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你好张江)
一枚芯片,可以承载多远的未来?
一剂新药,能够点亮多少生命的希望?
在张江,无数前沿智慧与澎湃动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聚、碰撞。在这座“没有围墙”的科学城,它们化作振翅的“科技之翼”,从张江的实验室与生产线启航,“飞”越地理的界限,向全球产业链的核心“飞”去。

这些创新力量究竟是如何“飞”起来的?让我们先回到那片孕育它的土壤。
在张江,突破不仅来自实验室的科研攻坚,也源于制度层面的持续探索。无论是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还是对研发创新的持续激励,这里始终致力于为每一个梦想构筑坚实而温暖的支撑。

(图片来源:和黄医药)
以和黄医药的第一个产品呋喹替尼为例,这款新药正是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推动下,得以迅速上市,并成功实现了海外出口。“如果当时没有MAH制度,我们需要花费至少三年时间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而这不仅会推迟产品上市,还会占用大量资金,影响后续的研发进程。”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坦言,MAH制度让企业能够把资源集中在研发上,加快了创新成果的转化。
而今,呋喹替尼作为上海首个成功出海美国、欧洲、日本三大标杆市场的中国原创新药,已在逾30个国家获得批准;2024年海外市场销售额超2.9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销售额达到1.63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5%,有望跻身十亿美元“重磅炸弹”级国产创新药行列。
制度的沃土,自然也吸引着人才的根系。张江之所以生机盎然,离不开那群昼夜不息的追梦人,更得益于精准灌溉的人才政策。“张江20条”缩短居住证转常住户口年限,让扎根更有底气;浦东新区启动“明珠计划”,精准锚定人才需求……这些举措不只为了“引人”,更旨在“留人”,让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在此安心追梦、踏实创业。
如果说制度与人才是生态系统的软实力,那么大科学装置便是创新的硬支撑。

在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等“国之重器”周围,实验室与企业研发中心比邻而居,学术探索与产业应用在此同频共振。这条没有“围墙”的创新链,引入人才智慧的“活水”,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无缝衔接,不断催生出颠覆性的交叉创新。
另一边,从天使投资到风险资本,从科创板到产业基金,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也在持续滋养着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助力其跨越“死亡之谷”,成长为参天大树。

就在近日,成立于张江药谷的熠旋生物(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冷杉溪资本和张江科投生态基金峰瑞资本联合领投,张江生命健康产业孵化天使基金(以下简称“张科禾苗基金”)共同参与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张科禾苗基金由张江科投作为基石投资人,是张江科投在推动“孵化+投资”深度融合上的重要探索,通过“投早、投小、投新”,锚定产业发展方向,助力张江科投构建全链条加速的科创服务体系,补足成果转化阶段的资本短板,形成孵投联动闭环,带动“耐心资本”流入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
在张江的这片“雨林”中,精准政策与多元实践深度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开放且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在这样适宜的环境中,更多希望的种子正破土而出,迎向阳光,也为“飞”向世界积蓄着最原始、最根本的力量。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拉开序幕。当聚光灯亮起,一批批通过进博会平台迅速从“展品”转化为“商品”的“进博宝宝”集体亮相,这里便成为了科技之翼振翅起飞的最佳跑道之一。

(图片来源:罗氏)
“全勤生”罗氏已扎根张江31年,其亮相首届进博会的“进博宝宝”——罗氏安圣莎(通用名:阿来替尼)在过去7年间实现了从研究数据到超8万名患者真实世界获益的高度“复刻”,深刻改变了中国ALK+NSCLC的诊疗现状。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无独有偶,从国内首个获批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到全球领先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再到填补国内空白的罕见病新药芦沃美替尼片,本土企业复星医药同样精心培育出了多个“进博宝宝”,让它们一步步从展台走向病房,从希望变为现实,成为提升中国医疗可及性的重要力量。

(图片来源:御风未来)
科技的翅膀,也托举着低空经济的未来在张江腾空而起。研发总部位于张江的国内低空经济赛道领军企业“御风未来”,携全新升级后的“空中出租车”M1载人飞行器亮相展会,更在现场实景搭建了“低空出行起降点”。进博会期间,“御风未来”订单满满,斩获200架的订单,总金额超20亿元。

(图片来源:霍尼韦尔)
外资企业同样为张江的科技之翼注入持续动力。2004年,霍尼韦尔在张江设立中国研发中心,以更好地满足本土客户需求。霍尼韦尔航空航天科技集团亚太区总裁徐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公司长期致力于推进本地化发展,持续以技术赋能中国航空产业成长。通过与中国本土航空公司、航材供应商的深度合作,霍尼韦尔积极参与并推动着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进程。
在张江,产业链环节高度集聚,生态圈日趋完善,在缩短企业间创新链条物理距离的同时,也加速着更多技术转化,让“融合”从技术概念不断升维为更为包容、开放的产业生态。重科创效率、聚生态活力,张江正以实践证明: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将是科技之翼能够持续翱翔的坚实底座。
翼展之下,是全球共享的美好图景。从张江飞向全球的,不仅是前沿的产品与技术,更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创新信念。这双日益强健的科技之翼,正将创新的活力注入全球产业链的更多环节,将发展的成果播撒到世界的更多角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相关知识
从张江出发,向世界展翅:一场创新的全球旅程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活力四射,写在张江科学城开发建设33周年之际
【聚焦】紫荆花:四十年展翅蜕变,新起点再出发
从醴陵到世界,一场盛会如何让“千年醴花”绽放全球
共享共创共生、加速创新转化,2024张江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国际峰会成功举办
周末活动|向地心出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野奢露营
从“科技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新进展述评
《冰雪奇缘:冰纷乐》创新三消手游 开启奇幻旅程
扬州马可波罗花世界景点简介
马可波罗花世界景区门票
网址: 从张江出发,向世界展翅:一场创新的全球旅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81741.html
| 上一篇: 1.“不为人知的角落开满了花.” |
下一篇: 扬大学生为校园角落打上“花花补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