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广南县茶叶产业是当地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排在全省主产茶县行列,先后列为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母本园建设基地县”、“第一批高产优质茶园建设基地县”,同时县委、政府把茶叶产业列入全县五大产业之一,使我县茶叶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富民富县中显出它的重要地位,而茶树病虫害的防与治又是提高茶叶品质内在需要,更是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发展广南茶叶产业,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有效控制病虫害漫延,为广南县茶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提供依据作出参考。
关键词:广南县 茶叶产业 病虫害 防治措施
一、广南县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
2011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38.5万亩,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和2个农场,茶叶产业涉及60个村委会465个自然村36410户农户17.2万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底圩、坝美、莲城、者兔、者太、旧莫、杨柳井、八宝等8个乡镇和国营石山农场,这八个重点产茶乡镇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占全县的90%以上。广南县现种植的茶树品种有云南大叶茶群体种、底圩白毫茶群体种、云抗10号、福云6号、福鼎大毫、佛香茶、水灵1号、雪芽100号、云抗14号等10多个品种。2011年末全县茶叶总产量为6456吨,农业总产值达1.9亿元。
二、广南县茶树常见病虫害发生的基本情况
(一)常见虫害及发生规律
1.茶黑毒蛾 茶黑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幼虫群集叶背取食茶叶成半透膜枯斑,以后取食叶片成缺口。喜食嫩叶,严重时可将老叶、嫩梢全部啃光。发生规律:多数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卵块在茶树叶背越冬。各代幼虫发生期大致是:4月上旬至5月中旬,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虫产卵在茶丛下枯叶或土隙间结茧化蛹。
2、茶毛虫 茶毛虫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属鳞翅目毒蛾科。主要为害茶叶,还可为害油茶、柑桔等,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发生严重时茶树叶片取食殆尽。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约28毫米。雌蛾稍大,体翅黄褐色;雄蛾稍小,黑褐色。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一般以春、秋两季发生重。幼虫老熟后在茶丛根际落叶土表下结茧化蛹。
3、茶蓑蛾 蓑蛾类均属鳞翅目蓑蛾科。种类很多。幼龄幼虫咬食叶片下表皮,留下半透膜斑块,成长以后咬食叶片呈不规则形缺口、孔洞。严重发生时常将叶片咬食得残缺不齐,甚至啃食树皮,造成枯枝死树。是茶园、果园和其他树木的一类重要害虫。形态特征:茶蓑蛾雄成虫体长约13毫米,翅展约25毫米,深褐色。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2代,各地不尽相同。一般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第二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5月下旬开始化蛹。两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6月上旬至9月上旬,9月上旬翌年5月。11月以后,幼虫陆续将护囊封闭悬于枝叶上越冬。
4、假小绿叶蝉 假小绿叶蝉在茶园有很多种类,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树嫩梢芽叶汁液为害。受害芽叶叶缘泛黄,叶脉变红,进而叶缘叶尖萎缩焦枯,生长停滞,芽叶脱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形态特征:假眼小绿叶蝉成虫体长约3.5毫米,包括翅长约3.8毫米。全体黄绿色。发生规律:各地年发生代数不一,以成虫在茶丛下老叶或茶园杂草上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并陆续产卵,4月下旬出现第1代若虫,以后虫态混杂,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全年以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10至11月出现两次发生高峰。时晴时雨、雨量不大、气温适宜时最有利其发生。成、若虫怕阳光直射,多栖息在嫩叶背面为害。成虫产卵在嫩梢表皮组织内。
5、茶黄蓟马 为害茶、芒果、葡萄、草莓、花生。成、若虫均以锉吸式口器锉吸梢嫩叶汁液。受害叶片叶背主脉两则出现两条至多条红褐色纵痕,叶面相应作条状微凸。严重时叶背一片褐纹,叶面无光泽,后期芽叶萎缩,叶片僵脆并略向上纵卷。叶柄、嫩茎乃至老叶亦可受害,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品质和茶树生长。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0.9毫米,黄色。若虫小而细长,初为乳白色,后转黄色。发生规律:一年发生多代,生长季节一般10多天即可完成一代。广南地区除冬季外都有发生,特别当雨季过去,旱季到来,虫口数量渐增,全年以8-10月间为害最重。成虫活泼,善于爬行和近距离飞行,平时多在叶背活动。由于茶黄蓟马适宜于干旱条件下发生,故一般苗圃、幼龄茶园和新茶园受害重。
