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用作物學-馬鈴薯
大綱名稱及起源分類與品種經濟價值型態特性生理特性栽培管理收穫、用途及化學成分營養價值加工與利用展望
名稱學名:SolanumtuberosumL.英名:Potato科名:茄科屬名:茄屬其他名稱:中國:洋山芋、土豆子等台灣土名:荷蘭薯
起源
起源
梵谷-吃馬鈴薯
分類與品種分類1.成熟期早晚2.用途:(1)食糧(2)副食物(3)飼料(4)澱粉製造(5)酒精釀造
分類與品種台灣所栽培的馬鈴薯大多是國外品種,主要的栽培品種如下:1.克尼伯:早生,莖直立、葉片大、花白色而少,薯數少而薯大、薯皮光滑灰色、薯肉白色、薯橢圓、芽眼淺,可加工、耐貯藏。2.五峰:適秋冬作,薯球長大快,葉深綠色、莖綠色、花白色冬季自然著果,薯球扁圓形、薯皮淺黃色、光滑、薯肉白色、澱粉含量低、休眠期短、易罹晚疫病。
分類與品種3.卡第那:葉片暗綠色深、莖少而粗、帶紫紅色,薯球長橢圓形、ㄧ端較小、薯皮微紅色皮較厚、薯肉淺黃色、澱粉含量高。4.歐美加:葉色淺綠,薯球圓而大,甚少小薯,薯皮黃色、薯肉淺黃、澱粉含量低,田間ㄧ般抗性較好。5.台農一號:又名黃玉,薯皮淺黃、薯肉黃色、鮮食品質佳、色澤鮮黃適合做薯泥、咖哩配料、但不適加工。
產銷概況依據世界糧食組織〔FAO〕資料,1989年全世界馬鈴薯栽培面積有一千八百零七萬公頃,年產量二億七千六百七十四萬公噸,平均每公頃收量15.3公噸
台灣生產概況台灣每年栽培面積大約為二千到三千公頃,秋冬裡作最普遍,僅台中縣后里鄉在9月種植12月採收後,再連作ㄧ次冬春作,其餘各年均ㄧ年ㄧ作,栽培地區除台中縣外,雲林嘉義兩縣也發展為另ㄧ重要生產區。台灣栽培品種在中部地區為克尼伯及五峰,在雲嘉一帶則栽培克尼伯及卡第那,歐美加品種為在中部南部少量栽培的品種。
型態特性馬鈴薯為根莖作物,其地下莖部會成長集聚儲存澱粉等營養物質。
其根系不強健,分布在地中較淺的地方。以種薯繁殖其根系為鬚根。種子繁殖則具有主根根系
由種子繁殖的植株只有一枝主莖,而種薯繁殖則有多主莖。匍匐莖為水平生長的側莖,其先端會巨積養分膨大為薯球
連接匐枝的一端為基部,相反的另ㄧ端為頂端。
從芽眼上生長出來,陽光照射後會變成綠色,芽的基部有皮孔,頂端多葉也是生長部位
葉在莖上呈螺旋排列,羽狀複葉互生。
聚繖花序,為兩性花,花瓣為5瓣,花形為圓形。分枝梗與花之間具有小花梗
生理特性
生長環境-溫度土壤溫度還影響薯球比重、澱粉含量及還原糖含量太高或太低的土壤溫度下形成之薯球所含的全糖和還原糖較高,但比重與乾物植、澱粉含量則較低薯形也以16-21℃下形成較為整齊,而太過高溫下薯球及容易發生二次生長而出芽
生長環境-光馬鈴薯是喜光作物,生長期間假设是長期光照缺乏或種在遮陰缺光的地方,莖葉易徒長,延遲塊莖的形成。ㄧ般生產最好在生育初期有較長日照及較高溫度,以利莖葉生長,接著以較短日照及較低溫度以促進塊莖的形成和物質累積。,
生長環境-土壤水分馬鈴薯因係淺根性作物,常需灌溉用水,生育期後半部尤其不能缺水,在結薯之初也是需水重要時期,土壤水分保持在50-60%土壤保水力以上,才會有好的產量。各生長時期對水分之需求1.出土到薯球形成:植株蒸散與葉數有顯著關係,植株含水量高。2.薯球形成期:植株含水量略低,莖葉也持續生長。3.薯球膨大期:植株蒸散量和耗水量穩定,莖葉不在增加,植株含水量低。4.老熟期:由於綠葉減少,蒸散量也少植株不再用水。
生長環境-土壤馬鈴薯喜土層深厚,質地鬆軟,富有機質排水及通風良好的沙質壤土,過於粘重的土壤,排水通風不良,影響根系發育,不利薯球膨大,而造成薯形不整,表皮不光滑。馬鈴薯耐酸能力強,ㄧ般以pH5.5~6.5適於塊莖成長,酸性土壤中也較不易發生瘡痂病。
栽培管理種薯的催芽1.購用來源可靠不帶病毒的健康種薯。2.生產種薯用或欲提早採收的食用薯,使用生理年
相关知识
秋季马铃薯种植技术
马铃薯种植技术是什么
春马铃薯种植技术
秋马铃薯的种植技术
北方春播马铃薯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
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
马铃薯种植时间与技术
马铃薯田间管理技术
【马铃薯种植营养液】
綦江:机械化种植马铃薯
网址: 马铃薯种植技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38561.html
| 上一篇: 冬季马铃薯怎样种植?冬季马铃薯高 |
下一篇: 简要说明茄科植物的特征,并列举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