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仿野生栽培

仿野生栽培

仿野生栽培(精选九篇)

仿野生栽培 篇1

1、优选栽培场所和原料

食用菌对有害重金属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所以要优选灰树菇栽培场所和原料, 尽量减少因栽培场所和原料所带来的有害物质积累。

1) 、优选栽培场所。

栽培场所要选择在空气流畅、四周宽阔, 远离交通主干道、工矿企业、禽畜饲养场、医院等污染源, 大气质量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水源水质洁净无污染。

2) 、优选栽培原料。

选择新鲜无霉变、无害虫, 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棉子壳、木屑、玉米心、稻草、菌糠等作主料, 以麸皮、玉米粉、腐殖土等作辅料。主辅原料在收获前1个月不能使用高残毒农药, 重金属含量不得超标;陈料在使用前要暴晒2~3d, 以杀灭霉菌和虫卵, 降低杂菌和病虫基数。

2、规范操作栽培流程

1) 、栽培期

栽培季节安排与灰树菇的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 栽培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安排制种和菌包制作时间。灰树菇属中温型菌类, 多为春秋两季栽培。北方地区春栽一般4~6月出菇, 秋栽11~12月出菇。南方地区春栽一般3~4月出菇, 秋栽11~12月出菇。从接种至出菇一般需55d左右, 所以制菌袋的时间应比最适出菇时间提早2个月左右进行。

2) 、培养基配方

灰树菇适用于多种原料栽培, 但阔叶树木屑和棉子壳为主料效果最好, 在培养料中加入适量含腐殖质的山土更适合灰树菇的生长, 且能提高灰树菇子实体的发生率。在此提供4个配方。其一, 杂木屑77%, 麸皮10%, 玉米粉10%, 蔗糖1%, 石膏粉1%, 碳酸钙1%。其二, 杂木屑44%, 棉子壳44%, 麸皮10%, 蔗糖1%, 石膏粉1%。其三, 杂木屑40%, 棉子壳30%, 麸皮10%, 玉米粉8%, 山坡土10%, 蔗糖1%, 石膏粉1%。其四, 棉子壳60%, 麸皮20%, 豆饼粉8%, 菜园土10%, 蔗糖1%, 石膏粉1%。含水量控制在60%~65%, pH值5.5~6.5。

3) 、装袋灭菌

栽培袋多采用16cm×30cm×0.03cm的聚丙烯塑料袋。将原材料按配方比例混合, 加水并调节好含水量, 搅拌均匀后装入塑料袋。装袋时必须注意不能压破或刺破袋, 压紧培养基并使表面平整后在料中打洞 (利于透气) , 套上塑料套环, 然后塞上棉花塞。装袋完毕应及时入锅灭菌, 高压灭菌需保持10h。

4) 、接种发菌

选择高产、优质的菌种, 按无菌操作接种。接种后放在发菌室内, 保温25~28℃, 室内相对湿度60%~70%, 避光培养, 每日通气1~2次。1 5 d后加散射光, 加强通风, 温度22~25℃。30d后菌丝长满袋底, 表面形成菌皮, 可以进入出菇管理。

5) 、仿野生出菇

(1) 排菌时间

菌丝满袋后, 脱去塑料袋, 将菌棒整齐排列在事先挖好的畦内。这种覆土栽培形式生物效率可达100%~120%, 远远优于袋式出菇。灰树菇最佳排菌下地期在11月至次年4月底。

(2) 排菌方法

在优选的栽培林地挖宽4 5~55cm、长2.5~3cm、深25cm的坑, 坑之间的距离为60~80cm, 中间修排水沟。地沟挖好后, 先灌一次大水, 水渗后, 在沟底和沟帮撒一层石灰粉增加钙质和消毒。将发好菌的菌袋剥去塑料袋, 将菌棒横成排竖成行地排放在沟内, 相邻菌棒要挨紧, 每4个菌棒之间要有一个空隙。在沟内可排放4~5行菌棒。再在畦床表面撒一层新鲜草木灰, 目的是增加肥料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可增产10%以上。

6) 、科学管理出菇

(1) 水分

自然气温达到15℃以上, 在畦内灌1次水, 水量以没畦面2cm为宜, 以后每天早、中、晚各喷水1次, 并尽量往空间喷。若天气较干旱, 则每隔5~7d浇水1次。低温季节喷水时最好用日光晒过的温水, 以利保温。

(2) 温度

灰树菇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16~20℃。气温较低时, 白天延长阳光直射畦面的时间, 晚上要盖严草帘。气温较高时, 白天气温高时盖上草帘, 晚上揭开草帘露天生长。

(3) 通气

灰树菇子实体生长期棚内要注意通气。当天气较为暖和时, 每天揭开草帘通风2~3h。注意低温和大风天气要少通风, 早晚喷水前后适当加大通风。菇蕾分化期少通风多保湿, 菇蕾生长期多通风促蒸发。

(4) 光照

要保持灰树菇生长有稳定的散射光, 适宜的光照强度为200~500勒克司。每天早晚晾晒1~2h增加弱直射光, 出菇期避免强直射光, 不可为操作方便撤掉草帘。光、温、水、气4大因子必须协调执行。环境不协调易造成畸形菇。

7) 、防治病虫害

林区可仿野生栽培天麻 篇2

仿野生栽培天麻时,应选择阔叶林或阔、针叶混杂林,以柞树、桦树、棒柴林为宜。郁闭度在0.7~0.8之间,以中午时郁闭度大、上午9点前或下午3点后能斜射进阳光的地方为宜。坡度应选择10~20度的北坡或东北坡。土壤要求是选择排水良好、地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而肥沃的砂质壤土。

仿野生栽培天麻的方法有树荫下平畦浅层覆土栽培法、顺其自然法和树蔸栽培法3种。

1. 树荫下平畦浅层覆土栽培法 就是在树荫下挖80厘米宽、15厘米深、长度随地形而定的长方形畦框。如果是山坡林地,也可按坡势地形建造成梯式横行畦框。畦框与畦框之间距离为1米。畦框两边的树木、杂草千万不能损坏,尽量保留其原状,以便于遮阳,有利于天麻的生长。栽培天麻时,将直径为3~10厘米、长为30厘米的鲜阔叶树木棒,按“田”字形摆放于畦框内,再将长有蜜环菌的直径为2~3厘米、长为10厘米的菌枝,按“米”字形摆放于畦框内,并将天麻种摆放于菌枝和木棒两边及两头。每平方米用天麻种400~500克。然后用湿润的腐殖质土或烂木土覆盖至与地面平,最后覆盖枯枝落叶或杂草20厘米厚,四周疏通好排水沟,以防积水和人畜践踏。

2. 顺其自然栽培法 即在林下自然生有蜜环菌的倒木两边或枝桠堆底下就地栽培天麻。在生有蜜环菌的倒木两边栽培天麻时,要先顺倒木两边将表层腐殖质土挖出,再在倒木两边每隔3~5厘米摆放1个天麻种,然后覆回原挖出的腐殖质土,再盖20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即可;在枝桠堆底下就地栽培天麻时,因枝桠堆是抚育林木后砍伐下来的枝桠,堆积1年后多数枝桠堆底下靠近地面的部分生有蜜环菌,所以栽培天麻时先将枝桠堆上面没生蜜环菌的干枯枝桠搬开放在一边,再每隔3~5厘米宽在生有蜜环菌的枝桠空隙内摆放天麻种,然后在枝桠堆附近挖取腐殖质土或烂木土覆盖天麻种3~5厘米厚,再盖10厘米厚的落叶,最后再将原搬在一边的干枯枝桠照原样覆回原地,以防人畜践踏。

