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腐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凡是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并且近年来发生势头不断扩大。尤其是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更重。小麦根腐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麦感染根腐病后,常造成叶片早枯,影响籽粒灌浆,降低千粒重。穗部感病后,可造成枯白穗,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更大。种子带病率高,可降低发芽率,引起幼根腐烂,严重影响小麦的出苗和幼苗生长。 一,小麦根腐病 症状
        一,小麦根腐病 症状 
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叶枯和穗枯。由于小麦受害时期、部位和症状的不同,因此有斑点病、黑胚病、青死病等名称。症状表现常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多产生根腐型症状。在潮湿地区,除根腐病症状外,还可发生叶斑、茎枯和穗颈枯死等症状。
    幼苗:严重的病种子不能发芽,有的发芽后未及出土,芽鞘即变褐腐烂。轻者幼苗虽可出土,但茎基部、叶鞘以及根部产生褐色病斑,幼苗瘦弱,叶色黄绿,生长不良。 
    叶片:幼嫩叶片或田间干旱或发病初期常产生外缘黑褐色,中部色浅的梭形小斑;老熟叶片,田间湿度大以及发病后期,病斑常呈长纺缍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大斑,上生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提早枯死。叶鞘上为黄褐色,边缘有不明显的云状斑块,其中掺杂有褐色和银白色斑点,湿度大,病部亦生黑色霉状物。 
穗部:从灌浆期开始出现症状,在颖壳上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穗轴及小穗梗亦变色,潮湿情况下长出一层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重者形成整个小穗枯死,不结粒,或结干瘪皱缩的病粒。一般枯死小穗上黑色霉层明显。
    籽粒:被害籽粒在种皮上形成不定形病斑,尤其边缘黑褐色、中部浅褐色的长条形或梭形病斑较多。发生严重时胚部变黑,故有“黑胚病”之称。

二,小麦根腐病病原
小麦根腐病病原较多,主要由镰刀菌、长蠕孢菌、离蠕孢菌等引起发病。主体病原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 t Kurib.) Drechsl.,属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子囊壳生于病残体上,凸出,球形,有喙和孔口,大小为370~530μm×340~470μm;子囊无色,110~230μm×32~45μm,内有4~8个子囊孢子,作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线形,淡黄褐色,有6~13个隔膜,大小为160~360μm×6~9μm。
无性态为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
异名为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Pam. et al.,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真菌。病部黑霉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根腐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深榄褐色,气生菌丝白色,生长繁茂。菌丝体发育温度范围0~39℃,最适温度24~28℃。分生孢子萌发从顶细胞伸出芽管,萌发温度范围6~39℃,以24℃最适宜。分生孢子在中性或偏碱性萌发较佳。光对菌丝生长发育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明显的刺激或抑制作用。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或在空气相对湿度98%以上,只要温度适宜即可萌发侵染。根腐病菌寄主范围很广。除危害小麦外,尚能危害大麦、燕麦、黑麦等禾本科作物和野稗、野黍、猫尾草、狗尾草等30多种禾本科杂草,由于寄主范围广,对病害传播有利,给防治带来较多困难。此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小种间除对不同种及品种的致病力不同外,有的小种对幼苗危害较重,有的小种则危害成株较重。 
    三,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外以及病株残体上越冬,如病残体腐烂,体内的菌丝体随之死亡;分生孢子亦能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的存活力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下降。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均为苗期侵染来源,尤其种子内部带菌更为主要。一般感病较重的种子,常常不能出土就腐烂而死。病轻者可出苗,但生长衰弱。当气温回升到16℃左右,受病组织及残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温渡和湿度适合条件下,病菌直接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直接穿透侵入时,芽管与叶面接触后顶端膨大,形成球形附着胞,穿透叶角质层侵入叶片内;由伤口和气孔侵入时,芽管不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在25℃下病害潜育期为5d。气候潮湿和温度适合,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侵入叶组织后,菌丝体在寄主组织间蔓延,并分泌毒素,破坏寄主组织,使病斑扩大,病斑周围变黄,被害叶片呼吸增强;发病初期叶面水分蒸腾增强,后期叶片丧失活力,造成植株缺水,叶片枯死。小麦抽穗后,分生孢子从小穗颖壳基部侵入而造成颖壳变褐枯死。颖片上的菌丝可以蔓延侵染种子,种子上产生病斑或形成黑胚粒。
