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内蒙古巴林左旗:“花乡”垃圾变成宝

内蒙古巴林左旗:“花乡”垃圾变成宝

原标题:内蒙古巴林左旗:“花乡”垃圾变成宝

清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伙房村的垃圾分选中心内机声隆隆,一台自动化分选设备正“大口”吞入混合垃圾,随即“吐出”分门别类的资源。曾经“埋了、烧了”的农村生活垃圾,在这里开启了回收、分类、资源化的“新生”之旅。花加拉嘎乡探索实践的农村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模式,让“垃圾围村”的治理难题找到了破解之道,也让“花乡”的美誉更加名副其实。

垃圾循环“各得其所”

走进分选中心,只见铲车将成堆的垃圾投入进料漏斗,混合垃圾随即在筛面上跳跃、翻滚。砖石、玻璃迅速下沉,轻质白色垃圾被风机精准吹出,牲畜粪便、草木灰则透过筛孔簌簌落下……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后,原本混杂的垃圾被清晰分离。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终端设备,通过振动筛选与风选结合,实现精准分类。”花加拉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赵智慧介绍说,该设备运行以来,已让1.5万余吨垃圾“变身”为各种有用原料。

分选只是第一步。分好类的垃圾沿着三条路径开启“循环之旅”:牲畜粪便、草木灰送入堆肥中心,在特定微生物作用下“变身”液态、固态有机菌肥;石头、瓦块经防渗处理后,成为全乡闸沟防汛的材料;白色垃圾则被细致区分,可利用部分压块后送往生物质压片厂,作为清洁燃料的添加料,不可利用部分则进入热解站进行高温裂解,实现清洁能源转化。

“农户既可以直接购买有机肥,也可以用自家牛羊粪按比例兑换。”伙房村党支部书记、堆肥中心负责人丁雪峰补充道,这让传统堆肥升级为高效、规范的生产流程。

打通治理“毛细血管”

资源化利用的顺畅运行,离不开前端收集与中间运输环节的有力支撑。面对农村垃圾分布分散、收运成本高的普遍难题,花加拉嘎乡构建起一套低成本、可持续的收运体系。

全乡各家门口,摆放着1922个由废弃油桶改造的便民垃圾桶,形成覆盖全域的收集网络。一支112人的保洁队伍,依托公益岗位设立,负责上门回收和日常保洁。各村租用车辆,将垃圾清运至集中填埋点,最终由乡为农服务公司统一转运至分选中心。这套“定点投放+上门回收+统一运输”的“打捆”模式,极大方便了群众,也提升了处理效率。

资金保障是关键。乡三位一体为农服务公司总经理孔祥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每年运营费用约80万元,主要由旗专项资金和每户每年100元的垃圾处理费承担。目前,资金能够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全乡3300户常住农户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率达到100%。”

算好治理“长远大账”

农村垃圾治理,难在长效,贵在持续。花加拉嘎乡将生活垃圾处理要求明确写入村规民约,村委会与每家每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并将清洁卫生纳入“文明家庭”评比。这套组合拳,构建起制度化、常态化的村民参与机制。

垃圾分选带来的改变,村民感受最深。“以前垃圾堆村口,夏天味儿大、苍蝇多,哪能像现在这样坐门口聊天?”村民杨吉峰感慨,“家家有桶,天天清运,每年100元花得值!”

谈及效益,基层干部和村民常说:“这不单是一笔经济账。”直接收益是节省了清运处理成本,间接收益是改善了人居环境,而更深远的,是找到了一个能让农村垃圾治理自我“造血”、可持续运转的模式。

如今,漫步花加拉嘎乡的村庄,空气清新,道路整洁,屋舍俨然。垃圾不再是负担,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花乡”的实践,正为农村垃圾治理提供着一份充满智慧的答卷。

作者:李会研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李昊 李会研)

相关知识

内蒙古巴林左旗:芍药花开引客来
千亩荒地变花海 “花乡”遇见“花香”
巴林左旗2024年10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巴林左旗2024年花加拉嘎乡4.0879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智慧农田系统
8种家庭自制花肥,将垃圾变成宝,养花用上很有效
如何把垃圾变成宝? 快来环保花艺学堂体验新玩法!
人与环境:植物垃圾也是宝
内蒙古巴林左旗:锦鸡儿锁沙龙 固沙增收成新宠
内蒙古旅游商品花开锦绣
内蒙古巴林左旗三山乡板蓝根喜迎丰收
美得很!我在巴林左旗寻得一处芍药花海

网址: 内蒙古巴林左旗:“花乡”垃圾变成宝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4240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王者荣耀》往年全错了!限时点券
下一篇: 范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