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鎏金香熏

西汉
口径8.5 ,底径6.8,高11.5,腹围31
阜阳市博物 一级
这件豆形带盖铜鎏金香薰,通体鎏金,精致秀丽。器盖雕刻精美的盘龙,形成镂空器盖方便出烟,器盖正中为一环形钮,器腹饰两道弦纹,两侧悬以环形铺首,器腹下接喇叭形短粗器柄圈足。
2.人形柱博山炉

汉
高29.2,炉口径10.7,底盘径29
安徽博物院 二级
这件博山炉圆深腹,短柄,喇叭形足。盖作山状,山顶有一立鸟,器身与盖上皆有镂孔,及阴刻线纹。口沿与盖沿各有一个小钮。柄作人形,足部分置三只坐熊。炉底部连一圆形平底盘。汉代流行神仙方术和黄老之学,传说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就是“博山”。“博山炉”的造型来自于道教,在众多香具中独树一帜。
3.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南宋
高8,口径11.6,腹径11.8
安徽博物院 二级
南宋龙泉窑在石灰釉的基础上发展为石灰碱釉,创烧了粉青、梅子青更为青翠的釉色。这件炉釉面冰裂自然、沁色别致,更平添几分神秘的美感。这件龙泉窑青釉鬲式炉为上世纪50年代由繁昌县文教科拨交,近10年首次展出。 更加令人惊喜的是,炉所附之托座也很亮眼。此托座大概制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今看来古朴雅致,与龙泉炉相得益彰。
4.宣德款铜双耳炉

明
高11.9,口径14.9
安徽博物院 三级 完整
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这就是被后世誉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的明宣宗,他将“永宣盛世”推向高峰。盛世之下,明宣宗的生活亦充满情趣。宣德三年(1428),暹罗国(今泰国)进贡数万近精致铜料,这触动了皇帝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鼎彝陈设的想法。宣宗皇帝随即颁布圣旨,命工部、礼部主要官员遍查史籍,研究宫中所藏器物及《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史籍图谱,并由宣宗皇帝亲自审定117款器形,制造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铜器,其中铜香炉约3000件,史称“宣德炉”。御制铜炉器形稳重端庄、色泽晶莹温润,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更将铜香炉制作技艺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宣德炉”铸成后,在此后数百年间无出其右者,更成为各代铜炉的代称。
5.青花瓷塑人物香插

明
高5.5 通宽3.2
安徽博物院 一般
随着线香的普及,香插应运而生。这件香插为瓷质施彩釉人物造型小香插, 人物为孩童形象,憨态可掬,蓝衣褐裤,双手相交握于胸前,孩童身旁有一瓷管用于插线香。
6.竹镂雕玄柳子题人物香筒

清
通高23.8,口径4.8,底径5.3
安徽博物院 二级
长筒形,透镂雕老松、飞鹤、三老者松下休闲。一光素处刻七言诗句“蓬莱有书黄鹤寄,洞中无锁白云封”草书,“玄柳子题”款。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具,又称“香笼”,“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质材多为竹木、玉石或象牙。
7.鸣岐款铜方形手炉

清
高8.3,口长11.1,宽8.2
安徽博物院 三级
这件手炉为黄铜制成,长方体器腹,有提梁,器盖雕有镂空花纹。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红楼梦》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写道:“袭人向荷花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 冬天,古人要靠手炉取暖,在炉内的炭饼上放块香饼,暖手的同时,也熏香了衣袖。
8.战国时代黑衣灰陶熏炉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这件熏炉灰陶胎,上施黑衣,为典型的豆式炉,浅腹,器盖上有三角形镂孔,镂空之间雕刻花瓣纹饰。先秦时期所用香料早期为禾本科的茅香,日常中使用的熏香用具是与熏草配合的是炉身很浅的豆式熏炉。豆式熏炉的浅豆腹可以防止燃火香草熄灭,便于草与空气结合,以实现充分燃烧。
9.行炉形铜熏炉

汉
高8.5,口径7.2,腹围24
安徽博物院三级
这件熏炉附有可开合镂空盖,有手柄可执,做工精巧。此类熏炉可在行进时使用的,也可置于几上。皇室、贵族日常参加各种祭祀宴会仪式常用此类炉。因其炉盘浅,炉盖通风性好,可用来熏烧香草。此类熏炉在唐代发展为长柄的鹊尾炉。
10.真子双飞镜

唐
16.2,厚0.5
阜阳市博物馆 一级 完整
铜镜为葵花形。镜子背面铸浅浮雕图案,龟形钮。钮下方为一荷池,池中伸出一柄荷叶,叶面宽大,置龟于上,形成钮座。钮的左边一仙人背依修竹端坐,置琴于膝,前有几案,案置香炉、书册。右边两棵树下,凤鸟起舞,钮上方有叠云缭绕的山岳,一轮明月从山中升起,云下一仙鹤展翅高飞。铜镜上描绘的仙人、仙鹤、仙山、龟、凤鸟、竹都是道教修仙时出现的意象。铜镜左侧仙人面前的几案上放置着香炉、书册。仙人头戴花冠,悠然抚琴。小小一方铜镜将香炉在道教生活中的场景及其周围的道教元素生动地刻画出来。
11.嘉靖四十五年铜造像牌

