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合肥打造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新典范

合肥打造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新典范

  中宏网安徽3月31日电 这些天,合肥人的朋友圈频频被蜀山区小庙镇的万亩油菜花海刷屏,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它是由超大的废弃渣场“蝶变”而成的,它也是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单体最大的弃渣场复垦工程。3月25日,该复垦工程高质量通过验收,合肥践行“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国家战略中迈出关键一步。

1743407488503622.jpg

  作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的配套项目,蜀山区3号弃渣场(现名“老乡农场”)占地16638亩,涉及耕地14415亩。该项目将土地复垦和农文旅项目融合开发相结合,挖掘合肥本土农耕文化,打造“农业 +旅游+文化”综合园区。

  项目“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在保障老乡鸡餐饮有限公司产业用地需求的同时,将废弃渣场转化为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释放出万亩农业发展空间。

  “引江济淮工程中产生的废土渣土,如今变废为宝,正打造全国唯一一块位于省会城区的万亩农场。”项目建设和经营方,老乡农场的场长刘旭九介绍,春天复垦种油菜花,再把油菜花变成绿肥,可以让土质变得更好。有了好的土壤,到夏天再种粮和蔬菜。“未来,通过配送,可以让顾客在餐厅吃到更好更新鲜的绿色农产品。”

  3月25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专家团队对蜀山区3号弃渣场土地复垦项目进行综合验收。

  结果显示,复垦后的老乡农场重现良田沃土,成为农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典范;同时,万亩油菜花海绚烂绽放,成为合肥生态文旅的新名片。

  据悉,未来,老乡农场将构建“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体系,通过拓展“农文旅+新消费”“智慧农业+生态研发”等业态,打造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创新策源地,助力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高地。

  “从荒芜渣场到万亩良田,从生态伤疤到产业沃土,这片土地的华丽蜕变,也是合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生动实践,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注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合肥将以此为标杆案例,未来采用更多“土地整治+”模式,串联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书写绿色发展新篇。(记者 吴奇 通讯员 吴程龙/图)

编辑:魏源

审核:王明月

指导编辑:韩鹏飞

相关知识

合肥打造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新典范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思考
四川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3万亩生态稻撑起孝感米酒产业 朱湖湿地成为土地综合整治典范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桂林交出“两个保护”新答卷
宜昌: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新亮点
珠海金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恢复耕地, 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
西乡:探索“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全球滨海论坛 | 江苏“最美生态保护修复”花落九家
海宁神仙湖:生态修复助力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

网址: 合肥打造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新典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5208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石首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案例”登上
下一篇: 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