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田寻芳 匠心守味

花田寻芳 匠心守味

本报记者 王怡文 熊明

宜良县地处滇中腹地,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既孕育了姹紫嫣红的“花旅”盛景,也沉淀出百年传承的非遗美味。近年来,宜良县立足资源禀赋,紧扣市场需求,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以花为媒、以味为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以花为媒绽放绚丽“花旅”盛景

多彩宜良花似海,万紫千红美如画。拥有“绿化观赏苗木核心发展县”“花卉产业重点县”等称号的宜良县,凭借适宜的气候条件与精准的产业布局,让16.62万亩花田成为富民兴县的“绿色银行”,更让“花旅”盛景恣意绽放。

宜良的花卉产业根基在种业创新。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赋予这里冬暖夏凉、日照充足的先天优势,为苗木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在位于宜良县城的云南为君开三角梅科普教育基地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开展三角梅的有性繁殖研究。历经70余次实验攻克的有性繁殖技术,让三角梅品种实现从引进到自育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全县有952个三角梅品种,包括435个引进品种、517个自育品种,成为全国三角梅产业的标杆。全县超千户苗企苗农深耕产业,近4万亩种植基地年产销量5000万株(盆)以上,年销售额超过7亿元。

产业升级让“美丽经济”释放更大活力。宜良跳出传统绿化苗木局限,向精品园艺、盆栽植物等领域拓展,通过搭建全省首个苗木花卉电商平台“树多多”,整合5000余家企业资源,100余家商户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路。数字化销售带动物流产业蓬勃发展,10余家大型物流企业与500余个快递网点织就高效运输网络,让宜良花草远销各地。截至目前,全县在地苗木总产值超过40亿元,年销售额达12.4亿元。

在位于城郊的张宜花园,古朴建筑与满园绿意相得益彰,记者刚入园区便被一片“多肉海洋”所吸引。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的庄园内,品种繁多、造型各异的多肉植物铺陈开来,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映成趣。

“我们就是要把宜良的田园风光和特色文化结合起来,让游客来了能赏景、能体验、能回味。”张宜花园店面负责人胡春美介绍,园区精心打造了多肉植物观赏区、拍照打卡点,为游客提供专业的旅拍服务,同时针对想了解多肉植物种植技术的游客,花园也有专门的店员对游客提供专业指导,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体验种植培育多肉的乐趣。

张宜花园创始人张宜是返乡创业者,她的初心是要把家乡的美景和美食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宜良味道”。为了打造这份独特,她的车辙碾遍宜良乡道,清晨与菜农敲定供货标准,午后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傍晚在田埂与花农算成本,深夜寻访退休歌舞大师,将分散的花卉种植户、菜农、艺人拧成发展合力。为了让游客能沉浸式用餐,她带领家人尝遍全县70余家餐馆,提炼出近20道本地风味。将多肉种入餐盘,把钢架改造成藤蔓缠绕的玻璃穹顶,就连餐椅弧度都五易其稿,让食客目光所及皆是“绿野仙踪”。如今的张宜花园内,上万株多肉不仅是景观,更是“灵魂员工”——吸引游客打卡、启发菜品研发。这里既有酸汤火锅的鲜香,更有歌舞演出、篝火狂欢等丰富多样的活动。

花园的温暖也藏在反哺故乡、关爱特殊人群的担当里。60岁的夫妻工步行3分钟就能上岗,月薪合计超过8000元。花园还专门设置残疾人岗位,吸纳120余名本地居民就业,将当地教师、返乡青年、退休艺人培育成复合型文旅人才,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特长。

