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花卉》原文如下:
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或称中国水仙,系石蒜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或球根花卉。鳞茎卵圆形,外 *** 朕质鳞片叶,基生叶与花葶同时抽出,叶绿色,带状,顶端钝。花葶直立,中空,有花多朵排成伞形花序,着生于花葶顶端,总苞膜质,呈佛焰苞状,花柄长短不一,伸出总苞外,花高脚碟形,具芳香,花被管细短,近三棱形,绿色,上部6裂;花被片倒卵形,平展,白色,其内有副花冠,浅杯状,黄色。雄蕊6个,着生在花被管内,花药直立,背着花丝顶端。下位于房,3室,中轴胎座,每室胚珠多个,柱头3裂,花期2~3月,花后有蒴果形成,但高度不育。
该属植物约60种,多分布于中欧、北非、地中海沿岸和西亚地区,供花卉栽培的约30种;而中国水仙则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以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广东、湖南、湖北为最多见,而漳州、崇明的水仙更已名间遐迩。其他省市如北京、河南、陕西、甘肃、内蒙,也有零星种植。最近发现,舟山地区靠近普陀山的洛迦山等海岛上,都有野生水仙生长,人称之为普陀水仙 。因此,当研究中国水仙的起源时,应当注意这一事实。
冬春之交,与蜡梅、梅花一样,水仙也是校校者。四水仙株丛娇小。叶片青绿,花开之际,寒香冷艳,神骨清绝,故最适于窗台、案摆设,又宜于园林、庭院布置花坛·花境,或杂植于松竹林下,古梅、奇石之间。甚为幽雅。且此类花卉,栽培于土壤,使可多年开花,而不必每年种植。因此,也可作为地被花卉,沿线或成片栽培。如经促成栽培,水仙可控制在元旦、春节期间开花,从而增添节日的情趣,倍受人们的喜受。水仙也是良好的切花植物。据说水中加盐少许,可延长观花时间。
经测定,水仙鳞茎含石蒜碱、多花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鳞茎及茎干多汁有毒,牛羊误食,会出现暴泻、痉挛和瞳孔放大等中毒症状,因此,其插花用水和养花用水切勿混入饮用水中。但水仙可供入药,鳞茎用于镇痛,又鲜鳞茎捣烂,能敷治痈肿。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水仙根气味苦、微辛,主治痈肿及鱼骨哽。该书引《卫生易简方》提到,花可作香泽涂身,理发去风气,又疗妇人五心发热,同干荷叶、赤芍药等分为末,白汤每服 2钱,热自退。又据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汪连仕语提到,千叶水仙即土黎芦,黄白者入药,红者不可服,取根罨毒晒燥研末,合通关散搐鼻,令人吐痰,一切风症多可用之。
历史上水仙又名配玄、俪兰、天蒜、雅蒜、天葱、金盏银台、金盏三台、银盏玉台、姚女花、女史花等名。南宋程棨《三柳轩杂识》列花开五十客,称水仙为雅客。明王世懋《学圃杂疏》认水仙为岁寒友;张谦德《瓶花谱》评水仙为一品九命。古人留下许多吟咏水仙的名篇佳作。如宋高似孙写了约400字的《水仙花前赋》,又写了近千字的《水仙花后赋》,其前赋有序赞道:「水仙花非花也,幽楚窈眇,脱去埃滓,全如近湘君、湘夫人、离骚大大与宋玉诸人。世无能通花之清明者辄见乎辞。」宋黄庭坚有诗《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是谁指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从此,比喻水仙为凌波仙子这一芳名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宋赵溍有《长相思》一词,赞美水仙花的姿态与神韵:「金璞明,玉璞明,小小杯伴翠袖擎,满将春色盛。仙佩鸣,玉佩鸣,雪月花中过洞庭,此时人独清。」明王路《花史左编》歌唱水仙花:「风翩翩,月娟娟,一茎当筵,众芳失鲜,吾折之以问天,天名之曰水仙。」又清汪灏《广群芳谱》引无名氏《南歌子》写道:「翠袖熏龙脑,乌云映玉台,春葱一簇属金杯,曾记西楼同醉角声催。袅袅凌波浅,深深步月来。隔纱微笑恐郎猜,素艳浓香依旧去年开。」并且,古代画家也乐于以水仙花为题材,创作了不少著名的画卷。