3. 树蔸栽培法 在森林采伐区里仿野生树蔸栽培天麻,要先观察阔叶树茬的周围有没有蜜环菌菌索丛生,如果发现有,就先在树茬的周围顺树根两边破土开挖边沟,深度5厘米,一直挖到树根尾梢。树根边沟挖好后,顺树根两边每隔3~5厘米宽摆放1个天麻种。栽完后,撒些半腐熟的落叶盖住天麻种和树根,覆回原土,上面再盖20厘米厚的枯枝落叶,以防人畜践踏和保湿防寒。树蔸栽培天麻一般都是春栽秋收,或是头一年春栽第二年春收。也就是收获与移栽同步进行。收获这些天麻时,先除去覆盖物,扒开表土,捡出箭麻和大白麻、中白麻,加工成商品麻。小白麻和米麻留下不动,较密集的可均匀分开。为补充蜜环菌营养源的不足,可顺树根两边摆放直径为3~10厘米,长度不限的阔叶树鲜木棒,木棒顺着每隔5~10厘米宽砍上鱼鳞口,深及木质部,砍1~3行,然后撒3~5厘米厚的半腐熟落叶,覆回原土,再盖20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即可。此法在同一株树蔸下栽培天麻可连用两年。活树蔸第三年连续再用,要弃除原土,换加烂木土或腐殖质土,加入野生蜜环菌菌种和鲜木棒。其方法是:根据地形和活树茬的大小,在周围开挖天麻窖。一般挖15厘米深、150厘米长、80厘米宽的窖。窖底铺3厘米厚的半腐熟落叶,在树茬两边放两根140厘米长、砍有鱼鳞口的鲜木棒。两根木棒相距60厘米宽,再在两棒之间相距15厘米宽处横摆带野生蜜环菌菌棒6根。用烂木土或腐殖质土将鲜木棒和菌棒埋填一半后,顺菌棒和活树根两边相距5厘米宽处靠栽天麻,撒盖3厘米厚的半腐熟落叶再盖烂木土或腐殖质土与原地面平,然后再盖20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即可。

仿野生栽培 篇3

核桃能够在山地条件下生长良好,西藏东部、南部地区人少山多,而且光照资源丰富,是发展优质核桃生产适宜的地区之一。因此,如何针对西藏核桃生产的山地条件、气候条件和管理技术水平,顺应西藏农牧民的传统生产习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新型的西藏核桃高效生产方式,解决西藏高端品质核桃生产、农牧民传统生产习惯与生产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西藏农业生产实际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与技术问题。

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主要提出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药用植物上的“野生抚育”,其定义的核心是在其原生或相类似的环境中进行人为或自然措施增加种群[3,4],其技术措施主要是封禁、人工补种、育苗补栽、灌水、松土和施肥等一般方法,事实上野生抚育只是被动地对野生资源进行人工保护的一种方式,其缺乏在环境和技术措施相互之间的有效联系;“仿野生栽培”是目前流行的一种生产方式,其在天麻[5]、食用菌栽培[6]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生产效果,但目前“仿野生栽培”只是一种在野生或与野生相似环境下对野生资源进行人工栽培利用的生产措施,其不仅与野生抚育相似度高,而且技术方法也同样缺乏新意和必要的理论体系支持。

为此,本文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和现有生理生态学理论基础,就仿野生生产方式的概念、理论构成和技术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期建立“仿野生”生产技术理论,并以西藏山地核桃仿野生栽培为例,形成较为具体的技术途径。

1 仿野生生产方式的概念和目的

在野生或与野生条件相似的环境下,通过借助自然力,在各项栽培、管理环节进行适度人工干预,使系统内的主要子系统之间或内部组分之间的要素有机组合,并通过保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来达到较高且稳定的系统生产力水平,其生产出的产品在道地性上符合产业化发展需要,由此在田块尺度上形成高一级层次的农业生态系统。

仿野生生产方式的目的是在维持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的同时,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自然产品原料的需求。

2 仿野生生产方式的生理生态学理论构成

仿野生生产方式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系统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高,通过建立合理的系统结构,在外界少量物质输入下,系统实现光能的高效利用和系统内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流动,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系统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系统稳定性高。系统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变化,在作物生产和动物生产两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分配调节,确保生产能力,同时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在生产和经济两个层面上增强了系统的生产稳定性。

在理论构成上,仿野生生产理论主要是以生理学、生态学和农业气候学等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

2.1 动植物生理学理论

在动植物生理学理论方面,主要是在光能高效利用、植物生长规律和动植物补偿效应的运用上。在光能高效利用上,根据太阳能利用的能量转化的“十分之一定律”[7],从常规畜禽产品生产上的太阳光能—作物—籽实—畜禽产品的一般转化过程,转变为太阳光能—植物(杂草、作物底层叶片)—畜禽产品的转化过程,与前者相比,后者减少了植物光合产物形成籽实这一过程,因无需将光合产物转化为籽粒,再由籽粒转化为畜禽产品,而是直接将光合产物转化为畜禽产品,在理论上为大幅提高系统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依据;仿野生生产方式下通过轮区放牧或适当刈割,使田间下层杂草大部分叶片保持在衰老期之前,再生枝叶从而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8];植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生长速度呈现“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在植物生长前阶段的后期和整个中期生长速度最快[8],而仿野生生产方式下,动物始终在杂草生产速度最快的对数生长期和直线生长期进行放牧,避免了杂草枝叶衰老期生长速度下降产生的物质损失和营养物质低效率消耗,从而获得较高的杂草生长效率。

2.2 动植物补偿效应理论

在动植物补偿效应上,植物在一定阈值范围内的胁迫压力解除后,具有一种缩小、恢复或超过原有生长发育和生产水平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被定义为“补偿效应”[9,10],在仿野生生产方式下农田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轮牧使杂草在放牧之后有个补偿生长期,杂草在经过放牧过后不至于衰败过快;另一方面,在作物生长中后期,由于作物空间郁闭度的增加,下层杂草枝叶量和作物叶片数量逐渐减少,系统内的畜禽出现短期内能量摄取不足,体重增重较为缓慢的现象,但是经过后期畜禽短期育肥,其体重会快速恢复,以往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与消除了畜禽生长冗余直接相关[11]。

2.3 生态学理论

在生态学理论方面,仿野生生产模式建立了合理上层作物和下层杂草的合理生态结构,上层主要是以生产过果实等经济产品为目的的受光作物群体,其所在环境的光照条件能够满足作物生殖生长的要求,而下层则主要是以茎叶或根茎生产为目的的各种杂草(或灌木)群体,其接收上层作物叶隙的漏光进行光合作用,杂草(或灌木)生长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但是其能够进行结实,那对畜禽的后期抓膘增肥是极为有利的)。通过多层受光复合结构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作物生长前期和中期地面漏光现象的发生,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地叶面积指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的光能接收量;同时,保持生物多样性也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较高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基础。仿野生生产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能够保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地利用太阳辐射能;同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能够使适宜时间和空间上的生态位空间(这个时空生态位空间远远大于粮食作物本身所占据的空间)为各种植物所占据,这是实现光能充分接收、系统物质与能量有效循环的根本基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维持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有序关系、实现能量的高效接收和转化,是通过多种技术管理措施,在借助一定的外部物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实现的。

2.4 农业气候理论方面

在农业气候理论方面主要包括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和生产应对气候变化两个方面,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方面,仿野生生产方式下的技术模式将经济产品生产与杂草生产相结合,对于与果实生产不相匹配的早春、晚秋气候资源,杂草(或灌木)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将养分贮存在根系中供以后利用;在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近年来在世界各粮食产区均出现由于气候异常,作物减产频发的现象[13,14],而在仿野生生产方式下,如果气候条件适宜,果实生产和动物生产并重,如在气候异常年份,即使果实生产大受影响,杂草(或灌木)仍可正常生长,从而保证了一定的动物生产强度,因此仿野生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稳定性

3 仿野生生产方式的技术途径

主要是从仿野生生产方式的技术管理角度出发,在植物—土壤—环境系统下阐明技术应用生理生态学原理,为技术方法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3.1 生境选择

植物在对生境适应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的化学物质,是道地产品形成的生理生态学基础。从地理区域尺度出发,阐明温度、光照、水分和海拔等环境地理因子对道地产品独特品质形成的影响机制和结果,明确关键环境地理因子,并以道地产品的独特品质特征作为衡量标准,进行生产基地的选择。

核桃在西藏主要分布在藏东三江流域中下游和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山地和河谷地带(表1)[15]。

高原地区气象、生态指标受海拔高度影响较大,核桃适宜生境的选择参考一般标准即可(表2)。由于山地核桃生境空间差异较大,更应注重核桃单株尺度上的生境选择。土层厚度是山地核桃能否栽培成功的关键,通过利用小地形土壤肥力差异的异质性,选择土层相对深厚、土壤相对肥沃的地点,山地应选择沟底、坡脚等土壤积聚处,或采用“人工客土50%~70%+地表草皮层土壤”的方式,营造符合要求的栽植坑土壤(土坑深1.2 m,直径1.0 m),栽植核桃树在满足最小株行距的基础上,应根据微地形生境具体状况顺势而为,不应出于所谓美观因素而局限于植株整齐的行、列限制。