(二)、茶树常见病害及发生规律
1、茶饼病:茶饼病为我国山区茶园一种重要的病害,分布较广,尤以高山茶区发生严重,广南地区时有发生。该病为害新梢、嫩叶,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症状:茶饼病在嫩叶上,最初为淡黄色或淡红色透明小点,逐渐扩大后呈圆形病斑,淡黄褐色或红褐色,病斑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呈饼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以后粉末消失,病斑逐渐萎缩呈褐色溃疡状枯斑。叶片边缘或主脉感病后,病叶常扭曲畸形。嫩梢、叶柄感病后则表现肿胀,并易从被害部折断,叶片脱落,新梢嫩芽枯死。病原:病菌是担子菌亚门外担菌属真菌引起。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活的病组织中越冬第二春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担孢子,随风雨进行传播,侵入新梢嫩叶,形成新病斑。担孢子成熟后不断进行再侵染,造成病害的流行。病害都为低温高湿性病害,在温度低、日照少、多雾的山区茶园发生重。
2.茶芽枯病 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症状:主要为害春茶一芽1至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病健边缘明显。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上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并扭曲。病原:本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真菌引起。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次年春茶萌芽期,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风雨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2—3天形成新病斑;春茶期气温在15—20℃,湿度大时,病害发展受抑制,在发病期,病菌可不断进行再侵染,造成春茶损失严重,凡早春萌芽期遭受寒流侵袭的茶树易感芽枯病。该病以发芽早的品种感病重,发芽迟的品种发病较轻。
3.茶白星病 主要在高山茶区发生严重。为害嫩梢芽叶,造成成茶味极苦,影响产量和品质。症状:在嫩叶上产生圆形小病斑,中央凹陷,初为红褐色,边缘紫褐色,后期呈灰白色并散生细小的黑粒点。病斑直径0.5—2.0毫米。病斑多时可互相愈合为较大病斑,并使叶片扭曲呈畸形。叶柄和嫩茎上病斑呈暗褐色,后变灰白色,病斑多时可使叶片脱落,嫩梢枯死。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早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嫩梢芽叶,2—5天后即产生新病斑,进而产生分生孢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易造成病害流行。每年4—5月发生最重。高山茶区阴湿多雾最适于病害发生。
4.茶圆赤星病 茶圆赤星病在全国各产茶省有分布,高山和低地丘陵茶园都可发生。病树常表现生长不良,芽叶细小,树势衰弱。病叶制成干茶滋味苦涩,对品质影响较大。症状:该病可为害新梢、嫩叶和成叶。叶上最初为浅红褐色小点,扩展后为圆形病斑,直径0.8—3.5毫米,中央凹陷,边缘有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表面干燥时可产生黑色小点即病原的分生孢子梗丛,潮湿时则产生灰色霉层。后期病部颜色较白星病的为深。叶上病斑多时可愈合形成不规则形斑。新梢、叶柄受害,症状同叶部病斑,但严重时新梢萎缩,叶片脱落。发生规律:以菌丝体或孢子座组织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次春在低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风雨进行传播,侵染新梢嫩叶后产生新病斑。,以后分生孢子可不断地进行再侵染。在夏、秋多雨季节病害盛发。茶园管理粗放,肥料不足,采摘过度。树势衰弱的茶园发病重。
5、茶轮斑病 该病是茶园常见病害,被害叶片大量脱落,并引起枯梢,致使树势衰弱,产量下降。初期病斑黄褐色,扩展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后期中央为灰白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并产生浓黑色小粒点。嫩梢发病变黑枯死,向下扩展引起枯枝。发生规律: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在适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从叶片伤口或表皮侵入,经7—14天,新病斑形成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条件适于发病,夏秋茶发生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茶园湿度大时发病重。强采、机采、修剪及虫害严重的茶园,因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发病也重。
三、茶树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适时的辅以化学防治,并利用茶园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农药控制茶园病虫害。
(1)保护茶园生物群落结构,维持茶园生态平衡
部分茶园(如杨柳井的周根茶场部分园区,底基公路旁的部分园区)应退茶还林,调整茶园布局,使之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病虫和杂草孳生、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茶园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2)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加强茶园栽培管理
