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花生是什么
水花生,学名空心莲子草,又被称作喜旱莲子草、革命草、水蕹菜等 。它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是苋科莲子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20 世纪 30 年代,侵华日军为解决军马饲料问题,将其引入中国上海。起初,它在上海郊区作为马饲料进行栽培。到了 50 年代,江浙沪地区的农民发现其具有一定的饲用价值,便将其推广为青饲料。此后,水花生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迅速在我国南方地区蔓延,并逐渐向北方扩散。
水花生茎基部匍匐,上部上升,管状,具分枝,幼茎及叶腋有白色或锈色柔毛,茎老时无毛,仅在两侧纵沟内保留。叶片对生,矩圆形、矩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或圆钝,具短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无毛或上面有贴生毛及缘毛,下面有颗粒状突起;叶柄长 3-10 毫米,无毛或微有柔毛。其花密生,成具总花梗的头状花序,单生在叶腋,球形,直径 8-15 毫米;苞片及小苞片白色,顶端渐尖;花被片矩圆形,白色,光亮,无毛,顶端急尖,背部侧扁;雄蕊花丝长 5-6 毫米,基部连合成杯状;退化雄蕊矩圆状条形,和雄蕊约等长,顶端裂成窄条;子房倒卵形,具短柄,背面侧扁,顶端圆形。果实为胞果,卵状球形,直径约 4 毫米,暗褐色,具不规则突起,不开裂,种子一粒。
水花生的食用价值

水花生其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吃法多样,能炒菜、凉拌、蒸菜 。小时候,外婆就常做凉拌水花生,她会把采摘回来的嫩茎叶洗净,在沸水中烫一下,接着用清水漂洗,再切成段,加入蒜末、醋、生抽、香油等调料拌匀,吃起来口感清脆爽口。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道菜是餐桌上的美味。也有人将水花生与鸡蛋一起炒制,水花生的清香融入鸡蛋中,别有一番风味。
从营养角度看,水花生富含蛋白质、脂肪、黄酮类物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铁、锌等矿物质 。蛋白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功效;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从中医角度来讲,水花生还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对上火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症状,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
不过,食用水花生时要适量。因其含有一定量的脂肪,过量食用易使脂肪在体内堆积,引发肥胖 。同时,过量摄入还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此外,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水花生,可能会吸收有害物质,食用前一定要确保彻底清洗干净,避免食用被污染或变质的水花生,以防食物中毒 。
水花生作为饲料的优势
水花生在饲料领域曾备受青睐,具有诸多显著优势 。其生长速度快得惊人,在适宜环境下,短短几天就能长出一大截。相关数据显示,在温度、光照、水分等条件适宜时,水花生每天的生长长度可达 2-3 厘米,理论上每两天生物量就能翻一番。而且产量极高,每公顷水面年产量可达 375 吨,这意味着在有限的养殖空间内,能收获大量的饲料,极大地满足了家畜的喂养需求。
水花生的种植管理也相对粗放,对土壤、水质要求不高,无论是贫瘠的土壤,还是轻度污染的水域,它都能顽强生长。病虫害少,不需要频繁喷洒农药,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减少了农药残留对家畜和环境的危害。
正因如此,上世纪 50 年代,水花生作为牛、猪、羊等家畜的饲料,在南方多地被大力推广。很多养殖户反馈,用其喂养家畜,不仅成本降低,家畜的生长速度也较为可观 。
水花生泛滥现状
如今,水花生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一大威胁,在多地泛滥成灾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水花生在我国南方省份的分布面积已超过数百万公顷,并且仍呈扩散趋势。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情况尤为严重。在江苏的一些湖泊,如太湖、洪泽湖,水花生大量繁殖,覆盖了大片湖面,使得湖水流动性变差,水质恶化。
水花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多方面的 。在水域中,它疯狂生长,迅速覆盖水面,阻挡阳光照射,导致水下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量死亡。同时,水花生的生长消耗大量氧气,使得水中含氧量急剧下降,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在陆地上,水花生的根系发达,能迅速蔓延,与本土植物争夺阳光、水分和养分,挤压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珍稀植物甚至因水花生的泛滥而濒临灭绝。
水花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它常生长在农田周边,与农作物争夺养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在水稻田、玉米地、蔬菜大棚等地,都能看到水花生的身影。在一些水稻种植区,水花生的生长使得水稻的产量减少了 20% - 30%。此外,水花生还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农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清除工作。
渔业方面,水花生的泛滥同样带来了巨大损失 。在一些鱼塘、水库,水花生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鱼类大量死亡。渔民们不仅要承受鱼群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还要花费额外的资金清理水花生,以恢复渔业生产环境。
水花生泛滥成灾的原因