3.2 品种选育和苗木选择

虽然仿野生栽培适用的品种选育并不是以突出单一或少数育种性状(如抗病、高产性状)为目标,而是综合抗病、产量、品质等多方面性状,实现性状表现上的均衡,但是在生产上,考虑到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对核桃落花落果的影响,需重点筛选雌花晚开型的核桃种类;同时,田间栽培的核桃品种不应单一化,这固然是从授粉角度考虑,但是更重要的目的是保持系统内较高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从而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核桃稳产性奠定基础。(1)在育种材料选择上,应立足农家品种、野生群体或综合表现优良的品种,选育方法应重视优势育种手段,优良性状的筛选应在后世代进行。(2)在嫁接苗和实生苗的选择上,需要根据以上两种类型核桃的自身特点和土壤条件、管理水平等实际生产情况来定。西藏尤以山地栽培的核桃为多,综合管理水平、生产启动方式等因素,建议主要以生长年限较长、抗性较强的乡土核桃实生苗为主。(3)在苗木选择上,选用l~2年生成品苗,标准为苗高60cm以上,苗基径粗1.2cm以上,主根长度不低于20cm,侧根10~15条,嫁接口愈合良好,苗木充实健壮,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

3.3 土壤培肥

仿野生生产方式的应用是为了产业化服务的,高产优质是其追求的生产目标,而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尤其在野生或与野生条件相似的环境,土壤质量一般较差,加之核桃栽培需要更加肥沃的土壤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产量和生产效率。因此土壤合理培肥是确保核桃仿野生栽培模式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除了符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 19630-2005)要求的粪肥和外界少量物质输入外,考虑到外界粪肥的输入可能会给系统内带来污染,因此肥源主要来自系统内的自生畜禽粪便。综合核桃栽植地地形特点、操作方便等现实生产条件,利用在坑穴周围生草养殖畜禽应该是最主要的土壤培肥途径,这种方式在利用畜禽养殖控制杂草危害的同时,将林下杂草或落果落叶以过腹循环方式转化为粪肥,从而提高土壤质量。为避免畜禽粪肥排泄造成的污染,定期进行土壤浅翻、轮牧与休牧、间期放牧和诱导畜禽集中排便是必要的技术辅助措施;同时也要注意在春季及时清除深根性杂草和畜禽不能利用的杂草(灌木)。

不过值得重视的是,在生草养殖畜禽进行培肥的过程中,在核桃幼树生长初期务必避免杂草对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必要时可以在核桃生长初期在植株周围一定距离内清耕处理1~2年。此外,外界粪肥等物质和能量输入也可以成为系统内土壤培肥的重要一部分。

3.4 系统光照结构

果树冠层、林下杂草层(或灌木层)是主要的受光植物层,建立合理的植物群体受光结构包括各植物层均合理采光和光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系统生产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果树和杂草(或灌木)组成的复合受光层中,人工营造合理林隙(缩小果树栽培密度、果树大小行定植、果树不规则定植、果树生长中后期的植株间伐)和调控树体结构是调控各植物层采光性能的主要技术措施。

太阳光是系统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将林隙的干扰状况、林隙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与系统内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特征结合起来分析,同时明确畜禽活动对植物群落和土壤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过程,才能有助于全面地把握影响系统内物种共存、多样性维持及生产力高效发挥的光合能量分配矢量。

3.5 整形修剪

树体整形是关系到产量、抗逆性和群体光照结构的关键。山地核桃园栽树不易,需要以实生苗为主,从而提高果树利用年限,加之受管理水平限制,山地核桃应根据野生核桃树的树冠分布特点,主要考虑树形伸展促进地下根系的发育和地上植株的结实,因此可在自然生长的基础上,略加整理形成接近纺锤形的高大树形,同时考虑到冻抽干因素对枝条的损害,主干不应过早确定,应在生长中后期进行。

3.6 抗逆管理

西藏气候复杂,早春晚霜期不固定,而且冬季冻干抽干现象十分严重,由于霜冻因素和冻干抽干因素导致的落花落果现象,给核桃丰产、稳产带来很大的威胁。为此,需要采取防止霜冻和防止冻干抽干的技术方法,可根据具体生产情况,应用早春熏烟、加强生长季树体营养、秋季控水控肥促休眠、冬季树干防护等措施,来避免逆境因素对核桃生产的影响。

山地土壤土层较薄,除了山地土体结构和肥力质量低下因素外,水分因素是影响山地核桃生长发育最为关键的限制性因子。

营造防渗坑是必要的保水抑蒸发措施之一。在定植的核桃根系没有达到一定深度、吸收地上植株所需水分之前,对栽植坑坑体四周和坑表面采用可降解塑料薄膜、草浆地膜等材料进行防护,采用适当厚度粘土或壤土铺设坑底,营造一个保水、抑制水分蒸发和底部合理通透的栽植坑环境。

3.7 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

植被和土壤环境构成了林下动物生存的生长环境,为林下动物的生长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林下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消费者,对环境变化敏感,生长环境要素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直接决定了林下动物的生存状态,进而影响了生产效应和环境质量。

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其存在种类及发育状况决定了林下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另外,在动物活动影响下,林下植物群落发生演替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改变动物的食物源和栖息环境,反过来又对动物活动产生影响。生长环境对林下动物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食物源和栖息环境上。

从食物源角度来说,一方面需要人为地减少林下动物不采食的植物(而不是清除),促进可采食植物生长;另一方面,还需要保持林下植物的组织鲜嫩程度,虽然采取定期刈割促进幼嫩组织生长和萌发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但同时也会导致该种植物在群落中丧失优势地位,导致其他非采食植物的恢复和侵入,因此,确定刈割时间的间隔是必要的生产前提。

从栖息环境来说,林下动物栖息要求一定温度范围。地形地貌和植物分布是影响地表温度条件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势高低对温度的影响,坡度和坡向对太阳辐射分配的差异,植物分布对土壤水分状况和地表覆盖程度的差异。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剧烈,甚至在一天内气象条件复杂变化也是常态,小生境存在差异使得林下动物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选择最适栖息地,避免栖息环境条件的不适对林下动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对于林下动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藏猪这种体表散热量比较高的动物。当然,建造人工养殖舍进行冬季保温和雨天避雨也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环境内的植物组成对于林下动物的疾病防治也是有影响的。动物可以通过自行采食或接触具有药用功能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疾病防治效果。如藏猪通过蹭磨松柏类树木分泌的汁液,可以有效防止体表寄生虫的寄生,而寄生虫恰恰是影响藏东南地区藏猪养殖效率的关键病虫害,从这个角度来说,保持核桃纯林不可取。因此,适当保留栽培区原有的松柏类树木,或新植松柏类树木,对于仿野生栽培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仿野生生产方式在其动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抗逆性、生物产量、光能利用率等方面均具有呈现突出优势,从而在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气候资源、物种资源和增加农业生物量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在现阶段,基于现有技术基础和集成再创新策略,从理论上阐述林下养殖复合生产模式下核桃、杂草和动物子系统之间耦合共存的生态学基础和相互制约机制,从而确定农田系统内部动植物的合理生态位空间,为其在关键生产限制环节上得以实现提供理论支持,从而建立符合西藏生长习惯、高效而简单实用的林下养殖生产技术体系。

仿野生生产方式通过系统内动物子系统和植物子系统生产要素之间的紧密、有序结合,并使生产系统处于顺应自然环境要素影响下的变化过程中,并借助自然力的作用从而综合地实现了系统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与传统的“稻田养鸭”、“林下养殖”模式相比,仿野生生产方式理论指导下的生产模式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结合更紧密、更有序,关系也更加复杂,由此产生了在性质上更高一层次的农业生态系统。

藏东南是西藏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其水热资源状况较好,仿野生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模式,在土壤发育程度较差、农田土壤肥力低下的西藏地区应用,有利于维持西藏生态脆弱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形成生态系统的良好结构,从而有望促使西藏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并通过其稳定的较高收益保障后续生产的进行,因而有望成为一种可持续的西藏农业生产方式。

摘要: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道地农产品生产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仿野生生产方式的概念、理论构成和技术途径。仿野生生产方式强调系统内各组分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组合,从而形成新的高级生态农业系统,其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生产出的产品在道地性上符合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仿野生生产方式从生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补偿效应原理、农业气候学理论等方面出发构建其理论基础,并基于理论形成具体的技术途径,以期推动生态农业理论的发展。

鳖池塘仿野生健康养殖技术 篇4

一、材料与方法

1. 池塘条件。选择洛南县灵口特种水产养殖场,采用面积均为625米2的4口“十”字相连的正方形池塘。池塘周边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塘底平坦,池底淤泥厚度为20~25厘米,池塘平均水深1.6米,光照充足,有完善的进排水设施。

