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小寒后,伴随着节气而来的“二十四番花信”也随即登场。“花信”即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每年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共二十四候,每一候对应一种花信,便成了二十四种花期的代表,不仅反映了自然界中花卉与时令变化的密切关系,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 钱维城《梅茶水仙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小寒一候花:梅花
从战国时代开始,“梅”因花而贵。目前能看到的最早有关梅花的诗,一般认为是南北朝时期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首诗通过赠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富有情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 余省《墨妙珠林(子)册•小寒一候梅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诗人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娶,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也开启了宋人大量咏梅的先声。
《明人梅园读书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南宋,关于梅花的诗歌已经多达百首,极为可观。梅花也脱离了其植物的属性,被赋予了人格化,代表了顽强的生命力和超凡脱俗的高洁品性。
清 程志道《眉香万年册•旭日梅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小寒二候花:山茶
晚唐诗僧贯休曾作一首《山茶花》:“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不仅描绘了山茶花的独有风姿,也将其与西晋时期著名美女绿珠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
清 余省《墨妙珠林(子)册•小寒二候山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绿珠原为石崇的宠妾。赵王司马伦专权时,其党羽孙秀垂涎绿珠倾国姿色,使人向石崇索取,被石崇拒绝。孙秀便在赵王司马伦面前加害石崇,欲 强夺绿珠。绿珠为表对石崇的忠贞,坠楼自尽。而多数品种的山茶花在凋落时,花朵是整朵从枝头脱落,而非花瓣逐渐掉落,给人一种“虽死犹生”的美感。
清 华嵒《金谷园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取材于西晋时曾任荆州刺史的石崇在所营建的金谷园内,坐听宠妾绿珠吹箫的故事。
山茶花花色鲜艳,红彤彤的外观给人以喜庆吉祥之感,与岁朝图所追求的新年氛围和美好寓意相契,故常作为主要元素出现在岁朝图中。如传为北宋画家赵昌所作的《岁朝图》,画面上方就围绕着山茶花,色彩明丽,显得富丽堂皇。
(传)北宋 赵昌《岁朝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小寒三候花:水仙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簪一枝。”北宋的黄庭坚晚年在湖北鄂州过着压抑艰辛的谪放岁月,当他的友人刘邦直送来水仙花时,黄庭坚心中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诗。
水仙花,只需一碟清水、几颗卵石,置于窗台案头,虽是寒冬腊月,百花凋零,但其仍能展翠吐芳,气味清香淡雅,花朵超尘脱俗,宛若凌波仙子踏水而来,格外动人。
清 余省《墨妙珠林(子)册•小寒三候水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许多传说都将水仙与神仙联系在一起,称水仙是神仙的化身,如相传水仙花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水仙”又与“神仙”谐音,所以水仙花自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由水仙、南天竹、寿石及灵芝组成的图案被称为“天仙祝寿图”。
宋《缂丝崔白芝仙祝寿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代,以正月初一为 “岁朝”,寓意吉祥又正在盛花期的水仙花,自然而然作为“岁朝清供”的主要花卉之一,与梅花、南天竹、茶花等共同摆放于案前,寄寓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明 陆治《岁朝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凛冽的寒风奏响冰与霜的交响曲,梅花、茶花、水仙踏寒而来,用各自的风姿谱写了一曲冬日的赞歌,诉说着自然的坚韧与温柔,也温暖了整个寒冬,从古至今,岁岁年年,芬芳如故。
评论区说说你最喜欢的关于梅花、茶花或水仙的诗词吧,与古人一同感受小寒的浪漫与温暖。
相关知识
小寒的诗词
小寒节气的诗词7篇
小寒节气诗词
节气小寒诗词150句
小寒三花信: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宋秋先《花名诗》: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诗词六首:雪尽南坡雁北飞,初番花信小寒前
小寒节气经典诗词
小寒节气诗词15篇
小寒,梅花先趁小寒开
网址: 小寒丨梅茶竞秀,水仙添幽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40648.html
| 上一篇: 立春丨愿你我春风十里,年岁并往 |
下一篇: 过年“走亲戚”,玄关设计留下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