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收获与希望交织。6月26日下午,学校唐丹劳模创新工作室内学术馨香弥漫,来自不同学科的三个教学竞赛团队济济一堂,分享赛事斩获佳绩的喜悦,深入探索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活动合影
思想在碰撞中持续发酵。这场别开生面的经验交流会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年教师参与,相关兄弟院校教师代表也到场观摩学习。三个小时的研讨“干货满满”,既是一面镜子,更是一座桥梁,联通了打磨教学亮点和日常课程实践的纽带,构建起推动教师不断成长的“学习充电站”。
先守匠心 再铸匠艺
“我的教学创新之路,发轫于突破的勇气,更离不开团队的协作。”时光回溯至2007年,回忆起初登讲台的忐忑,唐丹教授感慨万千。一堂课下来,尽管略显羞涩和稚嫩,但她仍一脚深一脚浅地不断改进,全力站稳讲台。2016年,在各学院前辈极力推荐与悉心指导下,唐丹踏上了教学竞赛的舞台。凭借扎实的功底与坚韧的意志,她精心准备12万字的教学设计,将20个授课节段反复锤炼至炉火纯青,最终勇夺四川省青教赛文科组桂冠,并作为省级代表出征全国赛事,取得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四川省在该项比赛中历史性的突破。
唐丹、王亦恩、吉驭嫔在第三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
“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努力且幸运的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系统性反思教学,这段“破茧成蝶”的经历让她认识到多学科团队支撑的宝贵。“这份偶然的幸运,让我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将它转化为一种必然。”构建团队的初心朴素而坚定:“别人拉我一把,我也想拉别人一把。”她决心搭建一个体系化的平台,让任何渴望尝试或改变的教师都能找到专业的指导和温暖的同行者。也正是因为参加竞赛,唐丹结识了同样怀揣教学理想和助人情怀的吉驭嫔、王亦恩、吴昌东等老师,工作室的核心力量由此凝聚。
很快,唐丹教授领衔的“教师学院”名师团队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团队不断突破传统组织边界,汇聚了多位在各自专业领域卓有建树、兼具深厚教学功底与科研实力的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呈现出鲜明的“双跨”特色:纵向上,形成“老中青”三代教师薪火相传的接力格局;横向上,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文理不同领域的智慧。他们以“理念先行、学以致用、主动探索、自我更新”为核心宗旨,在校园内外持续开展培训交流,助力青年教师强化教学技能,其卓越的建设成效获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的高度认可,于2020年被授予“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多维赋能 形成品牌
近年来,唐丹劳模创新工作室坚持营造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致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家园,匠心打造了多个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此次“名师下午茶”就是其中之一。
“名师下午茶”活动
在充满活力的互动空间,资深教师倾囊相授,年轻教师畅谈困惑。得益于多学科背景,工作室成员们提供的指导既有新颖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深入教学内容实质。针对不同学科门类,团队还先后与经济学院、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合作推出“名师进学院”专场,将一大批热爱讲台的灵魂紧密凝聚,成为教学创新的思想熔炉。
“名师进学院”经济学院专场
除了举办具体的沙龙活动,多数时间,这类交流都以一种更为日常的方式展开。对此,青年教师李思琪有着切身的体悟。为了雕琢精品教案,她常常与工作室的前辈们进行即时研讨,或是饭点时分的箸间讨论,或是借助云端的“空中茶室”在线请教。“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微信群,方便老师们与工作室沟通教学问题。“入群无门槛、研讨无流程,只需要你认识我,而我随时愿意帮助你。”唐丹道出了工作室的开放与温暖。
4轮多对一、一对一辅导,3天全程陪同支持,N次资料修改……在工作室成员的帮助下,李思琪历经层层角逐,斩获四川省高校第七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她坦言,这份荣誉的根基深植于团队的鼎力支持。
不仅如此,工作室还在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下孵化了一支闻名校内外的“3H”教学培训队。“3H”寓意“Heart”(热爱)、“Hard”(努力)、“Happy”(快乐),表示大家因热爱教育事业而聚集在一起,努力提升教学技能,并追求快乐教学境界。
为了帮助教师运用更加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来进行课堂教学,唐丹经过八年系统研修,成功取得Facilitator Development Workshop(引导员发展工作坊)培训师资格认证,而工作室成员吴昌东、吉驭嫔、王亦恩等也全部获得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教学技能工作坊)引导员资质。一系列专业资质的获取,使学校成为川内可在全国范围举办ISW和FDW两项国际认证教师发展项目的两所高校之一。据了解,这些价格不菲的培训课程,校内教职工均能免费参加。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开展ISW培训11期、FDW培训1期,不断发挥区域辐射作用,有效搭建教师教学发展平台。
2025年第二期ISW教学技能工作坊活动合影
作为大学物理教学部主任,吉驭嫔一直鼓励身边的同仁们报名ISW培训,将其视为“立竿见影”提升教学实操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少人一开始都是抱着‘摸鱼’的心态来,而最终大家又无不满载而归。” 一次研修如同一场思想盛宴,切实的反馈评估和朋辈激励,让教师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教学技能。过硬的培训质量也使得每期为数不多的名额被一抢而空。“从刚开始的紧张局促,到结业时的意犹未尽,ISW培训带来沉甸甸的收获。融洽、感动和用心,这段经历已深深烙印在我心里。”一位参训教师在微信朋友圈分享道。
2024年5月,工作室在宜宾校区首次举办ISW教学技能工作坊,将培训资源共享给更多教师
修炼“内功” 追求卓越
绣花要得手绵巧,打铁必须自身硬。提起与团队共同奋进的时光,吴昌东选择用“学无止境”四个字来概括。翻开唐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台账,“紧扣前沿、锐意进取”的特点跃然纸上。
工作室成员既是现代教学技术的布道者,也是教学创新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坚持在助力教师发展的同时进行自我提升, 把“金课”建设视为立身之本。经过持续的教学探索,唐丹将名下课程悉数打磨成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一流”。“我们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同学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面对教学改革的澎湃浪潮,她与吴昌东率先尝试混合式教学。开放式的课程设计导致备课量成倍增加,实施初期甚至遭遇学生质疑,有过一段时间“至暗时刻”,但真正学有所得的结果最终让同学们爱上了这样的创意课堂。
