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汐月话传统节日—花朝节

汐月话传统节日—花朝节

汐月话传统节日—花朝节

汐月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咏花朝</p><p class="ql-block"> 左汐</p><p class="ql-block"> 百花生辰是今日,</p><p class="ql-block"> 已到花朝值仲春。</p><p class="ql-block"> 万紫千红趁东风,</p><p class="ql-block"> 插花盘中祭花神。</p><p class="ql-block"> ——2019.3.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花神不问瘟神事,</p><p class="ql-block"> 三月春风扣窗来。</p><p class="ql-block"> 庚子惊蛰花朝至,</p><p class="ql-block"> 江南河北次第开。</p><p class="ql-block"> ——2020.3.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月十二花朝至,</p><p class="ql-block"> 春阳日暖满树花。</p><p class="ql-block"> 茶香花浓人心暖,</p><p class="ql-block"> 三星高照耀中华。</p><p class="ql-block"> ——2021.3.24</p> <h3>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花朝的记载了。范蠡的《陶朱公书》里写道:“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古人认为,“花朝”就是“花神”或“花王”的生日,所以又名“花神节”。</h3><h3> 花朝一般是在农历二月初,这时,经过了一个冬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竞相开放,仿佛获得了重生,爱花的古人干脆就趁此机会给百花过个“生日”。</h3><h3>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花朝节已经是个全国性的节日了,当时的花朝节是农历二月十五日。而到了宋朝,花朝的日子就提前到了二月十二,有些地方甚至提前到二月初二。不过,无论是哪一天,花朝都会在惊蛰与春分之间,都是在农历二月初到二月中旬的时候。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h3><h3> 花朝节与中秋节相对应。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话》:“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h3> <h3>中文名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花朝节</span></h3><h3>外文名 <span style="line-height: 1.8;">flower festival</span></h3><h3>时间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每年农历2月13日-2月17日</span></h3><h3>类别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国民间传统节日</span></h3><h3>风俗习惯 <span style="line-height: 1.8;">祭花神 赏红 扑蝶 挑菜</span></h3><h3>风俗食物 <span style="line-height: 1.8;">花糕</span></h3><h3>流行于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span></h3> <h3> 节日典故</h3><h3>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的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p>  相传,唐朝时有一个花农名叫崔玄微,爱花成痴。一年春天,他正盼着花园里的百花开放,可是左等右等,花儿也不开。二月的某一天晚上,一群百花仙子来到他的花园,对他说:“我们是百花仙子,本来我们打算迎春开放的,可是风神阻挠我们,不许我们开花。”</p><p>这该怎么办呢?</p><p> 百花仙子们告诉崔玄微应对的方法:在花枝上挂满彩色的绸缎,上面画上日月星辰。崔玄微照办了。第二天晚上,果然狂风大作,风神来捣乱了!可是花枝上有彩色绸缎的保护,花朵一朵也没落!</p><p> 后来,其他人知道了崔玄微的奇遇,也纷纷效仿,在自家的花木上缠上彩色绸缎“护花”,慢慢就演变成了花朝节的习俗。</p> <h3> 历史沿革</h3><h3> 中国是花的国度。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h3><h3>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对于花朝节的歌咏,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是很多的。 花朝风俗,各地不一。东北是要为花神设置神位,用素馔祭之。开封是举行民间的“扑蝶会”,优胜者可获大奖,《诚斋诗话》载:“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h3><h3> 在洛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在花朝节这一天都要到龙门石窟等处游玩,挑食野菜,品尝时鲜。商丘人更注重天象与丰收的关系,是以花朝日之阴晴,占卜全年小麦与果菜的丰收。在苏州,人们要在虎丘花神庙前宰杀牲畜,祭祀花神,恭祝仙诞。在节庆中,一般都有酒食宴乐助兴。 明清时的北京,花农一般多住在右安门外南边草桥和丰台一带。据明人刘侗《帝京景略》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孪枝……。”清初冯勋《六街花市》也说“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h3><h3> 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这些描述记载了旧时北京地区种花业及花卉商业的一些情况。在花朝节这天,北京的“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据说,当年清宫的“花朝宴”最为讲究,太监们在颐和园中用红、黄绸条装扮牡丹花丛,以使满园春色,霞光飞扬,慈禧太后一边品尝着花卉做的点心,一边观看《花神庆寿》的喜剧。 在北京丰台区还有一座花神庙,此庙坐落在丰台镇东纪家庙村北,是春天祭祀花神的场所,同时也是丰台地区各花行会的会址。