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绣品与瓷器、书画和木工一样,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的折枝花纹织绣品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它以特殊的文化和内涵影响了宋及宋后期数年,直到现在都有影响力。
所谓折枝花纹,指的是传统植物装饰样式中的一种,初使于唐朝,流行于宋朝,它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呈现出清雅淡远和雅致俊秀的特点,让众人追捧不已。
那么,它的艺术特点表现在哪里,文化内涵具体指的又是什么?

折枝花纹概况
折枝花纹是宋代绣娘创新性刺绣的体现,也是宋代装饰艺术中最受欢迎的刺绣样式,蕴含折断花枝姿态之意,在工笔画或者花鸟画中,它通常以花卉局部的特征出现。
而花鸟画是该花纹的起始点,也是其他样式的范例,刘婕就在《唐代花鸟画研究》中指出“折枝花”与唐宋时期花鸟画变化轨迹的相因相生。
那么,“折枝”一词的最早来源是哪里呢?
它出自《孟子》“……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一句,朱熹对此的解释是“折下树木枝条”,这就说明,“折枝”一词本就是植物的意思。

到了后期,画家认为其有入画性,就将其中具有主要特征的局部作细致的描绘,花卉的折枝就此产生,后代考究画史,发现它真正出现的时间是中唐至晚唐的时候。
如《宣和画谱》的“……以丹青驰誉于时……又作折枝花……”一句,说明折枝已经变成绘画的题材,是花鸟画中的取景构图方式之一,到了后期日益成熟。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花鸟画也在不停发展,从初始到兴盛再到创新,为“折枝花”艺术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皇家画院的发展、文人画的兴起和宋代美学体系成熟等,“折枝花”便更有发展的条件了。

如南宋《折枝花卉图》卷中展现的宋代流行折枝花卉,画家仅取部分入画,不拘泥于实物与空间,充满了灵动气息。
宋代绣娘见其鲜活,就将其加入织绣品装饰纹样的行列当中,把刺绣这一中国代表物推至高峰。
花鸟画一直在为其提供创造空间,比如花鸟画的写实性,就增强了织绣品纹样的真实性,并体现在流行一时的“生色花”样式中。
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就出现了“写生花”一词,与“生色花”意思一样,是作为日常建筑栱眼壁的主题出现的。

由于“生色花”的构成形式有折枝式和缠枝式等多种形式,由此就可证明“折枝花”与“生色花”的关系,从其发展来看,有特殊的魅力。
如唐章怀太子的墓石椁线刻中就有折枝花纹的出现,该花纹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活过来一般。
又如河南白沙宋墓三号墓栱眼壁画的“斜枝牡丹图”,它以适合式的构图和惟妙惟肖的花枝艺术呈现于其上,引起人们的大批次追求。
所以它被用在了能表现艺术的各个地方,既有本真的体现,又有自身艺术的独特,从而达到发展高峰,成为宋代织绣品装饰样式中的奇葩。

折枝花纹的艺术特点
由于发展条件的多样性和发展环境的开放性,它的题材组合、造型表现和构图样式都值得一提,通过分析这三点,能准确看出它的艺术特点。
先看第一点,它有着“百花齐放”的题材组合。
由于装饰纹样题材的取材是大自然的生物、生态现象和社会生活范围,即从客观事物中提取出来的艺术形象。
加上宋代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市民阶级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宋代园林事业和市井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在各个阶层都兴起了赏花、簪花和养花等文艺风尚。

借此可以得出宋人对花卉的洞察秋毫,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将自己对花卉的喜爱顺其自然的影响到样式上,花卉题材逐渐成为织绣品样式的主角。
同时,它受到宋代绘画风格的影响,题材元素逐渐日常化,元素之间的组合也越来越丰富。
如常见的题材元素有牡丹、菊花和梅花等日常可见的花,通常以一朵或多朵的组合形式表现出来。
以一朵形式存在的折枝牡丹纹样,它的题材流行开始于唐朝,以抽象意感为主的花卉形态被绣在织绣品上,加之宋代花鸟画的影响,它的姿态表达越来越灵秀。