明
长15.2,宽22
金寨县文管所 二级 完整
此牌长方形,盘内有浮雕,正中上方为玉皇大帝,下方两侧各立一童子,童子前方各有一把宝剑。香炉置于中下方,炉中重烟缭绕,右侧有一只龟,龟首和一侧后足抬起。四角雕铸云龙图,上方的两片云彩中刻有“日”、“月”二字,背面有阴刻行书“大明国直隶凤阳府寿州下蔡,住奉道施牌祈嗣,信士何摽目为求子告施舍。玉皇大帝宝牌一面,早生智惠之子,舟保家门清吉,买卖亨通,嘉靖四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施。悬牌弟子计守福”。铜牌上部两角有两个穿孔,当是穿绳悬挂之用。
这是一件信徒向玉皇大帝求子的铜牌,铜牌正面的玉皇大帝及童子面前置有宝剑与三足鼎式炉,说明民间在祈求神仙降幅等活动时,香炉在其仪式中是不可或缺的法器,袅袅升起的香烟不仅可以营造神秘的气氛,线香的味道还可以除秽,通灵、净化心神。
12.白釉高足炉

北宋
高12.5 口径8.8 底径7.5
安徽博物院藏
这件白釉高足炉属于“行炉”的一种,宽沿外撇,圈足细长可手执。行炉为行香礼佛之器,或置于桌上供人祈祷,或置于僧人席前供人行礼,或置于地上供人做法事。唐宋时期所见行炉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长柄行炉 (鹊尾炉) 和杯式行炉 (香盏)。这件白釉高足炉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宋赵光辅《藩王礼佛图》中位于手持金色鹊尾炉身后的第二位藩王手捧的杯式行炉十分相似。
13.繁昌窑青白釉斜直纹杯式炉

宋
高11,口径12,底径6.5
安徽博物院 一级
这件杯式炉窄沿、直腹,腹部饰斜弦纹,器腹下接柄、器柄下接圈足。繁昌窑是安徽地方民窑,以烧制青白瓷为主,礼佛用的杯式炉多见于北方,南方少见,繁昌窑烧造的杯式炉与北方杯式炉形制上有些许差别,折沿较窄或无折沿直口。
14.北宋影青瓷香薰

高11,口径11.4,腹围36.5
安徽博物院 一级
传统的博山炉宋代也还能寻到踪迹,不过多半只是充作炉盖,炉身则常常用不同的搭配。这件影青釉瓷熏炉出土于合肥市北宋包拯次子包绶墓,通高11厘米,圆筒的炉身下边塑浅浅的三个花形足,炉盖顶端镂孔作成菊花瓣,其下刻为重叠的二十四峰。
这件瓷香薰既古朴又典雅,是宋代文人使用清新淡雅风格的香炉的代表。
15.绿釉狮盖香薰

宋
高32,口径11,口径12.2,底径12.3
安徽博物院 一级
这件北宋吉州窑绿釉狮盖香熏,通高32厘米 腹径10.8厘米,1963年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墓出土。盖钮作狮子抢绣球状,炉身作仰莲瓣状,圈座外雕葵瓣纹。狮首张口高昂,张口是出香狮子固定的姿态,为使烟从口出。尾巴上翘,狮颈部挂有三枚铃铛,蹲在莲蓬果上,前足踏彩球,姿态雄健。炉底塑成一莲花形须弥座,黄白色胎,通体施绿釉,有的特意不施釉,显示莲花的阴阳向北分明,有浮雕般的立体感。
狮盖香熏是封闭式香炉中最常见的一种,宋人称之为“出香”。周密《武林旧事》卷九列有张俊进奉高宗的礼单,中有汝窑“出香一对”,即此。
16.龙泉窑青釉三足炉

南宋
高14.6 口径20.4
安徽博物院 一级
这件龙泉窑三足炉,为奁式,淡青釉色温润清丽,器身刻划缠枝花卉纹,三个兽形蹄足位于器底。宋以前香炉多为用熏香衣被、礼佛崇道。宋以后特别是南宋,香炉与文人关系愈加密切。“红袖添香夜读书”,宋代文人甚爱香,并将品香、制香、斗香发展到了极致,香炉、香薰在文人读书、宴客、雅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宋代以后文人在香具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香具的风格烙印上了清新淡雅之风。
17.清鸭形带座铜香薰

