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地域性园林景观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现在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在千变万化的生活环境中,视觉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当前绿色出行、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下,现代园林景观建设更加注重融合生态发展观念,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现代景观设计已经面向广大的群众,游赏者的视觉感知是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而景观设计必须符合现代的生态环境发展理念。下文将分析北方园林绿化建设的原则,阐述园林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协调性。
一、北方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一)生态植物在园林中的机能
植物是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植物只有不断地进化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对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园林景观中使用的植物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已经受到工业、交通以及建筑业等的影响,城市环境已经被严重污染。尤其是我国北方发展历史悠久,城市环境受到的污染更加严重,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失去平衡,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需要充分发挥植物的作用,全面建设城市的园林景观。而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植物的选择,北方一般适合选用抗性较强的植物。
(二)从美学角度选择北方特色的园林景观
现代园林景观造景运用了现代艺术手法,与人们的审美相结合,从而形成诗情画意的现代园林景观,植物造景注重体现景观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形式美。现代城市中到处是高楼、道路以及桥梁等经济发展的建设带,这些现代建筑也形成现代一道美丽的城市景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已经远离生态环境,每天看到都是单调的景观。为了点缀城市,现代景观正好应用生态植物,将大自然融合到现代城市中。例如,现代北方园林景观中植被、不同色彩、线条等,增加了城市的魅力和美感。
二、城市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一)园林绿化大树、草坪的生态环境建设
绿化中的大树移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对于大规格的乔木,应该选择最佳的时间对大树进行移植,挖掘裸根苗树时,保证幼苗不要受损,对于常绿的树种,在移植时,要用土球保护根部,土球的直径应该在8-10mm左右,土球保持完整、平整,然后用麻绳捆紧,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避免树木太高,使植被受损。在栽种时,北方的植被栽种深度应该比原草坪高一些,防止根部被水浸润而腐烂。树木栽种好之后,应该做好稳定工作,使用三脚架稳定,在支柱与树干相接的部分要垫上蒲包片,保护植被的树皮。
(二)微地形的营造与生态环境建设
园林绿地分为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等,在北方生态园林建设中,应该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貌地势等,体现北方的乡土风貌,让城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北方园林景观建设应该就地取材,追求自然美。北方园林景观建设,如果在场地较大的地方,在中央应该建设宽阔平坦的绿地,修建大型的草坪,以在城市中形成宏伟壮观的场景。园林绿化植物是现代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现代城市与生态和自然融合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北方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注重项目景观的设计方案优化,从而实现现代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和规划中的重要建设项目,其具有代表性和地域性。景观的配置及其造景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空间布局和建设效果,影响公共建设效益的发挥。因此,北方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生态造景的融合和景观建设原理,在园林景观中具体结合植物及其造景,进行景观设计,加强园林的绿化建设,增强了景观建设效果,为现代人们的城市生活创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因此,为了保障北方园林绿化景观的生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应该注重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
参考文献:
[1]吴越.北方花境植物材料选择与配置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2]徐志.北方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关键词]环境设计 设计要素 设计规划 设计创新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一、阐述现代的环境设计
1.何为环境设计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
2.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
二、随时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1.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
2.环境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空间、场所、领域)
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3.设计要素的创新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
4.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5.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 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 Bamboo 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三、园林意境的创造和环境设计的创新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1.功能与景观的统一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2.再现自然的景观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3.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参考文献
[1]邓林.建筑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2]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江苏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探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大力发展工农业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寻求一条能同时满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道路,人们研讨出了城市环境改造这一策略。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作为城市环境改造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所提倡的城市园林化设计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可。目前,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
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原则
城市是国家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同时也是污染相对集中,污染值相对较大的地区。而城市环境又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城市环境被经济发展所破坏,其必然会对人类的生命和生存产生威胁。另外,城市环境也是一座城市形象的展示,其环境的质量以及城市建筑景观的整体布局都将对城市形象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实施城市规划建设时,务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对城市景观作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在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境维护、配合城市本土文化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上,认真做好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1.1以人为本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所强调的不仅仅只是艺术价值,还有城市景观的实用功能。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所考虑的角度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从城市绿化这一角度去思考。事实上,最能影响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发生改变的还是人们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鉴于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工作等切身感受到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其对人们心情的影响,即是说,城市环境的设计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要具备调节人的心情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所坚持的原则便是“以人为本”。
在城市环境中,优秀的环境设计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而对于设计师的创作意图,人们也可以通过所呈现出来的美丽的设计作品去领会,通过作品中蕴涵的心理文化,去领悟和意会设计师的创作意图,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1.2维护生态环境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其中一项关键内容是生态设计,主要是指一种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环境节能基础之上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指在设计过程中能够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互协调,将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降至最小的一种设计形式。
注重生态环境的维护,这便是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所坚持的第二项原则。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求其在尊重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资源使用和剥夺,保持城市水循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条件下,再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手段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将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反对人类对环境所进行的一切不合理开发和资源利用,反对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在具体执行时,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自然固有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加以重视,要尊重自然,认识到自然群落的生命力比人工群落更加顽强。并在尊重自然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环境中所具有的各种乡土植物和自然再生植被,注重对这些植被的管理养护,充分发挥自然的能动性,在原有的城市绿化环境上进行二次改造和更新。
1.3配合本土文化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种类多,所以各个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情况、社会风俗等等都有很大区别,一个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变化中所遗留和汇聚的文化也不同,城市是文化的荟萃,也是科学技术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城市的文化特点。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通常是在末端的环节出现断点,使其不能统一。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在最开始的设计中,就把景观以及环境的考虑全部融进去,有目的的去改造和实现。景观的统一构思可以使城市更集中的体现出本土的特色以及地域文化。
1.4因地制宜
我国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所以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我国的特点是人口众多,各种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贫富的差距特别大,所以我们要在各个方面尽可能的节省开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符合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在设计和建设中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经过精心的搭配和合理的改造,使其成为很好的场地。
2.当前城市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1)重视园林景点建设,忽视城区、郊区一体生态大园林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2)重视片面的绿地指标,导致了城市园林绿地在面积上达到了一定的数量,而总体绿量不足。为追求气派而过分强调草坪的作用,或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种植,而忽视乔、灌、草、地被植物群落式立体配置的重要性;(3)在园林风格上受欧美文化的影响较大,忽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4)缺乏健全的政策、体制、机制保障体系。
3.应对措施
3.1充分认识城市园林内部结构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公共绿地管理,专用绿地管理,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管理,园林绿化材料生产、园林绿化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密切相关,互相衔接,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
3.2科学的做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园林建设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就必须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做起。因为景观以及景观格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为了塑造一个美好的城市形象,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快城市的建设进程,在完善现有的园林绿化配套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的同时,充分发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并全面推进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l996.
