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五新”护茶,效果更佳!专家点赞湖南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成果

“五新”护茶,效果更佳!专家点赞湖南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成果

  5月4日,省农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省茶叶研究所王沅江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进行了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成果针对湖南茶树主要病虫害危害严重、绿色防控技术缺乏等问题,构建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开展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该技术有哪些创新?示范推广效果如何?5月9日,王沅江研究员进行了权威解答。

  

  湖南省茶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岗位科学家、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王沅江

  

  发展困境

  茶叶质量安全存隐患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8年,我省茶园面积250万余亩,2018年新发展茶园面积达到19万亩。“前期由于我省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缺乏,系统集成体系不健全,技术示范推广普及率低等系列问题,影响到茶叶产品安全质量,所以需要加快湖南绿色防控、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王沅江告诉记者。

  他介绍说,长期粗放型生产造成茶园生态组分简单,从而加重病虫害危害。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发展的滞后,使茶园病虫害防治多依赖化学农药,茶叶农残时有超标。“据粗略统计,全省茶园年平均使用农药防治5.5~6次,化学农药平均折纯使用量约为400克/亩,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态势始终严峻,茶叶也是我省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农药残留一直是困扰出口量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开展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很有必要。”

  创新之一

  摸清病虫习性,精准“打击”

  

  据记者了解,王沅江研究团队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查明了危害湖南茶树的病虫害有67种,明确了茶角胸叶甲等8种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

  什么是分子生物学和常规技术?王沅江介绍道,针对常见病虫害一般可以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等特征去鉴别,但随着新防治手段的利用,分子生物学对害虫的种类鉴别非常重要。“比如茶树害虫病毒的利用。原来同样叫茶尺蠖的害虫,将中国茶业研究所的害虫病毒防治湖南的茶尺蠖就没有效果。这两种茶尺蠖有区别,但外形上基本一样,这就需要采取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

  茶毛虫、灰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角胸叶甲、茶丽纹象甲、茶白星病、茶炭疽病、茶饼病等是我省主要发生的8种病虫害,前5种是害虫,后3种为病害。

  王沅江介绍了它们的发生规律,茶毛虫一年发生3代,首先在叶背聚集取食,后全园分散;灰茶尺蠖在我省一年发生6~7代,时间从4~11月均有发生,严重时可吃光茶树,4~5月发生的第一、二代有明显的发虫中心,是防治的关键时期;茶小绿叶蝉取食幼嫩芽叶汁液,导致茶芽不发,一年发生约10代,5~6月和8~10两个高峰期发生量大,是防治的主要时期;茶角胸叶甲在5~6月取食茶树叶片,导致大量孔洞,其它时间均在土中生活;茶丽纹象甲发生与茶角胸叶甲相似。

  

  性诱杀灰茶尺蠖。(受访者供图)

  茶白星病是高山茶园发生的病害,4~5月是发病高峰;茶饼病是目前武陵山区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一般3~5月和9~10月是发病高峰;茶炭疽病各产茶区均有发生,5~6月和8~9月发生较重。

  

  创新之二

  球孢白僵菌+黄板,多虫态并治茶角胸叶甲

  据记者了解,茶角胸叶甲以前主要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也有厂家推荐使用白僵菌,但是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难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很多茶园是有机茶园,需要采用非化学防控手段,我们试验摸索球孢白僵菌+黄板进行多虫态防控。”王沅江说。

  王沅江介绍道,在成虫出土前(幼虫、蛹)和成虫大量出土时喷施白僵菌2次;同时在成虫始盛期前一周在茶蓬下悬挂黄板,悬挂方式为棋盘式放置,密度每10米放置一块,即于3月底在土壤中喷施白僵菌,4月底再悬挂黄板并喷施白僵菌。经调查,可有效降低茶角胸叶甲基数,叶片孔洞可减少69.7%。

  

  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

  王沅江告诉记者,该防控技术有3个优势:防效好;非化学防治,无农残风险;采用真菌农药,可在田间自然繁殖传播,延长防效。“茶农采用该技术从单次成本来说,比化学农药稍高,但避免了农残风险,保护了环境,可延长防效。”

  创新之三

  叶蝉伤茶,蜘蛛在后

  