大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始有水仙生长的传说;文震亨《长物志》提到水仙,六朝人呼之为雅蒜。唐代则出现了红水仙,据王象晋《群芳谱》载:唐玄宗赐虢国大人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七宝所造。又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八记载:「捺祗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叶,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与荞(一作荠)麦相类,取其花,压以为油,涂身,除风气,拂林国王及国内贵人皆用之。」由文字描述可知,这种来自西方的植物,与水仙十分相似,仅花色有所不同。值得指出,「捺祗」一词恰好与当今水仙属的拉丁文学名发音基本相同。因而,学界普遍认为,捺祗或红水仙,是一种花单生、花被白色、副花冠浅碟形、黄色而边缘带红色的水仙属植物,其名称为红口水仙或口红火仙(N. poeticus L.),以上文献记载足以证明,红口水仙在唐代已传入中国,并且受到当时帝王的青睐,但此种水仙,在中国未见广泛传播。
自宋代起,水仙栽培日益普遍,北宋黄庭坚作诗《刘邦直送水仙花》:「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靓色撩诗句,宜在林逋处士家。」据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傅物汇编草木典第一百二十一卷水仙部纪事「笔记」提到,北宋,浙江钱塘有水仙王庙,林和靖(即林逋)祠堂近之,故黄庭坚题水仙花诗,谈及水仙庙与林逋处士家。另据《花史左编》提到,宋杨仲渊,自萧山得水仙一二百本,极盛,便以两古铜洗艺之,并学洛神赋体作水仙花赋。由上述诗文可见,昔日浙江杭州、萧山一带以及湖北,已有水仙栽种。这个时期,周师厚《洛阳花木记》对此花也有记载:水仙丛生下湿地,根似蒜头,外有薄赤皮,冬生叶如萱草,色绿而厚,春初于叶中抽一茎,茎头开花数朵,大如簪头,白色,圆如酒杯,上有五尖,中承黄心,宛然盏样,故有金盏银台之名。尽管这段描述不完全准确,但不难看出,他所提的水仙,每一花茎,上有花序,着花数朵,其花冠白色,副花冠黄色。因此,这不是红口水仙,而是最早描述的中国水仙。看来,当时中原地区,也有水仙分布。
明清时期,关于水仙的神话、传说与记载,急剧增多。据《古今图书集成》等书引《三余帖》记载:「和气旁薄,阴阳得理,则配玄荣于庭,配玄即水仙花也,一名俪兰,一曰女星。」《广群芳谱》引《内观日疏》提到,姚姥住长离桥,十一日夜半,大寒,梦观星坠于地,化为水仙花一丛,甚香美,摘食之觉而产一女,长而令淑有文,因以为名,观星即女史星,在天柱下,故迄今水仙花名女史花,又名姚女花。该书又引《花史》提到,谢公梦一仙女捧水仙花一束,明日生谢夫人,长而聪慧,能吟咏。由此可见,古人常把水仙作为聪明美丽女子的化身。然而,也有例外。《群芳谱》引《清冷传》提到:「汤夷华阴人,服水仙八石为水仙,是名河伯。」
有关水仙的起源,也有零星记载。如《广群芳谱》引《南阳诗注》提到:「此花外白中黄,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间,土人谓之大葱。」又《古今图书集成》和乾隆《湖南通志》物产均引《太平清话》提到:「宝庆人呼水仙为野蒜。」按宝庆即今湖南邵阳一带,根据这二则记载,联系到上述北宋黄庭坚歌唱荆州水仙花的诗,笔者推测,武当山山谷和长江两岸可能是中国水仙的起源地之一。
《本草纲目》认为,水仙宜长卑湿处,不可缺水,故名水仙,根据花之形状,则称金盏银台。他还提到,一种千叶者,花皱,下轻黄,而上淡白,不作杯状,人重之,指为真水仙。但李时珍把单叶水仙和千叶仙误认为两个不同的种,王世懋在《学圃杂疏》中对单瓣水仙和重瓣水仙也作了评论,他认为凡花重台者为贵,而水仙则以单瓣者为贵;明代嘉定,出单瓣水仙,短叶高花,宜种置瓶中,得水则不枯,为最佳品种。
