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千年牡丹正青春——洛阳牡丹文化节采风走笔

千年牡丹正青春——洛阳牡丹文化节采风走笔

行走洛阳见牡丹。

花开满城,开在牡丹园里,开在水席餐桌上,开在老匠人的牡丹瓷瓶,开在年轻人的剧本杀场景。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4月伊始,第40届洛阳牡丹文化节如约而至,三五好友相约赏花成为一时风尚。牡丹花开,也带热了文旅产业,洛阳在立足隋唐文化底蕴,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答卷中,开局破题。

国家牡丹园,牡丹进入盛花期。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国家牡丹园,牡丹进入盛花期。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到洛阳,去哪里赏牡丹?国家牡丹园是个好去处。这里的1300多个牡丹品种,涵盖了中国绝大多数牡丹品种群和世界主要牡丹品种基因,西江锦、洛阳春、朱砂垒、蓝芙蓉……150万株牡丹色彩斑斓、娇艳多姿。园内的一株“千年牡丹王”据考为隋朝西苑遗物,是洛阳牡丹的“活化石”。

洛阳作为原生牡丹发源地之一,有1600多年牡丹栽培历史,宋代时“洛阳牡丹为天下冠”。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记载,“凡园皆植牡丹……盖无它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在当时已有魏紫、姚黄等传统牡丹品种。国家牡丹园自1978年创建以来,持续在牡丹培育、引进上下功夫,近年来收集了变叶墨香、古都彩蝶、月中仙子、橙色年华等几十个新品种。

4月10日,国家牡丹园,小朋友在牡丹仙子雕像前玩耍。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4月10日,国家牡丹园,小朋友在牡丹仙子雕像前玩耍。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今天拍了几百幅牡丹,回家慢慢看,哪怕以后腿脚不方便,也能躺在床上卧游全国。”70岁的刘大爷赏花兴致很高,从山西大同赶来,第一站就是国家牡丹园。

游客爱花,城市的举措也贴心。组委会专门成立花情预报小组,按期发布各园花情信息;洛阳市气象局提前一月发布预告:今年市区牡丹自然花期较去年提前4天左右,早开品种的初花期预计在3月31日,盛花期在4月8日前后。

4月10日,国家牡丹园世界牡丹花区。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4月10日,国家牡丹园世界牡丹花区。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除了国家牡丹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洛城牡丹观赏园、中国国花园、王城公园,甚至洛阳的街头巷尾,各处盛开的牡丹花都能让游客一饱眼福。

据了解,目前洛阳市牡丹种植面积达7.7万亩,其中观赏牡丹2.6万亩、油用牡丹5.1万亩,牡丹盆花、牡丹鲜切花正逐渐成为牡丹产业“新风口”,反季节鲜切花产销居全国前列。

新体验带旺人气,新业态催生新经济。

初访洛邑古城,便知这里是一个极消耗相机快门的地方,不论男女、不分老幼,目之所及都是穿着古装、各色民族服饰打卡拍照的游客,青砖铺就的小街人流如织,不穿古装的人倒像是穿越而来。“牡丹节期间客流量成倍增长,好多人把人生第一次古装体验留在了洛阳!”一家在景区经营汉服体验店的老板笑着说。

4月11日晚,洛邑古城里穿古装合影的游客。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4月11日晚,洛邑古城里穿古装合影的游客。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4月10日,国家牡丹园,体验变装的阿姨。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4月10日,国家牡丹园,体验变装的阿姨。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在洛阳做了4年讲解员工作的张玉也对此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几年前,洛邑古城门前的大街上还很冷清,不是汽修洗车就是餐饮饭店,现在一整条街都是汉服体验馆,而且不仅是换装,还有延伸的化妆、造型、摄影,形成一条龙服务。

穿汉服玩剧本杀(一种由玩家扮演剧本角色,完成设定任务或解谜的社交娱乐游戏),也是此次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的一道风景。4月8日至16日,九洲池景区推出“隋唐洛阳城 国风穿越节”大型沉浸式线下体验活动,景区点位串珠成链,沉浸式赏花、沉浸式解谜互相融合,更加契合年轻人口味。

4月10日,洛阳九州池景区进行文旅展演。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4月10日,洛阳九洲池景区进行文旅展演。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为了一场剧本杀,来一座城市?在洛阳,确有此事。

一出洛阳龙门高铁站,就能看到穿着古装的剧本杀工作人员正在迎接从外省赶来的玩家。

洛阳现有两家剧本杀行业头部品牌——洛阳卡卡和FB,目前拥有线下门店86家,月均玩家7万人次,带动经济效益近1700万元。

这座城市天然带有适合剧本杀行业发展的厚重、神秘气质,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沉淀下的文化特质,为剧本杀内容创作和实景项目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

尽管作为新生事物,剧本杀行业存在规模体量小、优质剧本供给不足、高素质从业人员匮乏等现实困境,但总的看,仍在蓬勃发展。3月28日,第二届中国洛阳·剧本行业交流会在洛龙区开幕,当天达成的剧本交易在4000笔以上。

