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西区的萨沃伊剧院近期因《帕丁顿熊》音乐剧上演而备受关注。
这只自1958年诞生的小熊,从秘鲁漂流至伦敦,已成为英国文化中一个亲切的象征,如今它走出书页与银幕,登上舞台载歌载舞,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当前英国社会正就难民政策展开讨论,而帕丁顿作为一只带着“请照顾这只熊”牌子、乘船抵达的“小移民”,在今日的法规环境下可能难以获得合法身份。
制作团队耗时九年完成本剧,导演卢克·谢泼德曾执导《与朱丽叶》,音乐创作由Mcfly乐队主唱汤姆·弗莱屈担当,造型设计塔赫拉·扎法尔也曾参与《星球大战》等项目,团队致力于打造一部情感真挚的舞台作品。

舞台上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帕丁顿“活”起来,剧组放弃CG特效,选择由特型演员穿戴定制服装进行表演,1.2米高的熊装内藏一名演员,另一人则远程控制熊的面部表情,包括鼻子动作与眼神变化。
与电影中修长的形象不同,舞台版帕丁顿体型更圆润,更贴近原著插画中的玩具熊造型,《卫报》评价其为“部分玩具、部分生命、部分科技、部分魔法”的融合体,这种设计赢得观众认可,该剧在Show Score评分平台上获得99%的高分。

评论认为该剧成功平衡了家庭娱乐与艺术深度,既有活力群舞,也有细腻情感描写,第一幕结尾的《伦敦的节奏》与第二幕开场的《橘子酱》,旋律优美令人难忘。
帕丁顿熊能持续获得英国人喜爱,与其故事中“接纳与归属”的主题密切相关,作者迈克尔·邦德创作时,借鉴了二战後英国接收犹太儿童的历史,如今这个故事意外地与当代移民议题形成呼应。

研究者指出,帕丁顿被接纳不仅因为可爱,更因它学习英国礼仪、喜欢喝茶、逐步适应本地生活,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那种“理想移民”形象:善良、可融入、最终成为社群一份子。
创作团队有意强化这一内涵,造型师透露,他们在熊的脚掌缝上“秘鲁制造”标签,虽然观众看不见,但团队知道其存在,多位主创来自移民家庭,饰演帕丁顿的南亚裔演员阿尔蒂·沙阿表示,这次演出对她儿子而言是一种激励。

帕丁顿的故事提醒我们,善意能够跨越文化隔阂,音乐剧通过歌舞,将这种温暖的力量传递给现场观众。
看了这部剧的报道,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从童书到电影再到音乐剧,帕丁顿是刻在DNA里的温暖!看到主创花了九年时间,连熊的表情都远程操控,这匠心精神活该它票卖光啊!”
“Show Score上99%的评分说明了一切,已经迫不及待想听听Mcfly主写的那首《橘子酱》了!”
“一边满大街都是帕丁顿的周边,剧院里唱着欢迎的歌曲;一边又在收紧难民政策,想想看,如果今天的帕丁顿坐着小船来,别说被布朗先生收养了,怕是直接就被遣返了,这对比太讽刺了。”
“帕丁顿之所以能被接受,不只是因为它可爱,更是因为它最终‘变成了英国人’,这其实提出了一个难题:我们喜欢的,究竟是那个真实的、带着自己文化背景的‘他者’,还是一个最终会被我们同化的‘理想模板’?”
“这个‘秘鲁制造’的彩蛋真是温柔又有力,它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根在哪里,艺术的力量就在这些细节里。”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欢迎一个“完美”的帕丁顿,还是也应该有勇气接纳那些可能不那么“完美”、但同样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