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出台支持花卉服务贸易发展措施 自贸区昆明片区发布3个创新案例

出台支持花卉服务贸易发展措施 自贸区昆明片区发布3个创新案例

1月17日,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制度创新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2022年制度创新拟开展重点工作,并就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14N”政策体系项下“支持花卉服务贸易发展措施”进行解读,发布新一批创新经验案例。

  1月17日,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制度创新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2022年制度创新拟开展重点工作,并就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1+4+N”政策体系项下“支持花卉服务贸易发展措施”进行解读,发布新一批创新经验案例。
  为帮助市场主体更好理解政策、对号入座,自贸区昆明片区立足市场需求,结合产业实际,以培育绿色增长极为目标,制定出台“支持花卉服务贸易发展措施”,助力云南花卉高质量发展。
  支持政策共分六条,分别围绕产业园区、总部经济、种源研发引进、配套培育、物流速递、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在引培龙头企业和保税新业态上,最高奖励可达1000万元。例如,对于轻资产入驻、投资总额500万元以上的花卉企业项目,给予项目中设备和信息化投资资金20%一次性补贴。对总投资超2000万元的入库项目,按固投总额20%给予建设补贴。
  在鼓励花卉种源研发及新品种引进方面,鼓励通过“空铁公水”等多式联运的方式引进花卉种球,对精深加工投资项目,采用以奖代补方式扶持,项目建设验收后,区级财政给予项目实际总投资30%的补贴;对首次成功引进国外或省外最新花卉种源(买断、独家代理)的,给予单个新品种5万元奖励,同一主体引种奖励不超过100万元,年度奖励总额不超过300万元。
  在支持种源配套培育中心建设方面,鼓励发展高端化、设施化的无土栽培花卉(离地花卉),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按照近三年累计花卉种植规模,其中栽培种植面积不少于50亩或露地花卉种植面积不少于100亩的,按企业年度形成地方本级财政贡献的100%予以奖励。
  在支持花卉苗木质量检测和标准制定方面,鼓励与云南省农科院花卉所等国家级权威检测机构合作,设立花卉苗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检测认证综合服务平台,制定花卉苗木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给予不高于1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制定花卉苗木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经审定,按照单项成果给予不高于5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在鼓励探索花卉物流速递新模式方面,支持鲜切花企业探索发展高铁快运、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等快运方式,参照《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支持航空物流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措施》给予物流补贴。
  区制度创新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出台系列鼓励支持政策,携手昆明片区各联动创新区聚合开放优势,为企业带来叠加红利,吸引优质企业、优质品种、优质人才在昆明集结,为云花走向更宽广的贸易舞台添油助力。
  案例一:打造国际职教合作平台助力区域辐射中心建设
  坐落于自贸区昆明片区的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昆铁职院)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铁路高职院校之一,距今已有63年办学历史,是昆明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近年来,学院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先后参与肯尼亚蒙内铁路、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援助项目,2019年学院承接了商务部“援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教育能力建设及教育技术合作任务。学院在总结援外经验基础上,创新提出“语言+技能+文化”三位一体全链条、场景化、沉浸式培养模式,助力老挝培养国际化铁路专业人才。昆明片区克服疫情压力,积极协调项目顺利推进,为昆明职业教育品牌化、技能人才国际化探索新经验,实现了中老铁路从货源组织到物流通关,再到技术输出、教培输出的转型升级,助力南南合作、跨境合作迈进新阶段。
  一、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功能型援助理念,首创了全链条长效培养方案。昆铁职院积极响应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要求,发挥自身“铁道机车车辆”“铁道电气工程”“铁道运输”“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优势专业组合效应,聚焦中老铁路实际需求,改革传统培训定式,更加突出“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从教学体系、专业设置、师资梯队、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五方面为老挝铁职院量身定制了“2+5”教培方案,即先期对40名老挝学员实施为期2年教学能力建设,再派遣24名专家赴老挝铁职院开展为期5年驻外教育技术合作,帮助老挝建立铁路人才“造血”功能,培养本土“大工匠”。
