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

艺术百家

你好长影

<正>/第二十期/致敬摇篮,致敬经典,长影人讲长影故事。大家好,我是长影人庄严。人们很容易把英雄想象得与众不同。但在1955年的长影电影《董存瑞》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名叫四虎子的大男孩,稚气未脱,开朗机灵。参军固然是为了抗日打鬼子,但也包含着他追求风光体面的成分。这样的一个董存瑞无须仰视,更让人觉得可爱、可亲、可信。

2025年03期 No.86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吴依茜美术作品

吴依茜;

<正>~~

2025年03期 No.864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麦欣美术作品

麦欣;

<正>~~

2025年03期 No.864 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本期视点

“世界电影研究”栏目概览

石嵩;

<正>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和智媒技术的迭代更新,电影产业已进入全球化竞争“多极角力”时代。世界电影呈现出全球化、智媒化、系列化、品牌化、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等特点。全球电影产业,各国电影制作人都在努力走出“滞胀”“惫懒”的状态。美国超级英雄电影遭遇“瓶颈期”,不再成为收割全球院线的票房灵药,它们在剧情创作和影片营销上寻求创新之路,通过塑造少数族裔超级英雄形象,融入美国文化的主流叙事,以期获得跨文化认同和全球化传播;

2025年03期 No.864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化寻根与文明互鉴:马来西亚电影的华语书写

石嵩;赵祎楠;

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以独特的影像语言、修辞策略和思考方式,感性化地描绘了马来西亚华人群体的生存经验和文化冒险,在寻根情结的表露、文化乡愁的言说及双重身份的构建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影艺术风格和影像文化气质,彰显了文明互鉴的影像魅力。

2025年03期 No.864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盗猎”“增生”与“故事世界”:日本电影IP改编的跨媒体叙事研究

田雯丹;

日本作为一个IP产业链大国,拥有非常成熟的IP改编电影产业,许多改编自漫画、小说、游戏的电影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热捧,在全球电影市场也大获好评。日本电影IP改编历程从早期的漫画改编、西方传统文学、中国民俗文化和日本神话传统改编逐渐拓展到小说改编、游戏改编和漫画改编真人电影等多种形态,这些作品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究其原因是日本电影IP改编整合出一套跨媒体的叙事策略,较好地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2025年03期 No.864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全球英雄的幻象”:美国超级英雄动画电影的跨文化透视

臧金英;叶琼莹;

美式超级英雄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并且呈现出跨族裔的特点。少数族裔超级英雄的形象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多有呈现,进而制造了全球化的英雄幻象。这些电影去语境化地挪用了少数族裔的符号,消解了其文化深度、淡化了其民族特征。通过塑造少数族裔超级英雄,美国动画电影巧妙地传递了美式价值观念,构建了美国的文化生态。以《蜘蛛侠:平行宇宙》《超人之死》与《超能陆战队》等为代表的动画电影,在整合少数族裔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念。

2025年03期 No.864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近年来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中的身体叙事和身份认同

李和真;

近年来马来西亚华语电影出现了众多以身体作为叙事元素关照马来西亚社会中关于身份认同问题的电影作品。身体作为最古老的文化符号,历来都是社会文化、经济地位的角斗场。依托对不同维度身体的指认,这些影片体现了马来西亚社会中各群体对于当下自我身份认同的要求。通过截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层面,从被消费和被压抑的身体、疼痛的身体、疾病的身体分析马来西亚社会中不同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追寻和确认过程中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机制。

2025年03期 No.864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离散与想象:后殖民视域下的新移民电影

李苒;李佳仪;

后殖民主义的延伸为新移民电影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视角,而新移民电影也为后殖民语境下的批判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文本。随着“电影节环路”逐渐呈现出多层级化,第三世界的电影文本与电影作者得到了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而新移民电影对于移民形象的思考也开始跳脱出本土文化与异己文化二元性的对立,深入文本中更私人化的个体处境与身份隐喻。韩裔导演电影席琳·宋的《过往人生》和李·以萨克·郑的《米纳里》将“新移民”群体置于离散视域以及对故土文化的想象中,为后殖民主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阐释。

