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下,如何引领绿色发展?11月2日,一场头脑风暴在锡开启。
当天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上,来自产学研各领域的嘉宾围绕先进光伏技术、工商业储能、可再生能源制氢、国际市场开拓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度研讨。
其间,思维火花闪烁,各路观点碰撞,群英为无锡新能源产业向更高领域攀升建言献策。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协鑫集团董事长 朱共山
品质+成本=新型储能产业市场
“我认为2024年才是储能的元年。储能产业正在升级赛道的拐点,从强制配储到容量租赁,独立共享储能将成为吸引行业的新型生态。”这是大会上朱共山的预测。
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空间将达到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接近3万亿元。新型储能强势崛起新赛道,成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朱共山表示,算数融合为新型电力系统增添“智慧的大脑”,就是精准、感知、协同、全域。他透露,目前正与无锡国联等合作,通过“一秒一公里”储存算检一体化,把无锡打造为“算力之都”。
2023年,新能源产业继续保持高增长发展,但一系列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在朱共山看来,储能行业当前处于高度内卷的状态,资本的竞相涌入、新玩家的跨界入局导致了大规模的扩产潮,行业无序竞争风险进一步加剧,同质化、价格战频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是根本,他建议,企业要加大科研力度,避免同质化,坚持六字秘诀:品质+成本=市场,错位发展、精细分工,最终百花齐放。
瞭望周刊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 谢鹏
产业政策加速新型储能万亿元市场推进
“资源的制约以及随着储能市场的发展,单个的储能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带着新华社瞭望智库与中核智库联合撰写的《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报告,谢鹏现场梳理了新型储能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指出,配套的产业政策正在加速新型储能万亿市场的推进。
谢鹏分析,未来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的供应短缺对产业发展形成制约。成本难以疏导,也是制约新型储能发展的核心问题。不过他认为,围绕新型储能产业规划发展、市场机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国家和地方已经形成配套政策体系,统筹考虑了新型储能的协同发展。到今年10月,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制定了新型储能规划文件,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
谢鹏特别点赞了无锡狠抓机遇、乘势而上的拼劲。无锡出台了促进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和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围绕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总部基地和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发力。今年前三季度,无锡储能企业超过了30家,营收收入超过了50亿元,同比增长了31%。推进储能项目落地,布局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皮尔·沃林顿
下个十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之前10倍
“2022年全球人均光伏发电产能是131W,荷兰和澳大利亚人均已经达1000W以上。虽然中国做了非常出色的转型,但是人均光伏发电产能仍排在第二十五名,今年通过努力有可能排到第十名或第十五名。”大会上,皮尔·沃林顿阐述了光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皮尔·沃林顿分析,全球整个能源格局将会转为电气化,100%的可再生能源会以直接或者是间接的方式进行提供。其中,光伏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光伏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安装。根据测算,接下来的十年中,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达到之前的10倍,到2050年或者2055年的时候达到70TW。“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也是中国需要做的。”他强调,到2050年,中国要实现近零排放以及100%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这就意味着每年的装机量将超过400GW。
皮尔·沃林顿测算了一下,未来十年,中国需要部署9TW的光伏发电,大面积的串联电池和首个商用的串联模块组将在2024年到2025年推出。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名誉主席、联合国原副秘书长 沙祖康
加强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对话能力,在新能源行业做引领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呈现一片‘蓝海’景象,这是机遇。然而,在全球碳中和进程背景下,能源技术与市场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这是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沙祖康提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应该强化三点,继续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新能源应用市场范围;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碳排放管理综合水平;壮大发展碳排放管理服务的专业新兴服务业,加强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对话能力。
“无锡还应发展与之相呼应的各类国际化专业服务平台。”这位从无锡走出的外交官,对家乡打造具有国际标识度的“新能源装备之都”这个城市名片给出了他的建议。比如,推进建设新能源各行业环境产品声明平台。用国际通用机制促进环境绩效和数据管理水平的提升,建设国际互认通用的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平台。在新能源各行业立规则、做引领、树标杆,发挥无锡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上的重要枢纽作用。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宣传与交流,对内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对外展示无锡碳中和的行动与成效,将无锡打造成为向全球提供绿色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基地。
极电光能有限公司总裁 于振瑞
协同发展,共同推动能源系统生态圈建设
“区位优势明显,要素保障到位。”说起无锡的新能源产业,于振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直言,无锡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发祥地,有产业的基础、产业链配套的基础、人才的基础,这是无锡多年来形成的优势。同时无锡对新能源行业中能够带来产业升级换代的技术重视度非常高,在政策上给予的扶持力度也很大。在他看来,深度布局新能源产业,精耕细作新能源生态,从资源禀赋到产业发展规模,无锡已形成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相对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
面对“双碳”目标牵引掀起的能源革命,于振瑞提出“更需要抱团发展、合作共赢”。他解释,如今的新能源行业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行业,需要配合。能源系统是一个生态圈,在这个圈子里,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非常重要。就拿极电光能来说,做组件开发的,若技术要发展好,离不开上游原材料、装配等领域的开发完善。“产业链是需要协同发展的。”让于振瑞感到高兴的是,现在无论是原材料开发,还是装备开发,都在同步进展,推动着一个开放协同、互利共赢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生态圈的形成。
尚德电力高级副总裁 陈碧华
积极布局海外,做好发展储备
本届新能源大会创新设立了首届“太湖绿色卓越奖”,旨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树立价值导向和示范引领作用。尚德电力凭借优异的科学技术储备和出色的市场战略规划摘得金奖。当问及“用什么样的绿色引领行业发展”时,陈碧华表示获奖既是肯定也是鞭策,尚德电力将坚持低碳发展模式,在行业内不断加快先进高质量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持续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做出努力。
对于新能源行业未来怎么走、怎么活得更好,陈碧华给出了两个字的答案:“抱团”。陈碧华介绍,20年前尚德的生产设备全部依赖于进口,而如今随着尚德的发展壮大,周围诞生了一批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尚德的用工也由当初1个GW电池、2个GW组件需1.2万人到如今只要800人。“正是彼此合作造就了眼下光伏行业的智能化、国产化发展。”陈碧华说,此次新能源大会开幕式上成立了“长三角新能源装备产业生态合作组织”,这对行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陈碧华还提出,新能源企业除了在国内做大、做强、做精外,也要积极在国外开拓市场、布局落棋,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储备工作。“只有在海外实现本土化建厂,才能享受到当地的扶持政策。”陈碧华透露,尚德已在墨西哥、土耳其等国有了布局。
相关知识
以绿为伴,向美而行——德清县上柏小学开展植树节主题活动
内蒙古:生态富民闯新路 向“绿”而行谱新篇
向“绿”而行 “宇花灵”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花漾斗南▪向美而行
花漾斗南·向美而行
荔城街“向美而行”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活动圆满落幕
南粤花香·数据同行③
8省花协再次集结,新形势下省级花卉协会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扩绿 兴绿 护绿——松原市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走笔
规划“绿”能耗“绿”生产“绿”
网址: 新思路、新方向、新举措…… 群英会上共话“向绿而行”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516.html
上一篇: 相聚西口贾道 绿能点靓未来202 |
下一篇: 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