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苇枫的长篇儿童小说《紫菀》通过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现实观照、对成长心理的准确捕捉、对自然意象的诗性诠释,完成了一曲献给坚韧生命的赞歌。


献给坚韧生命的赞歌
儿童文学作家苇枫的长篇儿童小说《紫菀》,以温情细腻的文笔讲述了一个女孩战胜困境的故事。主人公紫菀童年就与轮椅为伴,在父母的矛盾、身体的禁锢中,借助生命个体的相互照亮、自然馈赠的疗愈力量,不断追寻自我的价值,最终完成了对困境的超越。小说通过对特殊儿童群体的现实观照、对成长心理的准确捕捉、对自然意象的诗性诠释,完成了一曲献给坚韧生命的赞歌。
首先,作者用现实的关怀,试图去照亮特殊儿童的心灵。
《紫菀》的书写始终浸透着对特殊儿童群体的深切关怀。母亲为康复训练奔波憔悴,父亲在愧疚与逃避中挣扎。康复中此起彼伏的孩子的哭声、医院走廊中疲惫的身影、教室里刺耳的“小怪物”嘲讽,都再现了特殊儿童在身心双重困境中的生存状态。除了轮椅上的紫菀,小说里还有患眼疾的小文、流浪儿毛毛、孤独症男孩、脑瘫作家小亿、孤儿院孩子贝贝,他们共同组成了特殊儿童的群像。
当然,作家并未止步于苦难的呈现,而是通过紫菀的成长轨迹,探寻破局的可能,比如脑瘫作家小亿用一根手指敲击键盘的坚持、孤儿院贝贝攥着紫菀的爱心画作进入手术室的勇气,这些书写让“特殊群体”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奋斗着的生命个体。当紫菀用自己的画作募捐到3299元善款时,小说揭示了主题——特殊儿童不仅是需要怜悯的弱者,也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发光体。这种书写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凝视,也是对平等与尊严的深情呼唤。

其次,紫菀的心理嬗变轨迹,隐含着一部特殊儿童的心灵成长史。
其一,与母亲的关系是成长的起点。母亲深爱她,呵护她,激励她,在夜晚写下《一千零一个月亮》,以诗歌的隐喻将苦难转化为爱的养分。诗中“每一滴露珠都是童话”的意象,让紫菀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这种无条件的接纳,成为她突破心理牢笼的基石。
其二,与同伴的关系则提供了镜像般的成长参照。孤独症男孩的孤独、毛毛的流浪经历、小亿的文学梦想,让紫菀在“同病相怜”中破除了孤立之感,并且得到激励。紫菀与毛毛互相安慰时,领悟到完整不在于身体的健全,而在于心灵的丰盈;眼疾女孩小文认为“大自然的植物有的开花慢,有的开花快,你不过是个慢孩子”,告诉紫菀“正常”与“异常”并非对立;小亿不断宣称“当命运扼住你的咽喉时,你也要拼命扼住命运的咽喉”,给紫菀注入坚强的榜样的力量,促使她从“被照顾者”蜕变为帮助他人的“有光的女孩”。
其三,与父亲的和解完成了紫菀人格的整合。父亲常对紫菀和妈妈冷漠相待,甚至恶语相向,但他在车祸后的忏悔,揭开了他内心的创伤。紫菀那句“我毕竟只有一个生我的妈妈”,既是对父爱缺席的控诉,也饱含着对父爱的渴求。紫菀最终原谅父亲的那一瞬间,竟然迈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一个人能够独立行走,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更是实现了精神枷锁的突破、心灵的蜕变,她由此而深感自由与幸福。

最后,小说通过自然意象,来构建天人合一的疗愈诗学。
自然意象在小说中始终扮演着心灵疗愈师的角色。紫菀花作为核心意象,从主人公姓名来源到贯穿全篇的紫色花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隐喻:这种既能入药止咳又能灿烂绽放的植物,恰似主人公在残缺中绽放的绚烂生命力。当紫菀将自己画进花丛里,飞舞的蝴蝶、摇曳的花枝都足以浸润人心。
其他自然意象同样充满着治愈的力量。素素姨妈家洒满细碎阳光的院落里,葡萄藤与石榴树的绿荫,以及飘过云朵的天空、梧桐树上的月亮,都为康复训练注入生机;奶奶家后院的桃花、蝈蝈、七星瓢虫,以及被放生的羊,都将生命的美好植入了童真的视野;小说里反复提及的叶芝名诗《被偷走的孩子》中,也用水岸、荒野、玫瑰园等自然意象,来吸引孩子离开充满烦恼、焦躁和哭声的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的书写,让自然不再只是背景板,而成为抚慰创伤、启迪成长的精神原乡。
总体而言,小说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直面他们的生存环境,显示出作者对儿童文学本质的思考:真正的成长小说不应只有童话式的圆满结局,而是要让读者看见所有生命——包括那些带着伤痛前行的生命——如何在与世界的对话中,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途。
文章编辑:何晶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图书插图
原标题:《看见带着伤痛的生命,完成一曲生命赞歌|中国童年专刊》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生命赞歌作文10篇
生命的赞歌作文500字
生命的赞歌作文
生命的赞歌作文(通用35篇)
【热门】生命的赞歌作文
生命的赞歌作文(汇编15篇)
2024年生命赞歌作文800字 生命赞歌作文议论文【优秀8篇】
生命的赞歌作文精品(15篇)
生命的赞歌
生命的赞歌作文800字(精选26篇)
网址: 看见带着伤痛的生命,完成一曲生命赞歌|中国童年专刊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58885.html
| 上一篇: 《炉火纯青》:一部写尽人间百态的 |
下一篇: 英语文学修辞中的“隐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