在秋冬季节,适时施用厩肥、沤肥、堆肥、饼肥等有机肥作为基肥,以养护土壤,培育壮树。在采茶季节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蓑蛾、茶黑毒蛾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危害;恶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对有虫芽叶要注意重采、强采,如遇春暖早,要提早开园采摘,夏秋季节尽量少留叶采摘。秋季如果害虫多,适当推迟封园。在农闲季节可适当中耕,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调节茶园小区候,改善生态环境。
(3)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
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园周围多种植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茶果间作,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均可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等人为干扰较大的农活时给天敌一个缓冲地带,减轻天敌的损伤。
结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 人为释放天敌,增加天敌数量。利用茶园生态环境较为稳定、温湿度适宜、有利于病源微生物的繁殖和流行的条件,可将Bt、白僵菌、虫草菌、多角体病毒等各种有益微生物释放到茶园中去,使其建立种群,并造成再次侵染和流行。
(4)有条件的茶场、农户可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适当的用化学农药。 合理利用生物制剂,用Bt制剂和病毒制剂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等鳞翅目害虫,用白僵防治茶丽纹象甲和假眼小绿叶蝉,真菌制剂防治黑刺粉虱。 利用昆虫信息素和互利素来诱杀和干扰昆虫的正常行为。 利用灯光、色板、糖醋液等诱杀害虫。 植物源农药如苦楝素、除虫菊和鱼藤酮等均具杀虫活性,对鳞翅目害虫和假眼小绿叶蝉都有一定的防效。但植物源农药对益虫也有杀伤作用,须在害虫发生严重时才能使用。矿物源农药如石硫合剂等可用于防治茶叶螨类、小绿叶蝉和茶树病害,但应严格控制在冬季封园等非采茶季节使用。
(二)化学防治为辅
在茶树上使用的化学农药是严格控制的,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危害程度,可采用下面几种农药防治:
1、 叶蝉类 在5-6月、8-9月若虫高峰期前,百叶虫口:夏茶5-6头,秋茶>10头,施药防治。可用10%吡虫啉15-20克(4000-5000倍);35%赛丹50-75毫升(1000倍);40%乐果50-75亳升(1000倍);25%扑虱灵40-75克(1000-2000倍)等进行防治。
2、 黑刺粉虱 在5月中、下旬-10月上旬施药,可用50%辛硫磷75-100毫升(800-1000倍);10%吡虫啉25-30克(2000-3000倍);25%扑虱灵50-100克(1000-1500倍)防治。
3、 茶蚜 在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10月中旬施药,可用10%吡虫啉10-15克(5000-7500倍);50%辛硫磷40-50亳升(1000-1500倍);2.5%溴氰菊酯12.5-15亳升(6000-8000倍);40%乐果50-75亳升(1000倍)进行防治。
4、 茶饼病、茶轮斑病、茶芽枯病可用10%多抗霉素75-125克(600-1000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3000-3500倍);75%百菌清75-100克(600-800倍);非采摘期用0.6-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小结:广南县茶树种植范围广,掌握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茶园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根基。
参考文献:1、1989年张汉鹄《茶树病虫害》
2、广南县统计局 《广南县统计局报表》 2011年
相关知识
浅论广南县茶树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措施
春季花卉常见病虫害的防治与治理措施
当前茶树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
浅谈绿茶茶园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茶树病虫害防治,这四种方法高效又实用,来了解一下
城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现状与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参考(有配图)
兰花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花卉常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大棚黄瓜常见病虫害及防治对策
网址: 浅论广南县茶树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措施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48980.html
上一篇: 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
下一篇: 歙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