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威碗花曾在中国瓷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影响了整个中国瓷业的发展,是艺术佳品青花瓷制作不可或缺的颜料,曾被明朝以国名加皇姓命名“朱明料”,于清朝改名“珠明料”,经历了几个朝代,具有丰厚的文化历史。还在元明时期,就形成了宣威人开采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由此可见,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丰富,值得挖掘。
英角村碗花塘遗址
宣威碗花如此出名,导致我想去我的老家英角村碗花塘考察。“碗花塘”地名,已不知流传多少年了,只记得小时候曾经问过老人:“这地方为啥叫碗花塘?”老人们回答:“过去曾经挖过碗花。” “碗花是什么东西?”老人们说是在碗上画花的颜料。如今,通过查阅,多种资料证明确实是在碗上画青花的颜料。

英角村碗花塘那地方,我家曾有地块,后来分家时,分给兄弟了。因原来我常去耕种地块,对那儿非常熟悉,多冬瓜树、杨梅蓬和黄沙坡,每年夏秋季节出菌,品种有青头菌、鸡油菌及荞面菌等,采摘回来无论是炒吃还是煮汤都非常鲜美,与鸡枞有得一拼。为此,村子里的人常来这里采菌。采碗花的地方大约有百多个深浅不一的采掘洞和坑塘。

我来到碗花塘,小树比过去多了,也长高了许多,我想得益于近年来对山林的保护,才长得这么好。钻进树林,朝有采掘洞的地方走去。树木虽有松树,但都不高,在这些地方,更多的是杨梅树、野胡椒树和冬瓜树,特别是挖坑塘的地方,草光秃,只有杨梅树和一些零散的松树。李申盛在《云南青花料(珠明料)的一些资料》中说:“这些含钴矿的山都有一个特点,即不长高大的树木,只长稀稀拉拉的灌木丛,称为癞痢山。”看着眼前的样子,确实具有这样的特征,只有杨梅树和一些小灌木,不长草,偶有一些松树,近年来由于长时间少有人走动,树叶落了一层,矿洞边沿露出一些黄色的土。我在周围转了一圈,大约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矿洞约100余个散在山梁上,有直洞、斜洞和矿塘,深的三五十米,浅的只有1米左右,洞口直径在0.6米-1.2米左右。从洞口朝下看,看不到底,说是30-50米,那也只是个估计,也可能最深的达到百米。《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洞采:“采钴矿者往往掘土深至相当程度,而得佳矿有时含钴百分之七十。”洞深矿好。李申盛又说:“矿藏较深,有少量聚集在一起,称作‘母鸡孵蛋’,采用挖掘法。采取的料子统称‘碗花’。”可见英角碗花塘的碗花大多属于“母鸡孵蛋”类型,矿质较好。
看着这些坑塘和洞,我突然想起十多年前一次在山上捡菌,拾到一块灰黑色发亮的薄片,拿起来在石头上一划,蓝色的,当时我以为是谁掉在山上的划粉,如今才知那就是碗花。碗花多呈片状,由于多年未采,我们见到也不认识了。七八年前,一次与村中的老人闲聊矿产时聊到碗花塘的碗花,门前的二爹说碗花塘有土墨,可以写字。如今,我从资料上看到碗花的别名又叫土墨,才知宣威人曾经将碗花称为土墨。至于碗花塘的碗花开采于何时?据村子里的老人传说:还在开采铜矿之前就开采了。《宣威县志稿》记载鹦哥沟铜矿的开采始于清康熙初年,关闭于道光年间。由此推算,估计鹦哥沟碗花于元明时期开采。至今,我没有从史料上查到鹦哥沟采碗花的详细情况记录,不过,江西人坐镇兔场收购碗花却是铁的事实,理由是在鹦哥沟(英角村)下1公里左右的兔场建有江西会馆(江西庙),遗址在今兔场完小处。民国缪浒澄主编《宣威县志稿》记载:“碗花一项,向有江帮在宣坐办,每岁亦出百余包。”

