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兰州新区修复黄土山丘生态 打造全域现代农业

兰州新区修复黄土山丘生态 打造全域现代农业

原标题:万顷沃野披锦绣

     ——兰州新区大力发展全域现代农业纪实

现代农业示范园智能温室种植的水果

现代农业示范园水培蔬菜种植基地

现代农业公园双创基地小西红柿种植区

现代农业示范园成排的大棚

秦川园区万亩紫花苜蓿高标准农田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丁凯 摄

春风十里寻花路,人间最美四月天。在这美好而又充满希望的季节里,秦王川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处激荡着全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澎湃春潮。

近年来,兰州新区加快生态修复,构筑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全域现代农业,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全方位、全过程率先探索实践,快速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在全省率先创新黄土山丘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模式,为全省丝路寒旱农业现代化发展树标杆、作示范。

规划景中高速绿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新区南部6.3万亩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等9个项目。

规划15万亩耕地建设高效节水型高标准农田

规划10万亩一般农用地建设高标准现代化设施,发展设施农业

整理6万亩农用地建设种养加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养殖园

建设中的现代农业双创基地,7800亩集中连片温室区正在慢慢成形。建成后将拥有:

1300座冬暖式可移动日光温室

350座压模土坯式日光温室

350座夯土墙式日光温室

修复生态 建立黄土山丘生态产业化体系

如今原本不利于蓄水保墒、绿化种植的土地已然变成了适合苗木成活、能自然存水的土地。

春到秦王川,鸟语花香。一场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正在这片热土上拉开大幕。

挥锹铲土、提水浇灌,一株株树苗扎根在了原本贫瘠的黄土地上。“我们破除了以前山、水、林、田、湖、草各管一段的险隘观念,创新林草发展模式,坚持‘穿透式’连片修复,目前看来,效果显著”。站在经三十三路东侧山体已经平整好的兰州新区义务植树基地,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张爱明欣喜地说。记者看到,原本的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已经被平整一新的梯田所代替,原本不利于蓄水保墒、绿化种植的土地已然变成了适合苗木成活、能自然存水的土地。这些新举措,从根本上治理了水土流失,节约了耕地,减少了开发成本。

“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千亩经济林果基地”。正如张爱明所说,兰州新区在进行大规模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土壤特点,采取土壤扰动、土壤改良,配套节水灌溉设施等手段,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种植山楂树、杏树、梨树等适合新区生长的经济类林果,使新区绿化面积大幅增加,在显著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这些都是兰州新区在全省率先推出的黄土山丘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新模式。新区以“农业生态化、生态园林化、园林产业化”的生态发展思路,规划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一带一路”民俗园艺博览园、段家川生态养殖园区等项目,使得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现代林业发展、现代养殖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过去“下雨就起洪、刮风就起尘”的贫瘠的黄土丘陵地貌,变成了现在山、水、林、田、湖、草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产业化体系。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已开工建设石门沟经济林生态修复示范区、段家川生态修复示范区、现代农业公园等9个项目,规划景中高速绿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新区南部6.3万亩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等9个项目,切实加强城市绿肺、绿道、绿环、绿轴等建设。对生态修复区内布局分散、环境恶劣、居住空心化的村庄居住点,通过政策引导、撤并搬迁、异地新建等方式入城进点提升生活品质,将闲置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先后腾出近1500亩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异地新建美丽乡村居住点、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实现集约节约利用。

重整田畴 大型机械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平整好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宜于大型农业机械大显身手,无论是播种、灌溉还是收获,效率会大大提高。

阳春四月,站在兰州新区桦尖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只见阡陌纵横,路通渠连,笔直的田埂向远处延伸。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被播撒在这片沃土上,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耕图景映入记者眼帘。

“这一片是桦尖村57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核心区,也是青贮玉米种植的示范基地所在区域。田块去年年底前就平整好了,如今正在进行大面积的种植。”秦川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连泉告诉记者,“平整好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宜于大型农业机械大显身手,无论是播种、灌溉还是收获,效率会大大提高”。

这里,是兰州新区全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大量碎片化农地、旱砂地和未利用地经过修复和平整,小并大、短并长、坡变平、弯变直,实现了互联互通,成为了规模化、整装化、集约化的高标准宜农地。随着基础设施投入跟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瓶颈也被打通,土地流转、蔬菜产业、合作社等形式应运而生,惠泽一方村民,让他们看到了“新钱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兰州新区规划利用15万亩耕地建设高效节水型高标准农田,种植花卉、饲草、中药材等多年生植物,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集中精力开展规模化种植;10万亩一般农用地建设高标准现代化设施,发展设施农业;整理6万亩农用地建设种养加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养殖园,努力打造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为主的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示范区。