</h3><h3> 据说,这座花神庙始建于明朝,庙门上方曾悬有“古迹花神庙”的牌匾,庙内前殿有花王及诸路花神的牌位。传说洛阳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了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间,花神们便来到京城南郊大地使得,丰台一带开满各种鲜花。人们为感谢花神对人间的恩赐,于是京都各花行集资建造了这座花神庙。 在花卉中,牡丹、芍药素有花王之称。在历史上,北京的牡丹也是很有名的,而北京的牡丹又以丰台花乡的为最佳。优良名品有“官锦红”、“梨花雪”、“白玉带”等不下数十种。</h3><h3> 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因为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而在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样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唐太宗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则天在自己执政期间(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节这一天,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花糕赏赐给群臣。在那时,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h3><h3> “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录》一书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而清人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云:“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至于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的记载亦见于《广群芳谱》一书,该书《天时谱二》篇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此外,旧时浙江绍兴、河南光山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如清光绪《光山县志》云:“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h3><h3>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而吴自枚在《梦粱录·二月望》中对当时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详引。在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旧时一些地方在花朝节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 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风江口望采石太白楼,咫尺不得上》一诗中亦有“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这样的诗句。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花朝节仅存在于中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h3> <p class="ql-block"> 传统风俗</p><p class="ql-block"> 夏历二月十五祭日、八月十五祭月。周历改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所以周礼以来,二月十五一直是和春分同等地位的仲春之气。帝王在春分祭日,更多在礼法和宗教上,由于民间不能随便祭祀日月,因此民间对春分秋分的热情和美好庆祝逐渐转移到古夏历,既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上。并赋予了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和中秋团圆这样的地位,所谓春花秋月,世间最美,花朝对月夕,一春一秋。花朝,在二月十五,是春天中最美的日子;月夕,在八月十五,是秋天中最美的日子,他们分别以春花和秋月画出了最美的一首诗,被民间所接受乃至憧憬。可惜唐宋以后,花朝逐渐被清明所代替,活动也转加在了清明上,春天中集大成者的日子无论花朝还是上巳都集合在清明上;只有秋天中的七夕、中秋、重阳还存在着。</p><p class="ql-block"> 关于花朝的日子,由于被春分所替代,民间对古祭日的概念并不是十分确定,这并不像中秋,与满月这样非常明确的信号,因此日期有很多,但都在仲春,有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二月十四、二月十五四种说法。准确应是二月十五望日,因为从对应的角度上。</p><p class="ql-block"> 虽然不是明确的女儿节,但也在民间被成为姑娘会,女孩在这一起也借此相聚玩耍,互相认识结交朋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红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赏红一般与拜花神连为一体,清以前贵族士人也赏花剪彩,祭花神,到了后来逐渐变为女儿的专利,</p><p class="ql-block">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说到:“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南宋《梦粱录·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渐闻风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中华全国风俗志》“二月望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广群芳谱》引《翰墨记》、《秦中岁时记》,过花朝节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青</p><p class="ql-block"> 以春分(二月出头)为踏青的开始;十五为高潮;到清明为尾声。立春,大气回暖,有春的气象但花草并未发芽;春分,草芽等草菜类开始生长;花朝,百花开始发芽;上巳,花开到成熟期;清明,树花都以发展成熟万物清明桃红柳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郊外赏花和花市</p><p class="ql-block"> (男女出游。