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色深深每为痴,钝圆细皱貌魁奇。即今开出花无上,正是君临天下时-www.lanhua8.com 你养兰路上的好老师!
中国兰花,花之骄子。她的高雅、幽香,极受推崇,蜚声中外。自古以来她以天姿国色登上大雅之堂,而今又以高洁清新进人百姓之家。兰花已被人们赋以有君子修道立德的高尚底蕴,已被人们视为纯真质朴典雅风范的象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所喜爱。种养兰花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修身养心立德的一件乐事。目前兰市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爱兰人队伍在不断壮大,而且这些人基本上是以兰养心,以兰会友。所以,我认为,莳兰赏花修身心,清心正骨树美德是新时代养兰人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养兰花的真谛。
曾几何时,养兰被蒙上了种种功利的阴影,沾上了铜臭的气味,产生过不该有的种种丑现象,回想起来,常令人难受。翻开中国养兰的历史,其实国人皆崇文尚儒,在美学取向上,讲究清雅、端庄、淡泊、宁静、圆融、高洁的情趣和意境,在讲究形态美的同时、更追求内涵美和精神美,而国兰无疑是被赋予了我们中华民族全部美德的。历古以来,国兰文化重精神、重理想、重信念,是国兰与崇高道德理想追求的结合体,她以高尚的人格修养为基础,以完美的理想追求为目标。人们以兰怡情、以兰明志、以兰立德,以兰相伴,绘就了国兰文化厚重的人文色彩。古人贵兰,将兰花比作人格化身,有国香、香祖、王者香、人格之花、民族之花的比喻,而且渗到人们精神世界里,世代承沿,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兰文化体系。把兰花推上王位则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孔夫子称“兰当为王者香”,对兰美德推崇备至。比孔子稍晚一点的越王勾践在渚山种兰花以示明志。兰与高尚品德修养相融和,从而使兰有更深刻文化内涵。楚时屈原也酷爱兰花。他在被流放到沅湘后,在那里种植大片兰花,身上佩挂着兰,嘴里吟咏着兰,以兰自喻高洁,袒露出一颗爱祖国、爱人民赤子之心。董必武赞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爱国将领世纪老人张学良在50年绵绵的幽梦岁月中,寄情于兰花,以寓君子之志,对祖国大陆所产兰花尤为钟爱,在他花园里,都摆在突出位置。由于他的声望及对兰花的精深研究,被兰花界推举为世界兰蕙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曾期望国人“应发扬它的幽光,以为复兴中华文化之一助,当有赖有心人共同努力”。可见,历来养兰赏花的传统是修身养心,发扬美德。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欣,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展开剩余71%
怎样达到修身养心,发扬美德这种境界呢?我认为养兰人应先清楚兰花的品德,先清洗心中的杂念,做到闲心、静心、耐心,方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以兰养心,促进和谐。首先我们关注的是兰展。当今,我国政治稳定,国富民安,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各地养植兰花已蔚然成风。一年一度的兰展办得成功与否就在于办展人是否清楚兰花的品德,是否清洗心中的杂念。近年来,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兰博会、兰展等兰事活动频繁举行。兰展,这一兰花文化的传播,兰花产业的发展,兰花经济的交易,以及宣传主办兰展城市的域名、地理、人文景观和特色产业和经济的重要载体作用日益突现出来,怎样使兰展走向健康、有序、规范、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色兰展、精品兰展之路,是爱兰、惜兰、养兰人更是兰展主办人深思的一件大事。我参加过好几年各地举办的兰展,现在回想起来,办展人、参展人清楚兰花的品德,排除心中的杂念这一点非常重要。团结合群,以德处世是兰花的显著品德。兰花喜欢群生,这是她的繁殖方式和生理特证所决定的。一般情况成熟兰花至少3苗以上兰花才会开花,单株兰花是不会开花的。兰花的生态,奠定了兰花群居、丛生,团结合群的品德。合群相处,以德处世正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亲仁善邻,德洽乡里,是中国的千年民风,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天时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之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祥解明晓。兰展是养兰人的节日,是养兰人的喜事。办展人要处处为参展人着想,参展人也要理解办展人的难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兰花团结合群,以德处世的品德。这几年我在办兰展的过程中,常常被我们兰界的前辈同仁所感动,他们无私无求,积极参与。在今年第三届“长江杯”蕙兰展览会上,无锡江南兰苑的邢平原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为我们通知他的时间短暂,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组织了二三十盆精品蕙花赶来参展,期间的一言一行,谦和大度,平易近人,使我内心万分感激。我们合作社的一班人,很早就把花送来,见面如亲兄弟一般,大家一致表示,为了蕙兰,这都是自己的份内事,还主动要求分配工作给他们做,至于得奖与否,大家从不计较。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是由于大家淡已尊他,谦敬礼让,团结合群,以德会友。