2. 水源水质条件。试验池塘的水源来自于洛南县伊洛河一级支流龙河(省级大鲵保护区),从水渠直接进水,常年水流不断,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量达5毫克/升以上,pH值保持在7.0~8.5,水体透明度为40~45厘米,完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的要求。

3. 养殖池塘设施。4口池塘相连的池埂垂直、光滑,浆砌石抹面,池埂上方向内出檐15厘米;未连接的池埂为斜坡,坡比为3∶1,池埂上留有约1.5米宽的长方形空地,其上铺厚30厘米左右的细沙,供鳖晒甲、休息和产卵,四周建造高50厘米的砖砌水泥抹面的防逃墙,内墙壁粉刷光滑,墙顶向内出檐15厘米,以防鳖外逃和敌害侵入。为解决鳖鱼吃食问题,在池中用40厘米×200厘米的木板搭建饵料台,高出水面10~15厘米,倾斜的一端延伸至水面下15~20厘米,也可兼作鳖的晒台和活动休息场所。

4. 科学放养。①池塘消毒。在冬季鳖鱼销售完后,排干池水清淤晒塘,放养前半个月,即2008年1月20日,每池用生石灰120千克(130千克/亩)化浆全池泼洒,1天后用耙子彻底翻耙池底泥1遍,以杀灭隐藏在底泥中的病原体。2月8日向养殖池中注入新水50厘米深,并用手抄网将杀死的野杂鱼等杂物彻底捞出,以保持水质清洁。②天然饵料的培育。2月10日下午给池塘施经发酵的有机肥70千克/亩(或腐熟的鸡粪75千克/亩)培育水中的浮游生物,供鳖入塘后摄食。③苗种来源。鱼种选择洛南县鱼种场培育的体质健壮的大规格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种;亲鳖主要来源于伊洛河野生的中华鳖,幼鳖是在自然条件下培育的,选择规格整齐、品质优良、无伤病、无残缺、体质健壮、行动敏捷、体薄、裙边宽厚、体表光洁、富有弹性的幼鳖进行投放。④苗种消毒。在鱼、鳖下塘前再次用手抄网将池水中漂浮的杂物彻底捞出,以保持水质清洁,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种10分钟,然后连鱼带水缓慢倒入池中,尽量减少因温差而引起的应激反应;幼鳖下池前用3%食盐溶液浸泡10分钟,投放时将装有鳖的桶轻轻沉入水中,让幼鳖自行爬入水中。⑤投放时间。为确保种苗成活率和充分利用水体资源,鱼种于2月26日(晴天)下午投放,幼鳖于4月28日上午(晴天)投放。⑥放养数量及比例。每池一次性放足规格基本一致的鱼种450尾(485尾/亩),其中200~250克/尾的鲢鱼220尾/池,250~300克/尾的鳙鱼80尾/池,250~400克/尾的草鱼100尾/池,50~75克/尾的鲫鱼50尾/池;每池放养规格200~250克/只的幼鳖250只(270只/亩)。

5. 饲养管理。①饵料投喂。a.饵料种类。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整个饲养过程中主要投喂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新鲜动物性饵料(鱼、螃蟹、蛙、螺蛳、水蚯蚓、青虾、动物内脏及下脚料等),辅以新鲜的南瓜、萝卜条、水果块及菜叶等植物性饵料。b.饵料来源。动物性饵料主要为自行培育的鳙鱼、鲢鱼、鲫鱼、鲤鱼、草鱼等鱼类和收购的野杂鱼虾、螃蟹、螺蛳、田螺、水蚯蚓及新鲜动物内脏等,投喂前用水清洗干净并用3%食盐溶液浸泡消毒15分钟;水草、浮萍、菜叶等植物性饵料投喂时用2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浸泡15分钟。c.投喂时间。当池塘水温升至18℃时鳖才开始摄食,5月20日中午开始投喂少量的野鱼、蛙等鲜活饵料,进行驯化,从而使鳖摄食规律,进而延长其生长期;6~9月份是鳖的摄食和生长旺季,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d.鳖饵料投喂量及次数。日投饵量为鳖总体重的10%,其中投喂的蛙、螺蛳、水蚯蚓、鱼、动物内脏等新鲜动物性饵料达9%,鲜嫩水草、水果块及菜叶等植物性饵料占1%,以后鳖体重每增长1千克增加动物性饵料5千克;每天投喂两次,上午(9~10时)投喂全天总投喂量的40%,下午(17~18时)投喂全天总投喂量的60%,同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鳖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当天的投喂量,每次投饵量以鳖2~3小时吃完为度;90%以上的饵料集中在6~9月份投喂,剩余饵料在5月和10月及以后投喂,饵料一定要定时、定量地投放在饵料台上。e.鱼类饵料及投喂。混养池中放养的鲢、鳙鱼主要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鲫鱼能吃掉鳖的残饵剩渣和有机碎屑而直接利用废弃物;草鱼主要以水草为食,4月中旬至10月可向池塘中投放适量的浮萍。f.投饵方法。饵料投喂坚持“四定”、“四看”的原则。“四定”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四看”:一看鳖,根据鳖的吃食情况来投饵,当鳖活动正常和摄食旺盛时要适当增投饵料,当鳖活动不正常时则要减少投饵;二看水,水质好时要多投,水质差时要少投,水色过淡时应多投,水色过浓转黑时应少投,水色呈油绿或酱红色时可正常投喂;三看天气,天气晴朗有风时多投,阴天或雨天少投,天气闷热无风时应停止投喂;四看季节,盛夏高温时要控制投饵量,水温低时要少投。②水质调节。要求池水始终保持“肥、活、嫩、爽”。鳖鱼入池前施足优质有机肥,使水色呈绿色,水体透明度达到30厘米左右。水质过肥时,可适当加换新水或施生石灰加以调节。在春秋季节池水水深保持在0.8~1.2米,随着水温的升高和鳖个体的增大逐步提高水位,盛夏池水水位保持在1.6米左右,以确保水温相对稳定;6~9月份水温较高,鳖摄食旺盛,残饵和排泄物增加,因而每1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月换水1次,每次换去20%~30%的老水,同时每隔15~20天用生石灰(10~15千克/亩·米)全池泼洒1次,以调节水质,保证池水的溶氧量达4毫克/升以上,氨氮不超过5毫克/升,pH值在7.0~8.5之间,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基本达到无公害淡水养殖水质标准。③日常管理。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检查进、排水口和防逃设施,杜绝闲杂人员进入养殖区,以创造安静环境;及时清理鱼、鳖吃剩的残饵和杂物,并对饵料台上的食场进行消毒,保持水质清新;观察池鱼和鳖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以及水质、水位变化情况等,及时改良水质、调整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并做好养殖日志,记录天气、水温、水质、饵料及药物的使用、病死的鱼和鳖、病害防治及捕捞销售等情况,发现病鱼、病鳖及时捞出;同时还要做到“五防”,即防浮头、防逃、防盗、防毒、防病害。

6.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病害防治方针,切实做到“四消”(即池塘消毒、工具和食场消毒、鱼和鳖体消毒、饲料消毒),保持饵料新鲜,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每隔15天在饵料中添加大蒜(每50千克饵料拌250克用搅拌机搅碎的大蒜)并做成团状投喂于食台上,以预防鳖患肠炎;每月用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1次,以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

二、试验结果

从5月初至10月底,经过近6个月的饲养,11月20日开始起捕出售,至2009年春节前全部销售完,其中鳖的成活率达94.2%,商品鳖平均规格达0.491千克/只;混养鱼类成活率达92.9%,草鱼平均规格达1.526千克/尾,鲢、鳙鱼平均规格达1.078千克/尾,鲫鱼平均规格达0.315千克/尾,其种苗放养及商品收获情况见下表:

对4口试验塘鳖鱼混养情况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当地鳖销售价格为260元/千克,草、鲫鱼为12元/千克,鳙鱼为5元/千克,鲢鱼为4元/千克,动物饵料为7元/千克,青饲料(浮萍)为饲养人员利用空闲时间捞取,未计入成本。3.7亩混养池塘总收入122646元,净收入33904元,亩均纯收益9163.2元。

三、讨论

1. 鱼鳖仿野生混养技术,既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达到生态优势互补,又能挖掘池塘生产潜力,提高池塘水体的利用系数,从而获得最佳的综合经济效益。

2. 鱼鳖仿生混养试验没有改变鳖在野生状态下的生活习性,所生产出的鳖背壳呈灰黄色、腹部呈黄白色、裙边滑、体薄,体色、品质、口感均十分接近野生鳖,销售价格基本接近野生鳖。