     四,根腐病发病条件  
小麦根腐病幼苗期发病程度主要与耕作制度、种子带菌率、土壤温湿度、播期和播种深度等因素有关;而成株期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菌源量和气象条件。
耕作制度:小麦多年连作,土壤内积累大量病菌,不仅苗期发病重,后期病害亦重。1983~1984年在黑龙江八五四农场调查结果表明,小麦连作田间菌源量大,病苗率比轮作地增加16%,病情指数增加30%。
种子带菌率:种子带菌率越高,幼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就越大。
土壤环境:土壤湿度过高过低不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被害严重。土壤过于干旱,幼苗失水抗病力下降;过湿时土壤内氧气不足,幼苗生长衰弱,抗病力也下降,使出苗率减少,苗腐病加重。土壤湿度适宜,虽也发病,但病情明显轻。5cm土层的地温高低对苗腐有影响,温度高病情重。温度10℃以下平均病苗率44.2%,病情指数17.1%;15~20℃病苗率为74.2%,病情指数34.5%。土壤黏重或地势低洼,也会使病情加重。
播期与播深:小麦过迟播种不仅产量低,幼苗根腐病也重。适期早播不仅产量增高,而且苗腐病明显减轻。幼苗根腐病的发生程度随着播种深度的加深而增加,小麦播种适宜深度为3~4cm,超过5cm时对幼苗出土与长势不利,病情明显加重。
气候条件:苗期低温受冻,幼苗抗逆力弱,病害重。小麦叶部根腐病情增长与气温的关系比较大,旬平均气温达到18℃时病情急剧上升,这一温度指标来临的时间早,病情剧增期略有提前;小麦开花期到乳熟期旬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并配合有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病势进一步发展,但干旱少雨造成根系生长衰弱也会加重病情。穗期多雨、多雾而温暖易引起枯白穗和黑胚粒,种子带病率高。
    品种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对小麦根腐病免疫的品种,但品种(系)间抗病性有极显著差异。小麦对根腐病的抗性与小麦的形态结构关系密切,叶表面单位面积茸毛多、气孔少的品种比较抗病,反之,较感病。迄今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大多是感病的或抗病性较差。 此外,田间杂草多,耕翻粗糙,土壤瘠薄,小麦倒伏严重,病害均有加重趋势。
        五,小麦根腐病的防治
气温高、湿度大适宜小麦根腐病发生。发现小麦根系发黑、腐烂应及时选用合适药剂防治。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根腐病。幼苗期发病,种子芽鞘和根部变被腐烂;分蘖期发病,根颈部有褐斑,分蘖增多,不能抽穗;拔节前后发病,根颈呈褐色腐烂,田间出现小片青灰色枯死植株,叶片上病斑呈黑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黑色霉层;抽穗后发病,多表现为几个小穗的穗梗和颖片变褐、枯死,表面产生黑色霉层。
小麦根腐病易防难治,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发病后及时用药。
1、栽种前种子消毒。小麦播前进行种子处理是防冶该病的最有效措施。可选用种子重量0.3%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等,可以降低苗期发病率。
栽种前土壤消毒。 土壤消毒较种子消毒药使用的倍液相对较高。1200-1500倍液的恶霉灵或1500-2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进行土壤消毒。
2、发病后进行灌根或茎叶喷施药剂。田间小麦出现根系变黑、腐烂等根腐病症状,可以在发病初期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多福合剂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芸苔素内酯2-3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控制病害发展;还可用1200-1500倍液的恶霉灵或1500-2000倍液的甲霜恶霉灵进行小麦灌根。
3、通过采取适期播种,加强栽培管理防旱、防涝、防冻,增施有机肥,及时适量追肥,防除杂草等措施,可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另外,应及时开沟降渍,降低田间湿度,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相关知识
小麦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根腐病怎么防治?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根腐病发生的原因有那些?防治方法 ?
小麦根病发生与防治(小麦根病防治需要注意什么事项)
小麦根腐病黄花叶病怎么防治
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根腐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附小麦根腐病的特点
小麦根腐病用什么药防治?
药物防治小麦根腐病技术
网址: 小麦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51126.html
| 上一篇: 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危害, | 下一篇: 小麦根腐病怎么防治?小麦根腐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