通长23.00,通宽 9.00 ,通高27.00
无为县档案局
安徽无为县发现的这两件清鸭形带座铜香薰,其一通长22厘米,通宽9.5厘米,通高27厘米。此熏炉造型生动,刻画细致,整体铸成鸭型,从鸭的腹部处分为上下两部分,子口扣在母口上,底座 可以拆卸,鸭子翅膀上的羽毛清晰可见。鸭子一只脚踩在方形座上,一只脚翘起,作回首张口状,似闲庭信步。鸭腹中部与颈部相通,使得香烟从嘴部飘出。另一件清鸭形带座铜香薰通长23厘米,通宽 9厘米,通高27厘米,形制与第一件鸭熏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鸭子没有一分为二,而是将鸭子颈后部羽毛做成器盖用于添香,鸭子作昂首向前状。两座鸭熏或回首、或昂首,放在一起形成一副美妙的动态画面。
鸭熏,又称香鸭,因造型可爱,多用在闺阁帷帐与书房之中。鸭熏不同于狮子或避邪角瑞等香炉,它少了皇家贵气和宗教的严肃,多了贴近生活的情趣而深得世人的喜爱,在古代诗歌、书画作品中常能看见它的身影。
18.夜温香篝图

清
外125.6×55.3,内47.5×77
纵47.5 横77
安徽博物院7 三级
图中的香笼,可用来熏衣、熏被。特制的熏笼一般都是竹编的穹形圆笼,口朝下扣在熏炉上,衣服、被褥摊开在熏笼上以受香。女性们有时会依在熏笼上,借着笼下熏炉中的炭火取暖,这一娇慵的形象深深打动了诗人们对于春宵美人的无限遐想。白居易有诗《后宫怨》与画中女子形态十分契合:“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画中歙县许芚的题跋为:“八年冬月居兰州节园得此图,约悦陶共谱小词,余得梦江南三叠。推梦远,独自倚香篝,生怕旧愁消尽了,故挑新恨上肩头,长夜只宜愁,心上煖微逗一丝凉,防著丝丝凉,沁透迟,回遍又勒余香,心上自商量,缘底事,银漏故沉沉,月过虚櫺风过竹,越难成寐,越寒深冰,透个儿心,意有所触不自知,声之悲矣。”
这件仕女横幅题跋上记述的这件画作得于兰州节园,当是许承尧于兰州任职时所获。他得到这幅画后甚是喜爱,便邀请好朋友悦陶一起鉴赏,谱以小词,并根据画中女子的形态神情,进行了一番透彻的解读,画中女子在慢慢长夜中独自品忧愁,沉浸在对所托之人的思念中,借着香炉中的一丝馨香暖意聊以慰藉。
19. 周西林《新妆添香图》册页

清
外67×31
横27.5,纵23.5
安徽博物院2·20980 三级 严重残缺
美人的清闺总是焚香不断,在传统美人画上,闺阁中总是有“炉瓶三事”,以及专门放置这“炉瓶三事”的高几,它们常现影在古典美人的附近,静静地优雅地陪伴在美人一侧。这幅闺中添香图将女子的华容婀娜、柔情绰态表现得恰到好处。画中美人为清代旗人典型装束。旗装、旗头,发髻上戴有一组点翠镶白玉金发饰,烟眉细目,含情脉脉。美人的左手正从香合中取出一块香饼,右手拿着香箸作回首状,似正与旁人细语。几上所置香具为“炉瓶三事” 。香炉、香盒、插有铲和箸的瓶,组成焚香的配套器具,通称为“炉瓶三事”。画中的“炉瓶三事”精巧细致。香炉与香瓶放在与其规格相应的小几上,炉子为双耳三足鼎式铜炉,箸瓶为方形高领高足瓶,瓶内插有铜香铲,与画中女子手中所执香箸在闲时被同放在香瓶之中。画中题跋为清张廷珪所写:“闺中心事洞中年,昼永炉香细细添,学得去朝新样好,妆成不是汉宫鲜。上漳涒滩之三日清明一日口占张廷珪。”这位画中美人在繁琐悠长的添香品香中慢慢度过青春好时光,感叹昨日的逝去。
20.枯兰复花

当代
郑尧锦作品
高22,宽12
沉香产地越南
安徽省沉香博物馆藏
这件沉香雕刻艺术品造型别致。几片兰花枯叶从花盆中曲虬盘旋地生出,简洁明快,苍劲有力。沉香为众香之首,从古至今都占品香、用香的第一位。人工雕琢后的沉香艺术品被赋予了人文情怀,艺术与沉香的结合,更深刻地解读沉香之美。
相关知识
香道文化,氤氲千年——香与心的美丽邂逅
“氤氲”的用法(杜老师语文信箱)
阳春四月,氤氲芬芳
===幽香漫===
幽香怎么造句
兰花幽香,扑面而来
兰花氤氲扑鼻香
街头空气都是氤氲花香!徐汇这些公园和绿地等你来赏桂
风见幽香
兰花的幽香
网址: 幽香氤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75028.html
| 上一篇: LBIA封闭式皮带输送机 |
下一篇: 除尘器中安装除尘过滤袋的步骤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