4月10日,洛阳应天门,等待观赏3D投影秀的游客。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4月10日,洛阳应天门,等待观赏3D投影秀的游客。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年轻人,喜欢在洛阳玩剧本杀;洛阳,也爱护来此的年轻人。2021年,洛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城市功能品质和年轻人越来越合拍。

作为牡丹文化节期间专门为年轻人打造的活动,天街·洛阳青年理想生活节这几天热度不减,“洛阳年轻人新进打卡玩耍地”“真的越来越爱我的洛阳”“建议年轻人都来洛阳吧”成为社交媒体平台的高热词条,咖啡集市、摩旅服务、露营公园、心跳音乐会为年轻人带来探索城市的新空间。

正所谓“一花引来百花开”,近年来,洛阳牡丹文化节及其系列活动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约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左右,“以花为媒,经济唱戏”正不断为洛阳城市发展吹来阵阵新风。

牡丹的自然花期在4月至5月,围绕牡丹形成的文化产业却可以“永不凋谢”。牡丹瓷和牡丹画是洛阳牡丹文化产业的两张灵动名片。

李学武牡丹主题文化艺术馆展出的牡丹瓷作品《富贵吉祥》。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李学武牡丹主题文化艺术馆展出的牡丹瓷作品《富贵吉祥》。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牡丹瓷是一种以优质高岭土为原料,在继承唐白瓷烧制技艺基础上,将洛阳牡丹文化与传统工艺融合而来的新派艺术陶瓷,瓷制牡丹形象逼真、色彩明亮,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小花匠”饰品系列是近年牡丹瓷研发的重点,目前形成了项链、戒指、耳环、胸针、手链五个主要类目,价格在99元至799元不等。“每件饰品都是纯手工捏制,上面的花朵直径最小只有2厘米,基本都有20多片花瓣,对制作工艺要求很高。”牡丹瓷创作人李学武介绍。

小巧别致的牡丹瓷饰品。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小巧别致的牡丹瓷饰品。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的石慧娜在牡丹瓷装饰制作车间已经工作了9个年头,“我们这个车间的员工需要有较强的美术功底,有许多是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去年就有7位应届毕业生加入。”在石慧娜看来,“这几年牡丹瓷的生产工艺要求更严格、更注重标准化了。”

4月11日,石慧娜正在进行牡丹瓷创作。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4月11日,石慧娜正在进行牡丹瓷创作。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花瓣重重叠叠,花蕊根根清晰,1300多摄氏度的烧制高温让牡丹瓷焕发光彩。“我们希望研发更多引领时尚潮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牡丹瓷产品,把牡丹瓷做成中国式奢侈品,我们有这个信心。”李学武说。

出洛阳市区20公里,在孟津区平乐镇平乐社区,有座中国牡丹画创业产业园。2022年这个社区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郭泰安是“平乐牡丹画第一人”。1983年,洛阳第一次举办牡丹花会的时候,曾是美术教师的他随手画的一幅牡丹得到了不少人的称赞,还有人专门询价。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发现了牡丹画中蕴藏的商机。牡丹花会结束后不久,郭泰安就开始带领村民学习绘制牡丹画,由此开启了全村老少画牡丹的传奇故事。

蘸取白色和曙红颜料,手腕用力轻轻往前一推,一片牡丹花瓣就成型了。五片花瓣聚拢在一起,一个花苞跃然纸上,墨色浓淡中花瓣层次分明,娇嫩可爱。“画画让人心情好!之前老公在外打工比我挣得多,现在我画画比他挣得多,时间也更自由。”46岁的画师吕春红讲起来颇感自豪。

4月11日,平乐村民正在绘制牡丹画。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4月11日,平乐村民正在绘制牡丹画。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凭借牡丹画,平乐社区走上致富的大路。如今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园区内的牡丹画师队伍壮大到1000多人,一幅幅牡丹画作品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综合收入过亿元。园区也成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多家艺术机构和高校的采风基地。

千年牡丹静静绽放,青年市集热闹非凡,古老与青春的气息交织,让这片花的世界显得更加迷人。

多么可爱的城,多么可爱的牡丹!

(责编:焦搏文、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知识

洛阳牡丹文化节
第37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4月5日至5月5日举办
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来啦 将举办10项主体活动
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精彩活动提前剧透
洛阳牡丹花卉旅游 第39届洛阳牡丹花卉一日游 郑州
河南洛阳举办牡丹文化节 又到牡丹花开时(一朵花读懂一座城)
4月1日赏花启动!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50项活动公布
涨知识!洛阳牡丹为何能盛放千年?
洛阳牡丹首次在东莞展出 深受游客欢迎喜爱
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正式开幕

网址: 千年牡丹正青春——洛阳牡丹文化节采风走笔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006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洛阳“有礼”
下一篇: 景山公园牡丹文化节上演,这些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