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佛陀拈花微笑,为何只有迦叶能领会,到底有什么寓意

佛陀拈花微笑,为何只有迦叶能领会,到底有什么寓意

佛陀拈花微笑,为何只有迦叶能领会,到底有什么寓意。

有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神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天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佛将花交给迦叶,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迦叶懂了佛的意思,佛又把自己的袈裟和一个饭碗(叫做衣钵),交给迦叶尊者说:“我涅槃以后,你不准涅槃,要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的时候,把这个衣钵交给他。从此开创了禅宗,迦叶为禅宗初祖。

而达摩祖师是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在我国被奉为禅宗初祖,以《楞伽经》心印心之法。而到了禅宗六祖慧能,因为他是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彻大悟。《六祖法宝坛经》和《金刚经》虽然名字不同,文字不同,但是佛理是相通的,都是说的以心印心的佛法最高境界。但《六祖坛经》因缘在中国,故而语言习惯非常契合我们当下的因缘,更易懂,更贴近我们。

达摩祖师说过,衣钵传到六祖慧能就不再往下传了。因为那时言说的多,真正修行的人少。达摩祖师渡化了二祖后,说,“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花: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一花”;五叶:禅宗发展演变的五个流派:伪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

那么“捏花微笑”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拈”和“笑”是佛祖在开示,开示什么呢,就是那个众生皆具的“佛性”,六祖言“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佛性”是什么呢,佛性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生命存在的最根本的“性能”,生老病死、因缘轮回在此基础上而存在。佛性本“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只是我们生生世世迷惑了而不自知。佛法是修而不是求,修个什么呢,选择适合自己的法(“筏”),精进持一,破妄悟真,而后返观常照,克己去执,最后返璞归真。无一丝牵挂、无丝毫执着,没有任何贪嗔痴,真如妙用现前,脱离六道而得大自在,任游寰宇而无所束缚,就是修这个。

“捏花微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磐”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且六祖慧能大师说过,“直接上根之人,最上乘人”。而大彻大悟后,还要悟后起修。单说开悟就很难,所以释迦摩尼佛也留下了方便法门,那就是净土念佛法门。只要具足信愿,至心持名念佛,就可往生到西方净土,即为阿惟越致菩萨,即不退转菩萨,而且是一生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可以说念佛横超三界,是成佛的捷径。往生西方净土是自力念佛和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感应道交。只有成佛了,才能解脱生死六道轮回之苦,还可以广渡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关键就是深信切愿,持名念佛。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弥陀佛。

相关知识

佛陀的拈花微笑與摩訶迦葉
佛陀的拈花微笑与摩诃迦叶--学佛网
拈花微笑(拈花一笑):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拈花微笑典故
摩诃迦叶在禅思想史上的意义——以拈花微笑等公案为中心
佛陀大弟子 迦叶尊者的传奇故事
隋代观世音菩萨拈花微笑像,信士弟子得见,无不顶礼赞叹
浴佛节供什么花 浴佛节供花的寓意
拈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
佛祖与迦叶拈花一笑的背后:怎样理解最易懂?

网址: 佛陀拈花微笑,为何只有迦叶能领会,到底有什么寓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3577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佛教的十种法器:各代表一尊菩萨
下一篇: 简体版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