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么一本书
主角游历世界
造访大人国、小人国等国家
与当地人发生不少趣事
这不是《格列佛游记》
而是百年前
中国人李汝珍写的《镜花缘》
它被鲁迅称为
“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
还与连云港有着深深的联系
11月23日,“江苏文脉大讲堂·13市13讲”走进连云港。本期江苏文脉大讲堂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连云港市图书馆协办。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亦鸣,以《神话之城说“神”话——探秘连云港方言里的城市文化记忆》为主题开讲,带领线上线下的听众,共同开启一段连云港文化之旅。
连云港藏着清代“普通话课本”
连云港被称为神话之城,实际上,连云港的方言,也是另一部有趣的“神话”。
清代,《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在连云港写过一本清代“普通话课本”。这位祖籍北京的才子,不仅是小说家,更是实打实的音韵学家、“普通话推广先行者”。他在连云港生活30多年,写下《李氏音鉴》,让清代海州人学“官话”有了真教材。

李汝珍画像
图源板浦镇李汝珍纪念馆
这背后藏着一段历史:清初,满语是朝廷官僚的用语,满洲高官们听不懂汉语,还要配专门的翻译。康熙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满洲出身官员也逐渐熟悉了汉语。雍正皇帝更是颁行圣谕,推广“正音运动”,要求各地学子改“乡音”为“官话”,命令“八年之外,如生员贡监不能官话者,暂停其乡试,学政不准取送科举;举人不能官话者,暂停其会试,布政使不准起文送部;童生不能官话者,府州县不准取送学政考试”。也就是说,8年内学不好“普通话”,你就别想升学!
海州(今连云港)人想学官话,问题可大了。“在连云港话里,云台山是‘涌台山’,小鸡是‘给’,紫菜(cǎi)汤,还会连续变调,这南北口音差距太大。”杨亦鸣生动的示范引发现场观众共鸣。

李汝珍作为音韵学家的优势,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他生于北京大兴,熟悉母语北京音;又在连云港深耕多年,摸清了海州板浦话的门道。于是在连云港成书的《李氏音鉴》,走了条“接地气”的路子,以北京话音系为基础,又特意收录海州音与北京音的差异。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李氏音鉴》不仅系统记录了18世纪末的北京话音系,也客观上在北京官话区域外,为海州等地的学者和童蒙学习提供了学习北京音系的范本。

杨亦鸣直言,《李氏音鉴》作为清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教材,为北京话在海州地区的传播作出了独特的、开创性的贡献,“李汝珍可以说是清代海属地区推广北京话的先行者。”
《镜花缘》里的“连云港梗”
要说李汝珍最有名的作品,那必须是《镜花缘》。

《镜花缘》共一百回,是部充满神话传说的长篇小说。你绝对想不到,这部小说里满是连云港的“烟火气”。作者李汝珍成书于此,连云港更是书中海量素材的“源头活水”,方言、物产、山川全是实打实的本地印记。
先看方言彩蛋,第八回“都上三板渡上海船”里的“三板”,就是海州人常说的舢板——三块板钉成的三角小船。还有“我看老兄如此讨巧”“只管发棱(楞)”,以及至今连云港人仍在说的“倭瓜(南瓜)”“斤重”,甚至“钝口拙腮”(今作“拙口钝腮”),全是地道海州话。
物产方面,云台山葛粉直接“C位出道”。书中第九十一回写解酒妙方,作者借潘丽春之口直言:“葛根最解酒毒,葛粉尤妙……惟有海州云台山所产最佳。”连云港云台山盛产葛粉,尤其是南云台山北坡的最好。《镜花缘》中还特别写,想买地道云台山葛根粉,最好去找当地的僧道,显然李汝珍肯定专门买过。

今天的云台山景区风光
图源云台山景区
连云港的山川形胜也被李汝珍记录下来。第八回写主角看到“观于海者难为水”的美景,原型就在海州湾北侧岸线。那块“难为水”碑刻从明末留存至今,现在位于日照县与赣榆县之间的海岸上。涨潮时没入海水,落潮时才显现在礁石上,是个很有特色的打卡点。
从随口说的方言到解酒的葛粉,再到海边的碑刻……杨亦鸣说,《镜花缘》里的连云港元素还有很多。下次读这部奇书,不妨找找这些藏在文字里的“连云港梗”,是不是瞬间觉得古典名著亲切多了?
用音韵学断百年公案
本次讲座中,杨亦鸣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镜花缘》到底是不是李汝珍写的?
“这本书的著作权曾是一桩学术公案。”杨亦鸣介绍,胡适先生《〈镜花缘〉的引论》(1923)考证出作者是李汝珍,但吴鲁星先生在《文学者逸事》中(1924)首倡“许乔林说”,后又在《镜花缘的考证》中论证为许乔林和许桂林。争论各方,各执一端,莫衷一是。

杨亦鸣表示,在依照文献记载或街巷传说难以定论的情况下,可以依照《镜花缘》与《李氏音鉴》之间的音韵学联系“破局”。首先通过对比《音鉴》与许桂林所著《许氏说音》,廓清了李汝珍和许桂林的《音鉴》作者之争。
然后依据《音鉴》与《镜花缘》所记载的共同的语音系统、反切特点、和韵学思想一一分析,如破案般抽丝剥茧,彻底揭开了这桩“公案”。杨亦鸣说:“我们从音韵学角度来断明这桩百年公案,《镜花缘》著作权确实属于李汝珍。”

深入浅出的讲堂内容,让现场听众受益良多。连云港镜花缘研究会会长徐习军表示,这次他也算是“追星”成功,“杨老师的讲座抓住了在地化,既是学术成果的宣讲,又是文化的普及,很接地气。对于今天来的很多连云港读者都受益匪浅。”
江苏海洋大学学生陈家瑞表示,杨老师在讲座中,从语言发展和神话产生这两个方向,为我们描绘出连云港的历史发展脉络。并通过对连云港方言的模仿,生动的展现了历史变迁在民俗文化中留下的痕迹。“作为一名江苏海洋大学的大学生,听完杨教授的讲座,我认识到了脚下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深深地感受到,把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扫码回看直播↓↓↓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张文颖 白雁 胡玉梅
图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钱念秋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钱念秋
相关知识
江苏文脉大讲堂 | 连云港方言充满热梗和彩蛋
江苏连云港特产
江苏连云港黄瓜种子如何种植
皇室异宝: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十大江苏连云港土特产盘点 最受欢迎的连云港特产十大排行
江苏连云港奶油口味草莓苗种植和浇水,四季红花草莓苗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
世界上最昂贵的蛋 法贝热彩蛋的浪漫经典
法贝热彩蛋:来自沙皇的复活节礼物
连云港十大名菜 连云港特色菜有哪些 连云港经典名菜都吃过吗
网址: 江苏文脉大讲堂 | 连云港方言充满热梗和彩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82787.html
| 上一篇: 连云港花船 |
下一篇: 春天去哪儿看花?江苏13市赏花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