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有黄华: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深秋的寒霜中,当百卉凋零、万木萧疏,唯有菊花以金黄、雪白、嫣红的姿态傲立枝头。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咏叹,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在诉说着中国人对菊花的特殊情结——它不仅是秋日最后的绚烂,更是文化血脉中高洁品格的精神图腾。
一、从隐逸到战斗:文人精神谱系的双重变奏
菊花与文人的精神对话,始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他笔下的菊花,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坚守,是“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的超脱。这种将菊花与隐逸生活深度绑定的文化基因,让后世文人效仿陶公,在菊圃中构筑起精神乌托邦。白居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的诗句,正是对这种隐逸精神的延续。
但菊花的意象并未止步于隐逸。中唐黄巢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惊世之笔,将菊花从南山隐士转化为推翻旧制的战斗旗帜。他笔下的菊花不再是柔弱的隐者,而是身披黄金甲的战士,其香气“透长安”,其气势“满城尽带”,展现了农民起义军改天换地的壮志。这种从隐逸到战斗的意象转变,赋予了菊花更丰富的精神维度——它既是文人洁身自好的象征,也是平民阶层反抗精神的载体。
二、色香形韵:自然美学与人文哲思的完美交融
菊花的自然属性与人文意象的交织,构成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李商隐笔下的白菊“莫惜西风又起来,犹能婀娜傍池台”,以雪玉之姿展现纯洁;黄巢诗中的黄菊“蕊寒香冷蝶难来”,以金甲之色彰显力量。而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名句,则借菊花的清瘦寄托相思之苦,将自然之物升华为情感符号。
在形态上,菊花或端雅如君子,或龙飞如舞者,或洁白赛霜雪,或热烈似火焰。秦牧曾形容菊花“有的瑰丽如彩虹,有的像火焰那样热烈”,这种多样性使其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元稹《菊花》诗中“秋丛绕舍似陶家”一句,以陶渊明之典喻菊丛之盛;“遍绕篱边日渐斜”则通过“绕”字的重复,刻画了诗人赏菊入迷的情态,将视觉审美转化为时间体验。
三、文化符号:从诗画雅趣到民俗智慧的深层渗透
菊花不仅是文学意象,更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设计“忆菊”“访菊”“种菊”等十二题,通过林黛玉《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等诗句,展现了贵族阶层对菊花的雅趣追求。而在民间,菊花与重阳节紧密相连,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簪菊花饰,以祈求长寿与安康,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菊花的药用价值也使其成为民间智慧的象征。丁立梅在《菊有黄花》中回忆,父亲用菊花晒干制枕以缓解偏头痛,这种“焐暖秋天”的温情,让菊花从诗画走向了生活。而苏轼与王安石“黄州菊案”的典故,通过菊花是否落英的争论,揭示了观察与认知的复杂性——苏轼见黄州菊花落瓣便断言“菊之落瓣”,却不知菊花亦有“宁抱枝头干,不随落叶飘”的品种,进一步丰富了菊花的文化内涵。
四、此花开尽更无花:生命终章的精神礼赞
元稹“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咏叹,道出了菊花在四季轮回中的独特地位。当百花凋零,菊花以最后的绚烂为秋天画上句号。这种“后凋者”的特质,使其成为坚韧与希望的象征。郑思肖在宋亡后以“独立疏篱趣未穷,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诗句,借菊花表达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而晏几道“黄菊开时伤聚散”的感慨,则通过菊花见证了人间的聚散离合。
从陶渊明的隐逸到黄巢的战斗,从李清照的相思到曹雪芹的雅趣,菊花始终是中国文化中一面多棱的镜子,
相关知识
菊有黄华: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节气|寒露三候·菊有黄华——此花开尽更无花
白居易与牡丹: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
【诗中节令】菊花:此花开尽更无花『明月几时有』(129)
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新品种:不与群芳竞姝丽,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游宜昌38届菊花展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的菊缘
网址: 菊有黄华: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74479.html
| 上一篇: 【DSE中文卷二寫作取材】 花中 |
下一篇: 重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