2025年03期 No.864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术论坛

复合文化维度模型与电影传播:跨文化的实证研究

刘正山;

通过超越单纯的文化距离或文化折扣视角,剖析文化距离的形成机制,构建了复合文化维度模型。实证分析文化共性、文化接近性、文化差异性等自变量对文化距离的影响,检验了复合文化维度模型,并探讨了其对电影票房的效应,为电影这一典型跨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与策略启示。

2025年03期 No.864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增量与减量:中国电影观众的当下和走向

孙俨斌;

中国电影与观众骨肉相连。观众的人口特征和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是明晰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基础。观影人次和人均观影频次是测量电影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客观指标。中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观影年龄分布的趋于均衡、中产阶层群体的不断壮大是推动中国电影持续向前的增量;与此同时,少子老龄化的结构性变化消解了观众群,更为多元的竞争性娱乐方式分化了观影时间,是中国电影面临的市场减量所在。中国电影需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做好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

2025年03期 No.864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影像转化

刘壮;

在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化影像转化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一转化过程不仅要求电影创作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还需要他们尊重电影本体语言的特性,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创新电影叙事、运用先进技术和拓展想象空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电影想象力的三大支柱,通过重新诠释和想象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人物,电影创作者能够创造出新的叙事结构和情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为观众传递文化价值的同时,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025年03期 No.864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重塑传奇:新时期以来国产乡土电影的传奇化叙事

张煜;杨伟;

国产乡土电影在不同层面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传奇叙事。以奇幻的陌生化效应为美学追求,乡土电影注重设置传奇场景、设定传奇人物、建构传奇情节,从而实现乡土世界与传奇美学的巧妙结合,创作出大量具有典范意义的经典影片。探索乡土电影传奇化叙事的意义在于发掘民族文学叙事传统对电影故事的独特作用,以期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追求。

2025年03期 No.864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影像叙事与艺术表现:电影中的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

夏枫;

电影通过影像叙事和艺术表现的相辅相成,由此展现电影情节与人类共同的情感,并在此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镜头语言、视觉符号与色彩、光影、音乐等艺术元素共同构建了电影的叙事框架,强化了电影的情感表达和美学深度。文化象征借助电影与社会背景的结合,反映出特定的价值观和文化议题,而视觉隐喻则通过跨文化传播,提升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和叙事创新。电影中的视觉隐喻不仅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还通过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当代电影的艺术突破与发展。文中探讨电影中影像叙事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揭示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在现代电影中的核心作用。

2025年03期 No.864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 ]

人工智能技术介入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实践考察及未来展望

薛舒阳;黄林;毛鸿依;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理论基础包括叙事学框架内的故事创新、符号学视角下的意义生成、技术美学视角下的视觉风格重塑、心理学原理指导下的情感共鸣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多元叙事等。在实践中,AI可辅助剧本创作、参与视觉特效制作、辅助导演决策以及生成电影配乐,从而显著提升创作效率与艺术表现力。未来,AI技术将推动电影个性化叙事与互动体验的发展,促进跨媒介叙事与融合艺术创作,并助力多元文化表达与全球合作。

2025年03期 No.864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学者前沿

新世纪印度科幻电影研究

焦玲玲;颜欢欢;

科幻电影是印度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印度科幻电影的发展建立在对好莱坞为主的域外科幻电影的模仿、整合的基础上。印度电影人一方面广泛吸收域外科幻电影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将印度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融入其中,表现出人物类型化、叙事模式化、制作国际化的特点,在众多科幻电影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2025年03期 No.864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国产电影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与价值溢出效应

罗丹;

随着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国际经济地位的稳定提升,打造中华文化对应国际话语权,是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的基本要求。电影作为最具有冲击力的文化产品之一,国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是展示文化自信、锻炼文化自强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现选取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研究国产电影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的价值溢出效应以及提高的举措,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是提炼文化价值的基础,提高文化承载力是体现文化自信的关键,加强传播渠道建设是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载体。