羊场陶瓷生产遗址
羊场曾是宣威陶瓷的重要生产地,主要地点有四处。一处是茨营村委会的瓦窑村,看名称就知道是生产瓦的,从记事起再没生产过,只留下地名了;另一处是鸡场的小海子村,曾经生产瓦,偶尔也生产一些罐子之类,上世纪九十年代尚有人烧瓦,后停歇;再就是鸡场窑上和宣威瓷厂(小碗厂)了。
1生产陶器的窑上村
瓷的生产是从陶器的生产开始,所以这里先说陶器的生产。在羊场镇,瓦窑、窑上和小海子生产陶器,但瓦窑和小海子均以生产瓦出名,那么实质上生产陶器的地方也就只有鸡场村委会的窑上村了。据村中老人之说,窑上生产陶器已有百余年历史,甚有规模,出产的瓦罐、瓦缸、茶罐、把瓶、油缸等之类产品受云贵两省客商欢迎,远销数百里之外。厂址原处于窑上村对面的山坡上,解放后搬迁于现在的窑上村地址,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陶器。记得将近九十年代的时候,我跟着父母赶街,尚能见到烧制坛罐的窑子,但已没生产。前两天,我和隔壁的王大爹聊起来,他说窑上生产的陶器质量非常好,远销两三百里之外。说着,他还抱出一个家中的油缸,说那就是窑上生产的陶器,大约已经有五六十年了。听如此说,我赶忙掏出相机,拍下照片,为窑上村生产的陶器留下历史记忆。
2生产瓷器的宣威瓷厂
云南宣威瓷厂,地方上管它叫小碗厂,如此叫法可能是源于开始的时候以生产碗为主的缘故。我来到鸡场茶山旁小甘河上边的宣威瓷厂处,只见房子空闲,许多地方还显得破烂,没有了旧日机器隆隆的声音,几个高大的烟囱直冲云霄,顶着亮丽的云彩,却不冒半点烟儿。之所以没有生气,是因为厂已经停了。但是说到宣威的陶瓷,就得对它考究。
据《宣威市志》记载:宣威瓷厂的前身是靖外耐火材料厂,建于1958年,“由于管理水平低,职工技术差,盲目建窑,致使窑炉试烧倒塌,人员解散。”1959年12月重建,改名靖外瓷厂。1960年曾派人到曲靖潦浒学习,并请潦浒师傅来厂指导生产日用陶瓷产品20余个,“1973年,为解决原料、燃料、材料运输的困难并扩大再生产,该厂分3批搬迁到鸡场建宣威县瓷厂,隶属县轻手工业管理局。”至此,宣威瓷厂正式成立,也是从这个时候才在羊场镇鸡场建立宣威瓷厂。1980年有职工88人,生产粗瓷白鹤大小碗,1985年又从湖南醴陵市瓷城科技服务部引进细瓷生产技术和人才,开始生产日用细瓷,1987年生产釉面砖,1988年生产的白色釉面砖被评为曲靖地区优良产品。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宣威瓷厂于1996年破产,1999年合并给羊场煤矿,一直生产瓷器至2003年停止,职工全部转到大松树生产煤炭。至此,宣威瓷厂结束了瓷器生产的历史,很无奈地画上了句号。但是,现在来宾陶瓷厂尚在生产,宣威碗花也曾在宣威瓷厂的发展史中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邻居刘勇曾是宣威瓷厂工人,于是我向他采访。他说宣威瓷厂初建时生产土碗,都是使用本地碗花作料,用人工彩绘图案。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开始使用化学颜料氧化钴替代,由于宣威瓷厂主产粗瓷,化学颜料氧化钴伴随碗花成为宣威瓷厂绘图的颜料,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使用贴纸图案贴瓷器,用的很少了,不过碗花一直成为瓷器蓝色的使用料。由此可知,宣威碗花不但为外地所用,也成为本地用料的主产品。据刘勇介绍说:“我们宣威的碗花,现在景德镇制作青花瓷、曲靖瓷厂都还在使用。”并说氧化钴替代不了碗花制作青花瓷。由此可见,宣威碗花是一宝物耳。
王人天 文/图
编辑:曾奥
都看到这儿了,该有感情关注了!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曲靖本地新闻 · 下载曲靖日报新闻客户端——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