  二是突出先进化培养方向,集成了场景化数字教学模式。昆铁职院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教学理念,利用数字模拟技术营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学院按照“教学智能化、训练自动化、评价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标准,针对学员多岗位实操要求,建立以高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一车、一站、两中心”,即“复兴号”标准动车组教学车、全真铁路实训站场、铁道机车模拟驾驶智能实训中心、高铁调度虚拟仿真中心为载体,全面接入国际化教育培训课程。通过全流程场景化模拟教学,为老挝学员提供“理论+实操”一体化技能实训环境,使其尽快适应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实践效果
  一是创新跨境职业教育“全业态”合作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援助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通过传递中国职业教育模式,首次构建了铁路全业态援外培训体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铁路职业技能人才和师资队伍,为国内高职院校援外交流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昆明片区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扩大了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和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在周边国家形成广泛积极的示范效应。援助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不仅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20余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同时也得到周边国家政府的关注认可。时任老挝总理、现任老挝总书记通伦·西苏里来学院考察时,希望学院能为老挝培养优秀的铁路技术技能人才,为中老铁路顺利开通做好人才准备,助力老挝铁路发展。泰国驻昆明总领事馆提出,希望学院与泰国东北部及南部府的高校及铁路企业联系对接并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双方铁路国际人才培养合作的范围从泛亚铁路沿线扩展至整个泰国轨道系统;马来西亚驻昆明总领事馆表示,积极为学院与马方高校、企业、机构来片区合作开拓渠道。
  案例二:生态友好型示范工程——中老铁路打造呵护 青山绿水“钢铁新丝路”
  中老铁路是第一条以中方为主投建、全线采用中国生态标准的绿色低碳电气化国际铁路,全线建有477座隧道和桥梁,占全线总长度的63%,桥隧比达87%,作为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环境协调、景观和谐、文化融合的国际铁路交通工程,中老铁路将“钢铁科技”与“绿色保护”有机统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提供了生态友好型“示范样板”。中老铁路的生态标准是我国由商品流动等要素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我国高铁继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后,生态友好型设计理念在海外又一次成功实践。
  一、主要做法
  一是优化方案,构建保护环线。坚持环保与建设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建设方通过比选东、中、西三大走向60余个路线方案,从1.4万公里备选线路中精挑细选,不惜增加造价、延长工期、提高成本,展现出“人不负青山”的绿色守护理念。为沿线站点“个性定制”绿化方案,如元江站,设计种植80棵芒果树,打造出一个色彩艳丽、果香四溢的“果园”车站,又陆续营造出“滇中胜景、林海茶韵、傣族风情、绿色森林”等环线景观。
  二是爱护江河,共享碧水蓝天。中老铁路横跨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4大水系,需新建301座跨江大桥,为保护沿线珍稀野生动物,工程师们绞尽脑汁。比如,为避免混凝土、焊花等掉入江河之中,在元江特大桥、阿墨江特大桥、澜沧江特大桥,采用了挂篮悬灌法、托架现浇法等施工工法。为保护南腊河的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量,建设方加强了环境监测、繁殖期避让、枯水期调控、雨污分离等措施,并每年定时生态补偿增值放流,从而预防或减缓施工对保护区影响。
  三是建隧穿山,留住青山绿地。中老铁路穿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大山脉,纵贯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三大森林系统,为此建设者采取调整斜井和减少掘进面等施工方法,克服隧道“三高”(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跃”(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等地质特征,新建隧道176座,总长609公里,占全线总长59%。沿线栽植苗木4910.6万株(灌木4906万株、藤本约1.7万株、乔木约2.9万株)构建起中南半岛上绿色长廊。
  四是赋能科技,推动绿色发展。全线采用三维可视建模、智慧工地云平台;自主研发废渣处理系统,将废渣压成饼状基材用于工地便道维修;结合五级沉淀池技术,推动废水无害化循环利用,日均节约冲洗用水100吨以上。针对沿线雨旱交替、暴雨频发等环境特征,优选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优化路基边坡绿色防护,首创“海绵车站”建设标准,使站前广场、生产生活区实现了雨水收集、安全排放。
  五是礼让象群,构建融合共生。为避开亚洲象活动区域,设计者在野象谷站两端分别新建勐养隧道和西双版纳隧道,施工中采取方案比选、延长隧道、以桥代路等方式,直接从山体内部下穿野象谷自然保护区,创新研发钢绳护栏+声光屏障,有效减少列车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实现了“隔窗见景、下车进林、互不干扰、人象同行”的和谐场景,成为铁路建设与生态环境融合共生的新典范。
  二、实践效果