2025年03期 No.864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数字视效技术下的电影美术设计与叙事创新

徐博强;王冬;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处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电影制作的技术门槛被极大地降低,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创作空间。数字视效技术不仅使电影画面更加细腻逼真,还极大地拓宽了美术设计的边界,让传统无法实现的创意构想得以成真。同时利用复杂的特效处理、视觉叙事技巧以及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能够让电影创作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讲述故事,引导观众深入探索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深层含义。

2025年03期 No.864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云化生态与AI交互:电影科技的“云智能”生命力

师志豪;朱秀雨;

现代科技赋予电影价值创造和沉浸互动的生命力。电影科技的“云端”价值创造打破了传统的“数据孤岛”,提出了云化生态价值创造模式,即云端速存效率型、云渲一体融合型和云创协作生成型,从而实现电影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通过情感线索的智能分发、身心双重沉浸的互动叙事以及形式多样的二次创作视频生成方式,AI令观众成为主导叙事探索的能动主体,在每一次观影中创生出独一无二的内容样貌与互动体验。云计算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AI即服务”的发展模式,不仅显著推动了从工具性使用向自主性生成的转变,也促使着影视行业在技术应用上的自我革新与蜕变。

2025年03期 No.864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戏影共生:电影与戏剧表演艺术的互文性研究

王晓璐;

电影与戏剧作为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展示出融合趋势,具体表现为艺术手法、叙事技巧及文化内涵上的互渗。直接改编指将戏剧作品转变为电影,强化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元素借用指电影与戏剧相互汲取灵感,增加作品层次;互文性引用指通过引用其他作品元素构建文化记忆,加深理解共鸣;跨媒介创新指结合电影特效与戏剧互动性,提供全新审美体验。技术革新与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互文性的形成与发展,推动艺术创作多元化与互动性进步。

2025年03期 No.864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戏曲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视觉转译与叙事创新

项赛花;洪波;

戏曲即为“以歌舞演故事”,兼具叙事张力与美学意蕴,能够借高度程式化的身体语言、视觉符号和音乐节奏,形成一种既具文化深度又充满诗性韵律的叙事场域。相较于一般电影,动画电影的特质在于超越了现实物理法则的限制,拥有完全自主的视觉创作空间。民族意识的觉醒促成了动画电影形式与叙事要旨的全新变革。由此,动画电影应立足“老传统”,寻求“新方式”,深度汲取戏曲艺术中的视觉符号与叙事技法,以实现更大的新所得。

2025年03期 No.864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风格与特色

诗意与温情:顾长卫电影的诗性精神与叙事流变

肖潇;

从《孔雀》《立春》和《最爱》构成的“时代三部曲”到最新作品《刺猬》,顾长卫电影中流动的诗性精神令其作品在中国影坛独树一帜,他总能从悲剧中凝练出超越现实的诗意,进而制造更多维的叙事空间与更大的叙事张力。顾长卫电影叙事兼具悲悯与诗性、残酷与温情,尤其电影《刺猬》在保留其悲悯与诗性的创作基调的同时,适当加入了喜剧元素并传递出更多的温情与希望,其作品整体呈现出由阴郁转向温暖的叙事流变。

2025年03期 No.864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私家记忆的空间书写——近十年新生代导演的家庭叙事研究

张雁飞;

家庭叙事作为中国电影传承已久的创作策略,成就了诸多经典力作,这些作品在时代风云与人生起伏的家国故事中,积淀成独有的叙事传统及美学旨趣。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群体中的新生代导演在作品感召力和市场号召力方面体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中不乏对家国春秋的深切感怀和对俗世日常的温情注视。2014年以来,很多导演专注于家庭叙事,其作品容纳了家庭亲疏、故土离归的“私家记忆”,并通过空间设置言说家庭叙事的恒久主题及时代新变。以家宅为中心的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可见的家业实景与可感的情感暖流;以自然空间描摹的故乡印象探向了地方文化的历史纵深;以寻根旅程构建的超现实空间表达了对家庭关系的修复与和解的想象。

