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芍药病害诊断与防治

芍药病害诊断与防治

一、芍药红斑病

病原:芍药尾孢属、链格孢属等。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感染茎、花等。发病初期,叶片的正反面出现绿色针头状小点,随后颜色加深,呈现红色、红褐色、紫色至黑色,随后病斑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严重时成片发生,病斑不受叶脉的限制,可横跨叶脉,如若病斑发生在叶片边缘,可使叶片卷曲,有的病斑呈现明显的轮纹状,可形成穿孔,后期病斑焦枯。茎受害后,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的长圆形小点,部分凸起,后病斑扩展缓慢,严重时中间开裂并下陷,黑色,如烧焦状,病斑相连成片,茎折断。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枝以及落地的病残株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经气流和雨水传播。在四川4月,菏泽5月上旬在个别品种上可见到病株,一般下部叶片最先感病,逐渐蔓延至整株叶片。8月上旬进入盛发期。此病的特点是初侵染过程很长,从出现病斑到形成大的病斑可长达几十天。土壤偏碱,植株长势衰弱时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健壮植株:提供芍药适宜的土壤环境,避免土壤过酸过碱以及黏重;增施有机肥、配合适量的磷、钾、钙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2、改善环境条件:避免过密栽种,增加通风透光性。

3、提前预防,科学治疗:秋冬季加强清园工作,清除枯枝落叶病残体,在用圃阳全面喷洒,减少越冬菌源能有效地减轻来年的发病率;早春展叶后,可使用国光卉秀1000倍液体喷施1-2次进行早期的防治;病害发生后:可用景翠/康圃/卉秀1000倍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产生。

二、芍药炭疽病

病原:炭疽菌

症状:芍药炭疽病可危害芍药的叶片、茎秆和叶柄,尤其对幼嫩组织的危害较大。发病初期,一般呈现浅红褐色长圆形至圆形略下陷的小病斑,病斑中心似烧焦状,之后病斑逐渐扩大呈不规则形轮纹状,病斑中央浅黄褐色,边缘红褐色,后期形成黑褐色的大型病斑,病斑相连成片。危害嫩茎及叶柄时,往往使病茎扭曲,严重时折断,幼叶受害卷曲。病害严重时,导致整株植株枯萎落叶。

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病茎中越冬,翌年生长期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传播、萌发均需雨露;高温多雨年份发病较多,通常8~9月降雨多时发病严重。8月温度升高,病斑上形成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子实体,天气潮湿时,黑色小点上溢出橙红色的孢子团,这是炭疽病的典型症状。

防治方法

1、健壮植株:提供芍药适宜的土壤环境,避免土壤过酸过碱以及黏重;增施有机菌肥(推荐活力源肥)、配合适量的磷、钾、钙肥(推荐雨阳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2、改善环境条件:避免过密栽种,增加通风透光性。

3、提前预防,科学治疗:秋冬季加强清园工作,清除枯枝落叶病残体,再用石硫合剂(圃彩)全面喷洒,减少越冬菌源,能有效地减轻来年的发病率;早春展叶后,可使用卉秀1000倍液体喷施1-2次,进行早期的防治;病害发生后:可用景翠/康圃/卉秀1000倍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产生。

三、芍药白粉病

症状:芍药白粉病可危害叶片和茎,也可危害叶柄,严重时植株地上部全部感病,密披白粉,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形成白色小圆斑,呈辐射状,后逐渐扩大,导致嫩叶新梢扭曲、卷缩,影响芍药的正常生长,发病严重时,白色病斑逐渐扩大,覆盖叶片、茎,植株地上部覆盖厚厚的白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枯萎,提前脱落,地上部萎蔫死亡。

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次年释放孢子引起初侵染。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不断重复再侵染。芍药白粉病在凉爽或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最为有利,一般在6月初气温20℃左右为初发期,随着气温的升高,7、8月为盛发期。时晴时雨,高温交替有利该病侵染和病情扩展。土壤缺水或灌水过量、氮肥过多、枝叶生长过密、光照不足等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秋冬清除病叶、病枝,集中深埋或烧毁;

2、改善栽培条件,合理密植、适时修剪,保持通风透光,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抵抗力;

3、越冬和发芽前喷施圃彩(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景翠/康圃/卉秀1000倍液+朴绿600倍液喷雾;此外,针对三唑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白粉病,使用景慕1000倍液有良好的防效。

四、芍药灰霉病

病原: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

症状: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果实,也危害花及茎。叶片染后,多从叶尖开始,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为浅褐色,稍有深浅相间的轮纹,边缘逐渐变为黄色,以后叶片干枯,表面产生灰色霉层。

发生规律: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核在土中越冬,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灰霉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16-23℃。(25℃以上的气温极不利于病害的蔓延),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病害极易发生流行。日光温室和南方塑料大棚内通风不良、湿度大、温度低很容易发生灰霉病,在春季采花前要重视灰霉病的发生,尤其是四川的露天芍药以及北方的温室芍药应加强预防。

防治方法

1、改善环境条件,加强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

2、针对性治疗:可用绿青、异菌脲、金美康(啶酰菌胺.咯菌腈)等药剂针对性防治。

五、芍药白绢病

病原: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

发生规律:病菌喜高温,多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气温上升至30℃左右时为发病盛期,9月末停止发病。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0℃,最高约40℃,最低为10℃。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病菌可通过水流、土壤传播,以及农业操作如移植等农事活动进行传播。在土壤中存活的病原菌是此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

防治方法

1、增强植物抗性:避免土壤盐碱、土壤长期水涝等不利条件,若遇到积极改善。

2、针对性治疗:土壤改良,可用三灭3-5千克拌土,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发病初期,可使用健致、圃健、捍景、根灵等药剂针对性防治。前期预防优选健致、捍景;土壤湿度过大,优选使用圃健颗粒剂,病害发生中后期,优选根灵对危害部位进行喷淋。

六、芍药根腐病

病原:茄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等

症状:芍药根腐病又称“烂根病”,为土传病害。该病危害芍药根部,须根、主根及根颈部皆可发病,发病时根部组织变黑,影响其吸收功能,从而造成植株地上部长势衰弱,叶片变黄,严重时枝条和叶片萎蔫,甚至导致地上部死亡。

发病规律:根腐病的发生在全年中均可发生,该病一般在展叶后显出症状,叶片黄化、长势衰弱,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发病机率增大,5-7月为发病盛期,10月上旬后停止发展。老花圃、重茬、土壤偏碱性或酸性粘土病情严重、地下害虫严重的,该病发生亦重,反之较轻。

防治方法

1、增强植物抗性:避免土壤盐碱、土壤长期水涝等不利条件,若遇到积极改善。

2、针对性治疗:土壤改良,可用三灭3-5千克拌土,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发病初期,可使用健致、圃健、捍景、根灵等药剂针对性防治。前期预防优选健致、捍景;土壤湿度过大,优选使用圃健颗粒剂;病害发生中后期,优选根灵对危害部位进行喷淋。

相关知识

芍药的常见病害及防治.pptx
仙人掌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
花卉苗期病害诊断与防治
植物观赏病害诊断与防治汇.doc
蔬菜病害诊断防治图册
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天竺葵常见病害的田间诊断与防治
花卉种植的病害诊断与防治考核试卷
栽培兰花常见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兰花常见病害与防治知识
芍药常见病害防治

网址: 芍药病害诊断与防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6868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中药材芍药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下一篇: 对芍药花过敏的人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