  一是节能减排显成效。全线设计为绿色环保的电气化国际铁路,尤其在站房建设中突出低碳理念,全程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节能环保措施。在建筑墙体、屋顶材料和雨棚建设等环节,充分运用自然光照明,辅助高效节能灯及智能控制技术,站房节电配置率80%以上、节水配置率100%。
  二是绿化景观全覆盖。中老铁路国内段途经20处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水产种质保护区,涉及近百种国家级保护物种。全线平整恢复用地近5000亩,绿化面积达307万平方米,绿化工程261万平方米,沿线绿化覆盖率100%,呈现“四季常绿,一站一景,植绿不止,春山可望”的生态景观,给旅客乘车带来了难忘体验。
  三是生态优先促旅游。只有下好生态“先手棋”,方能唱好旅游“重头戏”。中老铁路跨越国内外十余个重要人文旅游景区,成功保护了沿线珍稀动植物种群。截至2022年1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首月发送旅客67万人次,美如画的沿线风景将为昆明等沿线城市带来年均近1000万的客运增长,也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友好型发展理念做出了生动诠释。
  案例三:打造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智慧税务生态链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意见》,要求“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着力建设以服务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以发票电子化改革为突破口、以税收大数据为驱动力的智慧税务”,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税务部门对标先进、立足实际,打造智慧办税综合服务平台,树立纳税服务品牌,创新“双线”建设管理,税务服务实现从无差别向个性化转变,全力打造优质税收营商环境。
  一、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是建设智慧税控中心,加强风控研判管理。以纳税人为中心,依托昆明片区IOC智慧系统,融合税收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BI报表等信息技术,研发数据应用分析模型,整合金税三期、电子税务局、增值税发票和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等数据,建设以税源监控、纳税服务、风险管控、内控机制为四大内核的税务生态链。
  二是新开设全职综窗,打造多元智能办税厅。整合纳税服务事项开设全职综窗,寓监管于服务,创新办税申报全流程、全闭环服务模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用好税务12366咨询服务热线,建立多部门联动呼叫中心,认真履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一站式解决等工作机制。加强电子发票推广,探索“一人管理、团队服务”集约征管新方式;打造“智慧办税服务厅”,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在综合服务中心、街道社区、重点园区设置“办税微厅”,实现服务重心前移。
  三是创新多途办税,提升纳税辅导宣传。依托电子税务局,推广“非接触式”办税、“咨询台+流动导税”,方便纳税人“多途办税”,推行“企业套餐”“容缺办理”“告知承诺”等创新举措,实现多元缴费,并结合实际情况、政策适用向企业普及税务知识,促进税企沟通,融洽征纳关系。
  二、实践效果
  一是发票自助终端办,全天服务不间断。在自贸大厅24小时服务区增设15台办税自助机,可办理发票发售、验旧、代开、认证,开具完税证明,车船税业务等涉税业务,实现“服务不分时”“办税零等候”,不仅方便了纳税人员自主灵活办税,同时也让减负后税务人员有更多精力处理“疑难杂症”,提升办税质效“双提升”。
  二是有效开展线上办,银税互动结硕果。疫情下为方便企业群众办税,自贸区昆明片区主推不见面办税业务,依托电子税务局,开通209项线上办业务,非前台办理30851笔,总体网络申报率99.47%。自贸区支行相继推出“云税贷”“税务贷”等“银税互动”产品为919户自贸试验区企业放贷8.12亿元,纾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
  三是减税降费及时办,点面结合有成效。2021年自贸区昆明片区减税降费累计超过25亿元,覆盖户数达到1.2万户,“减税降费+缓税缓费”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此外,向纳税人推送政策宣传短信4.2万条,对辖区1370户制造业中小微纳税人开展延缓缴政策培训辅导。推进机关党建与税收宣传同步,丰富税收宣传载体,增强企业政策知晓度,及时申报享惠政策。

相关知识

关于《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支持花卉服务贸易发展措施》的政策解读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推出花卉发展扶持政策
呈贡区发布“花十条”措施 以真金白银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呈贡区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花十条”措施的通知
东北首张“碳中和”证书花落营口自贸区
昆明呈贡区“花十条”推动花卉产业提质增效
促花卉产业发展 昆明出台加快花卉电商融合业态发展实施意见
昆明市呈贡区发布“花十条”,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磅!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昆明今年这么干
昆明市呈贡区出台“花十条”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网址: 出台支持花卉服务贸易发展措施 自贸区昆明片区发布3个创新案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5375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2022年)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
下一篇: 太重要了!“花十条”出台!涉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