2025年03期 No.864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赵德胤电影中“归乡”主题及文化身份研究

李成华;

赵德胤的电影创作深受其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归乡”主题的持续探索,不仅反映了个人对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也为观众提供一个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流动和个体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窗口。在他的代表作“归乡三部曲”中,赵德胤通过纪实与虚构交织的手法,展现缅甸华人社群在地理与心理上的迁徙,以及他们在寻求身份归属过程中的挣扎与希望。这些作品不仅描绘缅甸社会的真实面貌,也是关于文化身份、记忆与遗忘、归属感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2025年03期 No.864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杨荔钠电影中的作者意识、时空套层与镜语生成

吴金娜;马明杰;

杨荔钠作为新生代青年女性导演的代表,自纪录片《老头》以来创作了系列影视作品,其中“女性三部曲”中的《春梦》《春潮》《妈妈!》等影片成为其代表性作品。杨荔钠的电影作品在创作题材的延续性,人物选择的平民化、创作风格的平实化,以及对女性意识的有效把握,使其作品在时空套层下形成一种穿越时空的复合对话,最终在不同的镜像话语下实现电影意象的互动表达。

2025年03期 No.864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革命题材电影的历史叙事模式研究——以《建军大业》为例

孙聪玲;

革命题材电影是常见的电影题材类型,肩负着讲述中国革命故事、传递革命精神、展现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等责任,对于传承与宏场中国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我国革命题材电影的创作与发展,主要以《建军大业》为例,重点对该片的历史叙事模式进行了研究,包括分析其历史叙事类型及史诗风格,并对影片所采用的具体历史叙事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一些对电影创作思考,从而促进我国革命题材电影的革命历史叙事。

2025年03期 No.86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影像记忆:国产都市电影中的多重意象

赵莹;郑军;

国产都市电影呈现了多重意象,印证了都市社会千姿百态的生活景观。自然意象以天气意象和植物意象为主,或铺垫情感,或隐喻深层内涵;道路、标志物、区域建筑等意象构成了都市电影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象系统;以饮食和方言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及以消费、时尚为主导的现代文化丰富了都市电影的文化意象序列。由此发掘多重意象的意义在于从意象视角解读电影艺术在影像层面对都市空间的再现与改造。

2025年03期 No.864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观察与思考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及治理策略

李乃乾;吴曼芳;

电影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健康资本”和“耐心资本”的有效引入,是实现其“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是我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高度集中现象日益凸显,通过对电影出品、宣发及影院环节的产业内循环分析,揭示了行业结构性失衡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挑战。针对产业资本困境,提出“自动稳定器”机制,包括设立票房门槛调控分账比例、建立电影头部基金以及引入全产业链公共审计三项措施,以通过市场调控与资源再分配缓解市场过度集中问题,促进电影产业实现健康、有序与多样化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03期 No.864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对电影营销的影响及策略优化

王刚;肖克;

在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对电影营销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在线社区的兴起,电影营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告投放,而是更加注重互动性和用户生成内容。为了适应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对电影营销变化,电影制作方需要不断优化营销策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算法预测进行精准营销增强观众互动性和参与感,采用多渠道整合的电影营销策略,并注重电影营销活动的内容质量和创意等,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观众的需求。

2025年03期 No.864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动画电影中的角色配音创作与角色对位

陈志杰;

动画角色配音风格需要与角色造型、性格及情绪变化等相对位,统一且立体地表现出人物个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动画角色配音与角色造型、性格及情绪变化的对位契合性,先明确动画角色配音创作定位及其角色定位的含义,然后从理论视角探讨动画角色配音与角色对位的重要性,并重点举例分析动画角色配音与角色造型、性格、情绪变化的对位方式及体现,从而提出一些关于动画角色配音创作的思考建议。

2025年03期 No.864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从《白蛇:浮生》看虚拟技术与传统美学表达的交互

殷越;