强大的繁殖能力
水花生的繁殖能力堪称恐怖,它既能进行有性繁殖,又能通过无性繁殖迅速扩散 。在有性繁殖方面,水花生能产生大量种子,这些种子体积虽小,却数量惊人。据统计,一株水花生在适宜条件下,一个生长季可产生数千粒种子。而且,这些种子具有较强的休眠特性,即便在不利环境中,也能长时间保持活力,等待合适时机萌发。

无性繁殖更是水花生的 “拿手好戏” 。它的茎段、匍匐茎、根茎等都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只需一小段茎,一旦接触到适宜的土壤或水体,就能迅速生根发芽,成长为新的植株。在野外,农民们常常发现,即便将水花生连根拔起,丢在一旁,若不及时清理,其茎段在雨后便能重新焕发生机。水花生的匍匐茎能在地面迅速蔓延,节节生根,不断拓展领地。在一些水域,水花生的根茎在水底纵横交错,形成庞大的网络,为其繁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后备军” 。
广泛的环境适应性
水花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令人惊叹,它是水陆两栖的 “高手” 。在水域环境中,无论是池塘、河流、湖泊,还是水田,它都能茁壮成长。它的茎中空,有助于在水中漂浮和通气,使其能在不同深度的水域扎根生长。在一些流速缓慢的河流中,水花生顺着水流方向大量繁殖,形成一片片绿色的 “漂浮地毯”。在陆地上,水花生同样能适应多种土壤条件,从肥沃的农田到贫瘠的荒地,从酸性土壤到碱性土壤,它都能顽强生存 。在路边、田埂、山坡等地,都能看到水花生的身影。它耐干旱的能力也较强,在短暂缺水的情况下,能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维持生命活动,一旦获得水分,便又能迅速恢复生长。
此外,水花生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较广 。在炎热的夏季,即便气温高达 35℃以上,它依然能保持旺盛的生长态势;在寒冷的冬季,当温度降至 0℃左右时,其地上部分可能会枯萎,但地下根茎却能在土壤中安然越冬,待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又会重新发芽生长。
缺乏自然天敌
在南美洲的原产地,水花生有多种自然天敌制约其生长,如一些特定的昆虫、病菌等 。这些天敌与水花生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关系。然而,水花生被引入我国后,这些自然天敌并未随之而来,使得它在新环境中如同 “脱缰的野马”,失去了有效的制衡 。
在我国的生态系统中,本土的昆虫、动物等对水花生并不 “感冒”,很少将其作为食物来源。虽然草鱼等少数水生动物在食物匮乏时会食用水花生,但这远远不足以抑制其泛滥的趋势。而且,水花生的茎叶含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对一些动物具有潜在的毒性,进一步降低了其被动物取食的可能性 。
人为因素的助推
早期,人们对水花生的认识不足,只看到其作为饲料和绿肥的价值,便大力推广种植 。上世纪 50 年代,为解决家畜饲料短缺问题,我国南方多地积极引进水花生,并鼓励农民广泛种植。在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的情况下,水花生迅速从农田、养殖场扩散到周边的自然环境中 。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花生作为饲料的地位逐渐下降,人们对其管理也变得松懈 。许多原本种植水花生的地方被荒废,水花生无人打理,开始肆意生长。在一些河道、湖泊的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清理措施,水花生的残体被遗留在水中,成为新的繁殖源,进一步加剧了其泛滥 。
水花生泛滥带来的危害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水花生的泛滥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全方位的。在水域中,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 “幕布”,迅速覆盖水面,阻挡阳光穿透,使得水下的藻类、水草等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在水花生大量繁殖的水域,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可降低 70% - 80%,导致许多水下植物因无法制造足够的养分而死亡。同时,水花生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氧气,其呼吸作用使得水中含氧量急剧下降,鱼类、虾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面临生存危机,大量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些河流、湖泊中,因水花生泛滥导致的鱼类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陆地上,水花生的根系如同一张紧密的大网,在土壤中纵横交错,疯狂地与本土植物争夺阳光、水分和养分 。它的根系极为发达,能深入土壤深处,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使得周边本土植物因缺水少肥而生长不良。在一些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中,原本丰富多样的本土植物群落,因水花生的入侵,物种数量大幅减少,一些珍稀植物甚至濒临灭绝。水花生的蔓延还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环境变化,生态系统更容易崩溃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花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谓是 “雪上加霜”。它常常在农田周边、田埂、沟渠等地肆意生长,与农作物展开激烈的资源争夺战 。在水稻田中,水花生与水稻争夺阳光、水分和肥料,使得水稻生长受阻,分蘖减少,穗粒数降低,从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据统计,在水花生严重泛滥的水稻种植区,水稻产量可减少 20% - 40%。在玉米地,水花生的存在影响了玉米的通风透光,使得玉米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增加,玉米的品质和产量也受到明显影响。