[2]王铁.日本城市景观的现状和设计.城市环境设计,2004(3):80-85.
[3]张学军.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山西建筑,2007,33(22).351·352.
[4]赵丹.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01).
关键字: 园林设计 景观设计 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园林景观设计
(一)大型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1.过多的移栽大树。一些园林景观在设计时,为了尽快呈现出“森林”的效果,盲目、过多的移栽大树,树木的生长是需要一个良好、稳定的环境的,很多大树在野外的植物群落中生长良好,但移植以后,因为人为干扰使其无法快速的适应环境,另外,原本野外的大树资源,也因为移栽遭到破坏,并且,移栽大树成本较高,缺少经济性,移植以后的维护管理费用也较高,如果盲目移植,无论是对园林建设效果以及其绿化功能而言,还是从经济效益而言,都是不值得的,大型园林的景观设计,必须要先考虑园林对小气候和空气质量等的调节作用,然后才从审美的角度去做要求,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2.多度引入外来物种。大型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要遵循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则,通过对当地的植被类型进行调查,掌握当地自然条件下植物群落的结构,然后以此为依据来进行人工群落的设计。目前的一些园林景观,大量引进外地或者是外国的树种,这些植物价格昂贵且不一定能适应当地气候,而最适宜作为园林景观绿化植物的乡土树种,反而因为生长稳定、常见,被错误的认为没有价值,从而使得地方景观特点没有被展示出来。
3.原有植被和地貌被破坏。一些大型园林景观在进行改造的时候,例如一些城乡结合部的移山造地等,将原本存在的自然水域、山林完全破坏掉,其实从生态角度来看,这些疏林植被对当地保持生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保留一些本土植被,可以为当地的植物代表种类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从而更科学有效的进行生态环境改造。
(二)园林景观生态化设计
1.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原理。景观生态设计就是指以景观生态学作为理论和方法指导来进行的景观设计。生态化设计需要景观设计者和植被研究者共同完成,它是对自然过程的一种适应与统一。例如在现代园林景观中,会建造人工的湖泊、湿地、浅滩等,湿地中的植物种植如图一所示:
图一:湿地植物种植示意图
2.目前景观生态化设计的问题
(1)对生态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目前的景观设计者出于各种功利思想及其他原因,对生态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例如一些城市规划设计者,没有注意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没有了解到生态化设计对经济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园林设计者也更关注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化设计的重要性。
(2)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水平不高
景观生态设计方面的研究性工作开展的不够,与其他的一些相关环境设计类的学科比较,园林景观设计理论发展相对缓慢,设计师对自然的类型、组织缺乏相应的研究,在设计中无法较好的把握生态设计的特点与规律,导致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较为落后。
二、大型园林景观生态化设计中的要点
(一)选择适宜的植物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阶段,就应该选用适宜当地环境的、合理的树种。在引入外地的优良品种时,也应该先引种试验,然后再进行推广栽种。园林绿化工作的是否成功,取决于树木的成活与长势情况,只有树木生长起来并正常发育,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达到生态效益。在城市的大型园林景观建造中,要让园林植物尽快的、高质量的成长起来,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一定要选择适应当地土壤、水质、大气等的树种,这样才能高速育苗,为实现绿化功能打好基础。
(二)保证物种的多样化
景观生态化设计中,保证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物种类型,也能让植物群落保持动态稳定性,与自然环境实现良好的互动。只有在一个多样化的、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其对资源和时空条件的利用才能达到最佳,物种之间会互相补充,愈复杂的生态系统反而愈趋于稳定。要实现景观生态化设计,就要根据不同的地段、环境、功能与效果要求,合理分配植物种类,避免单一化的栽种。
园林景观中水岸复层植物群落的配置如图二所示:
图二:水岸复层植物群落配置图
(三)重视理论指导
园林景观是特定范围中的人造生态系统,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到设计当中,可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首先是增强设计者对景观的结构、功能的认识,让景观生态化设计从简单的绿化与水体配置上升到将设计融入环境。其次,可以掌握好园林景观的层次与尺度,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保证景观完整性。
(四)合理进行功能定位
完整、稳定的园林景观,其结构与功能也应该是高度统一的,要明确其作为绿地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将园林景观纳入当地生态系统,使其不仅在形式上符合美学特点,还要在功能上符合生态、生物学特点。在设计时,只有具备清晰的功能定位,才能最终实现园林景观的价值。
(五)强调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化设计中,不仅要达到眼前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长远的效益。植物群落是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演替的,其功能、结构也会随时间而变化,设计中,不只要保证现有景观的高质量,还要保证其可持续发展,能够长远的为环境带来效益,因此,设计者要了解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演替规律,使景观的生态价值能够一直保持。
参考文献:
[1] 高霞,邹哲样.小议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183
关键词:住宅区 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continues improvement, with the gradual concern of the landscape of residential areas which can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residents and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so as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residents.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 problem before the designers that how to develop the landscape of residential area, and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residents.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s;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776.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生存性居住” 的住宅理念早已被“品质性居住”理念所代替。居住者除了要求住房本身符合经济、低碳环保、舒适等观念外,还希望通过住宅区的园林景观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在城市建筑丛林中寻找一片绿地和乐土。秉着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园林景观设计者应该协调住宅区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的居住环境的布局,是自然景观和居住环境完美统一,利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将建筑和山水树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并且愿意在景观环境中进行室外活动。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绿化了城市,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住宅区的居住环境,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一、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分类