虚拟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美学在现代电影中的重构与创新,通过精准的技术手段,大幅提升了视觉呈现的复杂性和叙事表达的深度。以《白蛇:浮生》为代表的作品,展现了虚拟技术与传统美学的深度交互,成功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当代艺术表达的有机结合,创造出兼具时代感、文化深度和美学韵味的视觉体验。这种交互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文化内涵,还为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获得市场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03期 No.864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空间、仪式、声景:羌族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文化承续新径

宋美仪;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承续羌族传统文化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境、画与音的建构,实现了羌族传统音乐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地域性物理空间被转化为富含文化内涵的艺术空间;虚实互动的手法运用使作品的传播更具仪式感;而羌族音乐元素与现代影视声音的设计结合,无疑让其作品深刻诠释了羌族民族声景独特的美学价值。所以,“空间-仪式-声景”成为推动羌族文化在现代媒介语境中有效承续与创新表达的传承模式。

2025年03期 No.864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案例分析

再现、哀悼与重构:《铃芽之旅》创伤叙事与价值追求

张敬辉;

《铃芽之旅》聚焦在灾难中饱受创伤困扰的人民,呈现了与日本“3·11”大地震有关的创伤记忆,其创伤叙事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铃芽之旅》以家庭创伤、身份创伤和灾难创伤这三种创伤形态呈现“3·11”受灾群众的心灵困境,从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和创伤符号这三方面来分析电影的叙事策略,最后从对人物塑造的分析以及影片中包含的历史与未来的价值来看《铃芽之旅》之于现世的意义。从影片延伸到现实,《铃芽之旅》通过对“3·11”大地震的创伤呈现,展现出的和谐自然的思想以及对于互助美好社会的期待是对应创伤的有效途径,对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2025年03期 No.864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从淹没到自觉:《危机航线》的情动影像建构

孙峰;

《危机航线》在暴力影像的呈现上具备一种非连续、断裂化的特征。在影片中,流畅的动作戏被有意地打碎,观众由之注视人物的面孔以及他们的情感状态。危机也被表征为双重意义:首先是劫机事件所引发的危机,其次是私人化、个体化的危机。《危机航线》建构了一种与暴力有关的情动——影像。人物深陷在情动网络当中,邂逅和遭遇各式各样的情动,并在这个过程中生成自身的情感。而这种邂逅、遭遇乃至生成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遭受淹没和走向自觉的过程。

2025年03期 No.864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喜剧电影《抓娃娃》的叙事风格、视听语言及社会议题研究

李艳;药丽霞;

《抓娃娃》是一部融合了荒诞与现实主义的喜剧电影,通过夸张的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塑造,探讨了教育焦虑、家庭期望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冲突。影片的线性叙事结构和逻辑性推理增强了故事的合理性,同时,其视听语言的运用,如色彩、镜头、音乐等,为叙事增添了情感深度。影片剖析了社会阶层与教育观念、个体自由与家庭控制、财富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引发观众对教育、成长和个体自由的思考。影片呼吁尊重个体差异,追求个人价值,并在教育中寻找平衡。

2025年03期 No.864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10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海的尽头是草原》中北疆文化元素的镜头艺术解读

周珂;王睿志;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以镜头艺术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层价值,通过叙事、多样镜头语言及色彩光影的巧妙运用,融合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成长故事,诠释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广角、景深与动态镜头构建鲜明的北疆文化符号,赋予画面丰富的视觉层次,直观展现北疆文化的韵味与底蕴。色彩与光影的隐喻性表达传递了生命意象与情感变化,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深度。总之,影片以独特的视听语言深情致敬北疆文化,是电影艺术与文化融合的典范。

2025年03期 No.864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

相关知识

电影文学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docx
奇幻文学
文学论文文献
电影音乐 欣赏PPT.ppt
【免费】《生死朗读》的文学隐喻探究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艺术价值分析
爱尔兰文学
花笙短剧电影,探索微电影的无限可能,花笙短剧电影,微电影无限可能的探索之旅
文学之花中学生手抄报模板

网址: 电影文学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5889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隐喻研究——从语义走向认知
下一篇: 在爱意面前,万物只是隐喻|灵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