当时水仙已有大面积栽培,如明王圻《三才图会》谈到,他家有宅园香雪林,常莳水仙数亩,每花时芳气撩人,望之如白地明光锦。他酷爱水仙,并且称为水仙居士。《群芳谱》记述杭州近江处,园丁种水仙成林,花开繁茂。此处描写虽有夸张之处,然而也能看出,当时钱塘江两岸,水仙栽种之盛。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水仙作为生产性栽培并进入市场,大约起始于清初。据17世纪后期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记载:水仙头,秋尽从吴门(今苏州一带)运至广州等地,以沙水种之,辄作六出花,隔岁则不再花,必岁岁买之,牡丹亦然。他并作诗,记述了这一情况:「冬尽人人争买花,水仙头共牡丹芽。」一般水仙的三年生鳞茎,于伏天休眠时有花芽分化,这种有花芽的鳞茎为商品花头,花头经水培开花以后,贮藏养分消耗殆尽,次年不复开花,而失去栽培价值,正因为盆栽水仙有这种特点,且花头体积小,适于长途贩运,故水仙成为一种商品性很强的花卉,各个城市栽培水仙依靠水仙产区提供商品花头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今日。 除了苏州以外,福建漳州的水仙栽培更为著名。据《台海使槎录》卷三提到:水仙岁底盛开,一本五六茎,一茎可十余蕊,鲜芳绝伦。清代广东市场所标写的台湾水仙花头,其实非台湾所产,而是由海船自漳州及苏州转售至南方,苏州种不及漳州种肥大。另据方志记载,福建栽种水仙的历史较为悠久。如明弘治《八闽通志》(1489年)就已提到,水仙叶如蒜,一茎数花,花白,中有黄心如盏,当地人称之为金盏银台。
水仙花 学名: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sis Roem. 科名:石蒜科 别名:金盏银台、玉玲珑、雅蒜 产地及习性: 原产欧亚温带地区,喜温暖湿润气候,富含有机质和水分充足的壤土,中国一般在东南沿海地区栽培较多。著名的品种有漳州水仙、崇明水仙和舟山水仙,以漳州水仙为最佳。漳州水仙一个鳞茎能开7-8枝花,崇明水仙一个茎只开一枝花。 生长状态: 多年生草本。鳞茎肥大,广卵状球形,茎底生有许多白色的须根。叶从鳞茎内抽出,狭长带形,前端钝圆。花茎从叶中生出,稍高于叶。花有单瓣和重瓣之分,单瓣花有内外两层,中间的一层称作副冠,杯状,这是水仙花特有的。中国水仙花的副冠都是黄色,外面一层都是白色,平展像一只小盘。这些特有形态,一般称作「金盏银台」,香气较浓。重瓣花品种花心部分由副冠及雄蕊瓣分化而来,瓣形似漏斗或状如飞碟,黄白相间,十分雅致,叫做「玉玲珑」。隆冬飘雪,百花凋落,水仙花却竞相开放,淡雅俊秀,妍静幽香。 水仙花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唐代,至今已超过1300年,在许多民间歌谣和历代诗词歌赋中,都有关于水仙花的描绘,古人以「清波出素鳞」、「清香从风飘」赞美水仙的清新脱俗,在民间故事中更将水仙花喻为洞庭湖上「凌波仙子」的化身。由于水仙花从腊月开花持续到隔年春节,花叶俱美又带着浓郁香味,清水培养就会开花,更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春节应景花卉。
水仙花就叫做 narcissus. 漳州栽种水仙花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产地在圆山山麓东南。这里靠近溪滨,而且有地下温泉流经,虽为严冬,仍然地气温暖,极宜水仙花生长。
植物文化
市花
水仙是柬埔寨的国花。
1984年10月26日,中国漳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将水仙花定为漳州市市花。
1997年8月28日,中国福建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第34次会议通过,将水仙花定为福建省市花。
1990年2月10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水仙花”特种邮票,志号:T 147,共4枚,由万维生设计。第一枚“金盏银台”;第二枚“千瓣素影”;第三枚“瀑布迎春”;第四枚“玉蕊满堂”。从第一至第四枚分别以褐、青、蓝、绿为底色,色彩凝重,更衬托出水仙花的娇媚。