按照风格的不同,当前我国住宅住宅区的园林景观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古典中式风格
古典中式的住宅区景观主要沿袭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设计原则,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具体来说中式风格景观重视筑山和理水,两者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加之植物的巧妙布局,使整个景观如诗画般优美。
(二)西式传统风格
西式传统风格的园林景观则主要沿袭了古代西方的建筑特点和精华。根据其特色不同又可分为古希腊风格、罗马风格等等。这些景观融合了欧洲古典庭院的设计布局,将花鸟鱼虫和水自然的布局在—处,体现了和谐、活泼,华丽大气的风景之美,极富情调。
(三)现代住宅区庭园式风格
现代住宅区庭园式风格的园林景观则着重于人文感受,以住宅区马路为纽带,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布局花草树木,同时引入喷泉、水池等景观,低灌木和高树,红花与绿草相称,符合现代人居前卫、新潮的特色。
以上三种风格的景观设计各具特色,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给予人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但是通过发掘这三种风格景观的内在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三者又是有机的统一在一起的,都体现了生态型景观设计的特点,三者最基本的要素是“绿色”和“水”,“绿色”既指景观中的花草树木,更是一种现代环保生态意识的体现,是人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观念的集中反映。而水能够帮助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干净清澈的水能给人带来愉快柔和的美感,抚平浮躁的心灵。因此“绿色”和“水”的完美结合,既美好又环保,在给了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改善了住宅区的生活环境,为人们创造了观赏的艺术空间。
二、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设计主轴线
任何一个住宅区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都应该首先确实一条明确的主轴线,然后以主轴线为中心组织整个的园林景观设计, 使主轴线贯穿整个设计的始终。
(二)人车分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交流的日渐频繁,国家对公路、桥梁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我国交通系统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也使得汽车和旅游的消费成为又一个经济增长点。对于住宅区而言,日益增多的个人汽车而导致城市住宅区内机动车行驶和停放需求量的增大也逐渐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保证住宅区内机动车行驶和停放,确保机动车与行人都能安全出行也成为当今住宅区环境设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住宅住宅区作为人们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环境设计要求安全、温馨、宁静、充满人情味和富于家的气息,而其中安全性无疑是放在首位的。目前我国“健康居示范工程”在处理住宅区居民出行问题上就采用了“车在周边行、人在中间走”的分流方法, 这样一方面方便机动车行驶, 另一方面也防止人们出行受机动车的干扰,各取所需,保证了居民安全宁静的绿色共享空间。
(三)因地制宜,人性化设计
住宅区园林环境设计应该充分适应当地风俗,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因此设计者要把住宅区住宅当作家庭生活载体这一整体来进行考虑,营造出生活气息浓郁的家庭氛围。具体说来,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解决几个问题:首先,要放大设计空间,充分考察住宅区周围环境和住宅区内部环境特点,制定出和谐不突兀的整体结构框架,比如要考虑住宅区周围建筑及绿化的特点,住宅区内部各建筑、不同户型的走向等等,使住宅区内部的绿色生态环境能和周围城市的大环境、周围建筑对接、融合,否则,就很容易引发审美和使用上的矛盾,一则得不到和谐的美感,无法与整个城市和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另一则影响实用性,无法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实际作用。其次,要搞好规划设计,将园林环境和周围的自然、景观、交通、人文以及经济环境进行协调,营造出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氛围,使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能够彼此沟通,这样一方面能够遵循人们正常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需求,在轻松、安逸的氛围中享受生活之美。
三、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一)园林景观设计方案
对场地现状进行精确评价和细致的定位,以水、林、人家为主题,突出园林景观中水和绿色这两个主要构成元素,打造一个和谐、生趣的优秀住宅区园林景观。
其一、水景的布局。可利用水流将住宅区内不同空间有机的串联起来,并且随着空间地势的变化,水流也随之发生变化,或流动成溪、 或安静成潭、或静或动,或清远或幽静,极富变化。同时,地形和水系相互作用间还可以建有石山,从而形成仿真的山水体系,为住宅区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二、密林的构建。选择优良树种,营造小树林的氛围,同时在道路的布局和植物的种植规则方面,也应该有利于这种氛围的营造。在楼与楼之间小范围的休憩空间内,还可以设置植物围台,配合不同种类的植物种植,渲染更多自然的气息。
其三、利用视觉效果营造多层次景观。景观的多层次是营造优美住宅区园林环境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如可设计树廊、花廊等多富于特色的视觉景观走廊,将住宅区内楼宇之间的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另外就是要尽量做到功能与景观的统一。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住宅区住宅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代城市住宅住宅区规划设计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水和绿色这两个要素,营造出山水景观氛围,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也体现了现代家居环境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亲近自然。
参考文献
[1]孙维.浅谈城市住宅小区设计[J].山西建筑.2010(17).