赏花游春)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有的花农植花栽花插花载盆景,花市各色的花品,逛花市。唐宋时期好雅集,贵族士人郊游雅宴,于花下设行障坐席,女子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于亭边流水边烹茶对吟,传花令,抽花签,斗草,写诗,赏花,饮酒赋诗,观看歌舞,欢声笑语,持续不断,落花满天飞,拂了一身还满,醉倒于花下,甚是风雅。日本也有花朝节,樱花会,其风雅即如同唐宋,贵族于樱花下行雅,后来民间每个家庭带着家人于花下饮宴歌舞,不醉不归。</p><p class="ql-block"> 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明代:“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清以前士人贵族的过节方式一直变化不大。并兴写关于花的诗词,不仅雅士文人,童叟百姓皆在那天为最爱的花抒写下动人的篇章并进行评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花神</p><p class="ql-block"> (庙里烧香或者于花树下祭祀行礼祭拜)为花神设神位。清诗: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赏红(护花)</p><p class="ql-block"> (赏花;女孩贴红纸红线或五彩纸,绸带在花枝上,即献给花神的礼物来装扮花神,凭自己的喜好装饰花树打扮的越漂亮者为魁,边祈福,边赏花。)清顾禄《清嘉录·二月》:“(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博异记》、《镇洋县志》记载了赏红的习俗: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赏红的作用1赏花2护花3间接祭祀花神和本花4为自己祈福5竞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种花</p><p class="ql-block"> 民间有种花习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插花</p><p class="ql-block"> 民间种花,文人则行栽花盆景,插花贡酒,香的雅事。插花供于画下案上,在唐宋或仿唐宋的古画上经常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扑蝶会</p><p class="ql-block"> 宋俗《诚斋诗话》载:“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挑菜</p><p class="ql-block"> 采摘野菜(到向外挖菜)《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景佩饰</p><p class="ql-block"> 一簪花:宋《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不同于剪纸花,而是簪真品,宋代男女最风靡的簪花,戴于头上。不说了,花朝节怎能错过簪花习俗呢</p><p class="ql-block"> 二花胜并相赠:妇女剪彩帛为花插头。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并且以此纸花互相赠送或以真花赠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饮食</p><p class="ql-block"> 一花糕: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但传说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年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这也是食花糕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二吃花:唐太宗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p><p class="ql-block"> 三春菜粥:粥里放雪菜(或加毛豆)小辣椒。</p> <h3> 新中国建立之前的一百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历史。这一传统节日后来的日渐消亡与这一百年的历史息息相关。</h3><h3> 如今,花朝节仅存在于我国广西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而“情人节”这样的西方节日却广受追捧,据说连续几年这一天的玫瑰花、巧克力也都十分走俏。</h3><h3> 近两年,富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学习、工作之余,种花、养花、赏花已蔚然成风,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像“花朝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也在悄悄的恢复。令人十分欣慰!</h3><h3> 是那些各地爱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自发的恢复传统的花朝节活动。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得以延续……</h3><h3> 这些传统文化的复苏也影响到一些著名景区,像杭州西溪湿地景区从201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花朝节活动。</h3><h3> 愿我中华传统花朝节代代传承……</h3><h3> </h3> <h3> 男花神</h3><h3>一月兰花神:屈原</h3><h3> 他亲手在家“滋兰九畹,树蕙百亩”,把爱国热情寄托于兰花,并赞兰花“幽而有芳”,且常身佩兰花,故后人把兰花视为“花中君子”和“国香”,把兰花作为高尚气节和纯真友谊的象征。</h3><h3>二月梅花神:林逋</h3><h3> 他终生无官、无妻、无子,隐居西湖孤山,植梅为妻,畜鹤为子。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被赞为神来之笔。梅花被誉为“国魂”和“花魁”,把它视为敢为天下先优秀品德的象征。</h3><h3>三月桃花神:皮日休</h3><h3> 他在《桃花赋》,赞扬桃花为“艳中之艳,华中之华”,并以古代许多美人作比拟,使人见了桃花,犹如见到美人。由此桃花常被作为吉祥美好、美满爱情的象征。</h3><h3>四月牡丹花神:欧阳修</h3><h3> 他遍历洛阳城中十九个花园,寻觅牡丹佳品,写有我国第一部栽培牡丹的书《洛阳牡丹记》。牡丹花朵硕大,花容端丽,素有“花中王”之称,后人把它作为“繁荣富强,和平幸福”的象征。</h3><h3>五月芍药花神:苏东坡</h3><h3> 他赞“扬州芍药为天下之冠”,任扬州太守时,看到官方举办“万花会”,损害芍药,滋扰百姓,便下令废除“万花会”,受到百姓拥护。