一、特种邮票《杜鹃花》
特种邮票《杜鹃花》发行于1991年6月25日,1套8枚,小型张1枚,票面图案选取名贵品种杜鹃花,分别是“马缨杜鹃”、“黄杜鹃”、“映山红”、“棕背杜鹃”、“凝毛杜鹃”、“云锦杜鹃”、“大树杜鹃”、“大王杜鹃”。
《杜鹃花》邮票设计者曾考濂,胶板印刷,设计上采用中国花鸟画中折枝的形式构图,花叶的轮廓则以中国工笔画的技法用墨线勾勒,着色借用西洋画的明暗对比方法,但求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二、特种邮票《水仙花》
1990年2月10日,特种邮票《水仙花》开始发行,全套4枚,票图分别为“金盏银台”、“千瓣素影”、“瀑布迎春”和“玉蕊满堂“,描绘了水仙的花形和冰肌玉质,方寸间彰显其清丽迷人的风韵。
由万维生设计,影写版印刷,选用的水仙品种均为中国水仙。
名画
《水仙图并书赋》:规格:30×186厘米;材质:绢本 水墨 设色
此卷卷前原题签写道“王吏部禄之抚宋人设色水仙”,画卷末款署“己未仲春毂祥写”,当是作于1559年,为晚岁仿南宋赵子固精品。绘怒放水仙四簇,聚散合宜,整卷结构犹如演出一出戏剧,或若吟诵一首诗词,起承转合天然巧成。卷首一簇主势偏左,自然引导视线前移,第二簇由三枝组成,其中一枝承接前簇,相互迎揖,有婉然羞涩之态,转而主枝端庄,左右开合,与第三簇形成画卷高潮,数朵水仙花争相斗艳,或俯、或侧、或全盛、或半开,一派盎然生意,掩映其后的两块湖石也呈扇状,姿态高古,其皱、涩质地与柔嫩花叶形成鲜明对比,各得其所,末簇舒展,花朵回首顾盼,楚楚可人,掩卷之时,若有不舍之感。画面勾勒精工,笔致细腻,设色浓艳而不乏文雅。王氏自己对此幅临仿之作甚为满意,卷后书《水仙花赋》长段,清代收藏家陆时化与其子陆愚卿也于尾跋长题,不断咏叹。
王榖祥(1501-1568),明代画家。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进士及第,官至吏部员外郎。在官场失意,弃官归里,入文徵明之门。擅画花鸟,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也工书法篆刻。用笔自如清新,顿挫有力,画面文人气息浓厚,具有一定寓意和古拙朴厚的妙趣。
花语
水仙花在过年象征--思念,表示团圆。
中国水仙:万事如意、吉祥、美好、纯洁、高尚、纯洁的爱情、妇女德行。
水仙别名金盏银台,花如其名,绿裙、青带,亭亭玉立于清波之上。素洁的花朵超尘脱俗,高雅清香,格外动人,宛若凌波仙子踏水而来。元程棨《三柳轩杂识》谓水仙为花中之“雅客”。水仙花语有两说:一是“纯洁”。二是“吉祥”。
在西方,水仙花的意译便是“恋影花”,花语是坚贞的爱情,引申一下便是自省对爱情的诚挚。
水仙--敬意。
诗词
唐代杜甫《桃竹枝引赠章留后》诗云: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橦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
宋代姜特立的《水仙花》诗云:六出玉盘金屈后,青瑶丛里出花枝。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红梅相并时。
宋代诗人黄庭坚一生酷爱水仙花,写了多首赞美水仙花的诗,其中名诗《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枝》云: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宋代杨万里《水仙花》赞道: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
宋代范成大:水仙携腊梅,来作散花雨”。
宋代张来:只疑湘水绡机女,来伴清秋宋玉悲。
元代钱选:帝子不沉湘,亭亭绝世妆。
元代姚文奂:离思如云赋洛神,花容婀娜玉生春。
明代陈淳:玉面婵娟小,檀心馥郁多。盈盈仙骨在,端欲去麦波。
明代李东阳:澹墨轻如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
清代陶孚尹:澧兰沅芷若为邻,澹荡疑生罗袜尘。