[2]孙明哲.浅谈住宅景观设计[J].科技与生活.2010(8).
[3]龙文婷.园林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
[4]徐雪如.关于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0 (1) .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现状问题
1、前言
目前园林绿化是建立怡人的居住小区不可缺少的众多因素之一。它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好坏。
2 国内外小区绿化的发展分析
2.1 国外小区绿化的发展
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2 国内小区绿化的发展
我国住宅环境设计则从上世纪 70年代末引进组团绿化概念。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概念。90年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取消福利分房,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兴起,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购房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丰富、和谐和活力。人们生态的居住观,给小区绿地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向小区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人们的住房消费更趋于时代性,人们追求的是高品位的家园,居住区及周围环境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居住区绿化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并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3 国内外小区园林绿化的实施现状
纵观世界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可以简单归纳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小区绿化景观设计不断发展进步的四个阶段。
3.1 点缀型园林景观:小区中的一抹绿意
这种园林――如果可以称之为园林的话,一般出现在早期的商品房住宅小区里。在排列式的楼与楼之间,沿墙角多有一排矮灌木,或是沿小区的主要出入口有几棵大树。
3.2 绿化型园林景观:以大面积绿地草坪为主
最初的园林形式多以大面积绿地体现,间或布置少量假石、花坛、回廊和一个简易的儿童游乐场。现在看来,这种环境景观设计过于平淡、简单,缺乏变化,仅仅保证了小区的绿化率而已。这种作品在2000年左右建成的小区中极为普遍。这些绿地为小区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观赏型园林景观: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这类园林有一种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小区园林中的绿地都是封闭式的。为保持其持久的观赏性,居民无法亲近,真是 “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焉。
3.4 参与性园林景观:从观赏到参与
参与式园林则是观赏性园林的升华。参与式园林景观首先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相互参与、互动,即让人与景观和谐相处,形成生态式家园的一道美丽风景。参与式园林规划不仅是指人和自然的相互参与,还指社区小园林“参与”区域大景观,相互融合,形成更大的景观。它注重的是总体景观设计层次分明,大小空间与建筑物的布局和美协调,住宅小环境与周边大环境融为有机的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开放式园林。 从而为住户提供一个十分惬意的生活空间。
4我国小区绿化存在的不足
(1)建筑密度大,楼层高。
(2)住宅小区内人口密度大,年龄结构参差不齐。
(3)人均绿地占有率低。
(4) 住宅小区内小气候明显。住宅小区的四周多为高层建筑,形成“周边高、中间低”的“盆地”结构,故而小区内小气候十分明显。这种小气候对绿化树种的选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建筑墙体,居民楼外多为彩色装饰,有的表面加贴墙砖、瓷砖,封闭阳台以及窗户等采用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背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对树种选择造成影响。
5 小区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5.1 绿化覆盖面积标准
新区住宅建设的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不低于25%,绿地指标组团不低于0.5平方米/人,小区不小于1平方米/人。
5.2 功能与形式统一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园建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以及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等多种绿化手段的运用来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连接,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住宅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
5.3 设计需经济实用
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选择耐贫瘠、抗性强、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为主,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结合种植速生树种,保证种植成活率和环境及早成景。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5.4 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以人为本
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生活层次和品味。
5.5 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
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住宅小区绿化的着眼点。目前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空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事实上,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以绿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不仅要平面化,而且要提倡“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绿化效果,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5.6强调创新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出相同的设计来。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6 小区绿化设计中几个技术问题的解决
6.1 空间的分割
绿化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话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
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 当分割体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时,空间还是连续的,人坐着也能向外观赏,没有封闭感,但空间是隔开了。当分割体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时,视线受阻,出现封闭感。随着高度的增加,封闭感增强。
用树丛、花架等可分割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花架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铺装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改变地面高差来分割空间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时,地面铺以质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为显著。硬质铺地砖同草皮形成质感的对比,绿地底界面高差的变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广场给人一种独特的领域感。广场沿街边界可用灌木、绿篱分割内外空间。
6.2 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的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可产生层次变化。常用手法有:
用门窗、花格墙和植物框景在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门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间既保持它的独立,让人们有场所感,又与外界联系紧密,相互渗透。
巧用花架居住区绿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
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6.3现代住宅小区绿化树种的选择和配置
住宅小区绿化树种选择总的原则有:
(1)是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 .