此外,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王亦恩、吉驭嫔等也积极运用创新思维不断强化育人实效。她们精研课程学科根基,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夯实学生知识体系,又巧妙地衔接不同专业学子的发展需求,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融入其中,构建起经纬交织的教学脉络。“于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事莫过于教师对教学的热爱,”王亦恩动情地说,“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用心点亮每一盏求知心灯,看着学生阳光快乐地走进教室,并以深厚的学养自信地走向社会,编织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为了更进一步拓展学生科学视野,工作室群策群力,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还特别开通了全校通识课程《科学技术通识与前沿》,深度解读当前热点与行业趋势。这项汇聚集体智慧的探索,恰似一扇眺望科技星空的轩窗,正持续引领莘莘学子叩响创新的大门。
“文理相济,技道同臻。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所需,亦是我们团队使命所系。”通过系统化推进教学创新,工作室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
星火成炬 硕果盈枝
连续数载深耕细作,唐丹劳模创新工作室结出累累硕果,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战线上的一张闪亮名片,成就闪耀教育匠心的时代光芒。
成立以来,工作室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特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唐丹更凭借其卓越的教学能力,成为全国仅九位、四川省唯一同时获得“青教赛”“教创赛”双料一等奖的高校教师。工作室成员坚持团队建设与教学学术协同并进,成功建设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虚拟教研室2个,并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0余项,相关教研成果不仅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等高水平学术平台,更在教育一线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有效指导校内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特等奖)4项、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特等奖)9项、二等奖10项,着力培养了一批教学新秀。
唐丹分享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经验
“教学竞赛本身不是目的,最终一切成果都应该回归课堂,滋养教学园地,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价值闭环。”这几年,唐丹的足迹遍布省内外。至今,她已被30多所高校邀请开展教学技能培训、课程建设指导与教学竞赛辅导,并受邀在全国性及省级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经验分享讲座70余场,覆盖教师上万人次。“教育不是独行者的苦旅,而是照亮彼此的星河征程。”唐丹如此诠释自己的初心。
唐丹应邀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同期论坛做主题报告
在工作室里,年纪最小的王亦恩最能体会这种薪火相传的意义。“正因为团队的传承和托举,我有了躬身教学的定力和‘家’的归属感。唐丹教授是我的榜样,她引领我前行,我也渴望成为后来者的光。” 通过在唐丹劳模创新工作室学习研修,不少新进教师顺利完成了身份转换。他们立足学科特色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从教育新兵到教学骨干的专业化成长:青年教师刘彤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将“大国重器”案例融入理学知识原理,荣获省“青教赛”二等奖、“教创赛”二等奖和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四川赛区特等奖;青年教师于思淼坚持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入课程知识图谱、项目式学习、虚拟仿真和创新试验等多元方法,摘得省“青教赛”三等奖、“教创赛”一等奖等荣誉奖项……
工作室教师参加第七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后合影,至今唐丹已连续担任三届省“青教赛”评委。
2023年,唐丹再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回顾两次摘桂经历,她说:“我用了九年时间站稳讲台,又用了七年时间让出讲台。”一个“让”字,既是将课堂主体交还学生的创新实践,也象征着工作室将聚光灯和成长机会托付给更多教师。“很多时候,证书和奖杯上不会有工作室成员的名字,我们只愿做大家背后的那双手。”唐丹表示。
唐丹、彭必友团队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教育工作部来校调研时,对唐丹劳模创新工作室给予充分肯定;随后,团队成功获评“四川省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其突出的建设经验,吸引了新华网、封面新闻等主流媒体和《中国教工》《四川教工》《四川工人日报》等专业报刊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报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赏。
如今,唐丹劳模创新工作室正以省级虚拟教研室为支点,撬动更广阔的教育创新。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工作室成员们又开始研讨AI教学相关课题,积极探索师-生-机有机融合的智慧课程新形态。这一次,与工作室联系紧密、对人工智能技术更为敏感的青年教师将成为教研主力,加速教育智能化转型的落地步伐。从站稳讲台到站亮讲台,从教学践行者到教育布道者。这支永不停歇的队伍,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建设道路上,正持续书写着“西华”教育工作者的奋进篇章。
相关知识
嵩明生菜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发展困局——嵩明生菜种植脱贫带动项目实地调查
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携手史超齐劳模摄影工作室开展七夕公益婚纱摄影活动——人民政协网
讲述新时代劳模故事
创新在一线|全员岗位创新,看企业如何架桥铺路
劳模风采·江苏省劳动模范|马腾:扎根乡野沃土 书写青春诗行
工人日报客户端丨湖北恩施州总工会创新推出“工会+”服务模式
设计学院教师杨昊和王奇受邀参加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深化产改暨职工创新交流活动
带徒传技育匠心!这个首席技师工作室将迎新突破
压花创新创业工作室
研发创新
网址: 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超赞!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81880.html
| 上一篇: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首届学科建设论坛 |
下一篇: 馨香学术、走进列五——我院胡易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