在兰友圈中有一句伤人很重的话就是“你这个人不配养兰”,可见兰者注重兰品与人品的相得益彰。而这一切在兰展中的表现可以说是最鲜明了。不管你是大人物也好,是新手也好,兰展上你的言行举止,都在大家面前展现你的道德修养。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再次谈养兰赏兰。这是一件清雅之事。或早或晚,兰棚转悠,浇水施肥,修剪枯叶,查看苗情。其中,有喜有忧,或盼新芽,或见花苞。平时,三五好友,相邀兰室,品茗闻香,交流心得,何等惬意。种兰日久,交友渐多,既有文人雅士,也具平民白丁。兰花的品德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才是养兰的真趣。兰友相聚大多只谈兰事,少有论及其他。你家的兰今年发了几棵苗,我家的兰今年开品如何等等,谈到深处还要小酌几杯,全然没有世俗等级的束缚。大家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总之,做好自己的事,做个善良的人,这就是君子之道。而有的地方,有些兰友,见面总讲别人的兰花养得怎么差,为人怎么不道德,三个一帮,五个一伙,这均有悖于兰花的精神。更有甚者,卖假花骗人,造谣伤人,原因就是心中有杂念,不懂兰花,不修美德。真正的养兰者应象兰花那样,淡己尊他,洁身自好,乐于奉献。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其次,我认为在养兰的过程中应体念兰花的骨气,学习前人莳兰的精神,具有硬骨、傲骨、侠骨,方能成为正真的兰人、兰士、兰家。兰花表面上身姿柔弱,但实质上秉性刚韧。青青兰叶,细长柔软,随风摇摆,萧洒自如。兰叶看似弱不禁风,似乎一碰就弯,一折就断,其实不然。它经风雪而不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叶表面有表皮组织厚的角质层,背面是气孔和保护细胞。表皮组织之内为下皮组织,细胞较小,且分化为纤维束。纤维束从叶的基部一直延伸到叶尖,分散到叶的全部。粗大的叶脉,维管束鞘分化为纤维,平均分布于叶肉之中。虽然兰叶的构造与一般单子叶植物基本相同,但由于下皮组织的纤维束和维管束与其他植物不同,兰叶更富于机械支持力。因此,兰叶能经受住风摧雨打而不折,霜冻雪压而不断。“遭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看似柔弱,骨子里却充满“刚韧”,凌寒傲霜而怒放,高雅纯洁且刚直,这就是兰花的“韧劲”。人们常赞美有节气的人“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可见兰花是很有骨气的花。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什么叫骨气,指的是抱有正确、坚定的主张,始终如一地勇敢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遭遇任何困难,都压不扁、折不弯,碰上狂风巨浪,能够顶得住,吓不倒,坚持斗争的人。张学良的《咏兰》诗就是一个例证:“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立叶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这个昔日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发动功炳千秋的“西安事变”的将领,暮年“结交金兰”,借养国兰以寄托他爱国爱乡的情怀,深居含芳,遇难不屈,信念坚定。诗、兰、人均体现了硬骨、傲骨和侠骨。张学良养兰真正悟到了兰花的骨气,“立叶含正气”,此“正气”真是“少帅”选择与兰相伴的原因;“芳妍不浮华”,同样是“千古功臣”对兰花的侠骨柔肠的高度概括;“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更是将军对兰花铮铮铁骨的深刻领悟。“常绿”“含笑”更表现出兰花的美丽、快乐的心灵和士大夫的气概。此类例子在养兰史上屡见不鲜,曾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平生只爱画竹与画兰,他最赏识兰花的幽洁品质,他才气满天下,却从不趋炎附势,妄取利禄,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攀附权贵因此,可算一个有骨气的爱兰人。养兰人应修身养性,既不被物质生活所累,也不被虚名小利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保持着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宁静,让我们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纵观中国养兰史,历代爱兰人都注重陶冶情操,培养美德。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社会,我们养兰人应具有兰花的精神,学习兰花的品德,这是当今养兰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团结合群,以德处世,象兰花那样德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