(2)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的需要。
(3)是绿化树种种植设计应考虑到园林艺术构图的要求。根据住宅小区的各种小环境,如阴面、阳面、山墙、屋顶、阳台等 ,选择植物应做到:
无污染、无刺激气味、无伤害性。住宅小区所选的植物本身不能产生污染,忌用有毒、有刺尖、有异味,易引起过敏的植物,而应选无飞毛、飞絮、少花粉,物候期一致的树种。
抗污染 住宅小区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污物、污气 (CO2、NOX)以及周边社区、街道内扬起的粉尘。故应选有较强抗污染特性的植物,如:女贞、金边水蜡、迎春、刺柏、大叶黄杨、海桐、广玉兰、臭椿、苏铁、龙柏、洒金柏等。
充分利用建筑面积,搞好空间(立体 )绿化。绿色植物可以吸收 70%的直射光,将 20%的直射光反射回去,因而好的立体绿化可以提高空气湿度,减弱光污染 .住宅小区由于建筑密度大,一方面地面绿地相对少,限制了绿量的扩大。但另一方面,多建筑又创造了更多的再生空间(即建筑表面积),为立体绿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攀援植物除绿化作用外,其优美的叶型、繁茂的花簇、艳丽的色彩,迷人的芳香及累累果实等都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利用住宅区外高中低的结构特点,低层建筑可实行屋顶绿化、山墙、围墙可用垂直绿化,不仅增添了绿意,显得富有生机,有些藤本植物与墙面在色彩上还会形成一定的反差对比,景观极具美感。小路和活动场所可用棚架绿化,阳台可以摆放花木等,以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质量。
【关键词】城市居民区;园林设计;和谐;研究
前言
园林设计实际上是一门艺术,它将人文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践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城市居民区的园林设计是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居民区园林设计质量直接关系着环境的美好、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提供了交流的场合与平台,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当前城市居民区园林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当前城市园林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城市居民区园林设计实践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整体性设计理念
对于居民区园林本身而言,实际设计过程中没有从整体上着眼,也没有对其进行宏观规划,因此很难确保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规划风格的整体一致性和整体美观性。在这种设计理念影响下,必然会造成设计成果雷同,进而对整个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其缺乏活力。同时,部分居民区园林设计过程中只是对园林进行单独设计,没有将其与居住区整体建设有效地照应起来,即没有从宏观上将建筑与园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设计,因此所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通常会显得非常突兀、不和谐,这不仅影响了园林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也影响了城市居民区的整体美观度。
(二)设计本身缺乏人文内涵
据调查显示,当前城市园林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多呈现平面化,而人文内涵严重缺失。在设计过程中,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居民区园林景观如何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活动没有从为居民服务这一立场出发,即城市居民区的园林景观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同时,城市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缺乏立体型,简单的平面设计难以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也很难通过园林文化品位的提升,来全面提高城市居民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准与生命力。
(三)园林设计中的植株选择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选择植株时,没有严格遵循园林建设层次性要求,所选择的植株生长高度基本一致,以此难以有效丰富城市居民区园林空间。实践中,盲目地选种大型植株,片面地认为种植大型植株可有效节约其生长和养护管理时间,严重忽略了部分大型植株不适合移种,最终因移植而降低其成活率。在部分城市居民区园林植株选择过程中,错误地认为植物种类越多越好,尽可能涵盖多种地域的植物,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很多外地引入的新植株往往因生长条件等因素影响,而难以真正适应该区域的环境,因此难以成活。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植株的成活率,影响园林设计质量,而且还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
二、加强城市居民区园林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思想重视,树立整体设计理念
对于园林设计而言,应当具有统一风格,并保证其能够在整体上基础上表现其独立性,同时还要体系出贯穿始终的人性化设计理念。首先应当明确园林设计意图,制定合理的设计标准与规范,确保园林中的每处设计都可以在遵循大方向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城市居民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当与该区域的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居民区看作一个设计整体,园林只是其中一部分,着眼于整体,才能保证园林设计与居民区在风格上相一致,才能有效地避免不和谐设计现象的出现。同时,还要因地制宜,这是城市居民区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适地造林、借景于情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精华所在。合理地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尽可能地少动土方,保留原有苗木,不仅可有效降低资金投入,而且还可以给人以真切自然之感。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适时地选用观赏价值较高的一些树种,以有效改善本区域植物结构形式,从而促进居民区整体上的和谐统一。
(二)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以居民需求为基础
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尊重居民的需求为前提,因为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之中,在设计中尽可能地融入人文关怀,以确保园林设计能够给人以归属感、舒适感。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融入生态保护理念,从而是园林设计与生态环境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满足人们对生态自然的向往。
我们要考虑到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在设计中应始终注重社会化、人性化要求,居住区绿化主要是满足人们游憩、活动、交流的功能,其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如小游园应设计在居民相对集中且经常经过或自然到达的地方;在园林小品的设置中,应考虑到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具体要求,在达到放松身心的作用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
(三)严把园林设计中的植株选择关
园林设计中的植株选择过程中应确保不同高度的植物共存,并且可以在空间布设上保持一定的相间性,园林建设中应当充分体系其层次感。此外,应当尽量选用一些本土植株,以免因盲目引入外来植株而影响其成活率。外地植株引入时,应当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成活率高。在园林植株选择过程中,配植是关键,即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掌握不同植物之间的特性差异性,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搭配。
在配置植物材料时,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近似自然风光,使居民感到大自然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桃花、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棣棠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三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龙柏等。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翠不萧条”的设计原则。
(四)重视水景设计,实现动静合一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的,因此,住宅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 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
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三、结语
城市居民区园林设计是一门艺术,实际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当应当不断更新观念,认清园林设计中的本质问题,通过整体设计来满足居民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蕊.许先升.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被动式景观设计[J].北方园艺.2011(22).