  据记者了解,王沅江研究团队在茶园蜘蛛种群与茶小绿叶蝉生态位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茶园蜘蛛优势种群及蜘蛛捕食效果,首创“保蛛治蝉”绿色防控技术。

  王沅江告诉记者,“保蛛治蝉”就是采取茶园覆盖等措施,不施用或少施用化学农药,充分发挥茶园天敌蜘蛛的优势来控制茶小绿叶蝉。经调查,白斑猎蛛、花腹纽蛛、警戒蝇豹、褶管巢蛛等4种蜘蛛,对叶蝉的控制作用明显。

  同时,在田间应用效果上,保蛛治蝉区茶园比常规化防区茶园的施药次数,由原来6~7次减少到1次,茶园蜘蛛比常规化防区多34.61%,而叶蝉数量比常规化防区减少37%~48%。保蛛治蝉区在叶蝉为害高峰前期和后期的被害指数都低于常规喷药区。

  

  创新之四

  精修茶树,防病有益

  茶白星病在我省普遍发生,主要在高山区发生重,主要危害嫩梢芽叶,造成茶味极苦,影响产量和品质。王沅江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茶园修剪可有效防控茶白星病。

  王沅江告诉记者,海拔、茶树品种、树龄及种植密度,影响着茶白星病的发生轻重。“经调查研究,茶白星病发病率与茶区的海拔高度正相关,密植茶园比标准茶园发病重,老茶园比良种茶园发病重,茶园修剪是生态防控茶白星病的有效农艺措施。”

  创新之五

  集结绿植,抵御“外敌”

  

  王沅江研究团队以创建出的“趋避植物+显花植物+储蓄植物+遮阴乔木”生态调控技术为基础,结合理化诱控、免疫调控、生物防控和绿色农药,构建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有效控制茶园病虫为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王沅江指出,茶农在茶园建设过程中,栽种遮阴乔木树种如桂花树、景叶白兰、杉树、杜英、紫薇等;杜鹃花、格桑花等显花植物;油肥1号、茶肥1号等储蓄植物;趋避植物如迷迭香、除虫菊等,有利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白板诱杀茶角胸叶甲成虫。

  他表示,经虫情监测,生态调控示范茶园茶角胸叶甲、茶毛虫等病虫害在数据采集期间未发生,灰茶尺蠖、茶小绿叶蝉均有发现。“2017年7月,灰茶尺蠖每米茶行幼虫平均数达到10头,达到防治指标。但是,采取植物源农药苦参碱防治,均未达到防治指标。因此,生态调控技术减药效果明显。”

  

  发展前景

  未来效益可期

  记者了解到,2013~2018年,我省在安化、石门、长沙、桂东、资兴、新化、保靖、耒阳、汝城、炎陵、茶陵等19个示范县推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全省先后建立了153个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区。全省共培训了57100人次。

  “经过6年的示范推广,绿色防控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3大效益很明显。”王沅江告诉记者,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联合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在全省主产茶区建立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分别为54120亩、41860亩和31250亩,带动推广应用面积分别为43万亩、61.5万亩和76.76万亩。通过对绿色防控区与常规防治区调查比较,绿色防控区域较非示范区域平均每亩茶园新增销售额4843元、节本增效676元,3年累计新增销售额超过94.5亿元、节本增效超过12亿元。

  

  位于湘丰茶业集团的生态调控茶园。

  同时,茶园示范区通过推广生态调控措施,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提高,以捕食性为主的害虫天敌大幅增加。茶叶农残减少,示范区茶叶产品多次随机抽样检测,无一例农药残留超标,符合有机、绿色食品标准。

  王沅江也坦言,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如何筛选出更好效果的植物源农药,如何提高微生物农药防效,如何培养茶园天敌进行田间释放等问题,都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相关知识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doc 免费在线阅读
漳平:强化绿色防控技术提升水仙茶品质
茶叶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方案!
绿色防控:巧用生态平衡的力量
守住干净茶 !2020年全省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第二次片区培训会在思南召开
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及对策
茶香贵州|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 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省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观摩培训会在紫云县召开
宜昌茶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茶园变花海——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开发与应用

网址: “五新”护茶,效果更佳!专家点赞湖南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成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897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揭秘茶园守护者之战:茶叶病虫害种
下一篇: 金秀县农业农村局2021年病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