科技赋能 设施农业扮靓希望的田野

圣女果的枝蔓最高能长到6米,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水培绿叶菜从移栽到成熟,只需要25天……

走进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1号、2号玻璃温室大棚,记者看到,圣女果的枝蔓最高能长到6米,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水培绿叶菜从移栽到成熟,只需要25天;原本只适宜在南方生长的鲜切花绚烂绽放,温室里花香四溢……几个月来,从现代农业示范园运出的非洲菊、水培蔬菜和草莓、圣女果备受市场青睐。

这一切,得益于兰州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受到设施农业给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作为极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助推新区农业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农投集团农科公司副经理柴宗越向记者介绍,传统的种植方式完全依靠人工管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多环境因素单纯依靠人很难分析判断准确,即便对于经验丰富的农民来说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如今,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的智能温室集成了水循环及灌溉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世界一流的智能温室建设技术,实现了温室内精准环控、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采摘,全过程标准化、智能化、产品可追溯的运营模式,有效降低了人为因素对农作物种植产生的影响,并且可节约劳动成本50%以上。同时,智能温室还采用石墨烯式电极锅炉、纽克斯自动植物补光系统、二氧化碳追肥系统,实现了农作物全季节、全天候生长,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大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产品产量显著增加。

现代农业示范园里816座各类温室只是兰州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现代农业双创基地,7800亩集中连片温室区正在慢慢成形,建成后,这里将拥有1300座冬暖式可移动日光温室、350座压模土坯式日光温室和350座夯土墙式日光温室,成为规模化、设施化、现代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连片的设施农业也给兰州新区带来了发展新业态的契机。去年以来,兰州新区大力发展中高端花卉产业,引进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西北分中心暨“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贸易市场,在建36万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是亚洲单体最大、种植技术最先进、节能环保程度最高的现代农业智能玻璃温室产业基地,建成后将实现特色花卉全年不间断供应,形成鲜切花市场“西南看云南、西北看兰州新区”的格局。

举目望去,一场全域现代农村产业大发展正在秦王川大地火热进行,希望的田野上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布局的优化,在不久的将来,“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将一步步变成现实!(记者魏晓倩)

记者手记

全域现代农业的春天

行走在兰州新区,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绿油油的蔬菜地,农户喜悦的笑脸,踏青休闲的游客,共同勾画出兰州新区全域现代农业的春天美景。

紧盯周边城市新鲜蔬菜水果消费需求,兰州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全域现代农业开始释放无限生机与活力。

在新区农投集团现代农业示范园——各式各样独具匠心的盆栽、五彩缤纷的热带花果……处处所见都与我们长期以来理解的农业完全不同,让人很难将这里的农业劳作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联系起来。一方面,你会惊讶,原来瓜果蔬菜的种植还可以是这个样子,农业科技已经发达到超出了人的想象;另一方面,你会意识到,旅游不一定就要看山水风景、人文古迹,在现代农业的科技温室,也有旅游看点,在这里,你可以领略科技与生态的融洽结合、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目前,兰州新区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政策红利、科技赋能,地域优势、融合发展……正如你在兰州新区看到的,漂亮的村庄风貌和农业生态园区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在这里休闲、度假,他们还可以采摘新鲜无污染的蔬菜、水果,享受自然生活。当然,无可置疑的是,全域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兰州新区报)

相关知识

兰州新区修复黄土山丘生态 打造全域现代农业
兰州新区:“生态绿城”尽展新颜
双中心打造西北花卉产业链!兰州新区农投集团不只有玫瑰花
兰州新区半程马拉松官方合作伙伴 | 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助力跑者为梦起跑
兰州新区:百合花卉全产业链形成
国家花卉改良中心兰州新区月季繁育基地挂牌
黄河畔 绿色生
兰州新区“见缝插绿”塑景观 生态肌理植入城市基因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花卉产业基地:绽放的花朵,盛开的希望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网址: 兰州新区修复黄土山丘生态 打造全域现代农业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430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四川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00万亩
下一篇: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植被抗旱建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