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

张超等首次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观赏木本植物进行抗旱生理的应用分析研究,明确水分胁迫下各生理生化指标对两种绣线菊影响的主次关系。

3.展望

干旱灾害是全球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干旱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加剧全球粮食危机。因此,提高植物自身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战略性意义。前人对于植物抗旱生理生态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抗旱机理和抗旱指标鉴定上的研究相当多,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植物抗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作物和品种适应干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作物具有综合性的、几种机理共同起作用的抗旱特性。因此,今后对于植物抗旱生理生态的研究应该更为全面,加强系统综合的比较研究。此外,今后工作的重点还应加大自然条件下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增强实践意义。同时,应该结合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从分子水平上认识植物抗旱机理,对干旱诱导蛋白的编码基因、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黎祜琛,印治军.树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4):17-22.
2 Larcher W.Physiological Plant Ecology[M].Berlin:Springer-Verlag.1983.
3 田佩占.大豆品种根系生态类型的研究[J].作物学报,1984,10(3):173-178.
4 侯利霞.薯抗旱性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J], 作物杂志,1998(3),20-21.
5 李魏强,张正斌,李景娟. 植物表皮蜡质与抗旱及其分子生物学[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6,32(5):505-512.
6 蒋高明.植物生理生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1-192.
7 王泽立,张恒悦,阎先喜等.玉米抗旱品种的形态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8,18(4):581-583.
8 肖芳,冯天杰,吴娜.野芙蓉叶片解剖结构与其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29(3):33-35.
9 李广敏.作物抗旱生理与节水技术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12-13,92-93.
10 刘爱琴,冯丽贞.干旱胁迫对杉木无性系光合特性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1,18(3):238-241.
11 刘建伟,刘雅荣,王世绩.不同无性系杨树光合作用与其抗寒作用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1994,30(1):83-87
12 柯世省.干旱胁迫对夏蜡梅光合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 2007,27(6):1209-1215.
13 郑希伟,赵荣慧,宋秀杰.辽西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抗旱性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0,26(4):253-358.
14 孙宪芝 ,郑成淑.木本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7,27(3):0629-0634.
15 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6 李 君.周守标.王春景等.野生和栽培马蹄金抗旱性比较及其抗旱机制初探[J].植物生态学报2007.31(3)521-527.
17 吴秋花.吴雪梅.吴家森等.花菖蒲等3种鸢尾属湿地植物抗旱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2):3481-3492.
18 孙 彦.杨青川.张英华.不同草坪草种及品种苗期抗旱性比较[J].草地学报.20Ol.9(1):16-20.
19 孙 震 .高大伟 .何文华等.野生地被植物蛇莓和甘野菊的抗旱性研究[J].园艺园林科学.2006.22(5)322-325.
20 王邦锡.黄久常.王 辉.等.不同植物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脯氨酸的积累与抗旱性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报.1989.15(15):46-51.
21 谭晓荣,吴兴泉,戴 媛等.小麦幼苗叶片活性氧清除能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 河南农业科学.2001,(2):27-30.
22 陈少裕.脂膜过氧化对植物细胞的伤害[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1,27(2):84-90.
23 李广敏.作物抗旱生理与节水技术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12-13,92-93.
24 Navarri-Izzo F,Ricci F,Vazzana Cet al. Unusual compostion of thylakoid membranes of the resurrection plant Boea hygroscopoica:changes in lipids upon dehydration and rehydration[J].Physiol Plant,1995,94:135-142.
25 薛 设,王进鑫,吉增宝等. 旱后复水对刺槐苗木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39(7):81-85.
26 俞嘉宁,山仑. LEA蛋白与植物的抗旱性[J].生物工程进展,2002,22(2):10-14.
27 Baker J , Steele C, Dure L. Plant Molecular Biology.1988,11:277-291.
28 赵咏梅,杨建雄,俞嘉宁. 第3组LEA蛋白及其基因研究进展[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4):81-85.
29 钱刚,翟旭光,韩兆雪等.西藏青稞LEA3蛋白新抗旱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作物学报,2007,33(2):292-296.
30 BRAY EA.Molecular responses to water deficit[J].Plant Physiol,1993,103:1035-1040.
31 张彤,齐麟.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2005(4):107-110.
32 林凡云,王士强,胡银岗等. 糜子SAMS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干旱复水中的表达模式分析[J]. 作物学报,2008,34(5):777-782.
33 SAKAMOTO,ALIA,MURATA N.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Rice Leading to Biosynthesis of Glycinebetaine and Tolerance toSalt and Cold[J].Plan Mol Biol,1998(38):1011-1019.
34 唐益苗.赵昌平.高世庆等.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研究进展麦类作物学报[J]. 2009,29(1):166-173.
35 程加省,于亚雄,杨全华等.云南旱地小麦的抗旱性检测与比较[J].西南农业学 报,2008,21(1):57-61.
36 李唯,胡自治.苜蓿,玉米根系提水作用测定的影响因素[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43(1):71-76.
37 历思茂,翟衡.葡萄根系提水作用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6,(4):12-15.
38 李君,周守标,王春景等.野生和栽培马蹄金抗旱性比较及其抗旱机制初探[J].植物生态学报,2007,31(3):521-527.
39 刘瑞香,杨吉力,高丽.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叶片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3):148-151.
40 张智,夏宜平,常乐等.3种观赏草在自然失水胁迫下的生理变化与耐旱性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12):17-20.
41 王育红,姚宇卿.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134-137.
42 何雪银,文仁来.模糊隶属函数法对玉米苗期抗旱性的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1):52-56.
43 张超,冯楠楠,樊超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两种绣线菊抗旱生理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 39,42.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相关知识

种植物抗旱性的研究
半日花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幼苗抗旱性研究
园林植物抗旱性研究
沈阳地区十种新优宿根花卉的抗旱性研究
6种园林草本花卉的抑菌性与抗旱性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几种宿根花卉抑菌性与抗旱性研究
鸢尾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研究培育抗旱性更强转基因棉花—论文—科学网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鸢尾属主要园艺类群及育种进展

网址: 植物抗旱性研究及其进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760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花生苗期抗旱指标
下一篇: 葡萄抗旱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