3. 鳖的频繁活动能促进上、下水层溶氧的交换和使浮游生物数量基本平衡,从而优化了鳖、鱼的生活环境,促进了鳖、鱼的新陈代谢,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

4. 鳖在水底活动,能加速池底淤泥中有机物分解,有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同时鳖的粪便、残饵剩渣及有机碎屑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提供了营养基础,随着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大量繁殖又给鳖、鱼提供了饵料,既能防止水质污染,减少投饵量,又能促进鱼类生长,从而达到节约饵料和肥料的目的。

5. 鳖能将一些因病而游动迟缓的鱼和死鱼吃掉,可防止病原体传播,同时鳖的活动量增大,自身免疫力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鱼、鳖发病率,减少了生产用药,达到了健康高效养殖的目的。

6 混养试验结果表明,混养池放养规格为200~250克/只的幼鳖,亩放养量为230~280只比较适宜,幼鳖当年就可长成商品鳖。混养鱼要以选择滤食性鱼类为主,鱼种不但要提前投放入池,而且放养规格要大、整齐,密度适宜,才能确保出塘规格。

五味子林地仿野生原生态栽培技术 篇5

1 种子处理

生育期间查看生产园生产树、长势、年限、产量等性状, 挑选树势强健、外形好、果量大、单穗重30~35 g, 单粒重1.0~1.5 g, 果大粒大, 分布均匀, 整体挂果在300穗以上、标准穗占70%, 无大小粒现象的植株作为标准采种树;秋收期选留果粒大、均匀一致的果穗单独晒干、阴干或置放于通风干燥处干燥, 切勿火烤、炕烘或锅炒。鉴于五味子种子后熟期较长、寿命短、果皮脱后发芽率低特性, 故选种后, 将种子置放于低温、湿润条件下50~70 d, 完成后熟。并将带果皮的种子在室内干燥、冷凉、洁净条件下贮藏。室外处理的方法是在入冬后结冻前将选作种用的果实用15℃温水浸泡1~2d, 至果肉完全膨胀后捞出, 搓去果肉, 清除秕粒。再将搓掉果肉的种子用清水再浸5~7 d, 使种子充分吸水。浸泡期间, 每隔2 d换1次水, 换水时继续清除秕粒和其他残渣。浸泡后捞出晾干, 与种子2~3倍的湿砂混匀, 调节含水量到10%, 然后放入室外场地高燥处的50 cm深坑中, 上覆10~15 cm厚湿砂或细土, 再覆柴草或草帘, 进行室外低温处理。翌年5—6月, 种子裂口达到70%时即可播种。室内处理的方法是在翌年2月中下旬进行浸泡、清理, 并将带湿砂种子置放于5~15℃室内, 装入木箱进行砂藏处理, 种子裂口达到70%时即可播种[1,2]。

2 播种育苗

选择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并有灌溉条件的腐殖土、砂壤土或老参地, 进行耕翻耙压, 再做成宽11.2 m、高15 cm的畦床, 施入腐熟厩肥5~10 kg/m2, 与畦面一并拌匀, 耙细清杂, 上覆15 cm以上疏松土层, 耧平床面, 即可播种。4月中旬至5月中旬, 将经过处理的种子在畦床上进行条播, 行距10~15 cm, 沟深5~6 cm, 播量112.5~180.0 g/hm2, 播后覆土2~4 cm厚, 覆土后轻轻镇压, 并加盖覆盖物以保湿保温。播种后搭1.0~1.5 m高棚架, 上覆草帘或苇帘等遮荫, 床面土壤干旱时及时浇水, 使土壤湿度始终保持在30%~40%。播种后20~30 d陆续出苗, 当苗高5~6 cm (2~4片真叶) 时可撤掉遮阳帘, 并按4~6 cm株距定苗, 翌年春季即可移栽定植。

3 选地移栽

选择无霜期115 d以上、背风向阳、视野开阔、通风透光、立木分布均匀、受光面积大、光照时间长的阔叶林地或针阔混交林地的林缘、沟壑或林间疏林地带。土壤湿润保水, 呈微酸性或酸性, 土层在50 cm以上, 通透性好, 保水力强, 排水良好, 腐殖质层厚。水源充足, 排灌方便, 旱涝保收。水质清澈, 无污染源。远离工厂、矿山、距交通干线500 m以上, 周围设防风林网, 植被完好, 空气清新, 生态优越。经检测, 园地及时周边的土壤、水、大气等环境质量符合国颁无公害标准。实行林地仿野生化栽植方式, 选好地址后, 根据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按南北走向, 用经纬仪精确测出各行各株栽植位置, 在两端插上标桩, 挂线连接两端标桩, 行距2.0 m, 种植带宽1.0 m, 株距50 cm。定标后, 清掉种植带内杂草, 将土壤翻松整平耙细, 保留种植带内的全部立体活性树木和部分对整地、播种、管理无碍的灌木丛, 并保留行距间的所有木本和草本植物。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按既定栽植位置, 挖直径和深度各为30 cm的圆坑, 施入适量的厩肥, 覆3 cm厚浮土, 把苗栽下, 每穴1株。栽苗时使根系舒展, 防止窝根与倒根, 栽后踏实, 灌足水, 待水渗透后用土封穴。15 d后查苗补栽。

4 田间管理

当枝条长到35 cm时, 就地取材, 在每株植株处竖一直径1.5~2.0 cm、长2.5~3.0 m的木竿或竹竿, 并搭在附近的立体活树上, 树干高度以不超过2.0 m为宜。搭架后, 牵引枝条沿顺时针方向蔓延, 开始时用草 (麻) 绳绑固定, 以后自然缠绕上树。根据五味子喜肥、生长期需要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的特点, 除整地施入足够的基肥外, 每年5月中旬第1次展叶期和7月中旬开花后各追施1次厩肥或沼液、沼渣5~10 kg/株。秋季上冻前再追施1次腐熟的农家肥。追施方法是在距根部30~50 cm周围开15~20 cm深的环状沟, 开沟时勿伤根系, 采用沟施, 追施厩肥和沼渣时要灌水, 施肥后覆土。移栽后及时灌水, 以利于缓苗。栽植成活后, 要经常浇水, 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要及时灌水。上冻前灌1次水, 以利越冬。灌水方式采用沟灌、喷灌、暗灌或滴灌[3,4]。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春剪在枝条萌发前进行, 主要剪掉密果枝和枯枝, 剪后枝条疏密适度, 互不干扰;夏剪在5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进行, 主要剪掉基生枝、膛枝、重叠枝、病枝等, 同时对过密的新生枝也需要进行疏剪或短截;秋剪在落叶后进行, 主要剪掉夏剪后的蔓生枝。剪枝时, 要选留2~3条营养枝作为主枝, 并引蔓上架。生育期间要及时松土、除草, 保持土壤疏松, 并在五味子基部做好树盘, 便于灌水。入冬前在植株基部培土, 以保护五味子安全越冬。

5 病虫害防治

五味子在原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 一般很少有病虫危害。一旦发生病虫害,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生物类药剂品种, 选择最佳防治时间和最佳用药量进行防治, 杜绝使用化学药剂, 以达到防病治病、无残毒、改善五味子品质的效果。

6 采收加工

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实成熟后, 随熟随采。采摘时要轻拿轻放, 以保证果实的商品质量。果实采摘后, 除去果梗等杂质, 放在帘上晒干。或采取烘干法干燥, 烘干时, 初始室温保持在60℃, 当果实半干时将温度调降到40~50℃, 到8成干时挪到室外日晒至全干, 搓去果柄, 挑出黑粒, 即可入库贮藏。

参考文献

[1]赵福德, 刘孝坤.北五味子人工栽培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 2005, 34 (2) :37-40.

[2]臧目华, 张利国, 李绍奎.吉林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J].吉林林业科技, 2005, 32 (4) :24-29.

[3]薄玉彬, 梁丰, 李军.五味子栽培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7 (9) :15.

