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城市:延伸中的公共空间(2)

城市:延伸中的公共空间(2)

中国速度与中国制造

在上海的几天里,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市政府花了多少钱重新粉刷了全市8000多平方米的外墙立面,这个数据超过了过去十五年的总和;青年作家韩寒又质疑政府用2亿来更换全上海的5000张路牌,铁皮贵到4万一张。这些新闻夹杂在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思考中,使这个话题变得更加有趣。

在中国,一些公共设施和场所的兴建,往往与筹备大型国际性活动有关。对于中国的民众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在紧锣密鼓的兴修中,至少可以改善先前拖沓很久的市政问题。所以,为了世博会而做的翻新工作,并未有太大的反对声音。外国的设计师会如何看待这种有些“被动”的规划和重建项目呢?

荷兰驻上海领事馆副领事说,他觉得中国最令人叹服的是建设的速度,一条地铁线在荷兰至少需要四年以上,而2月份他来到静安区崇德路,这条地铁线看起来才刚刚动工,到了现在,已经开始扳着手指头进入通车倒计时。NPK的设计总监也谈到,中国速度是最让人折服的,总在西方质疑的目光中完成得很好,这在北京奥运会上有非常好的体现。然而令他遗憾的是,似乎人们不太在乎使用什么原材料来进行建设。基于建不好过几年又要拆掉的道理,中国速度与中国频率一样让人惊讶。如果多加入一些可持续的元素,更在乎人群的愿景,城市建设就不会这样周而复始的一轮接着一轮。

中国速度与中国频率,似乎超越了某一处具体的建筑留给西方的印象。因为大型国际活动而建立的公共空间,往往具有一定的主题性,而这个主题的生命高峰值也仅在活动结束前——北京地铁八号线不会再有去年夏天那样的乘坐人潮。所以,当这个主题性的新闻热度越来越低,而另一个逐渐热起来的主题进入城市后,重建就是必然的。

在17号的中荷设计师对谈会议上,荷兰建筑院的一位设计师给我们播放了一组图片,那是世界上各个地方的公共空间,有快乐的人群,也有因文化差异而产生阻隔的个体,更多的是MadeinChina营造起来的 “中国空间”。他说,打上中国文化标签的食物、儿童玩具、生活小商品,正是进入西方公共空间的最好途径。不需一砖一瓦,就在全球创造了中国的独特氛围,这也是一种成功的营造。上海建筑院的俞?说,上海最好的公共空间在田子坊。那不是设计师做出来的,是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长年累月生活出来的痕迹。他们知道什么是方便的,什么是舒适而自然的,这也是设计师需要进一步接近人群的道理。

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是将公共空间的定义完成了从实到虚的转化,产生了一定的延伸,事实上,它再一次提醒设计师,提醒主导公共空间建设的官员们,需仔细考量身处于这个环境中的人群,周遭的植物以及语言、行为方式,自下而上,才能了解公共空间的意义所在。

· 一个非著名时装设计师的热爱  |  2009-12-07 · 以下为2009年度20款最佳科技产品:  |  2009-12-03 · 株洲建设“两型社会” 工业城市如何生态兼得?  |  2009-12-03 · 林伯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也是低碳发展机会  |  2009-12-02 · 赵伟:中国城市化不算太快  |  2009-12-01

相关知识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docx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景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上海市重点课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公共空间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分析.doc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范例6篇

网址: 城市:延伸中的公共空间(2)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5415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袁嘉
下一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需多些“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