[2]曾艳.从中国古典园林看可恢复环境设计理念[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对于一个高品质居住区来讲,优美良好的环境是其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促使业主对小区产生较强的归属感。然而在当前的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很多开发商为了追求豪华或追求科技等单一的目的,对景观的规划设计考虑不周全,使得很多居住小区环境的安全性存在隐患、交通不便捷、风格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辨识性,或是植物景观太过单调、小区缺少生活情趣等,并不能满足现代居民对居住小区景观的各方面要求。为此有必要加强对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优化。
1、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1.1设计风格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多开发商对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提出了诸多过于脱离实际的要求。例如要求设计师将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为欧洲园林风格,或者要求将其设计为皇家贵气的园林风格。但事实上,该小区的周边环境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并不适合这些园林设计风格,这就给居民带来了一种错觉,使其不能真正享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感。
1.2景观设计中生态效率较低
受西方园林设计风格的影响,当前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似乎对草坪特别青睐,使得很多居住小区的绿地设计均为草坪,而忽视了对乔木、灌木、藤蔓等等其他植物品种的应用,使景观环境的植物过于单一,生态效率较低,不能很好的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1.3功能性设计较少
从当前的居住小区环境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来看,设计师更多的是追求景观的视觉感受,而对于景观环境的功能性设计则不太重视。但一个最佳的居住小区景观环境,并不是像公园一样拥有较好的景观形象就成为优秀的景观设计,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功能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户外空间需求。因此目前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功能性设计太少,而空间形式也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设计。
1.4人性化设计欠缺
人性化设计是住宅区景观设计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能体现出小区人文情怀的主要表现。但这一点却往往被忽略。只注重利用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进行设计,而不考虑业主的实际需求。对景观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没有做好全面的考虑规划,使得小区的交通系统、消防系统、照明系统、社交系统都不够完善。整个小区景观环境给人一种疏远自然的感觉,没有亲切感。
2、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要点
在具体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确定整体设计方案,确定整个住宅小区的建筑、景观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应该把建筑和景观分离开来。首先要设计好住宅小区整体的环境,然后再用房子巧妙的去分割空间,去围合空间。这样能够使整体住宅小区景观更加有层次感,更加的整体。在住宅小区中不仅要有开敞的空间提供群聚和社交,也应该有一定的私密空间供安静的阅读和独处,这就需要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师根据居民们的需要设计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同时要确保各个空间之间能够有很好的过渡,体现一种韵律感,同时使各个空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另外通过象征性的行道树与水道强化主轴线,形成来访者很容易理解的空间构造。分散在用地内的各种空间要素---一景观建筑、设施设备、景观小品、植物、园路等,作为空间和连续镜头统一起来,由此一边体现了各个部分的特点,一边明确了用地整体的形象。在有限的用地内,将草坪广场、落叶树林、常绿树林、动植物栖息的水边、杂树林、鲜花花园进行了区域划分,力求通过多样化环境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3、提高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水平的建议
3.1关于绿化种植景观的设计
在设计小区的绿化种植景观时,需要注重对植物品种的选择与搭配,充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来丰富小区的生态环境设计。在公共绿地的设计中,要按照不同的地形条件和功能需求来选择植物种类,如在儿童游戏场地的绿化设计中要选择一些不易扎伤、刺伤儿童、没有毒性的植物品种。在植物的配制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植物景观视觉效果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绿化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效益。如绿化带的制氧、防尘防风、隔离噪音、调节空气温湿度等功能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植物的生物特性,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与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的植物品种,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佳。尽可能的使居住小区的绿化植物景观设计能够实现最大的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
3.2关于道路景观的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中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进行精心设计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内;在空间形态特征上,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设计时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做拓扑变形,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场所,即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同时道路也起到景观欣赏的路径作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设计时,要分级明显、构架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分流合理,考虑便于居民出入以及消防和救护等需要;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保证居民区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步行路和路侧的植物种植要形成绿荫带,且景观道路要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使人经过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
3.3 关于景观设施设备及小品的设计
景观设施设备及小品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要素,能够对小区景观的整体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中,景观设施设备及小品的设计形式主要有室外楼梯、走廊、垃圾箱、路灯、雕塑、指示牌、休息亭以及健身器具、儿童游戏器具等。
其中在健身器具或儿童游戏器具等活动设施的设计中,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场地,以保证居民能够安全放心的进行活动。首先活动设施场地必须要在阳光充足、通风较好的地段进行设计,不可使其紧邻交通主道,或位于停车场附近,并注意铺设防滑的橡胶垫,以免有儿童滑倒摔伤,更周到一点,可以设置家长看护时的休息区,方便儿童玩耍时家长在旁看护。
4、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要求居住区不仅有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如何以全新的生态环境观念,创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区环境,并使居住区环境更完美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是设计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景观;居住小区;植物造景;以人为本