仿野生栽培 篇6

1 栽培工艺[1]

无公害备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林地做床→仿野生出耳管理→适时采收→干晒贮藏

2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抗杂、质优、耐碱、适宜代料栽培的品种,如陕耳3号、888等。

3 栽培季节

野生黑木耳在陇南春、秋两季均能生长,且品质良好,因此只要季节安排的恰当, 1年就能栽培2次。春季栽培:11月份制原种,12月上旬至翌年1月中旬制菌袋,3月中旬至5月中旬出耳;秋季栽培:6月份制原种,7月上旬至8月中旬制菌袋,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出耳。

4 栽培技术

4.1 培养料配制

配方一:硬杂木锯末86%,麦麸10%,豆粉2%,生石灰1%,石膏粉1%。

配方二:锯末56%,玉米芯30%,麦麸10%,豆粉2%,生石灰1%,石膏粉1%。

配方三:豆秸71%,玉米芯(或锯末)17%,麦麸10%,生石灰1%,石膏粉1%。

新配方一改传统代料配方中加蔗糖的做法,并且提高了栽培料的pH值,对抑制杂菌感染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选料要注意:锯末以陈旧不发霉为佳,玉米芯(无霉变)要粉碎成绿豆粒大小,麦麸以新鲜的为好,绝对不能用过夏、发霉变质的麦麸。

主料锯末的称量技巧:用一定的容器称木屑(如一袋干锯末重50kg),以后按体积计算重量,这样就克服了锯末干湿产生的误差,也方便准确。

4.2 拌料

将麦麸、生石灰、石膏粉、豆饼粉按比例干拌均匀,再和锯末掺合在一起干拌匀,然后加水翻2~3遍,使含水量达到60%~65%。水分大小对培养料的质量和菌丝的生长相当重要。水分过大会使菌丝停止生长甚至窒息死亡,水分过小满足不了菌丝对水分的需要,使菌丝生长细弱甚至停止生长。拌料的方法是否得当,拌料是否均匀也很重要。

4.3 装袋

料拌好后闷堆0.5~1h,测准水分后及时装袋。装袋前检查袋的质量,破损漏气的绝对不能用。装够料的袋用木棍在中间打一孔至袋底,旋转着拔出木棍,再将料面整平,然后收紧袋口,套上棉塞。

4.4 灭菌

常压灭菌以袋内温度达到100℃开始计时,保持6h,闷锅1~2h,然后敞开降温。

4.5 接种

当料袋降温后移入接种室,将原种瓶外壁用酒精擦拭消毒后一并放入接种室,然后用克霉灵溶液喷雾降尘。当料袋温度降至30℃以下时开始接种。接种时先将菌种表面的老化膜弃掉,再将原种弄碎(花生米大小),将菌块接入孔内,并在料面撒一层。

4.6 菌丝培养

接种后的料袋要及时移入养菌室进行菌丝培养。养菌室在料袋移入前应打扫干净,并做消毒处理,用厚布帘遮住窗户,使内完全黑暗。菌丝培养约40~60d,须注意:

前期:开始培养的7~10d,要求湿度50%~60%,室温不超过28℃不通风。

中期:菌丝吃料1/4之后,及时通风换气,使室温不超过25℃,湿度保持在50%~65%。

后期:当菌丝吃料3/4时,应进一步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并延长通风换气的时间,使室温降至18~22℃,湿度保持在55%~65%。

养菌期间出现杂菌应及时处理,轻度感染的菌袋可注射30%氢氧化钠溶液,或0.2%多菌灵溶液(含多菌灵50%)以控制杂菌蔓延。严重感染的菌袋或感染了链孢霉的菌袋应远离培养室深埋,以防止交叉感染。

4.7 林地做床

选5~10年树龄的核桃树、柿子树、杜仲树、苹果园、梨园、杨树等林地,要求离水源近,但不积水,具体做法是:先除去林间杂草和离地面较近的枝杈,将地面进行适当的平整做成耳床,灌一遍透水后,就可摆袋进行催耳管理。

4.8 仿野生出耳管理

4.8.1 集中催耳[2]

将菌袋移至耳床,在菌袋接触紧密的地方划“V”形口,角度45°~60°,斜线长2~2.5cm,深度0.5cm,数量10~15个。划完口的菌袋去掉棉塞将袋口拧紧后倒立(为使菌袋立的稳,可在地面打一直径3cm深3~4cm孔),菌袋间隔1cm,盖上浸过多菌灵药液的湿草帘(不可滴水)进行集中催耳,大约10d原基就可形成。此期要求温差15~25℃,湿度80%以上(不要浇水),空气新鲜(适时定时通风),有适当的散射光(早晚和夜间撤掉草帘)。早晚雾大时,掀开草帘,使其暴露,能很好地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

4.8.2 分化期管理

原基形成后在晴天的晨曦或夕照中揭开草帘, 将棒疏散开,间隔10cm,成“品”字形摆放,并盖上草帘。由原基形成珊瑚状耳基,并长大至杏核大后伸展出小耳片为子实体分化期。此期约5~7天,管理与催耳基本相同,一忌浇大水,二忌不通风。

4.8.3 生长期管理

子实体分化出小耳片后,逐渐向外伸展,划口处被子实体彻底封住,就进入了子实体的快速生长期。此期要加大湿度(至90%~100%),加强通风。耳片伸展至1cm以后,可直接浇水,如遇雨天可撤去草帘,任其淋雨。

如发现子实体长得慢,可停水3~4天,让床面、菌袋、子实体适当干燥,使菌丝休养生息,积聚营养,然后再浇水使耳片充分展开。此期7~10天,大湿度大通风是关键。

4.9 适时采收

待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开始起皱变薄,耳根收缩时及时采收。采收前先停水,去掉草帘,让阳光照射菌袋和耳片,待耳片收缩发干时采摘,采摘时一手把住菌袋一手捏住耳片,把耳片连根拔出。

4.10 干晒贮藏

采收后的木耳要剪净基部的培养料,用清水洗净后及时干晒。晒干后及时装袋防止吸潮霉变和虫蛀鼠咬。

4.11 二、三潮耳的管理[3]

头潮耳采收后,移开草帘和菌袋,将床面彻底清理干净,然后用克霉灵等药物消毒。再将耳床、草帘和菌袋干晒,注意耳床、草帘彻底晒干,菌袋干晒时要避开正午的强光,晒3~5h使采耳处菌体表面干燥。菌袋晒完后进床盖干草帘养菌7~10d,然后按第一潮出耳方法进行管理。管理得当可采收3~4潮耳。

参考文献

[1]潘学仁.无公害食品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J].食用菌市场,2004(6).

[2]王同雨.黑木耳林地仿野生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83-86.

中华鳖仿野生养殖技术总结 篇7

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镇仕科中华鳖场1994年12月开始修建, 1995年4月建成, 7月份放苗投入生产。仕科中华鳖场养殖中华鳖, 已经有21年的历史, 养殖产品色泽鲜艳、品质上乘、肉质鲜嫩、香甜爽口, 产品供不应求, 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笔者通过多年在局属中华鳖场和挂钩象湖镇仕科中华鳖场养殖的观察与经验, 将其中华鳖仿野生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场条件

1.1.1 养殖地点和面积

养殖场位于漳平市溪南镇长塔村, 地处亚热带, 年平均气温为19.4℃, 平均霜期29天, 全年无霜期共有336天左右, 年降雨量在1 700~2 000mm之间。养殖场环境幽静, 避风向阳, 交通便利。水域面积0.853hm2, 最大单口面积1 898m2, 最小单口面积237m2, 池塘深1.8m, 池水深1.2m。

1.1.2 养殖水源和水温

养殖中华鳖的水源取用于溪南镇长塔村山涧水, 水质清澈无污染, 水温高于20℃平均223天;年平均气温19.4℃, 平均霜期29天, 全年无霜期336天左右, 年降雨量在1 700~2 000mm之间。最高水温33℃, 最低水温13℃, 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1-2001) 》的要求, 能确保中华鳖养殖用水。

1.1.3养殖池塘土质

池塘四周采用卵石水泥浆砌, 池塘底部沙质土壤, 保水、透水性能、颗粒的凝聚力、附着力、保肥程度和通气等方面性能俱佳。

1.1.4 交通和电力

养殖场距离市区37km, 交通便利;电力充足稳定。

1.2 创造水体生态环境

1.2.1 种植瓜果, 搭设棚架

在养殖池塘南边种植南瓜、丝瓜或葡萄, 搭设棚架, 供中华鳖在炎热的6、7、8月份避暑、栖息;要点是在6、7、8月份有茂盛的绿阔叶提供遮荫的果蔬。

1.2.2 种植水生植物

种植具有吸附力、吸肥力强的高等水生植物, 如水浮莲、凤眼莲、空心菜等, 既可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氨氮, 净化水质, 又可以为中华鳖提供炎夏遮荫降温、隐蔽的场所。种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夏季和早秋种植面积适当大一些, 其他季节小一些。植物生长过于茂盛超过面积的三分之一或者植物死亡腐烂时, 应及时控制和捞取。