芍药是表示相互的爱情和友谊的象征。</h3><h3>六月石榴花神:江淹</h3><h3> 他写《石榴颂》云:“美木艳树,谁望谁待?……照烈泉石,芳披山海。奇丽不移,霜雪空改。”石榴“千房同膜,十子如一”,成熟后微微绽开一点红唇儿,笑向人间,所以人们常以石榴作礼品,祝其子孙发达、前程无量。</h3><h3>七月荷花神:周敦颐</h3><h3> 他的散文《爱莲说》高度赞扬荷花品种:“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成为廉洁清正,不同流合污的道理规范的化身。</h3><h3>八月紫薇花神:杨万里</h3><h3> 他咏紫薇云:“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道出了紫薇优于百花的特色。</h3><h3>九月桂花神:洪适</h3><h3> 他对桂花情真意切,咏诗道:“风流直欲占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如芳誉亘千乡。”我国人民向来用桂花表示友好、和平和吉祥如意,青年男女则以桂花表示爱慕之情。</h3><h3>十月芙蓉花神:范成大</h3><h3> 晚年居故里苏州,随地就势筑亭建榭,遍种芙蓉,写有《携家石湖拒霜》、《窗前木芙蓉》等赞美芙蓉,后人谓芙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中国民间视其为夫妻团圆之物。</h3><h3>十一月菊花神:陶潜</h3><h3> 弃官归隐庐山后,种菊吟诗自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第一位颂扬菊花为“霜下杰”的人。“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已成为坚不可摧充满生命活力的象征。</h3><h3>十二月水仙花神:高似孙</h3><h3> 他写的水仙花前赋后赋千余言,把水仙花描写得十分美丽可爱,现人们还以水仙为“纯洁爱情”的化身。</h3><h3><br></h3><h3> 女花神</h3><h3>一月梅花花神:梅妃</h3><h3> 梅妃,本名江采萍,高力士收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宠幸,后因杨贵妃失宠,郁郁而终。</h3><h3> 有诗赞曰:</h3><h3> 月底梅花性所耽,逢迎懒似欲眠蚕。</h3><h3> 上阳宫禁春深后,辞却珍珠诵二南。</h3><h3>二月杏花花神:道觐</h3><h3>三月梨花花神:虢国夫人</h3><h3> 虢国夫人,是唐玄宗李隆基宠妃杨玉环的三姐,唐朝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她早年随父居住在蜀中,也有才貌,传其玄宗会面,不做修饰依旧分外动人。</h3><h3> 诗赞曰:</h3><h3> 不作浓妆分外妍,阿姨素面去朝天。</h3><h3> 景阳楼上钟初罢,一骑嘶过凤阙前。</h3><h3>四月牡丹花神:杨贵妃</h3><h3>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唐玄宗李隆基宠妃,,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h3><h3> 有诗赞曰:</h3><h3> 霓裳一曲舞衣轻,含笑秋波百媚生。</h3><h3> 宫院三千皆国色,春寒独赐浴华清。</h3><h3>五月石榴花神:潘夫人</h3><h3> 潘夫人,本名潘淑,吴大帝孙权的皇后,传其容色婉娈,美若天仙,有江东绝色、神女之称。少以父罪没入织室,后蒙帝宠为妃。后孙权废太子孙和,改立其子孙亮为储。并立潘淑为皇后。</h3><h3> 有诗赞曰:</h3><h3> 满面啼痕泪不收,堪怜织室竟同幽。</h3><h3> 谁知感动君王处,就在图中一点愁。</h3><h3>六月莲花花神:西施</h3><h3> 西施,越国美女,后为吴王夫差之妃,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h3><h3> 有诗赞曰:</h3><h3> 芳踪出自苎萝西,未许脩明色与齐。</h3><h3> 水剩山残吴越尽,千年犹说浣纱溪。</h3><h3>七月秋海棠花神:秦若兰</h3><h3> 有诗赞曰:</h3><h3> 一夜因缘未忍抛,漫将恩爱比鸾胶。</h3><h3> 秦蛾唱出风流调,难解词人万古嘲。</h3><h3>八月桂花花神:张丽华</h3><h3> 张丽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出身兵家,聪明灵慧,有辩才,而且记忆力很强,因此深得陈后主喜爱,为陈后主生有二子。</h3><h3> 有诗赞曰:</h3><h3> 临妆媚脸映朝霞,称得佳人字丽华。</h3><h3> 不道胭脂易零落,一时竞唱后庭花。</h3><h3>九月菊花花神:贾佩兰</h3><h3>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h3><h3> 徐氏。蜀主孟昶之宠妃,封慧妃,赐号花蕊夫人。后为宋太宗赵匡胤所杀,鲜血染红了院中的芙蓉花。人们敬仰花蕊夫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尊她为芙蓉花神</h3><h3> 有诗赞曰:</h3><h3> 锦江驿路恨绵绵,泪血频闻泣杜鹃。</h3><h3> 无限深情人不识,金钟牒拜祀张仙。</h3><h3>十一月山茶花花神:袁宝儿</h3><h3> 隋宫美人。腰肢纤弱,娇憨多态,舞姿优美,深得杨广喜爱。</h3><h3> 有诗赞曰:</h3><h3> 自喜君王怜村慈,手花常傍六龙萨,</h3><h3> 他时狼籍兵临日,嘲笑还应得世南。</h3><h3>十二月水仙花神:甄夫人</h3><h3> 甄宓,三岁失父,九岁喜书,视字辄识。袁绍为子袁熙聘以为妻。及曹操攻破邺城,曹丕纳其为夫人,生曹睿及东乡公主。汉献帝进献郭氏、李氏为嫔妃,二妃受宠,甄氏失意,有怨言,曹丕大怒派人赐死甄后,葬于邺城。魏明帝曹睿即位后, 谥她为文昭皇后。</h3> <h3>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哦</h3>

相关知识

汐月话传统节日—花朝节
中国冷门传统节日———花朝节
中国传统节日花朝节
花朝节(汉族传统节日)
汉民族传统节日<花朝节>
学习元 · 教材:传统节日——花朝节
传统节日“花朝节”
不该被忘记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花朝节
网友感叹“花朝节”正被遗忘,传统节日被西方节日碾压,倍感惋惜
即将消失的美好——传统节日花朝节

网址: 汐月话传统节日—花朝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028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记者跑市场|重阳至 花意浓
下一篇: 【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佳节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