张宜花园的成功出圈,是宜良县以花为媒,引导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盘活乡村闲置资产,让农村庭院变身“网红花园”的真实写照。目前,张宜花园带动了杭州植觉园艺公司等企业“移居”宜良,通过在基地开展直播的模式,当地多肉年销量超过5000万株。为帮助张宜花园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宜良县组织一批“网络达人”开展集中式、互动式网络宣传,将多肉植物造景工艺与宜良烧鸭、酸汤猪脚等美食捆绑传播,实现“生态美学+舌尖经济”双向引流。今年截至目前,张宜花园接待游客量约100万人次,拉动当地餐饮、景区、住宿等行业消费超过1亿元。

以味为魂用匠人精神打造舌尖上的美味

始创于1985年的学成饭店坐落于昆石公路旁,饭店的核心招牌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宜良烧鸭。这道云南美食的吃法始于清咸丰六年。清光绪年间,宜良人刘文陪举人许实进京赶考,在北京学习了焖炉烧鸭的技艺,回到宜良后进行改良,形成了独特的宜良烧鸭技艺。历经六代传承,这门技艺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焕发新生。1985年,兰学成创立学成饭店,以宜良烧鸭为核心,2007年拜第三代传人杨德春为师后,更是全身心投入技艺传承与推广。

在学成饭店的烧鸭制作技艺传习馆里,师徒相授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从选鸭到焖烤、装盘,每一个步骤都恪守古法、精益求精。“一只好的宜良烧鸭,要经过20多道工序,火候的把控尤为关键。”第五代传承人兰钰楚一边演示一边介绍。40年来,学成饭店累计培养出30余位餐企老板、千余名专业烧鸭师傅,让宜良烧鸭从宜良走向云南、遍及全国。2009年,宜良烧鸭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兰学成与师傅杨德春双双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饭店也斩获“中国餐饮30年卓越企业”“全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示范单位”等多项殊荣。

今年1月,宜良县结合本地非遗、民族、民俗等文化资源,与社会组织多元合作,历时18年打造的以福文化和非遗技艺传承为核心的万福楼艺术馆在学成饭店落成。兰学成介绍,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宜良的非遗美食,他们历时6年跨越世界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多个国内省份,广泛收集各地水土打造“天下第一炉”,让土制焖炉烧鸭的非遗核心技艺得以保存,也让八方宾客来万福楼切身体验、感受百年非遗技艺的传承。如今,万福楼不但成为宜良百年烧鸭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成为八方宾客体验中国文化、感受宜良风土人情的首选之地。今年以来,万福楼已接待游客70万人次。

从百年前的技艺初创,到如今的产业兴旺,宜良烧鸭的传承之路,正是宜良县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宜良县围绕昆明市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积极推进“黄金旅游线路”建设,做活“花旅”品牌,做强“赏花经济”。今年以来,全县旅游人数达658万人次,旅游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近20%,其中以张宜花园、三角梅基地、樱花谷等为代表的“花旅”产业带动游客200余万人次,餐饮收入超过5.5亿元,198家酒店、民宿在赏花季常常一房难求。

立足良好的发展基础,宜良县正谋划着更广阔的产业图景:推动山后樱花谷等景区申报国家A级景区,做强“百年花街”品牌,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深耕非遗传承,让更多传统技艺在产业化发展中焕发新生。从花田到餐桌,从景观到产业,宜良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文化资源成为发展资本。

花田寻芳,寻的是生态之美,更是发展之机;餐桌品味,品的是非遗之韵,更是匠心之魂。宜良县以特色产业为支点,以创新思维为杠杆,撬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关知识

守味者:一颗匠心在粽里
园艺文化丨匠心守初心,创新致未来
北京匠心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匠心造,国际家
云海花田
洋县:美丽花田绽放“美丽经济”
太阳花田
2025年全国“五一”文旅消费周活动:12条踏青赏花路线之暮春寻芳篇
大御瓷器揭秘—这些年守艺人们坚守的“匠心精神”
金色花海醉游人|花海寻芳——美好向日葵主题活动成功举行

网址: 花田寻芳 匠心守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7136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课桌连着生产线 课堂对接大市场
下一篇: 合肥市翠庭园小学:当童真邂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