1.2.3 调节水质, 稳定p H值

全场池塘采用微流水注水, 即PUC水管直接注入池塘底部, 可避免换水时水温骤降、注水噪音、水位忽高忽低的问题, 保证了水体溶解氧充足和有害气体逸出, 有利于中华鳖提高内在免疫功能;定期施用生石灰, 使池水p H值保持在最佳值7.2~8.6之间;施用微生物制剂, 抑制水体中有害微生物繁殖和生长, 净化水质, 保持水质清新。

1.2.4搭设晒台和饵料台

选用密度较低木板如杉木, 做成1.5m×1.0m晒台和饵料台, 根据中华鳖大小规格、数量多少合理设置晒台和饵料台, 每亩池塘饵料台3~5个, 晒台略多;用塑料泡沫增加浮力, 饵料台设在遮荫棚下方, 让中华鳖摄食时感觉到安全感, 晒台搭设在池塘中间, 供中华鳖晒背之用。

1.3 科学管理

1.3.1 放养

选择无病无伤、大小均匀、个体大于6g的优质苗种, 每年放养6 000只, 五分之一池塘面积用于培育稚鳖, 平均5只/m2。在稚鳖、幼鳖、成鳖各个阶段及时把大小不同规格分池放养, 成鳖阶段雌雄分养, 分养工作粗细决定成活率高低。

1.3.2 投饵

按照“四定”原则, 根据天气、水温、活动情况进行定位、定时、定量、定质投饵。定位:把加工的饵料投在饵料台上;定时:投饵时间上午9:30~10:00, 下午3:30~4:00;定量:稚鳖日投饵量掌握在3%~5%, 幼鳖适当多投, 成鳖日投饵量在5%~8%, 一天两次, 上午投日饵量的40%。夏秋两季适当多投, 早春、冬季少投。定质:选用品牌商品饲料作为主要饵料, 其它高蛋白动物性饵料, 如新鲜鱼虾、蚯蚓、螺蚌等为辅助饵料, 投商品饲料时适当加入蔬菜汁。

1.3.3 巡塘

每天巡塘两次, 在投饵后2小时, 检查中华鳖吃食、活动情况, 检查防逃设施, 监测水质、温度变化等;及时捞取残饵, 避免残饵破坏水质, 巡塘时穿着衣服颜色以浅色为佳, 避免鲜艳颜色着服巡塘, 脚步轻快, 动作柔和。

1.3.4 预防病害

预防措施主要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水体、饲料、食物、工具彻底消毒, 放养前每亩用生石灰150~200kg彻底消毒清塘, 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生石灰, 使池水p H值保持在7.2~8.6之间。进行密度调整分塘时, 进行中华鳖体消毒和镜检, 镜检后根据不同病原体, 在较小的容器内用较高的溶度强迫药浴。

2 结果与讨论

2.1 经济效益

经过3~4年的养殖, 中华鳖个体达1 000g~2 500g, 其产品品质和外观色泽接近天然中华鳖, 2013年售价160~180元/kg;2014年售价180~200元/kg。2013年共生产中华鳖3 109kg, 产值497 440元, 生产成本251042元, 利润246 398元, 平均亩利润18 990.2元。2014年共生产中华鳖3 216kg, 产值643 200元, 生产成本253461元, 利润389 739元, 平均亩利润30 460.3元。

2.2 总结

南方红豆杉仿野生林地造林技术 篇8

1 南方红豆杉生态生物学特性

适宜温暖、湿润多雨的气候, 极耐阴, 喜生于山谷、溪沟两旁或密林中阴湿处。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土。伴生植物有侧柏树、黑壳楠、青冈栎、甜槠、柳杉、樟树等。

根据南方红豆杉生态生物学特性, 可以采用仿野生自然栽培技术, 造林地选择周边植被丰富、保护完好的山地, 有利于为红豆杉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3]。四海山森林公园的南方红豆杉示范基地选择树径较大的鹅掌楸混生栽培, 可为红豆杉幼树生长提供侧方庇荫, 增加林地湿度, 调节温度, 加上株距离密度控制和施肥病虫害防治达到了丰产的要求, 为红豆杉幼树生长营造了适宜的小环境。

2 仿野生林地造林技术

2.1 造林地选择

林地造林应选择避山坡中下部和山谷的阴坡且坡度<25°, 地势平坦、土层深肥、肥力好、接近水源的缓坡地或日照短的沟谷地带。

2.2 移栽

南方红豆杉最佳移栽时间是春季和秋季。春季在萌动前后 (即2—3月) 进行, 秋季在休眠期 (即11—12月) 进行。其他季节必须带土球移栽, 才能保证成活率。南方红豆杉栽植时需挖大坑, 确保不盘根、根舒展, 覆土时将苗向上, 边提边用土轻压, 覆土后将叶面泥除掉, 以保持正常的光合作用。带土球移栽不可将土球弄散, 苗较大的时候还需要打支撑架固定。

示范林设有3个不同造林密度, 分别为1 665株/hm2 (株行距2 m×3 m) 、1 995株/hm2 (株行距2.0 m×2.5 m) 和2 505株/hm2 (株行距2 m×2 m) 。目前, 红豆杉还较小, 冠幅不足1m, 造林密度大小对其生长基本无影响。因南方红豆杉生长缓慢, 可以和较速生的鹅掌楸、蓝果树、光皮桦等混交, 可为南方红豆杉遮荫, 提高存活率, 也可在林下栽植。

此外, 南方红豆杉的造林密度可以根据不同经营目的来确定, 以采枝叶为主的经营方式, 造林初植密度以20 010株/hm2 (株行距0.5 m×1.0 m) 为宜;以绿化苗木为主的经营方式, 造林初植密度以3 330株/hm2 (株行距1.5 m×2.0 m) 为宜。

2.3 栽植后管理

2.3.1 施肥。

南方红豆杉造林后, 第1~3年的幼树, 全年施尿素22.5 kg/hm2、钙镁磷肥7.5 kg/hm2、硫酸钾19.5 kg/hm2, 分2次施, 第1次在3月中下旬, 新梢抽发前15 d施以氮肥为主的抽梢肥, 第2次在8月下旬施以钾肥为主的壮梢肥。如果当地有机肥源充足, 可在秋冬增施有机肥作基肥, 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每穴一般施鸡鸭粪10 kg或土杂肥25 kg。

成年树一年应施肥3次, 3月施抽梢肥和开花肥, 5月初施果实膨大肥, 8月底施采后肥。前2次可施复合肥, 每次750 kg/hm2, 采后肥应以有机肥为主, 施土杂肥37.5 t/hm2, 或栏肥15 t/hm2。

2.3.2 病虫害防治。

南方红豆杉幼树时一般较少发生病虫害, 但在不适的环境条件下时有发生。主要病虫害有茎腐病、根腐病、叶枯病、赤枯病等。 (1) 茎腐病和根腐病:一般发生于每年的多雨季节。防治要及早、适时, 可浇施敌克松500~800倍液等, 也可撒施石灰, 防止茎腐病和根腐病的蔓延。 (2) 叶枯病和赤枯病:高温, 强日照、干旱是导致南方红豆杉发生叶枯病和赤枯病的主要原因。宜采取遮阳调节温度、光照和湿度, 以利于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 避免叶枯病和赤枯病的发生。防治要及早, 适时, 利用1%波尔多液叶面喷施, 连续喷施3次, 每天1次。 (3) 油桐尺蛾、蝗虫等食叶害虫:可采用人工捕杀, 或喷施敌百虫500~800倍液进行防治。 (4) 生理性病害:在夏、秋的干旱季节, 南方红豆杉嫩芽、嫩枝有发生萎蔫和干枯的现象, 主要是由于土壤干旱和供水不足引起的[4], 应及时灌水, 保持土壤湿润, 含水率为40%~50%。夏、秋季, 南方红豆杉一至二年生幼树枯黄和死亡, 主要是受强光照灼引起的, 应及时遮阳以形成人工庇荫栽培环境, 透光率相当于全光照的50%左右。

摘要:介绍了南方红豆杉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并从造林地选择、移栽、栽植后管理等方面总结其仿野生林地造林技术, 以供园林绿化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南方红豆杉,生物学特性,仿野生混交林,造林技术

参考文献

[1]朱志军.南方红豆杉造林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1.

[2]翁志远, 吴光柳.南方红豆杉栽培技术[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3) :34-35, 42.

[3]姜育龙.南方红豆杉的苗木培育及山地造林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8.