清代刘灏曾: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对。这些诗词或写水仙花之神韵,或赞美水仙花之品质,都可谓雅韵欲流,为名花增添了熠熠光彩。
传说
水仙
中国传说:传说水仙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她们二人同嫁给舜,姐姐为后,妹妹为妃,三人感情甚好。舜在南巡驾崩,娥皇与女英双双殉情于湘江。上天怜悯二人的至情至爱,便将二人的魂魄化为江边水仙,她们也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了。
传说崇明水仙来自福建。那是唐代武则天女皇要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天上司花神不敢违旨,福建的水仙花六姐妹当然也不例外,被迫西上长安。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一人开花,只行经长江口,见江心有块净土,就悄悄溜下在崇明岛。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开,崇明水仙一朵怒放。
希腊神话:纳西塞斯(Narcissus)是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他的父亲是河神,母亲是仙女。纳西塞斯出生后,母亲得到神谕:纳西塞斯长大后,会是天下第一美男子;然而,他会因为迷恋自己的容貌,郁郁而终。为了逃避神谕的应验,纳西塞斯的母亲刻意安排儿子在山林间长大,远离溪流、湖泊、大海,为的是让纳西塞斯永远无法看见自己的容貌。纳西塞斯如母亲所愿,在山林间平安长大,而他亦如神谕所料,容貌俊美非凡,成为天下第一美男子 见过他的少女,无不深深地爱上他。然而,纳西塞斯性格高傲,没有一位女子能得到他的爱。他只喜欢整天与友伴在山林间打猎,对于倾情于他的少女不屑一顾。
山林女神厄科(Echo)对纳西塞斯一见钟情,但是苦于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能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话音 纳西塞斯对她的痴情不理不睬。纳西塞斯的铁石心肠使她伤透了心。她请求爱情女神阿弗洛狄忒惩罚他,让他承受痛苦的熬煎。忧郁、期盼、一无所获,使她离开了她往昔的伙伴,漫无目的地走进了森林。在这里,她的忧伤有增无减,容颜憔悴,她从山林消失了,但是,她那柔美的声音始终萦绕幽谷而不去。如果你漫步在寂静的山林,她会回应你的声音。这就是山林女神厄科-Echo(回音)。
纳西塞斯的冷面石心,伤透了少女的心,报应女神娜米西斯(Nemesis)看不过眼,决定教训他。但爱神怜惜纳西塞斯,把他化成水仙,盛开在有水的地方,让他永远看着自己的倒影。那丛奇异的小花,清幽脱俗而高傲孤清,甚为美丽。为了纪念纳西塞斯,仙女们就把这种花命名为Narcissus,也就是水仙花了。而这亦是水仙为何总是长在水边的原故。也因为这个故事,人们用Narcissism形容那些异常喜爱自己容貌、有自恋倾向的人。另一版本说,沼泽女仙看上了他,与他交好时,他从沼泽女仙的眼睛里看到他自己的倒影,他想再看,于是,沼泽女仙骗她说那是她的灵魂,将之诱入自己的世界。并把他弄死在沼泽里。还有一说,说纳西塞斯有个双胞胎妹妹,两人感情很好,但他的妹妹很年轻就去世了,纳西塞斯很想念她,一天,他在池塘水里看到自己,以为那是他的妹妹,就呆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以至于最后死在池塘边。
由于这个神话传说,人们将自恋称为水仙情结。
相关知识
水仙花的历史
关于水仙花的资料 水仙花简单介绍
水仙花的特点
水仙花的别名
水仙花(探寻水仙花的文化意义与美学价值)
关于水仙花的资料
水仙花的科普知识10字
水仙花的科普知识和传说
水仙花介绍
关于水仙花的科普知识
网址: 水仙花的历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55394.html
上一篇: 岁时的轨迹(62)二十四番花信风 |
下一篇: 与花传神,恽寿平用笔造了个花的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