1植物景观设计原则与理念
九洲芳园座落于九乔路南侧,东倚兴安路,紧邻地铁1号线,总占地面积339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容积率≤2.5,小区内绿地率≥30%。项目由五幢板式高层组成,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景观优势,属九堡中央核心区块,是未来杭州东部都市居住中心。
九洲芳园以“新杭派生活”为主旨,以40%左右的绿化覆盖率、65米超大楼间距、杭派景观、科技住宅等为特色,使各个要素之间完美融合,打造一个富有时尚、精致、舒适杭派生活内涵的纯水、鲜氧的原生态社区。该项目已于2011年6月底如期交房。
在植物配置上,充分考虑了该地土壤特点,由于土壤呈碱性多,玉兰科植物长势不是很好,因而在本小区尽量少配置。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以使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致,同时形成稳定、自然的生态植物群落,特别是景观池驳岸边的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花可赏,有景可观,走在桥上,着实让人感觉心旷神怡。整个园区采用充满地方特色的香樟、银杏、杜英、美人茶等为主要基调树种,通过植物搭配营造不同特色的绿色植物空间风格及休憩环境[2]。 在整个园区绿化环境设计中,根据各区域的不同位置及使用功能的差异,在植物选择上也有侧重,生态水系周围以富有柔情的柳树、樱花、桃花等乔木、搭配以流线型的花灌木组团及景石,形成立体感强、层次丰富的植物组景,其如水流畅的线型,给人视觉上以轻松和愉悦的感觉[2]。 1.1设计原则 1.1.1、适应绿化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管理粗放的植物,同时能够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 1.1.2、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的自然和谐。 1.1.3、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 1.1.4、要注重植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2]。 1.2设计理念 居住区的景观在视觉上具有内聚的倾向,因此,在九洲方园的植物种植过程中,借助建筑物和植物花木的配合来突出生活轴、生命绿廊、宅间绿地等组合形成的空间艺术境界为主要目的。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营造较好的空间景观效果,利用植物来进行空间的围合与隔断,利用植物的协调统一来促进空间的渗透与延伸,利用植物的色相与季相的变化创造不同景观效果的对比与变化。种植设计因地制宜,结合场地的功能及需求,突出“草铺地乔遮阴、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尽量使其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同时注意再生长空间的绿化,以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充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2]。 2植物景观设计
2.1 入口景观绿化
主入口主要为体现大气和简洁,设计上满足人车风流的使用功能要求。采用乔、灌、地被三个层次构筑丰富的植物空间。配以一块大的鹅卵石主景石,以一棵大桂花作为背景林,再以色彩明丽的草花植于其前,突出近景的层次感。从正立面的视点望去,后面正好有园林景观亭和木桥作为背景,突显天际线,使得主入口景观丰满有层次感(图1)。
2.2中心绿地
中心绿地为一阳光大草坪,以休息亭为主景点。结合地形植物材料形成大疏大密的景观效果,乔木层以朴树、金桂、四季桂、香樟、红枫等形成绿色空间格局,构筑常绿与落叶交融的植物景观。灌木层以海棠、不同季节樱花、杜鹃、茶花等开花植物以及紫叶李等色叶植物,杜英、海桐、红叶石楠等常绿灌木构筑绿色二级空间。以黑麦草和矮生百慕大混播草坪等构筑绿地空间底色[3](图2)。
2.3小区道路景观绿化
列植行道树,以体现植物景观统一感,以银杏和杜英配置为主,做到落叶与常绿乔木的合理搭配(图2)。道路一侧种植中低乔木及灌木,突出四季变化的感觉。配置植物:樱花、海桐茶花等。其主要功能是在满足行走的前提下,尽量让场地开场空旷,保证人流的畅通。
2.4 水系驳岸景观绿化
群落式的布局方式,有放有收,采用自然生态的植物。水边配以丰富的水生植物,形成空间自然,生态多样,野鸟栖息的环境。配置植物:香樟、桂花、合欢、银杏、柳树、木芙蓉等。并配置挺水植物:慈姑、旱房伞、再力花、鸢尾、唐菖蒲等。在自然驳岸景石间配以麦冬、紫鹃、红花继木、南天竹等。乔灌木的合理搭配,做到四季有景可赏(图3、图4)。
2.5组团景观绿化
组团绿地主要是满足房屋基础的生态绿化,相对集中地的休闲娱乐及体育运动。因此应根据场地的大小和周边设施的要求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屋基得到保护的同时还得到美化,提供必要的观赏层次和运动空间。
设计强调均好性原则,每户配以1-2株大乔木及若干中低小乔木,并留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供业主自由发挥,配置植物:榉树、香樟、桂花、石榴、海棠、紫薇等。植物的配置需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占主导,加强小区各组团的植物造景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居民创造一个距离合适,园林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4]。
2.6架空层景观绿化
小区部分楼层为架空层,设计中亦充分利用,以发挥其交通、休息、娱乐、健身等功能,在景观设计上巧妙运用借景,框景、障景等手法,让室内空间向户外延伸,起到增加空间,加大景深的作用,在植物的选择上充分考虑耐荫性抗风性强的八角金盘,小叶栀子,桃叶珊瑚等结合一些健身器材,休闲桌椅,小景墙共同营造一个亲切温馨,富有情趣的公共活动空间。
3小区主要选用的乔木、灌木、藤本、草坪品种:
4结束语
现如今,居民越来越关心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而绿地率的提高和小区居住环境品质的提升,与合理进行植物配置的选择和造景息息相关。居住区的绿地根据不同的立地环境对其植物景观要求不同,有强调视觉冲击力的、有强调使用性的、有强调生态保护需求的,针对不同场地要求设计形式多样的绿地景观,是保证房地产景观楼盘品质的关键[3]。
参考文献:
[1]鲍平秋.园林植物的生态类群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沈S彦.浅谈众安理想湾景观设计.2012
[3]刘荣凤.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4]宣其英.浅谈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云南:建材发展导向,2011
作者简介: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原则;设计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aim is constantly meet people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requirements, and maximize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al culture, and rest, visit and economic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 of human and nature, the comm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probes into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Principl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随着住宅建设高速发展和扩大, 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居住区绿化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比率日益增大, 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闪光点。
一、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是为了休闲 、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让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随时随地享受到新鲜空气、 阳光雨露 、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以植物造景为主。 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 花草的种植来实现,乔、 灌、 花草搭配的复层种植结构,是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 。要充分发挥立体绿化的功能,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 、彩化效果,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二、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