昭通市昭阳区天麻仿野生种植技术 篇9

关键词:天麻,仿野生,种植技术,云南昭通,昭阳区

昭通市昭阳区有丰富的野生天麻、林地、林木资源, 适宜的自然条件及较好的区位优势, 尤其是二半山以上常年多雨雾, 气候温凉潮湿, 相对湿度85%以上, 为天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适宜种植面积1 333.33 hm2以上。昭阳区2013年开始在二半山区推广天麻仿野生种植技术, 到目前种植面积达到533.33 hm2, 预计产量1 600 t, 产值1.6亿元。天麻仿野生种植技术在昭阳区正逐步推广应用, 对天麻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现将其种植技术总结如下。

1 选地

选择常年平均温度为12~14℃、空气相对湿度为70%~90%, 海拔1 400~2 500 m的坡地, 坡度为5~30°, 富含腐殖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的混交林地或灌木林地, 土壤p H值5.5~6.5, 要有灌溉水源的地方为宜。

2 菌床培养

2.1 菌床挖取

种植当年4—6月挖取菌床, 根据各种植地块坡度、海拔、立地条件不同, 挖长60~80 cm, 宽40~50 cm, 深20~30cm, 培养塘底部5~15°的斜面, 以利排水。根据地形打3 000~3 750塘/hm2, 培养塘间距为50~100 cm。

2.2 菌材选择与摆放

选用新鲜、无病虫害, 直径5~10 cm的树段作菌材, 直径超过10 cm的可一分为二, 除松、杉、柏等有油脂和芳香气味的树种外均可。蜜环菌与壳斗科树种有良好的亲和力, 壳斗科树种材质坚硬, 耐腐性强, 树皮肥厚不易脱落, 是首选树种。其次, 蔷薇科的野樱桃, 桦木科的树种, 易染菌且生长快, 培养时短, 也是培养蜜环菌材的好树种。树种选择要根据当地树木资源选用适宜蜜环菌生长的树种[1]。将菌材锯成长15 cm或20 cm左右的节段, 长度宜保持一致。

在挖好的菌塘底层铺1层松软的新土。陡坡地块菌材顺坡向横放 (菌材摆放方向平行于等高线) , 铺满为止;缓坡地块菌材顺坡向竖放 (菌材摆放方向垂直于等高线) , 铺满为止;相邻两菌材间和断面间距2~3 cm;菌材和底土间不留空隙, 铺满后用土填好表面空隙。

2.3 接种密环菌

在菌材两端和中间接种4~6段密环菌栽培种, 确保菌能快速感染新材, 一般每塘使用密环菌1瓶, 再在菌材上撒1层长度不超过5 cm、直径小于2 cm的新鲜小树枝或新鲜树叶进行引菌。而后先覆新土, 以盖满菌材为宜, 厚3~5 cm。再覆表层土, 厚5~10 cm, 干燥地区覆表层土可稍厚, 表面呈平面;湿润地区表层土可适当薄一些, 表面呈龟背垄面。最后在表层土上覆盖1层树叶或蕨草等, 以保墒防太阳直射。

2.4 菌塘管理

一是温度调控。蜜环菌在6~30℃条件下可以生长, 适宜生长温度18~25℃, 超过30℃生长受到抑制, 同时杂菌易繁殖。当温度大于30℃, 可在菌塘表面覆盖树叶或杂草降温。二是水分管理。蜜环菌生长繁殖过程中, 土壤要有足够的湿润条件, 一般保持在50%~60%, 保持湿润能防止杂菌生长。湿度低于30%生长受阻, 当土壤干旱, 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使之手握成团、落地能散。大于70%时影响透气, 不利于蜜环菌生长, 雨季及时检查清理排水沟或撤掉菌塘表面土壤覆盖物, 增加透气性[2,3]。三是除草松土。及时清除菌塘面和地沟表面杂草。四是建防护栏。在人畜容易到达的种植区域, 应建防护栏, 防止人畜践踏。

3 选种

无性繁殖生产所用种苗主要是指有性繁殖0~2代的白头麻。白头麻重量以5~25 g为宜, 且无病虫害、无损伤、外观色泽正常, 新鲜淡黄色, 顶芽尖, 尾端无残留, 无菌素。

4 适期种植

培养菌塘当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选择晴天种植。挖开已培养好的菌塘表土, 将菌材之间的表土取出1/2, 先检查菌材上蜜环菌发菌程度, 然后在相邻2根菌材断面间、菌材塘边断面各定植1个白头麻, 白头麻脐眼靠近菌材端断蜜环菌丛处, 以45°放置最宜, 顶芽在上。若菌材发菌良好, 直接在白头麻脐眼四周摆放2~4根引菌材 (长5~8 cm, 直径1~3 cm的新鲜树枝) , 若菌材发菌不好, 摆放引菌材的同时还需添加1~2段蜜环菌栽培种。而后先覆3~5 cm厚新土, 厚度以见不到种苗为原则, 再覆表层土10~15 cm厚, 干燥地区覆表层土稍厚, 地表面做成平面。湿润地区表层土适当薄一些, 表面呈龟背垄面, 利于排水。定植过程中避免杂菌污染。最后在表层土上覆盖1层树叶或蕨草等, 以保墒防太阳直射。

5 生长期管护

5.1 温度调控

天麻地下块茎在地温14℃左右时开始生长, 20~25℃生长较快, 30℃受到抑制。温度高于30℃, 天麻生长缓慢, 容易烂麻。要在菌塘表面覆盖树叶或杂草降温。天麻虽然能耐寒冷, 但有一定限度, 不能突然降温或持续超低温, 会使天麻遭受冻害。当温度低于0℃, 在菌塘表面加盖落叶或加厚覆土层以保暖。

5.2 水分管理

土壤湿度应控制在60%左右, 越冬期为30%~40%。如果湿度过小, 则天麻生长缓慢。若土壤干旱, 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使之手握成团、落地能散。如久雨不晴, 天麻反遭蜜环菌危害, 易引起天麻腐烂。雨季及时检查清理排水沟或撤掉菌塘表面土壤覆盖物, 排除多余渍水, 增加透气性。

5.3 打草盖塘

4月中上旬和8月下旬, 及时割除天麻种植地的杂草, 并将其覆盖在塘上[4]。

5.4 建防护栏

在人畜容易到达的种植区域, 应建防护栏, 防止人畜践踏。

6 病虫鼠害防治

昭通乌天麻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 采取农业综合防治措施, 创造有利于天麻生长发育, 不利于各种病菌繁殖、侵染、传播的环境条件,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范围内[5]。

6.1 病害防治

天麻常见病害有霉菌、腐烂病2种。防治方法:一是栽培地应选择透水、透气性好的砂壤土, 不要选熟地、黏土或涝渣积水地;二是培育菌材或栽天麻时发现杂菌感染的菌材去掉不用, 保持菌种纯净;三是栽种天麻时, 菌材间的间隙要用泥土填实 (留有空隙的地方因湿度大易生杂菌) ;四是栽种时加大蜜环菌 (带菌材) 用量, 促使蜜环菌旺盛生长, 从而抑制杂菌生长。

6.2 虫害防治

天麻常见的害虫有蝼蛄、蛴螬和白蚂蚁等。防治方法:一是人工捕杀。一旦发现种植地泥土或沙有隆起现象, 可扒开土或沙, 进行人工捕捉杀灭。二是灯光诱杀。可借助昆虫大多具有趋光性的特点, 在种植地内用黑光灯进行成虫诱杀。三是物理诱杀。可在种植地四周及鲜材上放几块松木板, 引白蚂蚁到松木板上予以消灭。

6.3 鼠害防治

鼠害以物理、机械防治为主, 对死鼠应及时深埋。

7 采收

定植当年立冬后至翌年清明前采挖。先用挖锄铲去表土, 小心取出天麻, 严防机械损伤。天麻采收后, 应及时清理菌塘。

参考文献

[1]牧国立, 辛建召, 周大林.伏牛山区天麻人工露天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15) :92-93.

[2]易思荣, 肖波, 黄娅, 等.中药材天麻的现代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 2013 (8) :677-679.

[3]王绍柏, 余昌俊, 许启新, 等.天麻生产技术规程 (Ⅰ) [J].中药材, 2003 (3) :159-161.

[4]天麻生产技术规程 (Ⅱ) [J].中药材, 2003 (4) :238-24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仿野生栽培
一种重楼仿野生栽培方法及重楼仿野生栽培设备与流程
林草中药材仿野生栽培通则
五种珍稀兰花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
金线莲林下仿野生栽培模式
一种林下仿野生栽培灵芝的方法
金线莲林下仿野生栽培特点
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新技术
霍山石斛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
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

网址: 仿野生栽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6687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莆田几名大学生回乡搞林下种植 带
下一篇: 神农架林区六种模式做优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