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东北、黄淮海及长江流域等地区。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豆病毒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准确识别大豆病毒病的症状,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障大豆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症状表现、传播途径、易感品种、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帮助农户精准防控大豆病毒病。
大豆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系统性病害,其中以大豆花叶病毒(SMV)最为常见,其次还有大豆矮化病毒(SVDV)、苜蓿花叶病毒(AMV)等。不同病毒引发的症状略有差异,但总体表现为植株生长异常、叶片畸形、产量下降等。
这些典型的大豆病毒病的症状多在苗期至开花前显现,高温干旱条件下症状更为明显。

了解传播机制有助于切断病害链条。大豆病毒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如下:
蚜虫媒介传播:如桃蚜、豆蚜、棉蚜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在取食病株汁液后可将病毒带入健康植株,是SM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种子带毒传播:部分病毒可通过带毒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虽然带毒率较低(一般低于1%),但在无病区引种时风险较高。 机械摩擦传播:农事操作中工具、衣物接触病株后再触碰健康植株,也可能造成局部扩散。高发条件:
春季气温回升快、干旱少雨,利于蚜虫繁殖; 连作地块、周边杂草丛生,提供中间寄主; 播种过早或过晚,幼苗抗逆性差; 使用未经检疫的种子或自留种。不同大豆品种对病毒的抗性差异显著。以下为常见品种分类:
品种类型 抗性水平 代表品种 高感品种 易发病,症状严重 黑农35、吉育69 中抗品种 轻度发病,可控 合农71、中黄13 高抗品种 几乎不显症,推荐种植 黑河43、绥农52、冀豆17建议优先选用经国家审定的抗病品种,尤其是针对当地流行毒株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种。例如在东北地区推广的“黑河43”,不仅耐寒性强,且对SMV多个株系具有稳定抗性。
大豆病毒病一旦发生难以治愈,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构建“农业+物理+化学”三位一体防控体系。
化学防治重点在于控制传毒媒介——蚜虫,应在蚜虫初现期及时喷药,防止病毒扩散。
推荐药剂及使用方法: 药剂名称 有效成分 用量 使用方法 施药时期 注意事项 啶虫脒 3%啶虫脒乳油 20毫升/亩 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苗期发现蚜虫即用,每隔7天一次,连喷2次 避免高温时段施药,防止药害 吡虫啉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克/亩 兑水喷雾 出苗后15天左右,结合除草同步作业 不宜与碱性农药混用 氯氟氰菊酯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25毫升/亩 兑水喷雾 开花前蚜量上升期 对蜜蜂高毒,花期慎用 宁南霉素 2%宁南霉素水剂 100毫升/亩 兑水喷雾 初期发现花叶症状时 具有诱导抗性作用,可延缓病情发展特别提醒:宁南霉素虽不能杀灭病毒,但能激活植物系统抗性,减轻症状扩展,建议与杀虫剂混合使用,实现“治虫防病+抑病”双重效果。
发现典型大豆病毒病的症状植株后,应立即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防止成为二次传染源。切勿随意丢弃或堆肥处理。
黑龙江省某农场2023年种植“合农71”品种1200亩,往年SMV发病率高达25%以上。当年采取以下组合措施:
播前精选包衣种子(含噻虫嗪); 苗期铺设银灰膜; 出苗后第10天喷施吡虫啉+宁南霉素; 设置黄板监测蚜情; 每周巡查,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结果:全年蚜虫密度下降76%,病毒病发病率控制在3%以内,平均亩产达215公斤,较上年增产18%。
识别大豆病毒病的症状是开展精准防控的第一步。农户应重点关注苗期叶片是否出现花叶、皱缩、矮化等异常现象,并结合蚜虫发生动态判断风险等级。防治上要坚持“早发现、早干预”,通过抗病品种选育、种子处理、蚜虫防控和生态调控等手段,构建长效防御体系。
特别强调:不要等到大面积显症才开始用药,此时病毒已系统侵染,防治效果极差。真正的有效防控是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完成蚜虫控制。
相关知识
揭秘茄子病毒病:症状与防治策略全解析
大豆病毒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茉莉花白绢病全解析:症状识别与防治策略
揭秘西葫芦病毒病:症状识别与防治策略
花卉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几种烟草病毒病的症状识别及防治对策
兰花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大豆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课件
兰花病毒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策略
花卉病毒病的识别及防治
网址: 大豆病毒病的症状识别与科学防治技术全解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50065.html
| 上一篇: 甜蜜蓝宝石葡萄栽培技术手册 |
下一篇: 阳光玫瑰葡萄苗发芽前,花前管理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