在设计风格上,绿地内部协调统一,尽可能与城市绿地规划协调统一。 居住区绿地设计除中心绿地外,其他绿地尽可能均衡布置,实现点、 线、 面有机结合。 注意要方便居民前往,并尽可能和公共活动场所和商业中心结合 。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清晰的浏览路线,主要设置花木、 草坪 、水面、 花架、 凉亭、雕塑、 健身休憩设施和铺装地面。 区内公共绿地由雕塑广场 、健身广场 、人口广场 、休息广场四大部分组成,贯穿全区,达到协调统一,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
坚持因地制宜。 既要注重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又要注重对园林植物的选择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
三、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
1、设计以人为本
居住小区景观最贴近居民生活, 在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 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 防火、 采光等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 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 因地制宜。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 2/ 5, 北方冬春风大, 夏季烈日炎炎,景观设计中植物应以乔、 灌、 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在设计中应始终注重社会化、 人性化要求, 居住区景观主要是满足人们游憩、 活动、 交流的功能,其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如小游园应设计在居民相对集中且经常经过或自然到达的地方;在园林小品的设置中,应考虑到老人、 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具体要求,在达到放松身心作用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
2、注重植物配置
(1)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因此, 绿地的植物配置应以绿为主, 利用各种植物材料构成绿地结构,以达到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的目的。在配置植物材料时,应按照自然、 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形成“春季繁花似锦, 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 冬季枝干苍劲”的不同景象。近似自然的风光,使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 桃花、 榆叶梅、 连翘、 丁香等; 晚春开花的蔷薇、 玫瑰、 棣棠等; 初夏开花的木槿、 紫薇和各种草花等; 秋天观叶的枫香、 红枫、 三角枫、 银杏和观果的海棠、 山里红等; 冬季翠绿的油松、 桧柏、 龙柏等。
(2)乔灌木结合, 常绿与落叶、 观花与观叶、 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与地被、 草皮相结合, 适当点缀些草花, 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在力求乔木、 灌木、 花草、 地被植物科学搭配的基础上, 根据小区规模对植物的碳氧平衡进行分析, 规划合理的植物配置品种和数量,达到居住区空气的碳氧平衡; 通过丛植、 片植、 散植、 点植等种植方式,创造丰富多样、 层次感强的园林景观。
(3) 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 树种力求丰富, 有变化, 避免种类单调,配置形式雷同。树种选择和配置方式要适合不同绿地的要求。如在主次干道和街道以乔木为主, 选用花灌木为陪衬;在道路交叉口,道路边要配置色彩鲜艳的花坛;在公共绿地的入口处和重点地方, 种植体形优美、 季节变化强的植物; 在庭院绿地中以草坪为基调, 适当点缀些生长速度慢, 树冠遮幅小, 观赏价值高的低矮灌木。
(4) 植物配置要考虑种植的位置与建筑、 地下管线等设施的距离,避免有碍植物的生长和管线的使用与维修。一般乔木需距建筑物 5 m-8 m,灌木距建筑和地下管网 1. 5 m。树丛的组合, 从平面与立面构图、 色彩、 季相等方面要有变化, 在高层建筑四周气流较强,不宜种植高大乔木。园林景观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如果不注意花色、 花期、 花叶、 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 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景观大为逊色。另一方面,园林花卉植物花色丰富, 有的花卉品种在一年中仅一次特别有观赏价值,或者开花期, 或者结果期。
3、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科学利用资源
(1) 在整体规划中, 应始终将城市大环境与居住区小环境相结合,将小区的景观设计作为对城市绿化功能的延伸和过渡, 让人们从进入居住小区到走入居室, 始终置身于郁郁葱葱、 鸟语花香的绿色世界之中。此外,通过合理运用园林植物,将园林小品、 建筑物、 园路充分融合, 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活、 文化的有机联系, 并在空间组织上达到步移景异、 “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效果。(2)在进行园林景观总体设计前,应在统筹考虑居住小区总体定位与规划的基础上, 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 因地制宜, 巧于因借,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行设计。(3) 针对城市居住区的特点, 在其景观营造形式上应采用点、 线、 面相结合的复合绿化模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实用功能。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 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4) 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 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 a. 亲地空间, 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 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b.亲水空间, 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 体现东方理水文化, 营造出人们亲水、 观水、 听水、 戏水的场所。c. 亲绿空间, 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车库、 台地、 坡地、 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d. 亲子空间, 居住区中要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团结、 友好、 合作、 勇于探索的精神。e. 健康运动空间,以各种运动设施为主, 同时兼顾景观环境建设,为健康锻炼者提供恢复身体机能,进行各种有趣的日常健身活动以及进行其他运动锻炼的场地或场所。
综上所述, 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 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不断创新, 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 不止于既得的成就, 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钟泽龙. 现代城市大型居住区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J]. 中外建筑, 2010,(04) .
[2] 林燕清. 居住区园林设计浅析[J]. 华章, 2009,(10) .
相关知识
环境设计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花艺环境设计范例6篇
生态环境设计通用12篇
居住区环境设计改善方法论文(推荐12篇)
植物景观环境设计艺术语言分析
国内外园林景观研究现状范文
试论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
花艺环境设计(精选5篇)
小区园林景观施工范文
现代园林景观案例范文
网址: 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设计范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53107.html
上一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国城市园林 |
下一篇: 平坝区:加强园林绿化养护 推进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