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胶州市胶莱街道官路村的一片金黄玉米地里,一台红色的履带式收割机正轰隆作响。一对古稀之年的老人在田头望着收割机,眼里满是激动与开心,他们本以为玉米会烂在地里,没想到“新农人”李环宇免费帮他们把这3亩地收完了。
到目前,李环宇已免费帮助8户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受影响的老人收玉米,共计50多亩。
10月21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有爱心的“新农人”——李环宇。

李环宇为村里做完心脏病手术的老人收玉米
“没他帮忙,今年玉米要扔在地里了”
“如果不是环宇这孩子,今年这3亩玉米,真就要扔在地里了。”高思国说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今年9月以来,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农田积水、农机下地困难,给秋粮收获带来不利影响。胶州市的农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村里泥泞的土路被车压过,留下了高高矮矮的车辙,经常能看到小三轮车陷进了地里。
十月深秋,胶州的玉米地连绵成金色海洋。78岁的高思国站在自家地头,望着沉甸甸的玉米穗,眉头紧锁。他的肺功能不好,说几句话就要停下来喘口气。家里76岁的老伴,已经经历过4次脑血栓的折磨,行动不便。更让人心痛的是,他们的三个孩子都患有家族性遗传糖尿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

李环宇(右)高思国及老伴
往年这个时候,老两口可以雇普通的轮式收割机,但今年普通轮式收割机根本进不了地里。村里就一台履带式收割机,大家都在排队等着用。“看着玉米一天天成熟,心里急啊,可我们这把老骨头,能有什么办法?”
40分钟,从绝望到希望的分水岭
转机出现在10月21日,当天下午李环宇带着合作社的履带收割机来到高思国家的田地。收割机驶过,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玉米茬,金黄的玉米棒如流水般被收集起来,整个过程高效而有序。
只用了40分钟,3亩玉米全部收割完毕,玉米棒也被卸到农用三轮车上。
“这台机器40分钟的工作量,如果换成壮年男子手工收割,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李环宇算了一笔时间账,“更不用说两位生病的老人了,他们可能整个收割季节都收不完,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玉米烂在地里。”

高思国老伴望着收完的玉米
高思国的老伴在田埂上蹒跚地走着,不时弯腰捡起机器漏掉的几穗玉米。她的动作缓慢而吃力,仅仅是这简单的动作,就已让她气喘吁吁。“你们看,就这几穗玉米,我捡起来都费劲,”高思国的老伴直起腰,捶了捶后背,“要是没有这台机器,我们老两口真的只能放弃了。”
不远处,高思国看着金黄的玉米被一袋袋装车,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三亩地的收成,更是老两口继续在土地上生活的希望。
农田托管班“班长”与他的“神器”
“我自己也种了180亩玉米,很了解现在玉米地里的情况。家里劳动力多的,就先把玉米棒掰了收回家。”李环宇说。
“90后”小伙李环宇是胶州市胶莱街道“农田托管班”的“班长”。他曾留学美国4年,其间考察了多个农场,后回到家乡干起全链条托管服务,希望把科技化集约型农场的生产模式带到家乡。与父辈不同,他不仅继承了土地情结,更带来了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他牵头成立的农业合作社,拥有多台大型农机设备,其中就包括那台红色的履带收割机。如今,他已是青岛市农民高级农艺师,他的公司也被认定为“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他在种田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宽,也带着村民们一起丰产增收。

李环宇带着履带收割机帮没有劳动能力及困难老人收玉米
谈及这次免费帮老人们收玉米,李环宇说,“就很简单,想到村里那些做过心脏手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他们的玉米如果不及时收割,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所以决定免费替他们收玉米。”李环宇有这个想法后,和合作社的农机手商量并核实了没有劳动能力老人的名单,说干就干。
“履带式收割机适合现在的玉米地,”李环宇拍着驾驶室的门解释道,
“履带式收割机作业成本高且保有量少,往年基本上不用它收玉米。今年地里这种情况就适合用它,我们合作社有这样一台收割机,同时也是官路村唯一的一台。一亩地收割费用在150元左右。”
截至目前,李环宇和他的团队已经为8户特殊家庭免费收割了50亩玉米,为他们节省收割费用7000余元。
记者了解到李环宇自己的180亩玉米还没收割,问起来,他只淡淡地说了句,“自己的地还有点湿,进不去收割机,先给村里这些困难的老人收了再说。”
“希望能有更多合作社加入”
在李环宇帮助的名单上,不仅有高思国这样的因病致困家庭,还有多位孤寡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
“每户的情况都让人心疼,”李环宇说,“有的老人为了不浪费粮食,明明身体不好还要硬撑着下地,结果累倒了,医药费比粮食价值还高。”收割机的轰鸣声,成了这个秋天胶州乡村最温暖的旋律。
“我们不只是收割玉米,”李环宇说,“更重要的是让这些老人感受到,他们没有被人遗忘,这个社会还在关心着他们。”
有一位孤寡老人,刚做过心脏手术,老伴两年前去世了,家里的7亩地可是把她愁坏了。“我帮她收玉米时,她握着我的手,眼含热泪。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觉得这件事做对了。”

这位老人两年前老伴去世了,近两年刚做完心脏病手术。李环宇帮助她收玉米,她十分感动
李环宇的义举,在胶州乡村引起了强烈反响。“现代农业不仅仅是效率和收益,”李环宇认为,“更重要的是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有了更先进的设备,就应该回馈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和乡亲。”与传统农业社会邻里互助不同,李环宇带来的是一种规模化、组织化的新型互助模式。合作社的农机设备成为连接技术与温情的桥梁,让帮助更加高效、持久。
“单靠个人的善心,能帮助的范围有限,”李环宇说,“希望有更多有能力的合作社也加入其中,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农户受益。”
夕阳西下,乡间小路上扬起淡淡的尘土,李环宇和履带收割机驶离高思国家的田地,继续驶向下一块需要帮助的土地。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次义务劳动,更是在耕耘一种比粮食更加珍贵的作物——希望。
当农业遇上爱心,当技术融入温情,丰收的不只是土地里的庄稼,更是人心深处的善良与美好。而这,或许正是“新农人”这个称号最动人的内涵。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亚梅)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相关知识
青岛故事|自家180亩先放放!胶州“90后”携收割机,为困难老人撑起希望
青岛胶州花海预报最新消息
青岛胶州植物园郁金香图片
青岛最大牡丹园开门迎客 胶州油用白牡丹盛放
青岛胶州植物园郁金香开了吗?
胶州大白菜
青岛胶州看郁金香去哪?怎么去?
青岛胶州油菜花基地扩种
青岛的“桃花源”在这里!
青岛胶州:“小辣椒”做成“大产业”
网址: 青岛故事|自家180亩先放放!胶州“90后”携收割机,为困难老人撑起希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39154.html
| 上一篇: 金秋食板栗,生吃补肾,熟吃健脾 |
下一篇: 描写秋天的优美句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