离开丝窝漂浮出水面,丝窝变小时,应立即取丝老翁上的清丝添加上,务须要使两个丝窝,经常保持大小一致。眼要专注地看着,手要频繁地拨动,频繁地添加清丝。一次添加,不应超过三四条清丝。不及时添加,丝卷则变细;添多了,则变粗。如果手忙不过来,脚可以慢一点踏枉,丝便会变粗;如果发现一次添加的清丝多了,便赶紧踏快些,丝便会变细。手和脚配合得好,也可以使丝粗细均匀。又添丝时,如将清丝搭放在丝窝的表面上,缲出的丝便会出现接头;将清丝用手指塞在丝窝里边,不露痕迹地被带上軖车,便不会出现接头了。这种丝名为“全缴丝”,丝很圆,抱合紧实,没有疙疸,是上等好丝,可作纱罗和上等匹缎。如在蛾眉杖上只两缴,叫做“双缴丝”,丝不甚圆也不甚紧实,有小疙疸,这是中等丝,不能织中等纱罗,可织中等缎匹。如在蛾眉杖上只有一缴,名叫“单缴丝”,也叫做“歇口丝”,丝忽紧忽松,有大疙疸,不能织匹缎,只能织绢帛,亦不甚坚壮结实。这种单缴的歇口丝,大多只有在热釜中才会缲出来。
【评析】
本卷是全书中篇幅占比重最多的,详细地介绍了养蚕的过程、方法和成就。本卷内容丰富而精细,远超以前的农书,显示了农桑并重。在《齐民要术》中,养蚕没有专篇,而仅在“种桑柘”篇中作为附录,篇幅仅相当于《农桑辑要》的十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农桑辑要》一书的种植技术和方法还流传到了国外。公元15世纪初,朝鲜艺文馆大提学李行于《农桑辑要》内抽出养蚕法,自为经验,所收倍常,把方子列版于世。
相关知识
你不能不知的养蚕那点事
古蜀“农桑立国” 成都的清明桑蚕故事
科学网—蚕吃桑叶我吃葚
《昆虫遗传学》高等院校专业教材.pdf
中国古代有哪些与植物相关的书籍?
如何养蚕 怎样养蚕
养蚕
如何养蚕
作文:养蚕
怎样养蚕 如何养蚕介绍
网址: 农桑辑要 养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27903.html
上一篇: [转]楮桃(楮树)叶、汁战侧柏叶 |
下一篇: 杭州小学三年级学生每人至少养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