水花生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农民为了清除农田里的水花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人工除草不仅耗费体力,而且效率低下,每人每天只能清理少量的农田面积。若使用除草剂等化学药剂,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花生的生长,但这不仅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长期使用化学药剂除草,还可能导致水花生产生抗药性,使得后续的防治工作更加困难 。
对水域环境的危害
在水域环境方面,水花生的泛滥引发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它在水面上形成厚厚的覆盖层,阻碍了水体与空气的气体交换,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质恶化 。水体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溶解氧含量低于一定水平时,水生生物会出现呼吸困难、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的情况。在一些水花生大量繁殖的池塘、湖泊,水体变得浑浊发臭,水面上漂浮着死鱼、死虾等水生生物的尸体,严重影响了水域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水花生的大量繁殖还会影响水流速度和河道行洪能力 。在河道中,水花生的茎、叶相互交织,形成密集的 “植物屏障”,阻碍了水流的正常流动,使得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淤积加重。这不仅增加了河道清理和维护的成本,还在洪水季节对行洪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一旦遭遇强降雨,水流因受到水花生的阻挡无法及时排泄,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
应对水花生泛滥的措施

面对水花生泛滥带来的严峻挑战,人们积极探索并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力求遏制其蔓延态势,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
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最直接的办法,主要包括人工打捞和铲除 。在水花生生长面积较小的水域,如一些小型池塘、沟渠,人工打捞能在短期内迅速减少水花生的数量。工作人员会乘坐小船,用特制的工具将水花生连根拔起,然后集中处理。在陆地上,对于农田周边、路边的水花生,农民们会用锄头、铲子等工具进行铲除。
然而,人工防治的缺点也很明显。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效率较低。以一个面积为 10 公顷的湖泊为例,若要彻底清理其中的水花生,每天安排 20 人进行打捞,至少需要 1 个月时间,且人工成本高昂。此外,人工防治难以做到完全清除,水花生的残体若未清理干净,很容易再次繁殖,导致泛滥问题反复出现 。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依靠除草剂来控制水花生的生长 。常见的除草剂有草甘膦、氯氟吡氧乙酸、滴酸・草甘膦等 。草甘膦能抑制水花生体内的酶活性,阻碍其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植株死亡;氯氟吡氧乙酸则通过破坏水花生的细胞分裂,使其生长受阻。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大面积的水花生泛滥区域,如一些大型湖泊、河道,可使用无人机或大型喷雾设备喷洒除草剂,能快速覆盖目标区域,有效控制水花生的生长。
但使用除草剂时需格外谨慎。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对周边的农作物、水生生物和土壤环境造成污染。不同的除草剂对水花生的防治效果和适用场景有所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还可能导致水花生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 。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水花生的天敌来控制其生长,具有环保、可持续的特点 。叶甲虫是水花生的主要天敌之一,它专门以水花生的叶片为食。当叶甲虫大量繁殖时,能迅速啃食水花生的叶片,使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抑制水花生的生长和繁殖。在一些地区,通过人工释放叶甲虫,成功控制了水花生的泛滥。草鱼在食物匮乏时也会大量食用水花生,在一些鱼塘、水库中,合理投放草鱼,既能控制水花生的生长,又能增加渔业收益 。
不过,生物防治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叶甲虫的繁殖和生存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寒冷的冬季,叶甲虫可能难以存活,需要人工进行保护和繁育。而且,引入外来生物进行防治时,若不加以严格监测和管理,可能会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
总结

水花生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尽管它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饲料优势,但因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广泛的环境适应性、缺乏自然天敌以及人为因素的助推,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水域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 。
为了有效遏制水花生的蔓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人工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外来物种入侵危害的认识,共同守护我们的生态家园。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希望通过大家的行动,能减少水花生等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