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源:微信公众号“舆情智库”
“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您每天刷牙就是在吸毒!不看则罢,一看冒汗!赶快换吧!”这样的消息就像电线杆小广告一样充斥微信朋友圈,但是,它们多数都是不靠谱的。
近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微信、宏博知微合作推出首期《“谣言”分析报告》,通过分析今年11月3日-20日被举报“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众号文章分析,发现了很强的规律性:
一、三大焦虑主题: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养生
谣言消息中65%的涉及这三大死亡焦虑主题。其中,涉及人身安全的高达50.98%,食品安全37.65%,疾病相关占比为11.69%,这类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激起人们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还有媒体总结,流传最多谣言有三个:致癌、养生、丢小孩。
二、说服公式: 数字化+多图+恐怖后果=恐惧情绪
数字渲染。超过1/4(27%)的谣言都有使用“100%”、“第一”等数字,这些数据看似客观,实则并无权威出处。用数据这种方式来突出自己的客观性、准确性,以达到夸大和断言的目的,如《太可怕了!未来80%的家庭将面临洗牌,有图有真相!》《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这些普通的东东,却能让你增加30年寿命!》等。
假装“有图有真相”。这是此类文章善用的另一个伎俩,据统计,这些谣言平均每篇文章附带3.56张图片,由于受众一般认为“眼见为实”,这些图片往往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恐怖后果。在数字和图片两轮“轰炸”之后,最为瘆人的“恐怖后果”就登场了。统计显示33%的谣言中都包含“死亡唤起”词汇如“毁容”、“致癌”、“有毒”、“身亡”等等,其中有48%会引起读者的恐慌情绪。“不容否定的证据”加上“严重后果”,留给读者的就只有“死亡恐惧”。
二、心理因素:“宁信其有”
报告提到,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这些信息,哪怕只有1%的可能性是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还会激起我们保护重要亲友的欲望。而老人的自身衰老让他们容易被这些信息激发死亡恐惧,同时他们更希望下一代注意到这些“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爸妈们最喜欢在朋友圈刷这类消息的原因。
三、如何快速辨别这类谣言?
查看是否老帖?这类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经常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传播。如:最近热传的《惠阳家长注意啊!千万别给孩子玩这个,一沾上身狂脱皮!》和《家长们注意啊!这事就发生在山东!千万别给孩子玩这个,一沾上身狂脱皮!》,文章的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惠阳变成了山东。下面这些谣言看上去是不是很熟悉?
消息源是否可靠?这是判断是否谣言的重要标准。谣言的消息源往往专业性不强,以被举报的谣言为例,可以看出其信息源多是一些段子手账号,内容一贯都比较“水”,并不具备专业背景。如近期举报较多有“每日精彩”、“高品质生活知识”和“成功智慧”。此外,还要看其专业定位是否与消息主题相匹配,一般来说经常发心理鸡汤的账号在医学问题上就不如医疗专门号来得可靠,当然医疗专门号还要看其是否有权威机构认证。
后记:报告作者之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说,让更多公众懂得如何识别谣言,提高网络素养,是这份报告出炉的目的。对于报告,他表示“会努力用专业的方法用心、持续去做,努力做到权威。”今后,报告将每月一期,分析特点、总结规律、介绍识别策略,利用数据合作、建立辟谣联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财讯通订阅号:“wdcentury2”或微信订阅号中搜“财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