而以多朵形式存在的折枝花纹,如折枝牡丹与芙蓉的组合,周围是梅花、菊花和山茶等小花的点缀装饰,在当时风靡一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已经有花卉与其他元素的组合,如文字、璎珞和四合如意纹等,它们为折枝花纹的抽象主题提供了一个具体表现的机会。
在宋代,“岁寒三友”松、竹、梅既是绘画中风靡一时的题材组合搭配,又是织绣品中最受欢迎的搭配。
如南京报恩寺遗址出土的北宋娟地“永如松竹”文字小花卉刺绣,其样式都让现代人感到有无限的美感。

比如,福建福州黄昇墓出土的南宋印金彩绘芍药灯球花边样式,都是当时织绣品的优秀代表。
由此可见,在百花齐放之下,折枝花纹不仅在宋代织绣品样式中展现出花卉争相开放之美景还体现了宋代政治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第二点,它有“花枝生色”的造型表现。宋代花鸟画有着丰富样式题材的选择,扩宽了样式造型的视野。
折枝花纹的造型表现就是基于花鸟画对自然植物精炼外形的艺术形态上,进行了符合花纹装饰要求的形态变化,表现了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在整体样式和装饰效果上更有时代性。

该变化又分为三类,一类是独花独枝型,该形体表现是唐朝装饰风格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呆板性,不过部分织绣品已经有一丝写实生动的美感。
第二类是双花独枝型,指的是花卉相互衬托,略有朴拙之意,有的织绣品则让它们各自表现,直观的演绎了日益写实的表现手法。
第三类是独花双枝型,这个样式说明了南宋时期折花纹的写实意向表达已十分强烈,并形成写生式的折枝花纹,又称“生色花”。
该点在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有说明,他认为生色花是突破唐代对称图案的创新点,彰显了宋代的儒雅之气,既是对自然花卉艺术表现形式的体现,又是对写实手法的另一种突破。

第三点,它有“格律规范”的构图形式。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得艺术领域产生了新的美学意识,体现在以“法则”和“规律”分析规范形式上。
折枝花纹的构图形式在其影响下追求格律与规范,不同色不同种的花卉经过平面化的处理,需保持形式美的初生形态,并进行有规律的组合排列。
从视觉上看,样式通过单元的重复和连续能够体现绵延不断的野趣,使得整个织绣品的纹式图案布局非常饱满生动,也展现出不可忽视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这也是一个创新点。

文化意蕴
宋人喜花不局限在对花卉外形特征的欣赏上,重点在于依照花卉自然之形态,心系内在情感和思想精神的延生。
而宋代花鸟画的兴盛使得织绣品样式在对其进行吸收后,呈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因此折枝花纹不仅源于花鸟画,还是宋代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缩影,艺术价值不仅在于样式有美感,还在于背后蕴含的意蕴,表现了宋代特殊时代风貌。
总结下来,它的文化意蕴体现在雅趣表达、世俗心境和义理精神上。

宋代画家依心作画,借牡丹、芍药和岁寒三友等自然植物寄托情感,与文人的词文共情通感。
恰好折枝花纹以花卉为主要题材,一种或多种元素构成整体运用在织绣品中,凭借绣娘的妙用,依托各色花卉元素的生长环境和自然习性等,赋予它一定的品格,表现理想境界及追求。
在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和市井文化丰富多彩的大环境下,宗教文化集民间贸易和娱乐为一体并体现在庙会上,呈现了世俗化的倾向。
宋人对神佛的崇拜和传统信仰融为一体,佛教概念意象与民俗吉祥蕴意结合,呈现在宋代织绣品上,祈求吉祥平安、富贵发达和子孙满堂的世俗愿望。

宋代此时推崇的程朱理学有“喜静弱不喜雄强,喜向内收敛不喜向外扩张,喜深微不喜广阔”的特点。
所以折枝花纹在时代风貌的感染下,穷究事物真理遵循自然规律,题材选择源于自然,表现手法精细入微,赋予了纹样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展现了宋代清丽俊逸的时代风貌。
结语
折枝花纹是宋代绣娘的创新表现,也是众多题材中最受欢迎的,它的出现不仅将织绣品推向新的高峰,更将中国精神和自然完美融合,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直到现在,它依旧是织绣品样式中的佼佼者,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